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文/图  一架无人机,一个人10分钟能完成10亩小麦的喷药作业;一个田间气象站,集合了物联网和无线通讯、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田间小气侯数据采集与分析;一个育秧中心,能实现24 小时模拟照明、自动控温、自动水肥喷淋等育秧过程自动化……  近年来,在粮食生产领域,科技发展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正值春日好时光,走进仁寿县广阔的农田,一同感受大地上的新气象。无人机正在管理麦田科技赋能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4月10日,仁寿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五谷园专业合作社连片的土地上,千亩绿油油的麦苗迎风招展,灌浆期的田间管理尤为重要。  “这几天正是喷洒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合作社负责人李鹏一边说一边调试植保无人机。几分钟后,这架载着15公斤药剂的无人机腾空而起,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折返喷洒。  不远处,越友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廖路平也在操作无人机进行相同的工作。“我的无人机载重10公斤,10分钟就能完成10亩地的喷药作业,除了病虫害防治,还能进行播种和施肥。”廖路平说,以前靠人工打药的时候,一个人一天才能打10亩地,费时又费力,现在论安全论效率,无人机都占优。  不止是无人机,在仁寿县,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田间应用了起来。  当天,在园区的物联网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何玥昊通过监控,详细查看各个重点田土里作物的生长情况。  “中心通过物联网、信息化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建成农业科博园物联网信息化基地3550亩,每天对园区内气象、土壤、病虫害、水位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将数据实时传入总控中心储存。”何玥昊介绍,总控中心通过对比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进行气象监测、灾害预警等分析,为粮食生产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撑,保障粮食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从源头把控,助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还建有一个占地10000平方米的育秧中心。中心采用国内先进的温室控制系统,能实现24小时模拟照明、自动控温、自动水肥喷淋等育秧过程自动化。秧苗培育环境由计算机全程监控,依托智能系统控制维持温室内各项环境数据,能有效防止育苗存活率低、抗病害能力低等问题,满足1万亩良田秧苗需求。工作人员正在电脑上操控农业生产人才加码为质量提升添砖加瓦  田间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日前,在位于园区内的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工作站的试验田内,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正播撒下一颗颗不同编号的大豆种子,等待出苗后调查大豆的田间农艺性状表现。  “他们正在进行大豆种质资源筛选与评价项目中的一个小项工作,将在种下的260个品种的大豆里,筛选出适合本地土壤条件的大豆,再进一步选育。”博士站工作人员郭铭介绍,该项目还包括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建立核心种质数字化指纹图库;并从种质资源中,筛选耐荫抗倒、优质高蛋白、耐低温材料等内容。  为了搞好人才建设,2018年园区在专家大院基础上,以项目服务中心为依托,与四川农业大学签订协议,共建博士工作站。工作站建有专业试验室、科研实验基地、农业科博园物联网控制中心等,满足科研试验需要。 目前,共有高级专家教授等人员30余名,博士10余名,研究生20余名在此开展农业试验,筛选评价出粮油品种42个,在仁寿推广转化作物种植技术7项,研发设计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的种管收作业机具5款,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近10000亩。  从“土里刨食”到“土里掘金”,随着科技力量与人才供给的不断注入,仁寿县的土地生长出致富希望,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让粮食生产的面貌焕然一新。 查看更多
(记者 史晓露)3月26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阿西镇迎来一批远客。“把技术送到老百姓手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若尔盖团团长、省农科院研究员李浩杰说。  日前,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暨2022年四川省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启动。从今年起,中组部等六部委决定以“一县一团”模式、以3年为周期,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其中向我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选派25个科技特派团。整合力量 集结精兵强将对口帮扶  此次国家科技特派团若尔盖团的专家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新疆畜牧科学院等14家省内外单位,涵盖油菜、中药材、牧草、肉羊等7个产业方向,团队成员共26人。  “都是全国顶级农业专家。”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六部委向我省选派的特派团涵盖29个产业,帮扶专家共计260人,要求省内专家在当地开展服务时长每年不少于60天、省外专家不少于30天。  去年3月,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共同参与,已在全省21个市(州)全面启动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  “我省把科技下乡万里行和国家科技特派团‘一县一团’两个活动合并谋划、一体推进。”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优先保证国家科技特派团帮扶工作前提下,对“双肩挑”人员结构进行优化配置,确保专家集中精力、轻装上阵。  今年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新组建大豆、油料等15个专家服务团,共计135个农业类专家服务团,选派680名农业专家,聚焦决策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重点任务,开展组团式、点对点帮扶。匹配需求 将地方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早就盼你们来了。”若尔盖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华建欧激动地说,当地收集了七大产业发展需求,翘首等待专家对症施策。阿坝州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但发展较为粗放。“现在牦牛出肉率偏低、偏瘦,也无法实现四季屠宰。”  “首先要解决的是草料问题和饲养模式问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王之盛坦言,温饱问题是高海拔地区牦牛产业第一大难题。“常常是夏活、秋肥、冬瘦、春死。”他说,到了冬春冷季枯草期,牛吃不饱,夏秋季长的肉就掉了。此外,传统放牧养殖也造成生态草原超载,牦牛出栏周期长、个体小等问题。  王之盛说,若尔盖区位优势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健康高效养殖业可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要实行放牧和舍饲养殖结合的多元化饲养方式,同时实现特色发展,缩短出栏时间,补齐屠宰加工短板,形成完整产业链,把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高山蔬菜也是三州地区优势产业。在参观道孚县八美镇美德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后,省农科院副研究员李志表示,高山蔬菜错峰上市价格更高,要着重帮助当地提高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同时指导引进抗病强的新品种,加强培训。  据了解,各个科技特派团和服务团将针对帮扶产业制定服务计划,同时建立产业小组传帮带机制。 查看更多
