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张晓东)5月21日,在遭受严重干旱的四川省阆中市水观镇黑土地村的蔬菜大棚里,获得四川省首届“脱贫榜样”奖牌的戴玉正在大棚里犁地,并给蔬菜浇水抗旱。在她家蔬菜大棚里打工的,还有10余名贫困群众。
48岁的戴玉是黑土地村1组人。由于家境贫寒,戴玉未能完成学业,16岁就外出务工。她和丈夫平日里省吃俭用,但家庭依然拮据。2015年底,戴玉从外地返乡,打算用自己在外所学的种植技术实现脱贫的梦想,并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戴玉正在蔬菜大棚里耕地
16岁就外出打工,工友们这样评价戴玉:这个女孩干起活来不输男人。挑水、挖地、翻地、搬运等,戴玉咬牙硬扛了下来。1993年,她与本村村民陈祖发结婚后,因不甘贫穷,又回到北京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打工。夫妻俩舍得吃苦,敢于流汗,其他人休息时,他们在大棚里钻研;别人下班回家了,他们还在大棚里研究。勤劳和付出,让夫妻俩学到了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
考虑本村土壤肥厚,光照、水源充足,2015年底,戴玉回到老家黑土地村,准备创业。没土地、没资金、没政策,一开始,戴玉十分茫然。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对致富的渴望,对农业农村的热爱,让夫妻俩毅然决然地在创业路上继续前行。
2016年,黑土地村实施精准扶贫。在全乡统筹帮扶规划中,作为贫困户的戴玉一家,由原福星乡党委书记陈经碧对口帮扶。为让戴玉一家早日脱贫,了解到戴玉夫妻在外学习过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并有创业意愿,陈经碧联系黑土地村党支部、村委会,帮助她流转土地40余亩,并多方协调资金19万元。戴玉又四处从亲友那借来了20余万元。就这样,一个占地40余亩的有机蔬菜大棚便建了起来。大棚内引入了滴灌系统,种植无公害蔬菜。如今,戴玉家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
产业做大了,家庭条件改善了。但戴玉并不安于现状,她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种植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和产品销售等服务,自此,黑土地村的蔬菜产业走上了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同时,戴玉夫妇还建起了圈舍,养殖母猪,目前效益良好。
为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空闲时间,戴玉总结自己在发展种植业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后,又马不停蹄地奔走在田间地头,无偿传授种植技术,带领本村30余户贫困户发展产业。10余名贫困群众在戴玉家的蔬菜大棚里打工,不出家门实现了就业。
“我将继续奋斗,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并带领更多贫困群众通过勤劳双手致富!”看着大棚里长势良好的蔬菜,戴玉掷地有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