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世杰)近期,邛崃市各镇街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深入开展,为积极总结经验,提供可示范可推广可复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经验做法,镇街主动作为,积极总结提炼特色经验做法,现将相关镇街特色经验做法进行专刊刊登,供交流学习借鉴。
成都邛崃市加快建设山水公园城市样板区
孔明街道——聚力“三个提升”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根本要求。为建设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友好的美丽乡村,孔明街道坚持在“美丽宜居”上下功夫,结合辖区内产业发展、林盘打造、旅游资源开发,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旅游节点风貌塑造引领、全域群众文明素养带动”三个方面的提升为突破口,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村庄的宜居度和舒适度,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一、聚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提升,增强长效治理能力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地落实,取得成效。孔明街道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实行班子成员主抓,驻村干部包片,村(社区)干部包户,明确任务,压实责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各项工作。针对各个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判,形成了可操作性的工作机制。印发《孔明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办法》《孔明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孔明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群众参与机制》等文件,科学有序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二)系统规划,精准治理。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突出问题,统筹布局,高标准谋划,对标对表城市小区管理模式,创新机制提升治理效能,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创新机制,探索农集区的自治新模式。在新建的金波小区和太阳新居建立“户+楼栋+小区+社区”的治理架构,通过入户走访调查,坝坝会宣传动员,召开业主大会评议,积极引入物业管理机构,借鉴城市小区先进管理经验,提升农集区管理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管理经验,并分步探索在场镇老旧农集区推广。二是挖掘资源,提升整治能力。对上积极争取资金48.73万元,实施三绕出口至酒源大道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增设绿化隔离带和观赏性花卉,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车辆乱停乱放、沿线摆摊设点占用主干道路等乱象问题,更有效提升了三绕出口至酒源大道延伸线路段的环境美誉度。有序规范国道108线、S105沿线环境秩序,提升城镇形象。三是整合资金,提升老旧农集区的修复能力。修复和完善老旧农集区配套设施,在卧龙社区肖塘小区投入20余万元,更换太阳能节能路灯、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电桩,杜绝小区业主私接乱拉电线现象,有效规范对老旧农集区的管理,杜绝了安全隐患,提升了农集区居住品质。四是对新增乱搭乱建“零容忍”。对违法建筑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拆除一起,把乱搭乱建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并制定了《孔明街道农集区存量违建工作清单》,确保实现乱搭乱建零增长,制定倒排工作机制,分期分批逐步消化存量违建。
(三)巡查指导,集中整治。一是成立巡查督导组。采取不发通知、不到招呼的形式,每周进行随机走访检查,发出督查通报9期,发现问题137处,建立问题清单台账,督促村(社区)整改一般性问题115处,整合街道办资源整改疑难问题22处。制作孔明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督查通报PPT在每周例会上进行播放,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剖析,指导落实,举一反三,提高工作效率,科学有效的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中的各项安排部署。二是建立销号机制。按照“发现-整改-回头看”的工作机制,形成问题台账,做好后续督导销号管理。整改规范须符合《邛崃市孔明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办法》约定的管护标准,同一村(社区)或同一农集区的相同问题必须一并整改到位,同一地点杜绝二次出现相同的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完成源头治理,确保整改工作改彻底、改到位、不反弹。
二、聚力旅游节点风貌塑造,引领辐射作用提升,增强人居环境整治驱动力
(一)助力产业发展,整治场镇风貌。一是拓展场镇功能、强化综合治理,助力产业发展。打造特色街区新场景,植入主题文化、整治周边环境,严格执行门前“五包”,引导和鼓励商家提档升级店面形象,按照汉代风格实施风貌整治5500平方米。完成了场镇雨水、污水管网安装3200余米和日处理量2000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建设,不断优化提升城镇能级和形象。二是做好场镇环境卫生治理,进一步改善场镇形象,营造干净、整洁、秩序良好的优美环境。突出抓好“四清”(即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清污泥)工作,重点清理房前屋后的杂物、垃圾,清理道路、河道、沟渠中的淤泥、漂浮物,对道路、场地、房前屋后等部位定期清扫。开展集镇庭院环境整治工作,着重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问题,累计清运垃圾1000余吨,清除牛皮癣500余处。 保持村庄环境卫生整洁。
(二)推动农商旅融合,提升乡村形象。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做好陈大师林盘、文君茶公园、茶兰林盘的环境卫生整治,通过突出打造S105、卧夹旅游环线、自行车高速路沿线、茶兰景区旅游节点,推进卧龙社区、郭山村整村容貌提档升级。一是绿化卧夹线道路1350米,新增绿化面积16200平方米,实施S105和自行车高速路沿线美化工程,通过栽种红枫、银杏、樱花等有色植物丰富沿线色彩,构筑产景融合的彩色绿道和精美的大地景观,打造全市精品旅游线路。二是做好旅游沿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沿线农户做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做到庭院居室、院坝内无杂物堆放、无乱搭乱建、无私拉乱接。关停自行车高速路沿线畜禽养殖场(户)6家,推进郭山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实现旱坑覆盖率100%。鼓励农户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改造房屋风貌,发展特色农家乐、特色民宿,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景区形象,擦亮“椒.兰”品牌,实现农商旅融合发展。
