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侯冲)9月16日,记者从雅江县经济信息和商务合作局获悉,当地以“雅江松茸”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农业产业,目前已完成2444户松茸采摘户身份电子卡注册,完成率50.2%。在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内的松茸交易中心,刚完成采摘的6000公斤左右松茸在这里完成“码”上交易,产值达300万元。  “我们已交付智能背篓1000个。”雅江县经济信息和商务合作局局长刘宋霞介绍,“智能背篓”是在传统采摘松茸工具上,安装一个定位系统,松茸采摘人工作的时间、地点以及活动轨迹在松茸交易中心数字化平台上一目了然。  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规范管理。当地可以掌握松茸采摘区域、路线和强度,确保每片区域的松茸采摘数量不超过环境容量上限。二是有利于保障采摘人的安全。采摘松茸多在高山陡坡,群众受伤事件偶有发生。“使用智能背篓后,群众遇到问题可以及时报警。如果我们发现某个背篓2小时没有发生位移,将及时联系群众提供救助服务。”刘宋霞说。  完成身份电子卡注册的2444户采摘户都会得到一个溯源码,对松茸收购商、物流商,也将赋一个二维码。通过这个二维码,所有交易信息都会汇总到松茸交易中心来。同时,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获悉所购买松茸的产地信息、生长环境、食用、储藏方法等。  “松茸谁采的、谁卖的、谁买的,在园区松茸交易中心数字平台上一目了然。”刘宋霞介绍,今年雅江县出台了松茸采摘规范和标准,相关部门对采摘、交易童茸(未成熟的松茸)和过度开采松茸进行了严厉打击,有效规范了松茸交易市场,强化了本地松茸产品质量体系。  刘宋霞介绍,今年是雅江松茸采摘交易“上云”的第一年,随着产业园松茸交易中心功能日趋完善,未来将带动全县4868户农户在松茸产业链中增收。以产业园为“圆心”、松茸交易中心为“支点”,当地还将积极开展松茸预售、拍卖等新型交易模式,通过价差吸引周边松茸产区产品集中到园区内交易,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提高雅江松茸的品牌价值和知名度。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莫婧 记者 周颖昳  石斛是兰科石斛属植物的总称,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被称为“药用植物界的大熊猫”,在我省成都、夹江、合江等地广泛种植。近日,中国科协公布全国首批共194个“科创中国”创新基地认定结果,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国际石斛研发中心(简称“石斛研发中心”)脱颖而出,入选“科创中国”石斛种质资源创新基地。杨洪斌查看石斛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收集全球种源1000多种  每天清晨,听着鸟鸣虫唱,嗅着石斛芬芳,石斛研发中心的研究人员们早早地忙碌开来。观察石斛花开、给石斛花授粉、在实验室里配制培养基、记录生长数据……他们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增进石斛优良品种扩繁和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能力。  据了解,中国虽是石斛的利用大国却不是种源大国,很多石斛品种需要进口。目前野生石斛由于种种原因正濒临灭绝,市场上流通的石斛成品大多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而来,在培育过程中,频繁继代会导致种质退化以及品种间的杂交变种。  “谁掌握了充足的种质资源,谁研究得越深入、利用越多,谁就能把握未来。”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四川省特聘专家、国际石斛研发中心主任杨洪斌说。目前,全球共有石斛种源1500多种,石斛研发中心已收集1097种,约占全球石斛种源的73%,可以为石斛产业提供科学标准和种源保证。  为了收集到这1097种石斛种源,杨洪斌及其科研团队历经10多年的时间,先后寻访印度、泰国、缅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好石斛种源引进、保护、驯化、新品种开发和中医药应用石斛文化传承非常必要!”杨洪斌说。让种子先“上天”再“入地”  在杨洪斌的办公室里,有一副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韧为石斛研发中心所题的书法作品:“航天育种好!”  就在去年6月,石斛研发中心的铁皮石斛、玫瑰石斛等四个品种搭乘神舟十二号飞船进入中国空间站,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太空育种。  目前,石斛研发中心已对“太空石斛”进行了人工授粉、组织培养、基因测序等工作,现在正在进行有效成分分析,将筛选出一部分营养成分含量高、抗寒抗旱性能强的石斛进行育种推广。  “太空育种的本质是利用特殊的环境加速作物的自然突变频率,没有外来基因片段插入,不会造成食品安全隐患。”杨洪斌介绍道。未来,太空育种在产业应用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前景,“我们将通过太空育种进行石斛新品种研发小试,因地制宜研发抗旱抗寒石斛新品种,建设石斛种质资源圃,推进品种创新、技术创新,构建区域协同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种业体系。”