(胡雪 记者 侯云春 严易程 文/图)世界油樟看中国,中国油樟看宜宾。4月10日,记者在宜宾市翠屏区双谊镇红场村大数据中心看到,科技人员正通过大数据信息平台,对双谊油樟现代产业示范园区的土壤温度、湿度、肥力、PH值以及大气压强、光照程度等进行全方位监控。 “这个200平方米的大数据中心今年2月建成投用,可精准收集油樟实时生长数据,通过分析研判进行精细化栽种,有助于探索更多促进油樟产业增产增收的种植模式。”翠屏区双谊镇党委书记李斌说。宜宾油樟现代林业示范区双谊科技园双谊油樟现代产业示范园依托中国林科院、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等科技支撑,突出运用现代林业林地数字化管理技术,实现了油樟矮化密植、纯林高质化复层经营、油樟树数据监控系统、水肥一体化控制技术、油樟枝叶机械自动采收、优良品种丰产试验示范、病虫害防治等现代种植模式。“双谊油樟现代产业示范园是科技感和现代化结合的科技示范园区,我们通过科企联动、校地合作,在油樟精深研发上与科研院所、高校深度合作,着力提升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李斌介绍说,油樟树采取传统种植方式一般需要3至5年投产、7至8年丰产,双谊油樟现代产业示范园与省、市林科院共同试点矮化密植油樟栽种,经矮化密植后的油樟仅需1年投产、2至3年丰产。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矮化密植油樟投产快、效益高,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收成风险。李斌表示,“油樟种植是真正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产业。油樟树变矮了,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茂密的油樟林据悉,为促进油樟产业高质量发展,双谊镇通过政企联动,引入宜宾梦想农旅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在油樟种植过程中无偿为农户提供优质油樟苗、肥料和技术指导,待油樟成熟后保底价收购农户樟叶及油樟,示范带动农户900余户,人均年增收一万元以上,大大提高了农户的家庭增收。双谊镇红场村5组村民周勇连续3年种植油樟,他家的15亩油樟地每年收入两万多元。“矮化后的油樟像灌木丛一般矮小,机器、人工都方便。”周勇感慨说,近几年,越发感受到高科技在油樟种植中发挥的作用,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确实是省时又省力。大数据信息中心此外,双谊油樟现代产业示范园还引进了四川大学唐亚教授团队、宜宾学院魏琴教授团队,在油樟精深研发上深度合作,探索油樟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全链条增值。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4月3日,在青神县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防控基地,水花生、奇异虉草、小籽虉草等外来入侵植物生物学特性观察正有序开展。在空心莲子草天敌昆虫繁育基地,一片片做研究用途的外来入侵杂草空心莲子草(俗称:水花生)的许多叶片已被一些浑身布满黄、黑斑纹的小虫子吃得千疮百孔。这种小虫子名叫水花生叶甲,学名莲草直胸跳甲,它只吃水花生,不危害其他作物,是水花生的天敌。  “水花生是四川第一大外来入侵杂草,它会影响果树和其他农作物的生长,降低产量,破坏生物多样性。水花生非常顽固,既能水生,也能旱生,断节沾土就能生根,根系扎得很深,很难防控。”省农科院植保所(以下简称植保所)副研究员朱建义说,“因而,上世纪80 年代,中国农科院从南美引进、释放水花生叶甲,以防治水花生。释放后,水花生叶甲逐渐在自然环境中定植并形成自然种群,但在四川地区自然低温状态下越冬基数较低且数量回升较慢,无法达到良好防控效果。”  植保所研究员周小刚介绍,水花生叶甲的野外释放和控制,对水体中的水花生普遍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但对旱地水花生,单一的释放水花生叶甲难以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为解决水花生叶甲防治旱地水花生的瓶颈问题,从 10年前开始,植保所在青神县建立了四川省农科院空心莲子草天敌昆虫繁育基地,配套了人工气候室和天敌繁育大棚等设施,同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等单位合作,在水花生叶甲越冬保育、人工扩繁、耐高温叶甲筛选、释放方式等方面联合攻关。近年来,基地每年在眉山、乐山、德阳、绵阳等地果园均要释放几十万头水花生叶甲成虫,进行生物防控示范,效果明显。  “每亩果园要投放几千头水花生叶甲的成虫。叶甲喜吃水花生嫩叶,有效抑制水花生地面部分的生长。此外,老熟幼虫进入水花生茎秆化蛹,钻蛀导致茎秆容易腐烂折断,从而达到防控水花生的目的。”植保所赵浩宇博士说,采用水花生叶甲防控水花生,可以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保护环境,成本并不高。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3月22日至25日,省农科院资环所研究员常伟带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在川西高原的鹅毛大雪中来回奔波。3天时间,他们先后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道孚县、德格县、石渠县,开展科技特派团对接、产业调研和技术指导工作。特派团在道孚县开展现场生产调研。 受访者供图  这是该科技特派团今年首次启程。在道孚县,特派团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交流了当地青稞、牦牛、特色蔬菜等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常伟介绍,通过讨论,特派团基本明确,未来3年在道孚县通过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现场指导、技术培训以及提供产业智力支撑等方式,推进当地产业发展。  “ 最终我们明确了‘政府+科技特派团+经营主体’三方联动工作机制。”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道孚团秘书李志告诉记者,特派团当天通过对道孚县安珠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现场生产调研,对合作社的发展方向、蔬菜种类、病虫害防治以及市场销售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指导,并制定出相应的工作机制。  在德格县,特派团一行调研了德格县温拖现代农业园区蔬菜基地。特派团通过对基地内高原日光温室生菜、萝卜以及大白菜集约化育苗等发展现状的调研,提出了对园区育苗基质选择、肥水管理等方面的系列指导技术意见。  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德格团团长苗明军介绍,青稞、高原蔬菜和中药材等为德格县的主导产业,特派团通过实地考察及与当地相关部门交流总结,将为当地产业发展发挥“智囊团”作用。  在石渠县,特派团一行通过到邓玛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蔬菜集约化育苗、西葫芦轻简化栽培、辣椒等高效栽培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现场指导,为园区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提升提供了科技支撑。  针对当地多元化生态农牧业发展的新格局,特派团成员从工作目标、机制、内容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发展路径和发展前景提出了建议。