三、聚力全域群众文明素养提升,激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力
(一)发动群众、参与治理。结合工作实际,指导村(社区)根据自身特点完善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为抓手,经过收集民议、村民大会表决,公示宣传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规范和管护标准纳入村规民约,激发群众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美化家园的热情,凝聚起群众共建美丽宜居乡村的共识。同时,充分发挥群众主体、议事会、监事会作用,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群众自主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推动“门前三包”、垃圾分类责任落实,实现农村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和对群众生活习惯潜移默化的改变,让群众真正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思想转变,形成人人关心、户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二)发挥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作用。一是利用“七.一”建党节,组织全街道10个村党支部365名农村党员集中开展了“我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出份力”等志愿者服务和主题党日活动。各村党支部组织党员举党旗、亮身份、晒承诺,带上清洁工具,分赴到场镇、景区、公路沿线集中开展大扫除,助力人居环境整治,用群众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的方式展示模范带动作用形象。二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中,充分发挥街道纪工委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监督执纪力度,把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发挥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情况作为村(社区)班子、村两委干部实绩考核和村党支部书记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动党员群众,集中力量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三是不定期组织街道志愿者队伍突击整治自行车高速沿线、茶兰景区、陈大师林盘等旅游节点的环境卫生、清理主要干道、河道沿线、房前屋后的杂草、垃圾等,对乱堆乱放、乱搭乱建行为进行整理规范,通过志愿者的服务和带动,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卫生改善行动中来,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努力构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加强宣传、积极引导。统一印制《孔明街道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倡议书》30000份,向辖区村民逐户实名制发放;召开群众坝坝会,向群众讲解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政策和意义,让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要求、整治标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培育文明新风,建设美丽村庄”为主题,开展“优美庭院 评选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整治氛围,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广大家庭共建美丽环境、共享美好家园,让“优美庭院”成为全街道家庭争相学习的榜样,培养群众维护村庄环境卫生、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运用微信、为村等线上宣传平台,做好示范引领和正向激励,倡导群众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大幅度提升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推动了村容村貌的长效治理。
平乐镇——整治执行严 环境换新颜 高标准打造乡村人居环境靓丽风景线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今年以来,平乐镇坚持问题导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切入点,主动作为,斗真碰硬,高标准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新乡村。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升到事关景区对外形象、事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高度,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成都市委、邛崃市委决策部署上来,召开专题会20余次安排部署相关工作。由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抓全局,分管负责人和相关职能办室抓指导督查,村组干部抓整治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建立起“镇乡统筹、村社主责、多元参与”整治动员体系。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对各村(社区)河塘沟渠、道路周边等重点区域进行网格化划分,落实包干责任制。
二、精准施策,坚决打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巩固提升”总体思路,针对道路沿线、林盘聚落、农民集中居住区等重点整治区域,我镇在全市率先分类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单,量化标准,精准考评,按照“现象上治标、基础上常态化、制度上长效管理”原则,分出轻重缓急,实施“三清两改一提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水源水体、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和农村户厕改造、不良生活习惯改变,不断提升村容村貌。进入攻坚阶段以来,各村(社区)开启周末“不打烊”模式,对照任务清单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环境整治工作,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颜值”显著提升。截至目前,我镇已拆除违章搭建15处,完成户厕改造176户,填埋遮盖旱坑295处,更换破旧垃圾桶13个,清除垃圾7.6余吨,整治河湖、沟渠17.5公里。