做强产品研发和中试  今年5月,石斛研发中心和成都市植物园达成了国际种质资源库战略协议,在以强化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为目标的前提下,双方将合作开展石斛野外调查、引种、驯化、野外回归等方面研究,共同助力公园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石斛研发中心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林学会、浙江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11家科研院校达成长期合作,共同进行石斛种源研究和石斛产品创新。“我们将围绕石斛种源文化,打造全球石斛文化科普宣传、学术交流、技术研发、产品销售、文博旅游新高地。”  另外,石斛研发中心还将依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和储备林项目,开展石斛规模种植中试,筛选适宜青白江土质、海拔、气候,兼具观赏性和高附加值的品种,实现石斛在地化、规模化种植,促进石斛种源应用与龙泉山储备林建设充分结合,着力提升石斛产量,实现原生态栽培。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郭亚芳 马可鑫 记者 罗敏  初秋八月,走进江油市永胜镇永平村杂交水稻种植基地,黄澄澄的稻穗儿规整成片。不同于寻常水稻,这是一片“富锌稻”,其培育种植出自于当地人56岁的吴忠坤。多少年来,无数个炎热的正午,吴忠坤常常蹲在稻田边,将一株开花的稻穗放在另一株稻穗上方摇动,进行人工授粉。  1988年,吴忠坤从绵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一边在江油农校教书,一边在从事优质米的研究。“咱们农民真的很辛苦,初级农产品利润低,希望通过科技含量提高稻米质量,提高稻米的经济效益。”吴忠坤说起当初研究优质米的初衷:“既然有富硒稻米,我就想能不能研究一个富锌稻米出来。尤其对于儿童,缺锌可能会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智力发育不全等。稻米是我国居民主食,让人们吃饭补锌,增进人体健康。”从2005年至今,这一研究就是十几年。吴忠坤(右)正在田间查看富锌稻生长情况。江油市委宣传部供图新品种培育不言弃  在研究富锌米的道路上,吴忠坤遇到了很多瓶颈。“最困难的是种子资源的获取,要培育一个好的植物品种就必须要有好的父本、好的母本,才可能培育出一个好的后代来。”吴忠坤说。  为了找到好的父本和母本,这些年来,吴忠坤多次踏访省农科院、绵阳农科院,广泛获取种质资源。最高峰的时候一年要种60多个样本,再把这些样本进行杂交选育。  杂交水稻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年都要杂交选育,因为杂交后代不是头年杂交,第二年就能出结果,它要一代代杂交、一代代筛选。”吴忠坤介绍道。  在不断地培育和多方的支持下,2013年,吴忠坤培育出了含锌量很高的水稻,但培育的富锌米的口感始终不能让他满意,因此,他一直在想办法改良富锌米。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绵阳农科院获得了一个具有泰米茉莉花香味的优质稻种资源。“当时仔细观察、咀嚼品尝之后,就觉得这个米不错,虽然产量不高,但口感很好。”于是,吴忠坤将其与另一个父本杂交。  2018年,吴忠坤培育出一款比较满意的富锌米,新一代富锌米具有茉莉花香和良好的口感。同时,每1000克白米含锌量高达15至23毫克,是普通白米的2到3倍。富锌稻米前景好  “不好意思,富锌稻米已经卖完了,可以先预定,等秋天收获的时候交付给你。”吴忠坤在电话中回应道。  由于新一代富锌稻米的产量比普通稻米低,同时米粒细,加工的时候容易断和碎,增加成本,所以最初吴忠坤只是小面积地进行栽种,结果没想到富锌米很是受欢迎,供不应求。于是他采用了预定制,价格为每公斤30元,让每亩富锌稻谷产值是普通稻谷4倍以上。  富锌水稻是时候进行大范围推广了。这几年,吴忠坤一直在寻找适合的合作伙伴,2021年他与毕业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徐庆一拍即合,两人合作扩大富锌米的种植规模。今年,他们在永平村种植了40余亩的富锌米。  望着即将迎来收获期的富锌稻,吴忠坤说,会等到稻米成熟收获销售后,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再进行相关规划,“富锌米的推广不仅是对我自己研究成果的一个肯定,也对消费者的健康有利,还促进农民增收,以科技兴农。”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8月17日,满载着一袋袋小龙虾虾苗的恒温车,从大竹县乌木镇出发,开往达州金垭机场。“这是我们给广州一个养虾基地提供的虾苗,一车约可载500万尾苗子。”四川百岛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芝秀说。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发布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四川入选的9家企业中,百岛湖以小龙虾(克氏原螯虾)位列其中。作为全省小龙虾育种的“排头兵”,省级小龙虾原种场,百岛湖有何“过人之处”?8月中旬,记者走进该公司繁育中心一探究竟。智能水槽规模化繁育小龙虾。选种和配种工厂化繁育 一年可产四季虾  鲜香麻辣的小龙虾,是川人食谱中的“宠儿”。行业调查数据显示,四川年消费小龙虾在10万吨以上,遗憾的是,其中三分之二来自省外。究其缘由,虾苗短缺是重要原因。作为小龙虾消费大省,四川的小龙虾苗依赖省外调入,成本高且虾苗成活率、良品率低。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扭转中。8月17日,走进百岛湖小龙虾繁育中心,一个面积不足百平方米,放置了百余个水箱的房间,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走近一看,一只只小龙虾从水箱里的管道中探出头来……“这是我们特意为小龙虾配种打造的‘婚房’。”