(李杰 曾仲文 记者 侯云春 文/图)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落实,作为攀枝花市脱贫攻坚任务的“硬骨头”——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的生活怎样?产业发展得如何?近日,记者走进米易县撒莲镇金花塘村、得石镇坊田村、麻陇彝族乡黄草坪村,切实感受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的生活实况。
黄草坪村肥坪子聚居点
“户口办下来了,心里就踏实了”
夏日的高山,天朗气清。米易县麻陇彝族乡黄草坪村新修的水泥路蜿蜒曲折,路边成片的芒果树、核桃树静待丰收。
走进肥坪子聚居点,一栋栋白墙红瓦的房屋整齐排列,宽敞干净的操场上各种健身器材林立。7组的村民杨五劣正坐在自家房门口看着小女儿学习。
22年前,杨五劣举家从凉山搬迁到黄草坪村。易地搬迁后,吃穿问题解决了,但户口不在米易却成了一个大难题。
人住米易,户口却在凉山,杨五劣一直为户口问题头疼。“户口不在这边,总感觉自己是‘外地人’,生怕哪天把我们‘撵’回去。”杨五劣说,户口没迁,孩子入学、家人就医都不方便,不仅费时费力,还让本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
户籍,是享受一切惠民利民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易地搬迁后,杨五劣一家一边享受着肥沃土地带来的好处,一边承担着户口问题带来的痛苦。
2018年,米易县对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开展精准识别工作,经多方持续不断地共同努力,杨五劣家的户口问题解决了。“户口办下来,心里就踏实了,孩子入学也方便了。”杨五劣说。
而让杨五劣安心的,不仅是户口问题,还有干净整洁的新家、欣欣向荣的产业以及村内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今,依托各项惠民利民政策,杨五劣家种植核桃850株、青花椒100株、雪桃80株,预计今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达7000多元。
“我就想早点把小女儿供出来,争取家里能出个大学生。”对于未来,杨五劣充满着希冀。
黄草坪村村民沙日木在照料羊群
“共产党瓦吉瓦,人民政府卡莎莎”
在米易县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各聚居点,改变的是产业、房屋及环境,不变的是贫困户口中那句真诚的“感谢”。
在黄草坪村7组肥坪子聚居点,建档立卡贫困户沙日木反复向记者念叨着,其孙子也在一旁自发地念着“共产党瓦吉瓦,人民政府卡莎莎”(彝语:共产党非常好,谢谢人民政府)。
作为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今年52岁的沙日木,面临的境遇比杨五劣更困难——家里儿子儿媳因残、因病无法外出务工,加上家中有4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孙子孙女,家庭医药、生活开支大,经济负担重。
“要是以前的话,照我家这种情况,别说供4个孙子孙女读书,供一个都够呛。”沙日木说,以前家里没有产业,一家人都过着“出包谷吃包谷,出洋芋吃洋芋”的生活,家庭基本只有开支没有收入,更谈不上教育和改善家庭条件。既缺劳动力,又无资金,如果无外力介入,沙日木觉得一家人一辈子也别想“翻身”。
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沙日木家家庭产业初具规模:种植核桃2000株、花椒300株,养殖山羊50只、鸡100只、猪13头。“再过个把月,把8头猪仔卖了,至少有一万块钱的收入。”沙日木乐呵道。
在精准帮扶下,沙日木家的房子也大变样,新房子花了6万多元,他自己只花了3000多元,家里有了电视、洗衣机,生活越来越好!
撒莲镇金花塘村村民拉马哈体展示自家地里产出的芒果
“生活好了,产业有了,干劲更足了”
在米易的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几乎都把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春节前夕走访凉山困难群众的照片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
“挂着这幅照片,既是感激,也是激励。党和国家都这么关心我们,给我们这么好的条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得石镇坊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正柴说。
今年,张正柴老伴何成芬因腰椎间盘突出住了四次院,产生1万多元医疗费用,因为享受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保障政策福利,他们自己只付了几十元。“你瞧现在政策多好!”张正柴说,现在生病有医保,家里产业有了、房子盖了,一定要紧紧抓住政策的“东风”,争取早日致富奔康,不再给国家“添麻烦”。
产业,不仅是困难群众摆脱贫困的关键,也是他们叩开幸福大门的“钥匙”,没有产业,就感觉生活没有奔头,人没有动力。
走进撒莲镇金花塘村,村民拉马哈体正在自家的芒果地里忙碌着。
因土地少,拉马哈体家只种植了4亩芒果、8亩核桃。“产业虽小,也要付出全部心血。儿子在外务工有收入,家庭收入多了,压力小了,致富不就近了吗?”曾担任过村干部的拉马哈体,算起家里的“致富经”头头是道。
作为老共产党员的拉马哈体,不仅自己勤劳努力,还积极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争当村内的“致富带头人”。去年,他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今年,他带头修鸡圈、羊圈,引领村民发展养殖业,积极推动村内种养结合产业格局发展。
在米易,像杨五劣、张正柴、拉马哈体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乘着政策“东风”,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他们一句句真诚、郑重的感谢,一个个充满干劲的身影,一张张喜笑颜开的面容,成为米易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路上最美的“音符”、最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