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潘帅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文/图
在仁寿县禾加镇,有一位65岁的老人,依靠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勤劳致富,脱贫摘帽。脱贫之后,他不忘党恩,积极参与村里事务,热心帮助邻里乡亲,用实际行动感党恩、回报社会。
“一二三,弟兄伙,开始干!河道清巴适了,我们就不怕洪水了……”8月5日清晨,天气有些阴沉,禾加镇官印村的河道里却十分热闹,村民们挥舞工具,抓紧时间清理河道。邱成山一边喊着口令,一边打捞河道垃圾,忙个不停。算上今年,他已经连续4年义务包揽了村上响水滩河的河道清理工作了。
邱成山(左)向村民传授养兔技术。
10年前,常年在外打工的邱成山患上了慢性病,妻子也有病在身,子女还在上学,家里的境况一年不如一年,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两委”了解到他家的具体情况后,主动为他“量身定制”了产业发展计划。
2015年,邱成山领取了10只种兔,信心满满地搞起了养殖事业。每天早上6点,老两口就起床上山割兔草,晚上10点还围绕着兔子忙活。可第一批小兔出生不久就相继死亡,邱成山有些绝望。
了解到这一情况,村上邀请专业养殖人员进村入户讲解养殖技术,手把手教他怎样防病、配种,养出健康的兔子。慢慢地,邱成山重拾信心。除了上培训课和向技术人员学习外,他还借村上图书室的养兔书籍认真阅读,每天观察兔子习性,勤做记录,逐渐成为了一名养兔专家。
“养兔子有一个诀窍,就是看兔屎,兔屎是黄色的,那就没问题……”邱成山不但自己的兔子养得好,向周围群众介绍起养兔经验来,也头头是道。村里养兔的人到邱成山家取经,他也总是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
现在,邱成山搬进了新房,兔子年出栏 1000 只左右。利用兔粪做果树化肥,邱成山还发展起了种养循环,家里的4亩柑橘也收入不菲,早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热心公益的他平时总是积极参与村里的事务,哪家需要技术,他随喊随到;哪家有纠纷,他主动调解;修路、平塘、清河道,他都是义务出工,跑得最快。大家都说,他是越干越有劲儿,越活越精神。
“如果不是党的好政策,哪有我的今天!”邱成山发自内心地说,“我不能脱了贫忘了本,只要我能力允许,我就要好好干,让大家都和我一样,早日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