陈芝秀说,百岛湖目前探索出了“智能水槽、室内工厂化、网箱、池塘、稻田繁育”等五种良种繁育模式,记者所见到的正是室内工厂化人工诱导繁育的实验室。  放置水箱的架子上,一个个标牌引人瞩目,“太湖雌,本地雄”“巢湖雌,本地雄”……  “这些标牌记录着我们小龙虾亲本采集和培育的信息。”陈芝秀说,通常省内规模养虾基地多采用自繁自养模式解决苗种来源,但连续自繁自养2-3年后种质退化严重问题很难避免。为此,百岛湖繁育小龙虾的第一个环节就在于选种,他们从太湖、巢湖、鄱阳湖、洞庭湖等国内四大湖区引进虾苗,再与本地小龙虾进行杂交配种。  “引进虾种进行良种培养,两至三代后,我们培育出的小龙虾会更加适应四川的水温、气候、光照。”陈芝秀说。为提升配种成功率和产卵率,百岛湖加大了配种环节的人工诱导,通过控光、控温、控水质、控水位、控投喂。“通过加热系统,让水温恒定在20℃-26℃;通过循环水、增氧机,保证水里的溶氧量;通过底排溢水口,保证水位恒定在15厘米左右……”陈芝秀说,各种举措加持,为小龙虾配种、产卵营造最好的环境。产苗和效益亩产虾苗为传统模式的50倍  紧挨着实验室,就是公司占地800平方米的小龙虾工厂化繁育车间,这里密密麻麻布满了绿色圆桶状的水槽  “这是我们拥有专利的智能水槽,可实现对小龙虾的批量化、工厂化生产。”张克磊说。智能水槽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有植物、水藻和黑色织物,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光照。“要知道,小龙虾是底栖爬行生活,昼伏夜出,所以控制光照对于其觅食、求偶、交配大有裨益。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繁殖效率。”  在繁育车间内,记者见到了小龙虾的“专用”食谱,从植物类的竹叶菜、水花生,到动物类的鱼肉、水蚯蚓,再到发酵饲料类的大豆、配合饲料,可谓应有尽有。“让小龙虾吃得好,可促进其长得好,肉质更加鲜美。”张克磊说。  除此外,车间里配备了水体加热、微孔增氧、光伏板供电等设备设施。各种“黑科技”加持下,智能水槽可实现全程自动化排污冲洗、自动化收集虾苗。  车间可以达成小龙虾的提前、推迟规模化产卵和离体孵化。每套智能水槽可投放优良种虾30只,雌雄比例为2:1,实现年产虾苗1万尾,1年共计可产苗4万尾。  “这和稻田育苗一年只产一季苗相比,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产量和年经济效率也有很大差距。”张克磊说,通过科学测算,工厂化育苗一年可实现产虾苗 240 万 -360 万 尾/亩,而传统稻虾田通常一年只能产 5 万-7 万尾/亩。同时,因为科学的人工诱导,工厂化产出的虾苗不仅规格整齐,且成活率更高。“目前,我们共有130套智能水槽,可年产虾苗520万尾,产值达60余万元。”陈芝秀说。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四川是最有条件发展食用菌和成立食用菌研究所的省份。”8 月 11日,四川省食用菌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省农科院举行。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一句话,表达了对于四川食用菌发展及食用菌科研工作者的肯定。  食用菌作为大众饮食中的一部分,火锅、烧烤等菜肴中均有其身影。那么,四川发展食用菌产业又有什么样的优势呢?四川省食用菌所专家(中)在通江县指导通江段木银耳生产。看条件四川食用菌发展“家底”殷实  “最有条件”,实则是指四川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人才队伍和研究成效。  “四川复杂的地貌造就了多样的植被环境,这为四川野生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环境。”省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彭卫红介绍,四川四川地貌复杂,植被多样,为各类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良好的生存环境条件。野生食用菌种类丰富,四川市场售卖的野生食用菌已超过200种,成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四川作为食用菌资源大省和产业大省,也是西部第一生产大省。”彭卫红透露,四川食用菌产业有着庞大的发展空间与市场潜力。以2020年统计数据为例,四川生产食用菌达230.4万吨,排名全国第7;产值达到226.1亿元,排名全国第5。  在主要栽培种类上,四川食用菌以“七菇三耳一荪一菌”(姬菇、平菇、杏鲍菇、香菇、金针菇、双孢蘑菇、鸡腿菇、黑木耳、毛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为主。近年来,通江银耳、青川黑木耳、乡城松茸、九寨猪苓、青川竹荪、利州香菇、攀枝花块菌、会东块菌、长宁竹荪、金堂羊肚菌等先后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丰富的种质资源、多样的栽培模式及种类、各具特色的食用菌区域发展等因素重叠在一起,四川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相当强烈。”彭卫红说。“粉耳1号”粉色毛木耳(受访者供图)看成绩“蘑菇人”40余年耕耘成果显著  “尽管省食用菌研究所今年1月才成立,但实际上已有40余年的发展历史。”省食用菌研究所所长胡容平介绍,省食用菌研究所是在省农科院资环所微生物研究中心和食用菌研究中心(原土肥所微生物研究室)基础上成立的。