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强化”抓治理 共建共享新风貌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世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邛崃市桑园镇结合实际狠抓落实,全民动员,全域推进,围绕“五个强化”持续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为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环境。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责任压实,优化机制提升效能
镇党委、政府专题研究、精心部署,成立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确保整治工作有序开展。印发《桑园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美化行动提升方案》《桑园镇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方案》《桑园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卫生村(社区)评比奖励方案》等,明确时间节点、目标任务、责任人员,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地实效。
资料图片
二、强化多方参与,多元协同共建共治
一是持续氛围营造,提升群众知晓度。通过桑园镇微信公众号、“为村”平台等推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息等300余条;发放《倡议书》、宣传单1.3万余份,召开村坝坝会、动员会、推进会100余场,群众知晓度达90%以上。二是整合多元力量,协同配合推动。成立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役军人、老乡贤、妇女、青少年等为主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志愿者队伍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劝导队伍,以志愿活动引领辖区居民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企联动机制,召开辖区企业、个体经营业主代表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指导督促市场经营主体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增强辖区居民环境卫生主人翁意识。三是线上线下示范引领,带动群众参与整治。以村(社区)为单位,每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社区)评比活动,落实奖励经费;以户为单位,每周开展卫生院落评比活动,发放流动红旗,并通过为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推送宣传,以示范带动全民参与整治。
三、强化问题整改,突出重点分类施策
桑园镇始终坚持边排查边整治,截止目前全镇共排查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313个,整改到位309个,4个问题正在整改。市级反馈问题14个,已全部整改到位。整治中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一是开展2019年厕所革命示范村项目回头看工作。对示范村项目以及2019年改厕农户进行再排查,确保农户厕所建起来用起来。二是集中攻坚突破重点区域。以每周四桑园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日为集中攻坚时间点,突出整治高铁沿线,新老318线、桑茶路等主要道路沿线,以及沟渠河塘、与邻县交界区域等,以重点区域带动全域整治提升。三是开展农集区专项整治。对农集区“车辆停放乱、杂物堆放乱、公共区域管理乱、群众自治意识乱”四大问题进行治理,通过群众参与、社会投资方式,在黑虎小区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停车位220个,解决小区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问题;向高店和向阳集中居住小区农户发放分类垃圾桶580余个,指导小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培养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规范艾河集中居住小区群众蔬菜试种区域,疏堵结合解决群众在小区种植蔬菜问题。
四、强化项目推动,提升村庄基础设施
一是全力推进户厕改造工作。以“标准规范、质量保障、群众满意”原则高质量推进户厕改造,2020年拟实施户厕改造1115户,截至目前已完成1097户,完成率98.39%。二是实施污水治理项目。争取上级资金200万元,实施向阳、张坝水美乡村项目,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实施5个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微污处理设施项目,推进农集区污水治理;实施粪污管网建设项目,新建化粪池9个共2150立方米,新建管网3849米,推动面源污染治理;压实河长制工作责任,在出江河高店村段建设国家级水质检测站一座,促进水质提升。三是实施林盘整治项目。争取上级资金440万元实施谢家坝林盘融合发展产业园配套项目以及谢家坝林盘基础设施完善及提升工程,投入资金30万元实施向阳村王墩子林盘改造项目,打造特色林盘聚落。四是实施环卫设施提升项目,新建垃圾房17座;全镇15个村(社区)均实施环卫购买服务项目,目前全镇配备专职保洁员338名,常态化抓好环境卫生整治。
五、强化成效巩固,形成长效管护机制
一是健全运行机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排查-研判-整治-销账运行机制,每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排查,建立问题台账,督促整改,实现同步挂账、同步销号。二是落实包片驻村工作制度。明确包片领导、驻村干部深入村(社区)开展排查、整治工作责任,压实包片领导、驻村干部联系指导职责;三是强化考评激励。按照《桑园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卫生村(社区)评比奖励方案》要求,镇相关办室每周不定期对各村(社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督查,亮分评比,村(社区)组织农户每周开展评比,强化结果运用,对示范村(社区)、农户落实奖励,以示范带动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下一步,桑园镇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农业清洁生产、村容村貌、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巩固提升,持续健全管护长效机制,促进村庄清洁美化提升,全力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