三、群策群力,共建共治共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党员示范+全员参与”的模式,各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分小组、分片区深入各重点区域开展问题排查与整改。加强宣传引导,激发群众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主体作用,制作发放明白卡、宣传海报等资料2000余份,充分利用微信、为村平台、大喇叭、入户宣传等形成线上线下密集宣传态势。组织开展清洁院落、最美家庭等各类评比活动15场,广泛评比选树身边典型,切实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变“要我改”为“我要改”。组建环保志愿队13支,积极动员志愿者、社区居民5000余人次参与环境卫生巡查整治工作,形成上下一盘棋、环境整治一张网。充分发挥村组干部、业委会、议事会、五老乡贤、居民代表等作用,共同探讨制定小区(院落)管理制度与村规民约,为持续开展村庄清洁美化行动、完善小区院落治理体系、规范村民生活习惯等奠定良好基础。
四、标本兼治,以制度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
(一)强力治标。以现阶段整治专项行动为契机,印发《平乐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专项督查方案》,成立专项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领导班子带队,“两代表一委员”、老年协会、商家代表等力量组成督查队伍,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需陪同、直接到村组、直接到现场的“四不两直”形式进行随机走访检查打分,做到“中心村必看、户厕改造农户必看、沟渠河道必看、村民小组散户必看、主要进村组道路必看”,强力整改一批辖区卫生环境突出问题。
(二)有效治本。实行“红黑榜”制度,每月月底进行村(社区)考评名次排序,前三名悬挂流动红旗进行通报表扬,后三名悬挂流动黑期进行警示提醒,评比结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设立环境卫生“积分超市”,激励群众自觉行动,常态化清扫保洁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治理新局面,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生产生活环境。
南宝山镇——“五个全力、五个确保”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扮靓美丽宜居乡村
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南宝山镇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原则,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发动多方参与、汇聚各方力量,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态势。紧紧围绕“五个全力、五个确保”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做实做细村庄洁化、亮化、美化系列工程,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全力健全体制机制,确保责任落实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健全监管体系。建成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的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确保整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三是制定工作方案。先后印发《南宝山镇农村环境整治村庄清洁美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南宝山镇农村环境整治村庄清洁美化提升行动督查方案》、《南宝山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奖补方案》《南宝山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评比活动方案》,落实责任主体,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奖惩制度,确保村庄清洁美化提升行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二、全力发动多方参与,确保整治合力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目前,我镇已对上争取鱼崖林盘、水美乡村、三美新村等项目,保障资金每村都议定部分资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有效解决缺资金问题。二是发动乡贤助力。南宝山商会副会长杨兴良定向捐资300余万元修建2.5公里川王路和1.5公里茶马古道,逐步实施全村路灯安装工程,有效解决基础设施弱的问题。三是志愿者参与。对全镇158名保洁人员进行全覆盖业务培训,提高整治标准,确保取得实效。同时,各村(社区)成立了党员、退休干部、青少年等志愿者服务队伍18支,同时联合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相关活动,有效解决缺人的问题。
三、全力推进整治提升,确保整治效果
一是厕所革命。以“标准规范、质量保障、群众满意”原则高质量推进户厕改造,截止目前已全面完成2020年135户农村户厕改造任务,新建旅游公厕一座。二是污水革命。积极争取污水设施维护项目5个,完成新桥、桃花、堰滩、木梯等安置小区污水设施维修;大力推进河长制工作,29名河长履职尽责,常态化巡查整治30余公里河道卫生;与300余户养殖户签订粪污处理承诺书,确保养殖粪污不偷排、漏排、直排。三是垃圾革命。截止6月底,全镇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活动53次;清理整治道路60余公里,拆除临时搭建生产生活棚3处,去除废旧横幅广告23面,清除墙面小广告“牛皮癣”和乱涂乱画48余处;规整庭院杂物350余户;清理不正规垃圾堆放点12处。入户发放6000余份门前三包责任书,明确责任,发动每一名群众主动参与整治,争当人居环境整治主人翁。
四、全力营造宣传氛围,确保家喻户晓
一是线上宣传。通过为村、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动态宣传500余次,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改变传统不良生活习惯,培养农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二是线下宣传。发放《南宝山镇人居环境整治、“爱国卫生运动”倡议书》5000余份,“门前三包”责任书5000余份,农村户厕改造明白卡600余份,制作宣传牌100余个,召开党委会、专题会、推进会、现场会、院落坝坝会等共计50余次。三是创新宣传。我镇先后在五一、非遗节、蓝莓节、端午节等节日开展文化活动;结合新冠疫情防控开展了“爱国卫生”活动;每月开展“清洁文明示范户”评选活动,设置红黑榜;暑期发动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树立一批典型,示范带动一片,全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五、全力加强督查问责,确保整治实效