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事食用菌研究开发工作,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努力,已发展成为全国食用菌研究开发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  40余年来,省食用菌研究所在食用菌种质资源发掘,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获得食用菌领域相关科研成果2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等30余项。“此外,我们已育成88个品种通过四川省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其中20个品种通过国家认定或鉴定。”胡容平说。  在代表性食用菌品种方面,省食用菌研究所培育了世界首例科间融合食用菌新品种“金凤2-1”、世界首例羊肚菌新品种“川羊肚菌1号”、栽培面积最广羊肚菌品种“川羊肚菌6号”、首个驯化栽培粉色毛木耳品种“粉耳1号”、栽培面积最广的黄色金针菇品种“川金3号”等等。  “以羊肚菌研究为例,突破首次羊肚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瓶颈,建立了栽培技术体系,解析了羊肚菌产业关键问题,新兴羊肚菌产业”彭卫红介绍,通过多年的研究,率先实现羊肚菌商业化栽培。  省食用菌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未充分体现、产业升级面临新瓶颈等问题。下一步,将通过开展省野生食用菌物种多样性研究、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关键栽培技术等研究,从种质资源、品种、技术等方面发力,夯实四川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础。  “当下,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的成立迎来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机。”李玉院士表示,延长食用菌产业链,充分挖掘食用菌价值,把“小蘑菇”做成大产业是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的使命。其中,加强食用菌的基础研究、分子育种和建设标本馆等工作是关键环节。 查看更多
探访点位资中县“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示范区  (张啸 唐广 记者 郑志浩)8月23日16时,内江市资中县气温高达40摄氏度。在该县公民镇“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示范区内,连片水稻已成熟,金黄的稻穗压得稻秆弯了腰。  伴随着轰隆隆的响声,两台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在稻田中,压倒、脱粒、排草、装车一气呵成。几个来回,稻穗变成了金灿灿的谷粒。内江市资中县公民镇,易小杰承包的稻田开展机械化收割作业。 唐广 摄  “这块稻田近20亩,两台收割机三四个小时就能收割完。”四川振乡兴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易小杰介绍,今年该公司种植水稻约1600亩,目前工人正操作收割机抓紧时间作业,预计在中秋节前可全部收割完毕。为避开高温时段,作业时间分两段:5时至12时,16时至22时。  7月以来,内江市遭遇高温酷暑天气,降水持续偏少,出现较为严重的伏旱。  这片稻田的收成有没有受影响?易小杰抓起一把散落的稻穗,仔细端详。“这批收获的稻谷颗粒还比较饱满,成熟度不错。”易小杰介绍,虽然成熟期遭遇热浪,但在镇政府的协调帮助下,保障了基本的水源供应,约八成田块产量不受影响,能保持正常550公斤亩产水准。  “抢收水稻的高效率,离不开宜机化改造的助力。那里原来是坡地,经改造后更加平整,适合机械化作业。”易小杰跳到田埂上,指着不远处介绍。只见对面一层层稻田沿坡地自上而下延伸,形成大片梯田。每块单独成片稻田的边角,都有一个3米来宽的斜坡。这是专门在稻田上新增的大型农机下田通道。“有了这个斜坡,播种机、收割机都能方便进出,实现从种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当天下午,满载稻谷的卡车从“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示范区出发,行驶10分钟,到达位于公民镇场镇的烘干厂房。  厂房里面并排矗立着6台黄色涂装的高大烘干机,高约6米,由提升机、火炉、控制器等部件构成。经过绿色的金属传送管道,稻谷不停地注入烘干机的“肚子”中——想要“填饱”一个烘干机,约需稻谷12吨。在机械的轰鸣声中,该公司工作人员易双林目不转睛,盯着机器操作面板上跃动的红色数字:一栏显示温度,在60摄氏度左右跳动;另一栏显示水稻的水分含量,数字是21%。  “经过12个小时以上的持续高温烘干,这批水稻的水分含量就能降低到14%左右,这时候就可以运出来在仓库储存了。”易双林介绍,以“喂饱”一台烘干机的量为例,以前,12吨稻谷需要近400平方米的场地晾晒3天;现在,使用烘干机只需要大半天就能烘干。  仓库内,堆放着已经烘干的稻谷,这是这几天收割的两百亩稻田的收成。“今年的收成还可以,价格每斤1.7—1.8元,比去年涨了点,客户也谈好了,这两天就过来装货。”易小杰介绍,看到烘干的效果好,附近的种粮大户已预约一台烘干机的“档期”,自己按照成本价提供服务,让大家都能尽快做到颗粒归仓。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8月18日,茂县凤仪镇南庄雅李苑热闹得像集会。当地的小伙子们将成熟度正好、青翠中带点微黄的羌脆李,从果园一车又一车拉到空地上,早已折好纸箱“严阵以待”的阿姐们,熟练地将果子按不同大小打包。  “这些果子,很快就会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的高端商超货架上。”业主付德志高兴地介绍,在周围有些乡亲露地栽培的李子只能卖到3.5元-4.5元每斤的时候,他家果子收购价今年达到10元一斤。