甘孜州农科所研究员、石渠团大麦青稞产业组组长杨开俊介绍,人才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院校企业实施农牧民培训项目,将有利于加快培养本地人才。  今年起,为集中支持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着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中央组织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决定统筹全国涉农科技人才资源,向160个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其中,我省涉及25个,科技特派团将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技术瓶颈集中攻关、本土人才培养帮带等方面工作。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洪瑜  3月的进度条已经拉到末端,四川大部分地区油菜花的舞台也迎来落幕。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里,还有少量彩色油菜花迎春风绽开。  “四川是全国彩色油菜研究最早的省份,四川的彩色油菜已在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县市得到推广。”在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浩杰看来,四川引领了全国彩色油菜育种研究。各色彩色油菜组成的花束。袁宇君 摄  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崔成告诉记者,借助远缘杂交、体细胞融合等技术,通过与诸葛菜、萝卜、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植物进行杂交,油菜花从单纯的金黄色变得姹紫嫣红。截至目前,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中心已创制出红、紫、粉、白等40 余种不同花色、叶色、花瓣、矮秆等彩色景观油菜。  不久前,江西农业大学彩色油菜花稳定花色达到30种的新闻,引发了众多油菜花爱好者的关注。记者注意到,这其中也与四川彩色油菜有一定渊源。  原来,江西农业大学彩色油菜花研究负责人付东辉博士从2015年开始彩色油菜花研究,在四川提供花粉的基础上,采用将花粉与优良材料杂交、回交然后自交等多种选育方法,使不同花色基因重新组合,促使油菜花的花色的种类不断更新。记者了解到,四川当时提供的花粉来源于彩色油菜系列品种“十方虹”。  “东到江浙一带,南至广东广西,北到内蒙古,西至新疆、青海均有四川彩色油菜的身影。”崔成告诉记者,目前,四川的彩色油菜已经遍布全国多地,不少地方政府将彩色油菜种植与乡村旅游结合,效果不错。  我省各地也纷纷打造油菜花节,发展乡村旅游业。在四川,各地利用油菜与小麦浪漫碰撞形成景观,如江油市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永胜基地220亩的“李白头像”,绵阳市安州区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巨型党徽、天安门主题图案等,都展示着彩色油菜特色产业的魅力。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天文 记者 袁宇君 文/图“把这枝多余的齐根部锯斜口锯掉,留三个主枝和开张枝,做到大枝稀、细枝密,挂果就不费力……”3 月 29日,一场春雨之后,邻水县农技人员杜凌义照例早早来到丰禾镇团结果场,向村民们传授春季脐橙果树整形修剪的关键要点和主要技法。果农修剪枝条。  这是邻水县脐橙果树采果期结束后、各处积极开展春剪的生动缩影。眼下正值脐橙果树春季整形修剪的最佳时期,为了收获季的好收成,邻水县的果农们投入到脐橙春管当中,  “脐橙是我们当地的支柱产业。通过合理修剪果树枝条来平衡树势,对于脐橙丰收显得十分关键。”记者连线邻水县丰禾镇团结果场负责人杜开源后了解到,得益于去年雨水比较调匀,脐橙果树枝条长势良好。现在采果期落下帷幕,果农要把密生枝、重叠枝、交叉枝、病虫枝、徒长枝锯掉,把强树、强枝、弱树、弱枝变成中庸枝、挂果枝。  团结果场300余亩脐橙果树,大多为三年及以上的丰产树。每年这个时候,果场安排12名左右工人,抢抓农时对果树进行修剪,将为脐橙全年健康生长和稳定的产量带来更加稳固的基础。杜开源说,修剪搞好了,将来结果才会更好;剪了枝后,还要注意把地上的枝条全部清除、销毁,有利于减少病虫害。  记者了解到,邻水是全国柑橘30强县之一,全县脐橙种植面积达28万亩,“邻水脐橙”相继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殊荣。当前,全县各地果农正投入脐橙春管工作,预计4月初全县脐橙果树整枝将全部完成。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洪瑜  3月与成都平原片区的油菜花期,一起走入了尾声。  3月27日,记者走进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油菜种植基地科研试验田,却发现30亩左右彩色油菜选育圃的同一片试验田里,同期同批播下的同品种旱地油菜花,有的跟大家伙儿的“步调”一致,已经末花,可有的还在盛放、甚至初花,这是为什么呢?同田同期同种油菜 为啥有的初开有的将谢  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崔成告诉记者,之所以会出现同田同品种同时播种不同花期的情况,是因为这片田里正在进行该所的油菜花期延长技术研究和菜油两用试验。  “这个技术,涉及到的关键操作,是掐薹,即将油菜尖端的一小节菜薹人工去除。”崔成指着主产菜薹、田间编号为T2-11的试验品种告诉记者,这个操作看似简单,如果实际运用于彩色油菜产业方面,将带来令人惊喜的效益。  崔成给记者算了笔账,仅从效益来计算,油菜籽市场价6.6元每公斤,不掐薹的油菜每亩可产190公斤油菜籽,掐薹后的油菜菜籽亩产“也不差”,可以达到168公斤,产值都在千元左右;菜薹市场价6.0元每公斤,掐薹后的油菜,菜薹亩产在900公斤左右,产值5400元左右。也就是说,按照市场价计算,掐薹后的油菜,每亩效益额外增加 5000元左右。  记者发现,不掐薹的油菜谢花后比成年男性还高,与之相比,掐薹后的油菜株高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为后期油菜籽的采收,提供了便利。更为关键的是,专家通过试验发现,这项技术在保证油菜生物产量不大幅降低的前提下,运用到彩色油菜产业,能够使得不同彩色油菜品种延长花期7至13天、平均9天。  因为这项技术,使得主薹上原本即将开第一朵花的大花蕾被掐掉,只能等分枝上的小花蕾长大,这是需要时间的,因此能达到花期延长、生育期往后推迟的目的。专家特别强调,这样操作,对后一季本身播种期很长的玉米来说,影响并不大。  崔成表示,众所周知,对于以彩色油菜为特色的农旅融合产业来说,油菜花期每延长一天,就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带来观光、旅游、餐饮、娱乐等方面收入。“这个油菜花期已经结束。希望下一个油菜花期,这项技术可以惠及更多油菜种植户。”崔成语气中满怀期待。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眼下正是水稻育秧的黄金时期。3月20日,记者跟随科技下乡万里行水稻产业专家服务团(下文简称“服务团”)走进广安市。广安地处川东丘陵与平行岭谷两大地形区之间,为典型的丘陵地貌。田块细碎、坡度大等条件长期以来成为限制水稻产业机械化发展的难题。对此,当地该如何从育秧环节“加速起跑”,破解丘陵区水稻产业机械化生产的瓶颈?专家在广安区机械化育秧基地讲解育秧技巧。观现状水稻育秧“优等生”和“普通生”差距明显  前锋区龙塘街道红桥村,一个个白色地膜覆盖的小拱棚里,秧苗已探出头来。  “这是广安市集中育秧的点位之一。”前锋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苏明勇告诉记者,眼前这210余亩地包含水育秧132亩,旱育秧86亩,可满足移栽面积3000亩。  为何小小一块地,却使用了多种育秧方式?“我们希望可以通过示范推广新技术,带动群众往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苏明勇介绍,每亩旱育秧、水育秧、机械化育秧苗床分别可满足10亩至12亩、8亩至10亩、100亩至150亩本田栽插。  “相比较之下,机械化育秧更省时省工,然而广安多为丘陵地貌,由于易掌握、成本低,再加上种植户传统的观念,使得效率最低的水育秧占据主流。”苏明勇说。  效率在提高,然而相关环节落实不到位则让水稻苗儿“伤不起”。