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岚精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贫困群众增收门路少,村“两委”班子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结构单一……这是5年前大竹县周家镇龙头村(现与贫困村西河村合并)的真实现状。可仅仅时隔5年,这里交通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兴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一幅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龙头村能有今天的可喜变化,村民们都由衷地说:“多亏了县法院派来的‘法官书记’杨俊!”
图为贫困群众喜领入股分红款。
倾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
2015年4月,大竹县人民法院周家法庭庭长杨俊,被选派担任龙头村第一书记。带着一份自信,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时年末才满30岁的杨俊承诺,要让“穷山村”变“幸福地”。
上任后,杨俊第一时间进村入户调查研究,了解贫困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他通过走访发现,该村干群关系紧张,干部带富能力弱。2016年,杨俊利用村“两委”换届的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只有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增强了,党员队伍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凝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杨俊找准了开展扶贫工作的“金钥匙”。
杨俊和村“两委”干部一道建立完善了基层组织建设台账,督促村“两委”严格落实《村党组织工作运行规则》等村级民主议事决策机制,明确村“两委”干部工作职责。同时,落实“党支部标准工作法”,严格执行“三会一课”,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活动日”等党建主题活动,加大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素质,确保了各项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着力完善基础设施补短板
龙头村是省定贫困村,总户数518户、157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295人。由于交通条件差、生产方式单一,村民多以传统农耕和外出务工为主,增收后劲不足。
要想富,先修路。杨俊驻村以来,主动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拓宽硬化了1.5公里的通村公路,硬化了4.2公里的组道和4.3公里的生产便道,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
信息闭塞、通信网络不畅是龙头村的另一痛点与脱贫掣肘。得知这一情况后,杨俊积极协调,为贫困户每户安装了电视接收器,并建成2座通讯机站。
“现在,村里通了水泥路,家里还装上了宽带,能了解很多信息,销售农产品越来越便利,子女也顺利地考入了大竹中学,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4组贫困群众黄训洪脸上满是喜悦。
此外,经杨俊协调,龙头村充分利用闲置的村小学教室改造出标准的卫生室、文化室、农民夜校、村“两委”办公室,建成面积达60平方米的卫生室,设4个功能室;建成面积达60余平方米的文化室,藏书达1700余册;建成2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和各种体育设施以及文化墙。
找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路
“现在,我一年土地流转租金600元,公益性岗位一年收入6000元。通过技能培训和产业资金扶持,儿子在县城经营面店每年可赚回4万余元……”3组贫困群众李义琼喜滋滋地算起收入账。
近年来,杨俊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和长久之策,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的方式,推动贫困群众就业、发展特色种养,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该村已为留守人员、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精准开发公益性岗位11个,并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外出务工500余人次。
同时,龙头村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水稻制种、中药材和魔芋种植、鸡鸭喂养等,建立专业合作社1个,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收入等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此外,依托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该村通过多种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生猪养殖,年出栏生猪1000余头,饲养鸡鸭鹅等家禽6000余只、肉牛40余头。“产业扶贫是增收致富的主要手段,下一步,我们将采取‘党支部+协会+业主’模式,继续引进中药材种植业主,在发展集体经济、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同时,吸纳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不断提升成色。”杨俊成竹在胸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