一是常态化检查。由社发办牵头、相关办室组成的工作检查组负责每周对各村(社区)整治范围、标准、档案归档等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全镇通报。目前已通报4期,发现问题20余个,均已整改到位。二是不定期督查。由纪委牵头成立督查组负责不定期对相关办室、各村(社区)整治工作整体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对推进不力的启动问责,目前已对开展不力的2个村及负责人进行集体谈话和个别谈话。三是群众监督。我镇已公开公布人居环境整治问题举报电话。设置曝光平台,定期通过微信公众号对正反典型进行曝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农民群众根本福祉、农村社会文明和谐。下一步,我镇将发动广大基层干部、企事业单位、党员、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村庄清洁美化提升行动中来,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建设宜居乡村
大同镇——“三聚焦三做到” 发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一场硬仗,大同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足实际、创新举措,以问题为导向,对标整治,注重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效有序的开展,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 聚焦宣传引导,做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民知晓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大同镇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多途径宣传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目的意义、标准规范、方法路径等内容,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陈规陋习、共建共治共享,培养群众维护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的主人翁意识,确保群众在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截止目前,镇村两级共召开了安排部署会、坝坝会、讨论会等200余场,制发宣传单、《村规民约》等1.1万余份,张贴宣传标语50余条,大同微信公众号、“为村”平台、公益短信等推送宣传信息3.5万余条。通过线上线下多管齐下的宣传引导,群众对人居环境整治的认识已悄然改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正向舆论氛围悄然形成。
二、 聚焦重点环节,做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覆盖
大同镇以“五个攻坚”为抓手,以重点难点领域环境整治带动全镇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覆盖。一是农村户厕改造攻坚。2020年大同镇农村户厕改造任务为203户,率先在全市完成目标任务,为顺利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违法建筑拆除攻坚。大同镇以高压态势严控违建增量,法理并施的方式拆除违建存量。截至目前,全镇拆除违建面积达1571m2,目标完成率达130%,违法建筑的顺利拆除,有力推进了村庄美化提升。三是农集区环境整治攻坚。为将曙光村罗河坝小区打造为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杆,大同镇党委在罗河坝小区设立联合党支部,由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兼任联合党支部书记,协调处理罗河坝小区人居环境整治相关事宜;同时,在罗河坝小区引入专业物业管理公司,提升罗河坝小区物业管理水平。2020年,大同镇共投入了200余万元在马湖、水口、永兴、石尊等场镇(农集区)引入了第三方物业管理公司,日均投入保洁、秩序维护等人员60余人。通过专业公司管理,农集区普遍存在的乱停乱放、乱涂乱贴、乱堆乱搭、乱丢乱扔等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农集区人居环境实现质的飞跃。四是道路沿线环境整治攻坚。以整治邛芦路、水大路等外联道路和水金路、大三路等旅游环线道路环境为着力点,带动各村组道路环境整治。截止目前,共发动机关干部、村组干部、志愿者、保洁人员等500余人次参与道路沿线环境整治,清少路面垃圾1.6余吨,清除路边杂草10余吨,清理路边沟渠超8公里,劝导60余户农户规范房前屋后物品堆放,清除广告牌、标语、店招40余幅(块/条)。五是河道沟渠环境整治攻坚。全面落实文井江、大同河、合江河等河段河长制,压实各级河长巡河责任,及时发现并清理河渠杂物,推动辖区河渠水质由三类水向二类水转变。截止目前,本年度大同辖区共清理河道杂物15余吨(尤其是山洪爆发后杂物),辖区河渠基本做到了无漂浮物、无堆积垃圾、水体干净,有效保障了水源水质和河渠防洪安全。
三、聚焦考核考评,做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奖惩逗硬
一是建立健全考核考评机制。大同镇制发了《大同镇2020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考评办法》和《大同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行动方案》,将各挂片领导和驻村干部的年终绩效考评与各村(社区)的考评结果挂钩,压实挂片领导和驻村干部的责任,确保各村(社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实效。成立人居环境督查小组,每周督促各村(社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每周定期发布《农村人居环境存在问题提示单》,对暗访督查发现的问题形成《人居环境整治整改通知单》,对整改不力的村(社区)进行通报批评,目前已分别发出《提示单》和《通知单》20期,发现问题210个,整改到位203个。二是定期召开人居环境整治拉练会。大同镇每半月召开1次人居环境拉练会,采取“不打招呼、直奔点位、现场点评、讨论总结”的方式开展,现场指出点位存在的问题,并责令限时整改,对做得好的村(社区)年终目标考核加分,超出整改时限未完成整改的村(社区)年终目标考核扣分。三是开展最美村庄评比活动。制发了《大同镇人居环境整治—最美村庄评选活动的方案》,每两周评选3个“人居环境整治标兵村(社区)”,由党政主要领导在全镇领导干部大会上亲自授牌。到本年底,对累计获得“人居环境整治标兵村(社区)”前5名的村(社区)进行目标考核加分奖励,后3名村(社区)进行目标考核扣分处罚。
下一步,我镇将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深化镇村两级干部带头发力的同时,充分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探索“政府主导、村组引领、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参与模式,切实解决与群众健康生活最密切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满足大同镇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求。
羊安街道——实施“4+3”工作法 焕发农村人居环境新风貌