在岳池县某企业的机械化育秧大棚里,记者看到一盘盘水稻秧苗整齐摆放在架子上。“远看生机一片,拨开‘暗流涌动’。”服务团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周伟博士感慨。  原来,专家查看水稻秧盘,发现水稻秧苗长势不一,颜色有深有浅。拨开细看,更是让服务团专家吃惊。“你看,这长了霉斑,甚至还有立枯病等症状。”服务团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陈勇说。  同样为机械化育秧,位于广安区大安镇灯塔村的广安惠民农机农艺专业合作社却成为育秧界的“佼佼者”。走进育秧大棚,正前方的显示屏显示:室内温度17.3℃,室外温度15℃,室 内 湿 度 72% …… 底下,水稻秧苗郁郁葱葱,一眼望去绿油油一片。“经过服务团的培训,我们严格执行相关技术,目前成效非常好。”合作社负责人李小东望着水稻秧苗,底气十足地向众人介绍。  3月20日,在华蓥市某育种大户的田地里,水稻秧苗却又是另一番模样:土壤干燥、水稻秧苗缺水、出苗稀疏……  两天时间走进2区1县1市4个点位,育秧情况各不相同。其中既有长势良好的“优等生”,也有问题不断的“普通生”。开良方示范基地引导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从3月12日开始育秧,到15日完成暗化催芽并摆放出来,秧苗20日已长到10厘米左右,盘根情况也非常理想,最主要的是效率极大提高。”李小东告诉记者,传统育秧1天1人仅能作业0.3亩地,机械化育秧1小时5个人操作,可育秧500盘左右,满足20余亩地的用种量。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服务团团长、水稻专家任万军告诉记者,改变种植户的传统观念,解决这一问题,核心在于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从机械化育秧、插秧、绿色高效技术配套落实、收获等全流程展示高质高效生产水平,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对比发展。  通过进一步“问诊”交流,服务团专家发现出现霉斑、立枯病等症状,是由于种植户没有使用水稻专用基质育秧,且品牌不一,水稻种子也没有进行浸种处理导致。而水稻秧苗长势不一,颜色有深有浅,则是因为未进行暗化处理与浇水不均匀。  服务团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雷小龙“开方”建议:种子需泡种消毒、规范基质品牌与用量、使用暗化催芽技术、使用药剂喷施防治立枯病、关注温度变化等。  “尽管有的地方技术落实不太到位,出现了种子未浸泡消毒、高温烧苗等问题,相比前两年,总体而言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服务团成员、达州市农科院副院长李万明告诉记者,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经过团队十多年的研究实践,总结的全套机插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适宜在广安等丘陵区推广。  “打造丘陵区粮食生产标杆,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让种植户从对比中找差距,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安市农技站站长秦玉霞介绍,建立示范基地,是在发挥地方政府、专家团队、新型经营主体等多方的作用,通过重点打造,帮助种植户提升水稻育秧、播种、喷防、收获等全环节的机械化生产水平。  2022年,广安市确定了粮食播种面积达441.5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84.72万吨的总体目标。大春粮食播种面积 391.44万亩 、总产17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3.3万亩、1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占到一半以上。  广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质高效抓示范是广安市2022年大春粮食生产的重要一环。其中,选择生产基础好、产品质量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区域开展示范,通过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组装,打造新品种、新技术的“中试车间”、成熟技术模式的“观摩平台”、农业绿色发展的“引领平台”,实现农民就地现场学习,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发展,全面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绿色农业,从而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样板和支撑。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农忙时节,行走在田野、果园等地方,你可否看到过安插在田间的黄板亦或是三角状或圆筒状的“小盒子”?这是什么东西?  原来,这些都是守护粮食作物、蔬菜等生产安全,防治相关虫害的有力助手。  在我省,经害虫引起的农作物减产,占70%以上,主要为禾谷类害虫二化螟、玉米螟等、蔬菜害虫斜纹夜蛾、豆野螟等、果树害虫梨小食心虫等。由于害虫具有迁移、钻蛀、卷叶等习性,以人工为主的害虫监测,难以实现精准化和智能化,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的害虫防控,易引起抗药性、农残超标、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攻克这一难题,省农业农村厅植保站副站长封传红带领团队完成的“基于昆虫性信息素的四川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以仿生防治害虫的性诱为突破口,针对性诱技术机理不明、产品缺乏、效果不稳、推广不便等关键技术问题,从2007年开始攻关,在探明技术机理的基础上,取得多项技术、产品和机制创新。项目发现了性信息素存在地理区系差异和害虫求偶飞行行为,证明了性诱能够消灭交配能力强的害虫“有生”力量。  这一项目研究成果获得了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性信息素防控害虫属仿生学范畴,可让害虫“自投罗网”,具有精准靶标、用量低、安全性强、兼容性高,为国际公认的精准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  该项目的创新点之一,在于揭示主要害虫性信息素对其交配行为调控的新机理,通过系列研究与配套,首次回答了性诱控制害虫发生为什么有效的科学问题,为虫害精准测报和性诱防控技术提供了支撑。  与此同时,项目团队设计并创立了集害虫性信息素、缓释材料、干式诱捕器、自动计数测报诱捕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工业化生产体系,突破了传统性诱监测防控难以大面积推广的技术瓶颈,2007年-2016年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列为全国重点推荐产品。  项目团队开发建立了集数据监测、远程传输、存储、模型预报于一体的害虫性诱测报监测预警云平台。云平台自动预警功能,每年通过四川省植保手机短信息向各地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乡村干部、农户发布害虫预警与防控信息100万余条 ,58.2%的生产者根据预警信息防控虫害,实现了预报时限提前4天-7天左右,准确率由80%左右提高到90%以上,提高了四川省害虫智能预警能力。  此外,项目团队还通过建立“建设监控体系推动、主体示范带动、绿色优价拉动”的推广机制,在我省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控制了草地贪夜蛾等主要害虫发生危害。 2007年-2020年累计推广3.46亿亩,带动了四川省绿色防控覆盖率由2012年的19.7%上升至2020年的45.72%。 查看更多
