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聂姚
7月13日,四川农业大学玉米遗传育种专家荣廷昭院士宣布,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机械化智能化装备开发合作项目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正式启动。
此项目由来自石河子大学的中科院院士陈学庚领衔,由江苏大学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开展联合科技攻关,研发适用于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大规模种植的播种机械、植保机械和收获机械,并进行示范和推广应用。三方将各自发挥优势,在农艺技术、农机装备、人员和成果方面展开合作。其中江苏大学主要负责植保施药机械的开发,石河子大学主要负责收获机械的开发,四川农业大学主要负责农艺方面的指导、试验基地安排和播种施肥机械的开发。
启动仪式现场
“玉米、大豆属同季作物,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不可能依靠增加耕地面积来种植大豆和玉米,玉米大豆争地矛盾突出。间套轮作是集约利用资源、可持续的传统农业技术瑰宝,具有破解这些矛盾的‘基因’。”参与此项目的四川农大教授杨文钰向记者表示。
当前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较高,要发挥科技优势实现突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开启了不增加耕地而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潜在空间,开发出配套的农机,对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推广,目前我省每年按此技术种植面积达400-500万亩,但是,该技术在我国规模化粮食主产区推广上还存在明显短板,主要表现为现有机具作业效率偏低、智能化程度低。此次联合攻关,就是着眼解决这些难点。”杨文钰给记者算了笔账,在东北、黄淮海等粮食主产区,如果有20%的种植地推广该技术,不仅可以保持玉米产量不变,还可增加大豆产量1386万吨,如果有 80%的种植地推广该技术,可增加大豆产量5544万吨,这将有效提升大豆自给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陈学庚院士表示,目前使用的机具还不能满足大规模应用,下一步三校将聚焦播种、植保和收获三类机械进行针对性研发,预计将在3年之内有效突破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机械化智能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