为切实有效推进我街道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羊安街道着眼于邛崃市建设“成都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排头兵定位,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实施“4+3”工作法,焕发羊安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新风貌。
一、建强四套工作机制,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体系
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羊安街道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管护机制创新,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初步探索出羊安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套机制,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
(一)建强组织领导机制。为进一步推进羊安街道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入开展,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羊安街道办建立起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街道办主任为副组长,其他分管领导及各相关办室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部署全街道人居环境提升各项工作,同时村(社区)建立起以村(社区)书记为组长的村级小组,以村为主体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落地落实。
(二)建强长效管理机制。制定《羊安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办法》明确街道办、各相关业务办室、各村(社区)的工作职责及各项工作的管理管护标准及相关责任人,通过定人、定岗、定责等措施,将垃圾清运、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村庄环境日常管护责任落实到人,确保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把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作为检验干部队伍的作风工程来抓,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见实效。
(三)建强督查整改机制。由社区发展办公室联合城管办对各村(社区)开展人居环境督查,及时反馈问题,同时每月双周汇总各村(社区)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还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并要求各村(社区)限期整改,举一反三,截止目前已发现并反馈问题100余条,各村(社区)也同步建立起问题自查小组,对村域范围内的问题开展自查,共计自查出相关问题500余条,均已整改到位。
(四)建强责任清单机制。与各村(社区)签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责任书,逐月印发短期工作清单,明确阶段性工作安排和时间节点,分解细化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同时要求各村(社区)建立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级反馈台账及自查台账,并针对问题逐一销号,保证工作一环一环向前推进,全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邛崃市高埂街道垃圾分类银行
二、突出三项重点任务,丰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内涵
在具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羊安街道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着力抓好三项重点工作,全面实施治理“脏、乱、污”,切实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努力营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一)突出宣传发动。一是坚持模范引领。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和党员、村民代表的先锋模范及带头引领作用,广泛发动党员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动员工作,鼓励“五老”乡贤、道德模范等带头开展人居环境政治工作,以点带面引导群众自发对院落、林盘开展清洁工作。二是强化氛围营造。发放倡议书2万余份、在各村(社区)主要道路、林盘等人流量大的位置张贴横幅72份、在新邛路显眼位置设立大型喷绘1处、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宣传动态5条,同时各村(社区)通过坝坝会、小组会,为村平台等方式全面营造人居环境氛围,激发老百姓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任务。以“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为工作重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地落实,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对照《成都市农村户厕改造技术指导手册》相关技术标准开展农村户厕改造工作,截止2020年6月30日,圆满完成6204户农村户厕改造任务,并连续两年代表邛崃市接受成都市抽验。两年来累计争创厕所革命示范村10个,争取中央及四川省资金合计约300余万,实施项目9个。二是加快实施农村垃圾革命,每天出动督导检查人员10人次,环卫工人120人次、环卫车辆7台,清理生活垃圾80吨,截止目前共清理卫生死角积存垃圾8吨,争取市综合执法局资金约280余万,实施垃圾房新建或改建工作,拟在永丰社区试点后,在羊安全域推进。三是深入实施农村污水革命。积极2个市政府投资项目资金530完左右,进行回龙社区、界牌村污水管网建设,完工后可处理500余户农户生活污水。同时严格落实河长制相关工作,开展“污水不下河”攻坚行动,突出抓好区外企业、畜禽养殖排污治理,全面开展水环境“四乱”清理。
(三)突出考评奖惩。一是严格开展考核。通过印发《邛崃市羊安街道办事处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评制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比活动实施方案》,按照每月巡查结果,发布整改通知,对于同一问题,连续两次通报未整改的,或者同一问题整改后累计三次反复出现的,将由街道纪工委对村(社区)书记进行约谈。二是及时兑现奖励。由党群办牵头,每月对羊安街道各村(社区)开展“最美村落”评比,对排名前六的村(社区)发放3000-10000元不等的奖励,同时各村(社区)开展“最美院落”评比,发动农民群众自己动手搞清洁、搞绿化、搞建设、搞管护,管好用好相关设施,给与每个“最美院落”直接发放奖励50-200元奖励,变“政府干、群众看”为“政府奖励、群众自发”。通过评比活动的开展在老百姓之间形成环境卫生人人参与,整洁环境家家受益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