(唐釦 记者 李全民)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是一年春茶采摘季。作为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白叶一号”的3省4县四川唯一受捐地,青川县“白叶一号”基地里的白茶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漫山遍野一片生机勃勃,广袤大地正唱响“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的赞歌。“我们利用5G物联网技术在‘白叶一号’茶叶种植基地搭建了实时监测平台,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土壤传感器和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等,以此解决专家太远问题。”3月22日,正在查看实时监测数据的四川移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浙江专家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实时掌握白茶的现状,第一时间给出指导意见,帮助“白叶一号”更好的生长,促进传统农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据介绍,为了提升白茶产量和茶叶种植现代化水平,青川县携手四川移动和成都产业研究院,将5G物联网监测技术应用到茶叶种植中,通过高清监控系统,对茶田进行远程实时动态监控,以便茶农及时掌握茶苗长势、茶园管护状况,提前预判、组织控草、病虫防治等农事活动;利用土壤监测系统,对土壤PH值、温湿度等进行实时监测,精准提供土壤信息,让管理员实施配方施肥提升地力、改良土壤,恢复茶苗树势;运用气象环境监测系统,对气候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提前做好茶苗管护预案,降低干旱、积水带来的风险损失,打破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和“靠天吃饭”被动局面。青川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还将利用5G行业应用技术赋能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以智慧化监管提高茶叶加工效率,提升加工品质,同时利用四川移动“和生活”平台,促进“白叶一号”线上销售,实现“白叶一号”全产业链的数智化赋能,助力青川群众种好“感恩茶”“致富茶”“振兴茶”,续写“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新故事。 查看更多
(记者 高杲)“可别小瞧了这粒米。”3月14日,在成都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的一处稻田边,宋德明和团队正在做播种前的准备。他不时跟合作社沟通,以便备好秧母苗。距播种还有10多天,要准备浸种和催芽了。  宋德明是蜀州水稻研究所所长、成都天健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面前的这片稻田中,种植着他近20年的研究成果——稳糖米。  从外观上看,稳糖米平平无奇,椭圆的形状,和普通大米并没有太大差别,只是米粒更大一些。但巨大广告牌上的一行字,却彰显出它的与众不同——功能水稻,理想主食。  “吃不吃米饭”一直以来都是以米饭为主食的糖尿病患者头疼的问题。吃,米饭中含有大量淀粉,一旦分解成糖分进入体内,血糖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不吃,又容易造成患者营养不良,更有甚者,会出现低血糖现象。  能否研发出一种具有低升糖和慢消化特点的稻米?宋德明一直在思索。功能性食品的出现,让他大受启发。于是,他深入田间进行试验,通过亲本材料征集、亲本杂交选育、杂交配组、比较试验等多个环节,选育出一种直链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高于一般大米的功能性稻米。  在他看来,具有慢消化特性的直链淀粉,可以让血糖生成指数更为稳定:食用稻米时,餐后血糖不会快速升高;餐后2小时,血糖也不会出现迅速降低的情况。抗性淀粉则可以通过肠道微生物发酵分解为短链脂肪酸,这一成分可以提高人体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肠道益生菌群等重要功能,实现稻米低升糖的目的。  试验有了结果,但结果是否科学,宋德明心里也没底。于是,他想到做临床试验。在当时,这一做法并不常见,因此,不少人开玩笑:大米还做什么临床试验。但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内的多家医疗机构给予了他支持。最终,通过临床观察,稳糖米效果显著,其中血糖生成指数为60左右,远低于普通大米的85—93,这意味着食用稳糖米的血糖反应较小。  这些成果也让稳糖米荣获多项殊荣,其中包括了四川省第三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及第三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  成果有了,但要让更多人接受稳糖米,还需要推广,其中关键一点就是要解决口感问题。一般而言,稻米中的抗性淀粉、直链淀粉含量越高,胶稠度就会越低,口感也会越差,如何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经过反复试验,2021年,稳糖米1号正式上市,它的胶稠度达79毫米,口感好于一般大米。在宋德明看来,不仅要让糖尿病患者“敢吃米”,同时还要让他们吃到好米。  2022年,宋德明有了新的目标,让稳糖米的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而在1年前,这一数字仅为3000亩。  1年提升3倍,信心何来?在宋德明看来,一是市场对功能性食品的认可;二是产品自身也成熟。据他透露,目前,稳糖米已经在全国多地进行试验和育种,同时以稳糖米为原料研发的轻食米线、代食米糊等多款产品也逐渐进入了市场。 查看更多
(记者 史晓露)3月的成都平原是金黄色的。天空褪去了冬日的阴霾,一展蔚蓝。晴空下,一片片油菜花舒展开来,为大地铺就一层金黄色的毯。四川人爱油菜,特别是对于喜欢摄影的人来说,盛放的油菜花海是他们最喜欢的拍照背景板。  如今,川人熟悉的油菜花也在悄悄蜕变,纯白、樱粉、米黄、浅橘……穿上各色“衣裳”的油菜花,究竟藏着哪些不寻常的秘密?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用途?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寻找答案。天府农业博览园里,五彩油菜花成为春日里一道亮丽风景线。记者 吴聃 摄为啥可以五颜六色?“杂交”让油菜花不再只是黄色  步进基地,一簇簇五彩斑斓的彩色油菜花格外醒目。这是怎么来的?  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崔成指着路边的一团紫色小花说道:“秘密就藏在这里。”  原来,这叫诸葛菜,又名二月兰,“它是油菜的‘亲戚’。”崔成说,属于十字花科,诸葛菜是油菜的近缘种,虽然普通油菜只有黄色花,但可以通过远缘杂交、体细胞融合等技术,把诸葛菜的颜色基因“转移”到油菜中。  除了诸葛菜,萝卜、白菜、甘蓝也是十字花科,它们都可以和油菜进行杂交,产生丰富多彩的颜色。“比如这株白花油菜,就是白菜和甘蓝杂交产生的。”崔成说,除了花瓣颜色不同外,彩色油菜花也会正常结籽,菜籽和菜籽油的颜色与普通油菜并无区别。  眼下正是给油菜做杂交的时节,一朵朵油菜花上,套着羊皮纸袋。“套袋是为了避免不同植株间的花粉相互传播。”崔成介绍,油菜雌雄同花,以自花授粉为主,但要进行远缘杂交,需要靠人工辅助完成“异花授粉”。他拿出一把镊子演示,一只手轻轻扶着一朵还未开放的花苞,另一只手用镊子将它慢慢打开,去除掉四周的雄蕊,只留下中间的雌蕊柱头。“这就是‘去雄’,相当于给花蕾做了一个手术。”崔成说,花蕾很娇弱,所以去雄完成后需要套上纸袋,让其恢复两天,再取另一种植株的花粉为其授粉,这样就完成了一次杂交过程。  田间杂交不仅工作量大,还是个精细活儿。“做完一种材料的远缘杂交,一般需要对上千个花蕾进行人工授粉。”崔成说。  在科研人员的魔法之手下,大自然拥有了不一样的色彩。截至目前,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中心已创制出红、紫、粉、白等40余种不同花色、叶色、花瓣、矮秆等彩色景观油菜。  不过,相比于黄色花,彩色花并不稳定,“植物细胞中的液泡酸碱度发生改变,颜色都会有差异。”崔成说,有研究证明,蜜蜂更偏爱黄色花,这也是为何在漫长的自然选择中,黄色成了油菜花主导色的原因。如果未来没有人工干预,这些彩色花很难保留下来。  如今,彩色油菜花已在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县得到推广,我省各地也纷纷打造油菜花节,发展乡村旅游业。除了作为大田景观,省农科院还培育出了更为矮小的盆景油菜。  在一块农田里,记者见到了这些个头只有20多厘米的矮秆油菜,茎秆上开出了桃红、米白等多种颜色的花瓣。“我们现在创制了6种颜色的矮秆油菜,花期都在2周以上,可以收籽后第二年播种再开花。”崔成说,以后人们就可以在阳台上种彩色油菜花了。