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光富 苏兴珂 文/图
8月初,火辣辣的阳光照射在海拔1800多米的汶川县灞州镇周达村高山上,苍翠欲滴的山林中传来除草机的阵阵轰鸣声。贫困户穆顺军夫妇正头顶烈日,在阶梯状的李子林中除草。穆顺军身背除草机,随着除草机叶片的高速旋转,杂草一片片倒下。妻子赵余美则将杂草收拢,堆放到田地边上……两人满脸通红,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流。
“这是今年第三次除草了,为了保证李子的品质,我们从来不打除草剂。”穆顺军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说。面前的这一大片李子树,就是穆顺军一家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了节约成本,夫妻俩都是自己动手劳作,除了摘果子,其余都没有花钱请帮工。
穆顺军经营着家里的七八亩土地,以前主要种植土豆、玉米、白菜等传统作物,每年收入在1000-2000元,家里经济说不上宽裕。穆顺军的岳母一天在放羊途中被山上滚落的石头砸伤,送到县人民医院医治,前后花费近4万元,这些钱大多是从亲戚家东拼西凑借来的。因为岳母的病情需要长期服药,考虑到家庭情况,岳母多次提出把药停了。
赵余美在疏枝。
“只要我们在,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也要给你治病。”夫妻俩坚决不同意岳母停药。岳母后续的药费和4万元债务沉甸甸地压在心头,但他们从未放弃努力。2011年,根据县农业部门的推广,家里的田地逐步转型发展,开始试种青脆李。眼看着日子慢慢有了起色,2013年,岳父又查出股骨头坏死,不能再从事重体力活,让一家人本就困难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穆顺军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全家6口人得到医疗救助,全部免费参加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购买了大病保险和补充商业保险,全家医疗有了保障。两个孩子也享受了教育救助。2015年穆顺军又获得2万元藏区新居项目资金修缮房屋,改善了居住条件。在党委、政府和帮扶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他大力发展青红脆李。目前,家里的土地全都种上了青红脆李。农闲时,他还到周边打临工,每年也有近万元收入。岳父和岳母主要管理一群羊,现在一共养有40多只羊,每年都可以售卖一部分,也有几千元钱收入。如今一家人不仅还掉了欠款,还有了盈余。家里也添置了彩电、冰箱,还购买了一辆微型车,方便售卖农副产品。
在抓好家庭经济收入、照管好父母的同时,穆顺军夫妇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教孩子守规矩、学做人,孝敬老人,勤学上进。到了上学年龄,穆顺军夫妇就立即把女儿送到十余公里外的山下去上学,每周一送去,每周五准时接回来,不论天晴下雨,再忙再累,这个规矩雷打不动。从小到大,两个女儿表现都很优异,在学校也频频获奖,“乖娃娃”“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奖状贴满了家里的两面墙。
“党和政府这么关心我们,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政策和条件,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穆顺军夫妇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