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南部:新村新人 大学毕业回乡种地 照样可以出人头地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20-07-30

    从建筑工程师到合作社CEO
   (记者 侯冲 王成栋)7月23日傍晚,燥热的天气凉快了一些,刘洪强顶着草帽出了门。眼下,正是给果树施肥的关键时期,他得手把手教果农用肥。
  刘洪强是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首个返乡的大学毕业生。被晒得皮肤黝黑的他,如今管理着700亩晚熟柑橘,是村里合作社专门请来的CEO。
  从离乡到返乡,刘洪强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回乡种地,照样可以出人头地”。

image.png

刘洪强接受采访

  “要让农民掌握技术,先让他们犯错”
  2009年,19岁的刘洪强坐上客车,离开打鼓山村,到成都求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建筑工程师。
  2016年,打鼓山村村民刘永凯回村,与几位村民成立国凯海农业合作社,一口气流转了上千亩土地,种植晚熟柑橘等水果。为寻求管理人,刘永凯邀请刘洪强回乡创业。做起来,刘洪强才发现农业难做之处:种植果树技术门槛不低,施肥、打药、修枝样样得精通,可村里大部分是老年人,没那个技术。
  “要让农民掌握技术,得先让他们犯错。”几年下来,刘洪强总结出这样的经验。
  起因是果树套袋。为防止霜冻,每年10月下旬,合作社都要给柑橘套袋,套一个袋子8分钱。刘洪强发现,当地村民每天最多套2000个,从外面请的工人每天最少能套3000个。
  差别为啥这么大?原来当地村民有心理包袱。“担心套不好影响收成,结果越想套好越套不好。”67岁的村民乔明富说。
  “大胆整,没啥子!”刘洪强专门划出一片果林给村民练手,村民的套袋技术越来越熟练了。
  对于农业技术,刘洪强从不藏着掖着,不少果农从产业园里学到技术后,立马在自家房前屋后的院落里尝试。全村产业园有了规模,庭院经济也起色不少。
  “我想让合作社的耙耙柑一斤多卖两块钱”
  本想聘请回来成为自己左膀右臂,但刘永凯没想到,去年他和刘洪强有了第一次理念冲突。
  当时,熟稔年轻人消费习惯的刘洪强,力主合作社开网店、建电商平台,构建产地就地初加工和冷链物流体系。对此,曾在外开过十多年水果店的刘永凯一时不理解:合作社一直在和批发商打交道,销路根本不愁,有必要直接对接消费者吗?
  刘洪强却不这么想,“我的想法很简单,让合作社的耙耙柑一斤多卖两块钱。”他认为,电商省去中间商环节,让柑橘地头价从每斤3.3元左右,提高到每斤5.3元。同时,就地初加工、冷链体系的存在,让合作社回旋空间更大——单是冷库,就能让晚熟柑橘实现错峰销售,赚取差价。
  今年晚熟柑橘上市期间,电商带来的好处立竿见影:受疫情影响,传统批发商大部分缩减订单,而电商平台销量一路走高。
  对于未来,刘洪强这位“田把式”还有更多思考。“计划发展有机农业和立体农业。”
  农闲时,刘洪强喜欢开着一辆面包车绕着产业园转。他清晰地记得,10年前,打鼓山村村民是挑着粮食进城卖。如今,村里的晚熟柑橘远近闻名,不少市民主动开车进村采摘。
  “10年变化这么大,再过10年呢?”夕阳下果树旁,刘洪强对未来充满信心。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