李子身价倍增的秘密,就藏在李子园的避雨顶棚里。羌脆李。受访者供图李子“爆炸”减产 村民苦不堪言  在种了20多年李子的付德志看来,李子果实成熟期与雨季相撞引起裂果,是最令他头大的事情。每年这个阶段,最怕的就是果肉吸收过多雨水、果皮生长速度跟不上而引起裂果:“果子‘开膛破肚’,商品性完全没了,还怎么卖?”  2020年,是许多茂县李子种植户不愿意回想的一年。李子果实成熟期连续遭遇降雨,不少种植户果园里的李子裂果,减产超三分之一,每亩损失近6000元。  以往遇到这种问题,可以通过适当使用化学调控手段来避免。但是掌握这项技术有一定难度,用少了没有效果,施多了可能有害,不少李子种植户感到难以精准把控药剂用量。  对此,与茂县李子产业结下20年缘分的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吕秀兰及其专家团队,与茂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携手,为当地李子种植户提供了一种李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方案。茂县的李子避雨栽培设施。良种也需防雨 水肥配套产量  今年是付德志的家庭农场试点实施标准化管理模式的第二年,模式包括“新品种优化”“避雨栽培”“精准肥水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四项新技术和栽培技术统一、农资配送统一、绿色防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建设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和分户种植的“六统一分”。  他选栽吕秀兰团队选育的优质李子品种羌脆李的同时,以每亩3.5万元的成本搭建起避雨设施。看似简单的“小屋顶”,给果子来带大收益:雨水顺着导管排走,就避免了与李子产生直接接触。大大降低了以雨水为媒介的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也帮助减少了化学药剂的施用量,为进一步开展绿色防控打下基础。  “李子水肥管理方案根据每棵树产量量身定制。刚投产的新树施肥不宜过量;丰产期树水肥施用到位产量才有保障。”吕秀兰给记者展示团队提供的水肥管理方案,只见萌芽、壮果、采前、采后不同生育期,水肥施用量都跟产量配套。  “良种、良技打配合,我的李子亩产4000斤,比当地传统栽种品种更脆甜,价格高了一倍多,产值更是突破了4.5万元一亩。”付德志掰着手指算,今年果子卖完后,成本就能收回来。工人将新鲜羌脆李打包称重。新技术助力 村民种出“幸福果”  “在我们技术支持下,种植户种出的李子,单果重35克以上,差不多10个就有一斤,可溶性固形物(即含糖量)也比普通品种的 12%高出4个点。”团队专家周小婷介绍,“避雨栽培”和“六统一分”等新技术、新模式,两年试点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吸引了更多种植户的关注,当前已有十余户其他果农正在筹划实施,预计茂县明年新技术、新模式的实施规模将超过300亩,帮助更多的种植户提升产业效益。  目前,我省李子栽培面积已经达到150万亩,投产面积约120万亩,产量近140万吨,产值近80亿元,在全省21个市(州)都有规模化种植。此时恰是茂县李子品质最佳的时节。  “若从半空中俯瞰,能看到此时的茂县点缀着成片青绿、艳黄和紫红的李子,总面积10万亩左右,这些李子今年将为本地带来13亿元左右产值。”茂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万力基告诉记者,李子不仅形成了高效独特的乡村振兴支柱产业,也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幸福果”。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艳阳高照,稻穗金黄。8月16日,位于三台县建平镇四季村的三台县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台沃中试基地内,2块同天育秧、同天移栽的水稻田迎来头季稻收获。  当天,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省内专家,对台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协同开展的“泰优粤禾丝苗”“恒丰优粤禾丝苗”2块再生稻集成技术展示田头季稻进行了现场实收测产验收。“2块田经实收测产,泰优粤禾丝苗实收面积1.25亩,亩产775.52公斤;恒丰优粤禾丝苗实收面积1.52亩,亩产806.54公斤!”专家组组长、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宣布了测产数据。此后,这些收获了头季稻的稻桩将继续蓄力,在2个月后迎来再生稻收获。收获的头季稻。收割头季稻3个水稻品种均高产“收割的时候注意不要踩到稻桩,2个月后还能再收一茬。”稻田内,20余位着装统一的工人一手握着水稻,一手挥动镰刀,一会儿功夫,箩筐里装满了收获的水稻。  这3块紧挨着的稻田,依次种植着泰优粤禾丝苗、深优粤禾丝苗、恒丰优粤禾丝苗3个水稻品种。“3个品种是在3月20日同天育秧,4月24日同天移栽的。”台沃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深优粤禾丝苗熟期更短,已于8月12日进行收获,亩产虽不及其他两个品种,但依旧达到了769.03公斤的亩产水平。  “亩产突破800公斤,这在当地算非常高的产量了。”马均说,近期我省遭遇持续高温天气,当地能取得这样的高产成绩与水稻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密不可分。  在水稻品种方面,优质水稻品种的选择为高产打下基础。“这几个品种均具有耐高温、耐干旱的特点。”马均说,如果水稻在抽穗扬花期遇到高温天气,结实率会较差,但这两个品种的结实率均在90%以上。此外,这两个品种均属于矮杆品种,抗倒伏能力很强,适宜机械化生产。  