有什么特殊功效?板蓝根油菜含抗病毒成分  油菜其实浑身是宝,除了观赏,还可以用作蔬菜、蜜源、榨油、肥料和饲料。  “彩色油菜花的花瓣中含有较高成分的花青素,未来可以开发成花茶,油菜薹还可以吃,营养价值都不错。”崔成说。  崔成饶有兴致地把记者带到一片翠绿的油菜田中,他弯下腰,折断一根油菜薹,放进嘴里生嚼起来,在他的示意下,记者也摘下一根,没想到味道出奇地好,没有一丝苦味,清甜脆嫩,汁水很足。  “这个还有特殊功效。”崔成带着神秘的口吻说,“这是板蓝根油菜,含有抗病毒成分。”  原来,同属于十字花科的板蓝根也是油菜的“亲戚”,多年前,华中农业大学率先在国内通过杂交等手段培育出了板蓝根油菜。2017年起,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从华中农业大学引进板蓝根油菜的材料,并与四川本地油菜杂交,又培育出了适合四川生长的板蓝根油菜新品种“菘油2号”。  “不久后,人们就能吃到板蓝根油菜薹了。”崔成说,和萝卜、白菜、包菜等蔬菜相比,油菜薹富含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氨基酸、锌和钙等营养元素,可以作为一种高端功能型蔬菜进行开发。  而且板蓝根油菜也能正常结籽,实现油蔬两用。“油菜薹的市场价普遍在10元/公斤,如果油蔬两用,亩均综合效益可达7200余元,比单纯收油菜籽的效益高6000元左右。”  此外,板蓝根油菜还可以作为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制药原料。“经过实验检测,板蓝根油菜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6的抗性能力与流感治疗药物‘达菲’相当。”崔成介绍,因此,把它添加到饲料里,可以替代抗生素,从而减少畜牧业对抗生素的用量。  目前,省农科院还培育出了饲用油菜品种“饲油36”,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植物纤维,可以作为专用饲草。最大功能是什么?菜籽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作为第一大国产油料作物,油菜的最大功能仍是榨油。好品种才能出好油,最近正是油菜科研人员最忙碌的育种季。  “这近200亩都是我们的试验田,有4万余份油菜材料。”在一片金黄的油菜地里,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浩杰拿着记录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下油菜的株高、株型等田间性状。  她把这项工作比喻成“给油菜‘选美’”,要在田间筛选出株高适宜、抗倒、结实性好、抗病等优良性状的新材料,再通过实验室品质检测出脂肪酸含量等数据,找出优良性状互补的材料进行杂交等工作,从而选育出生产上应用的油菜品种。  “要榨出健康营养的菜籽油,必须是双低油菜品种。”李浩杰介绍,也就是菜籽中芥酸和硫苷含量要达到国家品种登记标准,同时还要聚合高产、高含油率、抗病、宜机收等性状,这也是现在油菜品种的选育方向。  近年来,省农科院已经选育出了川油81、川油83等优质“浓香型”油用突破性品种,并在省内大面积推广。“这两个都是双低品种,亩产可以达225公斤左右,比对照品种亩产高20%左右,含油量可达48%以上。”李浩杰说。  菜籽油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健康食用植物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以双低油菜为原料生产的菜籽油中脂肪酸组成以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含量一般占菜籽油总脂肪酸的93%左右。”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加工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姚英政介绍,与其他绝大多数食用植物油相比,菜籽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更低。一般认为,不饱和脂肪酸更有利于健康,而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过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作为全国油菜生产和消费第一大省,近年来,四川提出了打造“天府菜油”公共品牌,正是要用优质双低油菜品种,与四川独特的小榨浓香型菜籽油生产工艺相结合,实现菜籽油品质既营养健康,又能满足人们对浓香型风味的需求。  要做到营养健康,加工工艺也很重要。姚英政介绍,在榨油过程中,如果炒制温度太高,会产生有害物质。但如果温度不够,又无法生成香味和多酚等营养物质。因此,选取适宜的温度很关键,“目前来说,150摄氏度的效果比较好。”目前,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加工研究中心已经研发出一套菜籽油绿色高效精炼技术与装备,可以有效控制菜籽油中有害物质的生成。  对当前菜籽油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姚英政认为,从菜籽油的营养成分入手,还可以做很多文章。“下一步,我们打算开发高多酚菜籽油,在保证风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菜籽油的营养价值。”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吴东方 文/图  阳春三月不仅是春耕的大好时节,也是养蜂人摇蜜取浆的忙碌季节。3月15日,乐山市沙湾区的油菜花花期进入尾声,蜂农谭光树决定摇取此地最后一次蜜后,转场到遂宁或剑阁继续采蜜。  吃了这么多年蜂蜜,读者朋友,你知道蜂蜜是怎么摇取的吗?为什么蜂农取蜂巢里的蜂蜜,要用“摇”这个动词呢?蜂农用摇蜜机摇蜜。  四川省蜂业管理站高级畜牧师赖康告诉记者,所谓摇蜜,指的是把去盖的蜂脾放在特定装置中转动,用产生的离心力使蜂蜜分离出来的操作。这种特定装置,被称为摇蜜机。“摇蜜机响,黄金万两。”这是一句蜂农中普遍流传的俗语。摇蜜对于蜂农来说意味着收获,因此这个操作背后,蕴含着成就感、幸福感和喜悦感。  “摇蜜的时间非常重要,从气温上来讲,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蜂箱内的温度调控,温差还会直接给蜜蜂和幼虫造成伤害。”赖康告诉记者。  他建议蜂农选择晴朗的上午。晴天,温度相对高,意味着蜜蜂劳作的积极性会更高。之所以选择上午摇蜜,是因为在午间之前结束摇蜜,蜜蜂还有下午的时间出门采蜜补充口粮,不至于情绪起伏“过大”。如果选在下午,蜜蜂晚上吃不饱,第二天劳作的积极性也将备受影响。  赖康告诉记者,摇蜜的时候,要记得给蜜蜂留口粮。部分蜂农以为,将蜂蜜摇尽的做法,可以提高蜜蜂采蜜的积极性,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人一点口粮也没吃,肯定也是没有力气干活的。此外,过度摇蜜还可能会造成幼虫发育不良、蜂王停产、群势衰落等不良反应,因此在摇蜜的时候不应过于干净。  摇蜜分为哪几步?戴好蜂帽、做好防护措施,谭光树利落地走进蜂场,在一个蜂箱前停了下来。揭开蜂箱盖子,他从数脾蜂脾中取出一脾。这是小蜜蜂辛苦建造的“房屋”。  这便是摇蜜的第一步——取出蜂脾。别着急,这个步骤还没完,因为刚从蜂箱中拿出来的蜂脾上必然爬满了小蜜蜂。谭光树两手分别拿住蜂脾两端,在短暂且快速地多次抖动使蜜蜂四散而开。这时蜂脾上的蜜蜂基本都飞开了,他再用特制的毛刷将剩余零星的蜜蜂刷开,第一步取蜂脾就完成了。  第二步是将密封蜂脾的蜂蜡刮开。成熟蜂蜜已经被蜜蜂用蜂蜡“盖”上了“盖子”封存,摇取时需要蜂农用刀或是专业的刮板将密封划开,把“盖子”打开露出里面的蜂蜜才能方便摇取。  做完上述两步工作,就可以将蜂脾放进摇蜜机里摇取了。只见他不断转动着摇蜜机的把手,不一会儿,蜂脾里的蜂蜜被离心力全分离到了装置桶底。“以前取蜜靠榨取,蜜取出来蜂脾也毁了。现在研发出了这种专业的摇蜜机,摇蜜后蜂脾完好无损、可以重复使用。”谭光树告诉记者,再对蜂蜜进行一下过滤就可以送到收购蜂蜜的加工厂了。今年,四川地区的油菜蜜品质很好,给他追花夺蜜的新一年“开了个好头”。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根根笔直、粗壮挺拔的甘蔗沐浴着春日的阳光。蔗农在田间忙碌,砍甘蔗、削叶子……处理过后的甘蔗分类整齐堆放,空气里弥漫着甜蜜的清香。3月14日,攀枝花市福田镇务子田村里,村民正在收甘蔗。甘蔗丰收智慧甘蔗园省时又省力  对于庄稼人来说,施肥和浇水往往是比较费时费力的工作。然而,务子田村甘蔗种植户刘兆元家的甘蔗园里,技术员仅需轻触按钮,水肥一体智能化灌溉系统便能实现自动浇水施肥,省时省力。由于需要管理的地块较多,他的甘蔗地还注入了“新科技”,通过卫星遥感来监测作物的生长、含水情况。  “甘蔗的长势、含水量都能在屏幕上看到,比如屏幕上颜色深,就是含水量高,不需要浇水,颜色浅就说明缺水了,我就安排工人去地里启动水肥一体智能化灌溉系统按钮。要看另一块地就直接切换。”刘兆元现场演示了设备的使用方法。  刘兆元种有甘蔗89亩,这两天正好是采收期,批发均价在1.3元左右,亩产在10吨~15吨。在务子田村,除了刘兆元外,还有2户种植大户和少数零星甘蔗种植户,面积共200亩。村民采收甘蔗销往省内外心里甜滋滋  记者了解到,甘蔗从收割到售卖分三个步骤,专业工人先把甘蔗砍倒堆放,再由分拣人员进行分类,将不同大小、品质的甘蔗分开堆放,最后再进行捆扎工作。商品甘蔗的裂口不能超过3个,高度要达到2米、重量达4斤半以上;高度达到3米、重量达到8斤以上的为精品甘蔗。  刘兆元告诉记者,分拣后的次品,可以用于进一步的甘蔗产品深加工,比如可以加工成红糖,或者发酵用来烤酒。部分通过发酵加工后,还能用于牲畜喂食。甘蔗从种植到采收的整个过程,都没有浪费产生、都能够带来经济价值。  福田镇党委副书记陈玉介绍,刘兆元以及务子田村其他村民种植的甘蔗,主要销往省内如成都、绵阳等地,以及省外如西安、上海和北京等地,由于品质优良,供不应求。今年的甘蔗售罄后,各地经销商们会通过电话预定明年的供货量,大家心里“比甘蔗还甜”。 查看更多
