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庆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文/图
“过去同意村十分贫困,交通不便,道路全是泥巴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现在依靠党和政府的脱贫攻坚政策,全村已100%打通连户路。”7月27日,村民龚利向笔者介绍说。
龚利说到的同意村位于仁寿县虞丞乡,是一个山中小村,它的名字可爱又奇特,它的经历曲折又动人。该村共有 765 户 2278人,全村以山地为主,土地贫瘠,水源奇缺,曾是人人都想逃离的市级贫困村。如今的同意村,通过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已摘掉贫困帽,换上新面貌。现代化村落栉比相连、高低错落;水泥路沿着山坡蜿蜒盘旋,一条条干净整洁的硬化路通到每一户家门口;道路两旁、村民院坝长满了枝繁叶茂的三角梅,像一簇簇火焰在燃烧……
航拍同意村柑橘产业基地。
产业发展用新招
7月27日,笔者走进果农闵帮贵的果园里,成片青翠的果树随地势蜿蜒起伏,一条条产业道路交错点缀其间,近看一棵棵柑橘树枝繁叶茂,果实挂满枝头,等待着丰收的那一刻。
闵帮贵一边拿着剪子给柑橘疏果,一边回忆说,2014年以前他家常常是入不敷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村上大力发展柑橘产业并提供技术培训,他就承包了10余亩土地种植柑橘,通过努力,3年时间就有了回报。
“我今年65岁了,这一片柑橘园都是我的。这些年我真的还是干了事,卖了七八万块钱,今年呢,也是丰收在望。”闵帮贵说起话来底气十足,“现在我们的日子哈,真的是比城里面的人过起都舒服。有了钱,把房子也改造了,现在路、水、天然气都通到了各家各户,住起硬是巴适得很。”
脱贫攻坚,不仅使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产业发展、致富方式上不断出新出彩。2016年4月,同意村采取“支部+协会+公司+农户”模式,创立了党员种植示范基地,并带动群众发展柑橘产业2640亩,蜂糖李200多亩、红果参10余亩,规模产业形成优势带动。
群众生活换新颜
到处泥泞、弯多坡陡是过去同意村的真实写照。如今,同意村的村道路硬化率达100%,社道路硬化率超80%,大车小车在村社道路上来来回回奔跑,很是繁忙。
“我们每个社都配备了垃圾桶,所有垃圾我们现在都放入了垃圾箱,环境卫生非常好,非常干净,村民住得都非常舒心。”龚利自豪地说。
村里还栽种了2300株三角梅,乡村更美更绿;垃圾开始分类处理,保洁员定期保洁,厕污共治积极推进,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村民从又黑又潮的小土房住进亮堂堂的小平房,闵帮贵老人坐在门口笑呵呵地请来访的客人进门坐坐。“以前都不好意思接待客人,房子又烂、又丑,现在我住的跟城里人住的都一样了,看彩电,有自来水,地上的瓷砖又干净又光滑。”闵帮贵说。
如今,同意村有38户易地搬迁户,集中安置群众15户;940户安装了自来水;39人享受了就学保障政策;为23户易地搬迁户添置了新家具、新家电。
乡村旅游助增收
同意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68%。因为拥有宽阔的场地、独特的位置,这里还吸引了很多酷爱滑翔伞的飞行爱好者。而滑翔伞项目的兴起,则为同意村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们办起农家乐,增收致富。
该村红豆山庄老板张剑波说:“以前我主要是做坝坝宴的乡厨,自从打响脱贫攻坚战后,我把小摊摊开成了农家乐,主要是接待四面八方来休闲度假的客人。同意村环境好,空气好,特别是柑橘花开、李子花开,还有摘果子的时候,来耍的人特别多。”
产业发展形势好,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是紧跟步伐。2019年,同意村修建了文化大院,村民们自发组织了文艺队,自编自演小品、歌舞等,不仅增添了农闲时的娱乐方式,也引导村民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傍晚,一些村民们沿着村社道路散散步,部分村民则在广场上跳舞,生活十分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