在栽培技术方面,相关技术落实到位,为高产“保驾护航”。基地内采用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科学施用台沃水稻优化配方肥,让用肥更加精准高效。  对这3个品种头季稻高产成绩满意之余,专家们更多的是期待。稻田里留下的一排排整齐稻茬,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在2个月后,能否收获再生稻,将成为检验当地是否适合发展再生稻的关键之一。“眼前这些稻茬,可决定再生稻是否能发芽,稳产保收,同时也检验再生稻可否在非传统区发展。”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正高级农艺师周虹说。记录测产面积、重量。川北若成功将大幅增加全省面积  在传统上,再生稻主要集中在川南地区泸州、宜宾、自贡、内江等地。“三台并非我省再生稻的产区。”马均介绍,由于川南地区在9月初的气温仍能达到22℃以上,有利于再生稻灌浆结实、单产提高。因此,川南一直是四川再生稻主产区。  然而,三台县发展再生稻种植,具有一定的优势。  “我们通过品种筛选、技术配套,目前试验的3个中早熟品种,生育期短,再生能力较强,而且耐低温,为再生稻生长创造了条件。”台沃公司总农艺师曹均成说,如果顺利,今年10月下旬就能收获再生稻。  “三台空气湿度相对川南更低,在插秧密度大的情况下,纹枯病较轻,有利于头季稻高产和再生芽萌发。”在分析三台县发展再生稻生产潜力时,我省再生稻专家、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徐富贤提醒,秋季温度条件将成为当地发展再生稻的最大挑战。  “利用中早熟生育期的水稻品种和天气打‘组合拳’,这是当地对于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有益尝试。对于种植户而言,算总账效益或将更明显。”周虹介绍,变“一种一收”为“一种双收”,可提高我省冬闲田的使用,增加粮食总产量。同时,还可推进“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小春季种植蔬菜、冬马铃薯等,实现粮经作物统筹协调发展。  目前全省再生稻产量超过55万吨。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如果三台县再生稻取得成功,意味着“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在川中偏北乃至川北地区具有推行价值,这将大幅度增加全省再生稻面积,对提高全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8月13日,崇州市羊马镇福田村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羊马科研示范基地内,沉甸甸的稻穗色泽金黄。当天,四川省种子站组织并邀请相关专家,对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育成的高异交性优质水稻不育系“锦城2A”亲本繁殖示范片进行现场验收。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现场收获、称重、测定水分、扣除杂质、计算产量等环节,“3块田经实收测产,平均亩产达246.75公斤!”专家组组长、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宣布了测产数据。对这个结果,在场的专家们都特别满意。“锦城2A”迎来收获。  面对水稻生产上已能达到700公斤以上的亩产高产成绩,为何这里平均亩产超240公斤让专家们感叹产量很高?  “这与大田粮食生产不同,这是水稻不育系亲本繁殖。”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敬洪研究员介绍,粮食生产由水稻杂交种种植而得,杂交种又是由水稻父母本制种而来,而今天所进行的水稻亲本繁殖,则是杂交种制种更前一个步骤,繁殖水稻的母本。颜旭在田间查看“锦城2A”长势。  “‘锦城2A’亲本繁殖今年的产量和去年差不多。”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颜旭分析,尽管今年孕穗期遇到高温天气,但因“锦城2A”柱头比较大、生活力强且外露率高,加上保持系花粉充足,繁殖性能很稳定。  “ 这个产量算非常高了。”马均告诉记者,亲本繁殖在生产上的水平普遍在150公斤/亩至200公斤/亩。马均(左一)查看水稻情况。  水稻亲本繁殖增产,有何意义?  首先,有利于保障杂交水稻生产用种安全。“按照现有的生产水平,如果1亩田可以生产200公斤水稻母本,则可以满足100亩杂交稻制种种植面积的需求。这100亩杂交稻制种可以生产出2万公斤的杂交种子,可以保障 4 万亩杂交稻的用种需求。”徐敬洪介绍,亲本繁殖具有严苛的纯度要求,纯度需要达到99.5%以上,这为后期水稻制种以及粮食生产打下基础。  其次,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徐敬洪说,单位面积水稻亲本繁殖增产,给制种企业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节约亲本繁殖用地,扩大粮食生产面积,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 查看更多