两大优势●耐阴性强,适宜套作结合良法,每亩地可增收100—150公斤●高蛋白,更适宜食用相较重油脂、更适合榨油的北方大豆,川豆普遍为高蛋白品种,更营养两大潜力●“南北通吃”通过改良大豆株型、种质资源,提高大豆的产量、抗性和适应性,有望让四川大豆“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推广大豆间套作●“自给自足”我国大豆超八成依赖进口,通过健全川豆良繁体系,加快优质种子的繁殖与供给,从而提高自给率,减少进口依赖  (记者 史晓露)3月17日,一场夜雨过后,自贡市自流井区飞龙峡镇丁香村的300多亩幼龄桃树下,翠绿的豆苗破土而出。“果树下间作大豆,真的行嘞!”村民陈钦德喜出望外。  推广大豆间套作,正是近年来四川大豆产量强势增长的主要原因。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在全国大豆产量排行榜中,四川大豆总产量已从本世纪初的10名之外跃升为目前的全国第三。  除了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助力,本土大豆品种也功不可没——在耐阴套作大豆和超高蛋白大豆品种选育两个方面,四川均居国际领先水平。手握两大品种优势,下一步,四川能为全国大豆增产做些什么?自贡丁香村,村民在果园里播种大豆有望“走出去”改良品种,使其适宜在南方产区之外种植  “‘贡秋豆5号’耐阴性很强,适合间套作。”此前,在丁香村开展技术培训时,自贡市农科院大豆育种专家杨华伟就向村民推荐了这一大豆品种,除了果树和大豆间套作,今年全村还计划实施3000余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粱套种大豆等模式,助力大豆增产。  “贡秋豆5号”由自贡市农科院自主选育,于2017年通过国家审定,是四川首个夏大豆国审品种,具有高产、高蛋白、适宜套作、适应性广等特点。  不只“贡秋豆5号”。近年来,以自贡市农科院选育的“贡豆系列”和以南充市农科院选育的“南豆系列”,为全省大豆扩面增产提供了品种支撑。  “四川大豆耐阴性很强,非常适宜套作。”杨华伟说,今年来全省通过良种和良法配套,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粱大豆套种等模式,每亩地可增收大豆100—150公斤,也让全省大豆播种面积从1999年前的不足200万亩,提升到2021年的665.1万亩。  在专家们看来,新形势下,四川大豆还能为全国多作贡献。“四川大豆仍有增产空间,关键是改良品种。”南充市农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长吴海英说,当前的间套作模式对大豆的耐密、耐阴、抗倒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我们的一些品种叶片偏大、分枝较多,密植后就会形成荫蔽,通风透光不好。”最近,吴海英正忙着改良大豆株型,要把叶片改小,分枝减少,这样就可以增加种植密度来提高产量。  朝着这个方向,吴海英已经试验了5年。“我们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和南京农业大学引进了一批叶片小、分枝少的大豆品种资源,与本土品种杂交后,改良株的叶片已缩小了三分之一。”吴海英说。  另一方面,本土大豆种质资源仍有挖掘潜力。四川大豆种质资源丰富,编入国家目录的已达2000多份,居全国第二,“其中有不少高产、抗病性强的地方资源,都是品种创新的关键材料。”杨华伟说,四川大豆虽然适宜套作,但一些品种并不适宜在南方产区之外种植。下一步,通过加强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利用,提高大豆的产量、抗性和适应性,有望让四川大豆“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推广大豆间套作,实现扩面增产。减少进口依赖健全川豆良繁体系,加快优质种子的繁殖与供给,提高自给率  “我们本地大豆口感好,磨豆腐、做豆花嫩滑软糯。”陈钦德今年50多岁,在他记忆里,当地人种植大豆以食用为主,手磨豆花的历史已有上百年。  四川人爱食豆制品,富顺豆花、剑门关豆腐、乐山豆腐脑……各种豆类美食遍及大街小巷。在吴海英看来,这些美食的背后,有一位共同的“功臣”——本土大豆。  “四川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在全国最高。”吴海英说,“这主要得益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四川丘陵山区昼夜温差较大,夏季雨水偏多,气候高温高湿,大豆熟期较长。”  与北方大豆相比,四川大豆在蛋白质含量方面优势明显。“北方大豆重油脂,适合榨油,但蛋白质含量普遍在43%以下。”吴海英说,一般来说,蛋白质含量超过45%,就可称为高蛋白品种,超过50%就是超高蛋白品种,四川大豆普遍为高蛋白品种,“南豆系列”中更有7个超高蛋白品种。  吴海英介绍,“南豆12”蛋白质含量达51.79%,是迄今国内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大豆品种,也是国际上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主栽品种,2009年—2015年连续7年被确定为农业农村部和四川省主导品种。  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高蛋白大豆更适宜食用,比如制成豆腐、豆干、腐竹、酱油等传统豆制品,或加工成大豆蛋白制品,下脚料还可以生产豆粕作为饲料。  当前,我国大豆超八成依赖进口。“一方面四川可扩大大豆种植,提升产量,从而减少进口。”杨华伟说,另一方面还可发展成为全国高品质大豆来源地,擦亮“优质高蛋白食用大豆”这张名片,发展豆制品加工业。  不过,在这之前,仍有短板需要补齐。“目前全省大豆良繁体系还不健全,建议设立高蛋白优质大豆良种繁育资金重大专项,加快优质良种大豆种子的繁殖与供给,从而满足豆制品加工企业和人们对高蛋白食用大豆的巨大需求。”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张明荣说。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3月11日,刘桂华所在的巴中市通江县某银耳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里,工人们正在用电钻给处理好的段木按照规范进行打孔,以便给段木接入银耳菌种。刘桂华告诉记者,惊蛰至春分期间,是通江银耳接种菌种的“黄金时期”。  当天,省食用菌研究所、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召开食用菌技术培训会,指导当地特色食用菌生产管理。“井”字型摆放的段木。  “这项国家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提升通江银耳的品质和产量是吸引我来学习和参会的地方。”会上,来自通江县另一家银耳生产龙头企业的90后代表刘容说。  刘容口中的国家标准是指《段木银耳耳棒生产规范》(下文简称“《规范》”),对《规范》的宣讲与解读是本次培训会的重点内容之一。省食用菌研究所博士许瀛引介绍,四川通江、福建古田等地区为银耳传统主产区,分别以段木银耳和代料银耳两种栽培模式为主。  2017年,由省食用菌所主持,通江银耳所和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协作,联合申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规范》立项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1年3月正式批准发布《规范》国家标准,并于2021年7月1日实施。  在刘桂华的生产基地里,段木以“井”字型方式整齐排列,工人们将银耳菌种接入打好的接种孔中,填满,压实。“这都是严格按照《规范》里的要求进行。”刘桂华介绍,每根段木为1米,电钻打接种孔的孔径为1.6厘米至1.8厘米,孔深为1厘米至1.2厘米,孔间距为8厘米,行间距为6厘米,呈“品”字型排列。“这样可最大程度的利用段木,而且精确用种量。”  “从段木准备、架晒,到接种准备,再到接种,最后到发菌,通江银耳的生产正在越来越科学和规范。”通江银耳所推广研究员赵树海告诉记者,《规范》规定了段木银耳耳棒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场地要求、生产流程、生产管理等,适用于段木银耳耳棒规范化生产。  2021年,通江银耳栽培种用量达160万袋,产量(干品)为78万斤,综合总产值达18亿元。通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填补了段木银耳国家标准空白,有利于规范和推动以通江银耳为代表的段木银耳生产,从而为市场提供更多高端段木银耳产品。 查看更多
