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6月28日,匆匆与家人过完端午节后,张全军再次从成都出发,奔赴普格县。今年,普格县要实现全县脱贫摘帽,作为省农业科学院派驻该县的农业首席专家,这段时间,张全军比以往更加忙碌了。
与以往单独前往普格县不同,这一次,张全军邀请了院里的多位专家一同前去,请他们为普格县做“十四五”农业产业规划。
“扶贫不是施舍性地给予建卡贫困户多少钱多少物,而是他需要什么,我们就用心用情为他做,把他们当朋友甚至亲人,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在张全军的工作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正是这段话,激励、鞭策着张全军走过了两年的扶贫路。
张全军走访贫困户。受访者供图
摸家底搬技术两年磨破四双鞋
2018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这一天,张全军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在普格县第一天的工作。
为了更快融入工作中,张全军开始梳理普格县农业产业状况。同时,他走遍了这里的三十多个乡镇,挨家挨户摸清当地产业情况。
“普格县由于生态环境多样化,水果种类多,但是底子薄、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实施项目难度比我省其他地区大。”张全军告诉记者,一番摸底之后,他计划把自己多年来从事梨、石榴等经济作物研究的经验搬到普格县,让基础薄弱的水果产业在这片土地上焕发生机。
在文坪乡沙锅坪村,有500亩梨园多年荒废。今年年初,普格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决定对其中的200亩梨园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梨园将惠及当地2万名群众。然而,项目启动正值春节,梨树必须在这个时间段内进行高接换种,时间紧,任务重,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时间,联系不到梨品种接穗。
高接换种,今年不行可以等明年,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等不了。大年初八,正是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张全军终于在广元找到了一批翠冠新品种接穗。
这一批新品种邮寄到成都后,张全军带着3万翠冠芽、1000卷嫁接膜和嫁接工具立即开车奔赴普格县,并在当地手把手培养了10名嫁接能手,如期完成了梨园升级改造。
开展可行性研究、制作产业规划、培养当地农业科技能人……两年来,张全军走遍了全县30多个乡镇,用4双磨破了的鞋子,换来了普格县30余项产业规划和方案、4个总面积345亩农业科技示范园,辐射带动普格县水果产业2000余亩。
扶志气重教育学彝语备“武器”
在普格县,除了农业首席专家,张全军还有一个身份:荞窝镇城西村9户建卡贫困户的结对帮扶人。这9户贫困户所在地十分偏远,是帮扶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扶贫先扶志,在普格县挂职两年来,张全军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在他看来,要想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志气,教育将起到关键作用。
2018年11月,张全军突然得知,贫困户拉马尔优正在为还在上学的女儿马小英计划结婚事宜,并且已在邻村物色了结婚对象。
听到消息后,张全军立即来到拉马尔优家走访。“不想结婚,想上学。”马小英告诉张全军。经过张全军对拉马尔优一家多次开展政策宣传教育,再加上邻村村干部的帮助,两个家庭最终同意放弃婚事,马小英终于重返学校。
在这之后,每次张全军去走访,马小英总会把他送到村口,“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足够让我感受到付出的价值所在。”张全军说。
夏季山上雨水多、植被茂密,坡陡路滑,当地农业农村局的同事告诉他:“滚到山沟里喊人帮助,都很难被听见。”所以,一根木棍、一把剪刀、一个笔记本,便成了张全军下乡的3件“必备武器”。
为尽快熟悉彝族老乡的名字和家庭情况,他把每家每户的情况写成纸条,放在随身的包里,随时随地记忆;语言不通,他就一字一句学彝语,找翻译。“兹莫格尼是吉祥如意的意思,瓦吉瓦是好的意思,搞尔木是奋斗、加油的意思。”张全军告诉记者,现在,他已经能说上好几句彝语。
“扶贫路上没有轻松惬意,更没有科技论文,只有奋斗担当,只要老乡们都‘瓦吉瓦’,什么都值得!”张全军说,今年,普格县将完成全县脱贫,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本土农业人才留在当地,也能有彝族儿女通过教育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