●测产地点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优质水稻新品种超高产示范基地  ●测产结果3个代表性测产田块分别亩产844.52公斤、858.29公斤、866.43公斤,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856.41公斤  ●测产意义超水平完成780公斤亩产的预期目标,刷新西南平坝丘陵区一级优质杂交籼稻单产纪录  (记者 阚莹莹)“3个代表性测产田块,亩产分别是844.52公斤、858.29公斤、866.43公斤,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856.41公斤!”8月12日,重庆市梁平区金带街道千河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优质水稻新品种超高产示范基地测产结果令人振奋。  该基地所种的“品香优美珍”,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专家团队选育的超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当天,受农业农村部委托,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对新品百亩示范方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经过田块选定、现场收割、称重、水分测定、扣除杂质、产量计算等环节,专家宣布了超预期目标的结果。  7月以来,重庆多地连续高温干旱,一度影响水稻结实。听到测产结果,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连呼“意义重大”,他说:“在抽穗灌浆期遭遇连续高温情况下,不仅超水平完成了780公斤亩产的预期目标,达到超级稻要求,更是刷新西南平坝丘陵区一级优质杂交籼稻单产纪录。”  “这个品种的优势之一是超高产。”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首席专家郑家奎告诉记者,“这是一级优米,不仅米质好,而且出米率高,我们粗略计算,正常情况下,种植这个品种亩效益可从130元增加到321元,有利于提升种植户的种粮效益。”  重庆市梁平区常年种植水稻43.6万亩,平均亩产520公斤。负责这片示范基地的种粮大户罗孝惠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增产效益:“我种了20多年水稻,这样的高产品种还是第一次种。去年种植了基地100亩示范田,今年除了100亩示范田,我自己又增加了100亩。”  “保障粮食安全,发展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优质超高产新品种的示范种植是重要一环。我们希望通过超高产品种示范,带动科技创新成果在川渝两地推广,为生产出更多优质粮食作出更大贡献。”蒋开锋介绍,今年,“品香优美珍”已经制种1000亩以上,将在川渝两地实现20万亩以上的推广种植面积。明年,“品香优美珍”将申请超级稻品种认定。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临近立秋,暑热依旧。地处川南一隅,在自贡市沿滩区均隆农作物科学研究所(下文简称均隆所)的基地里,水稻金黄一片,一派丰收景象。8月6日,来自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的经销商和种植大户等120多人齐聚田间,观摩各水稻品种实地表现。  他们此行的目的,便是选一个好品种带回去,为来年的生产做好第一步准备。当天,“品香优秱珍”和“川优2115”两个水稻优品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两个品种不仅产量高,米还特别好吃,关键是抗住了今年持续的高温天气。农户手持“品香优秱珍”稻穗合影。历经高温和大风水稻结实率超高  观摩现场,烈日下,田间悬挂着“高温高产”“狂风‘站’士”等宣传横幅。围绕着这一季水稻生产,高温让自贡均隆研究所所长周梅记忆深刻。  “‘品香优秱珍’和‘川优2115’分别于6月27日和6月24日进入花期,于7月上旬结束。从6月28日至7月15日,当地的气温连续达到38℃以上。”长期驻守在基地记录水稻生产的周梅告诉记者,持续的高温将可能导致水稻死花,不结实,从而发生减产甚至是绝收。  “7月26日,川南一带普遍发生大风天气,部分区县的水稻发生倒伏,可从泸州市泸县、宜宾市翠屏区、自贡市沿滩区等多个点位反映的情况来看,‘品香优秱珍’依旧‘坚挺’。”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副所长、“品香优秱珍”的选育者张涛说。  经历了高温、狂风、暴雨,水稻终于迎来收获。观摩会前一天,在来自不同地方的经销商见证下,均隆所对“品香优秱珍”进行了测产。最终,0.105亩“品香优秱珍”测产结果显示,折合干谷子亩产达到了864公斤。“在自贡,这个品种经受住了高温的考验,我们通过多点取样实测,‘品香优秱珍’最低结实率为87%以上,多数穗子在90%以上,多点取样‘川优2115’平均结实率达到85.5%。”四川丰大种业董事长章存均说。周梅(左一)在田间向经销商、种粮大户介绍水稻生长情况。产量品质有保障团队数十载育出优品  “‘品香优秱珍’是由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和四川丰大种业公司专家团队历时十余年,共同育成的水稻品种。”张涛介绍,该品种不但产量高、米质优,而且具有很强的抗高温能力、抗倒性、耐逆性和广适性,被称为“狂风‘站’士”。  去年9月,“品香优秱珍”在德阳市中江县辑庆镇联丰村创下平均亩产817.2公斤的成绩,并按照相关程序申报认定超级稻。“超级稻,不是某一个水稻品种的专业名称,它更像是一个荣誉称号,类似水稻中的‘三好学生’。考察指标涵盖高产、优质、抗逆性、抗病性、广适性等要求。”张涛告诉记者,在今年高温、大风、干旱等不利条件下,“品香优秱珍”在多地的结实率均超过了 85%以上,可见其优异的品种特性。此外,该品种的米质还达到部颁优质一级米标准。  当天深受经销商关注的另一品种——“川优2115”同样表现不俗,该品种则是由四川农业大学黄富教授团队和省农科院作物所共同选育。  “‘川优2115’继承了‘宜香优2115’的主要优势。”黄富介绍,“川优2115”可以用系出名门来形容。它的父本,用的是“宜香优2115”的父本“雅恢2115”,母本用的是四川另一个大品种“川优6203”的母本“川106A”。所以说,“川优2115”集合了西南稻区两大当家品种的优势。  “‘川优2115’吃起来更有嚼劲,从外观看,‘川优2115’长宽比3.5,比‘宜香优2115’更长,米粒细长更美观。”