(马悦 唐双鹏 记者 程海英/文图)近日,记者在泸州市江阳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号高科技展示温室内看到,荷兰吊架栽培模式种植的各种蔬菜正汲取养分,显得生机勃勃。整个大棚内安装有遮阳网、湿帘等设备,根据作物生长的需要由电脑自动控制调节棚内的生长环境。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智能温室、节水灌溉、物联网等一系列先进的农业设施和技术,助力农业发展,开启现代农业新模式。1号高科技展示温室温室内建立了现代农业物联网控制中心,通过高清摄像头和环境控制电箱等设备,对大棚区域各个环境参数进行远程精准的管控。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中控系统实现远程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控制。 在发展农业管理智能化的同时,蔬菜育种方面也采用了不少先进的理念。中控室在蔬菜育苗基地,一排排铝合金苗床上孕育着嫁接茄子、嫁接番茄等蔬菜品种,这样的无土育苗模式能有效避免传统的土传病虫害。据泸州董允坝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业生产部部长傅运有介绍,在铝合金苗床的基础上,园区还将增设智能化肥水系统,进行潮汐式育苗,这样既能减少人工工作量,同时也能使施肥更加均匀。铝合金苗床据了解,董允坝现代农业园示范园区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蔬菜创新团队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每年示范推广新品种100多个,推广新技术30多项,研究成果10多项。使得园区蔬菜在产量和品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环境数据采集仪近年来江阳区大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绿色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一体两翼”的发展定位,以都市现代农业高地建设为抓手,以分水岭镇产城融合片区、方山康养文旅片区、通滩田园片农旅片区为载体,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已成功创建省级四星级园区1个,市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区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9个,接下来江阳区将继续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行动,强化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查看更多
连日来的晴好天气,加快了春耕生产的步伐。在高县胜天镇马鞍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延伸到山脚,多台“铁牛”在田间轰鸣着来往穿梭,一派火热的春耕景象。据悉,马鞍村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近5000亩,相比以前的人力耕种,近年来,农机大展身手,成为了春耕生产的一大亮点。每到春耕时节,广袤的田野间机器轰鸣,旋耕机来回穿梭、无人机空中施肥,粮食生产的“机械化”,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紧缺的难题,让农业生产变的简单且高效。“以前耕地犁田就是大工程,费时又费力,现在有了农机帮忙,一个人就能完成,效率提高了10多倍。”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让种了一辈子庄稼的陈玉友深有感触。有了农机加持,规模化种植变为了可能。村民龚流银一口气承包了50余亩的农田种植水稻。“现在种田不用下苦力,人工成本省了不少,有赚头。”看着刚刚翻耕好的农田,龚流银底气十足。科技兴则农业兴。高县是农业生产大县,全县粮食耕种面积达69.84万亩。近年来,该县针对区域内山地丘陵、槽坝相间的地貌特点,大力推广水稻、玉米、薯类等粮食作物生产急需的中小型农用生产、加工机械,并落实相关的农机购买补贴,小型农机的普及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为春耕生产按下了“快进键”,也为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科学备耕方能不误农时。随着春耕全面铺开,农技人员也奔跑了起来。为服务好春耕生产,全县成立了13支农技服务小分队,除了利用微信群、村村响等载体,及时发布天气、农技等农业信息提醒村民抓农时积极备耕外,还利用科技赶场、科技下乡、开展培训班、发放农技资料等多种形式,深入春耕生产一线,将“农技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对农户实行“点对点”服务、“面对面”指导,为农业生产“把脉开方”,护航春耕生产,确保大春粮食增产增收。(供稿:宜宾市高县融媒体中心 罗景萍)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3月7日,在崇州市羊马镇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的试验基地,五彩缤纷的油菜花竞相怒放。在众多油菜品种中,一些紫茎、紫叶、紫蕾而花却五颜六色的油菜颇为特别,这就是该院培育的新品种 ——甘蓝型紫色油菜。该油菜改变了甘蓝型油菜仅能榨油的单一用途,实现了菜薹、榨油、造景等多种用途。付绍红在田间观察紫色油菜长势。  油菜大家族分为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等3大类型。芥菜型油菜,茎秆纤细,耐贫瘠,但亩产仅100多斤菜籽,且容易裂果;白菜型油菜,籽粒多为黄色、蛋白含量高,亩产菜籽100斤左右,产量仅是甘蓝型油菜产量的一半,此外,市场上通常所见的紫油菜薹就是白菜型,茎叶是紫色的,花期早、抽薹早,紫油菜薹略带苦味、适口性不好;甘蓝型油菜,适应性广、抗病性好、丰产性高,用于榨油。  “我们历经五六年时间,将菜薹专用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进行种间杂交,并通过回交、诱导等方式,于去年3月成功培育出了甘蓝型紫色油菜。”四川省油菜创新团队岗位专家、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科技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付绍红说,“把白菜紫菜薹的紫色性状转移到了甘蓝型油菜中。”  记者在田间看到,甘蓝型紫色油菜,其茎叶颜色有“紫茎绿叶”“绿茎紫叶”之分、花蕾或紫色或绿色,而花则有黄、红、白、紫、橙5种颜色,煞是令人惊艳。紫色油菜菜花。  付绍红介绍,甘蓝型紫色油菜实现了从单一用途到多种用途的转变,经济效益远高于传统的甘蓝型油菜:一是从每年12月底至次年1月底,可采摘2次、共计300斤的菜薹,菜薹花青素含量高、完全没苦味、适口性好,光是卖菜薹,1亩就有1000元收入;二是可收菜籽榨油,菜籽每亩产量能达到两三百斤;三是可以营造大地景观,并且可以运用到城市绿化之中,甘蓝型紫色油菜植株较矮、比较粗壮,能抗倒伏。  目前,在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的试验基地,已培育了10多种甘蓝型紫色油菜类型,明年拟选择合作社进行示范种植。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