黄富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川优2115”抗稻瘟病,对稻曲病有抑制作用,区试结果比“宜香优2115”增产4.15%,一般种植条件下亩产能达到650公斤,所以产量也是“川优2115”的优势之一。  现场的经销商对“品香优秱珍”和“川优2115”的突出优势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我们当地首次种植了400亩‘品香优秱珍’和250亩‘川优2115’观摩田间表现,这两个优质水稻品种不仅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种植户更是抢着种。”来自宜宾市珙县的曾成龙告诉记者,生活水平的提高,种植端和消费端对于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  “这两个品种可以说一个是‘三系水稻天花板’(品香优秱珍),另一个是‘系出名门’(川优2115)。”章存均介绍,作为“品香优秱珍”的推广企业,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的目标是未来2年后至2030年,“品香优秱珍”在全国每年推广目标面积超500万亩,单品推广规模进入同期全国前三。此外,章存均还透露,“品香优秱珍”2021年在四川审定过后(西南区引种),今明两年即将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区推荐国家级审定。 查看更多
●传统人工调查手段难以充分满足全域覆盖、动态监测、及时查处的常态化土地监测需求●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监管服务平台可实现动态化监测区域内土地、识别实际种植作物等功能●目前平台已拥有小麦、水稻、大豆等主要大田作物和棉花、油菜、花生、柑橘等20余种经济作物的自动识别能力  (宁蕖 记者 蒋君芳)成都智算中心又出新成果了。  不久前,由该中心首批签约算力服务孵化联合解决方案企业打造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监管服务平台正式投用。该平台可实现动态化监测区域内土地、识别实际种植作物等功能,让人通过卫星照片,不去现场就能快速识别撂荒地。  该平台背后有哪些关键技术?又将如何助力相关产业发展?8月8日,记者来到该平台的研发中心一探究竟。技术路径:卫星拍照,通过AI快速识别  提到平台背后涉及哪些关键技术,平台研发方、大地量子数字政府总监杜朝阳提到两点:卫星遥感技术和AI(人工智能)算法,“卫星给大地拍照,AI快速识别这些照片。”  卫星照片什么样?杜朝阳从电脑中调出一张卫星拍摄的某地农田照片,照片上是大小不同的绿色格子。  他介绍,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具有光谱特性,具有不同的吸收、反射、辐射光谱的性能。太阳不断向地球表面发射电磁波,地面上的植物对这些电磁波进行不同的反射。“可结合格子背后的光谱反射数据,根据一定的公式分析出这是哪种植物。”  杜朝阳介绍,卫星遥感技术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技术。过去,对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分析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人工判读。“但面对海量数据处理时,效率很难提升,影响了遥感卫星影像数据的商业化运用。”  得益于人工智能算法和云计算的技术进步,卫星影像数据处理能力不断提高。“简单说,就是AI代替过去的人工识别。”杜朝阳说,AI在进行大规模卫星影像数据处理前,必须先经历样本学习阶段,“比如,获取水稻识别能力前,需要先学习水稻样本,了解样本的光谱特性。学会后,当它再遇到类似影像,就能快速识别出来。”  目前,包括百度、商汤科技、大地量子等在内的不少企业都针对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的分析,推出了自己的算法模型。这加速了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的商业化应用和推广。应用推广:科技赋能,助力常态化监测  目前,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监管服务平台已拥有小麦、水稻、大豆等主要大田作物和棉花、油菜、花生、柑橘等20余种经济作物的自动识别能力。这将如何助力农业发展?  我国耕地资源分布广、面积大,耕地利用情况复杂、作物种类繁多,传统人工调查手段难以充分满足全域覆盖、动态监测、及时查处的常态化监测需求。而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监管服务平台能解决这一难题。  “判断这块土地是不是撂荒,只需要调出连续几个月的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就能知道这块土地上是不是种了农作物,具体是什么农作物。一旦发现疑似撂荒的现象,相关部门就可以去定点地块,进行最终核查。”大地量子所属公司成都特拉库塔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总监孙璜说,这一平台能帮助政府实现日常监管模式由传统人工“随机性调查、被动式发现、运动式查处”向“地毯式搜索、主动式发现、常态化治理”的转变,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在孙璜看来,遥感卫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比如,一个地方要对10万亩油菜投保,如果光靠保险公司人力去调查土地情况,耗时耗力,结果还不一定准确。如果调取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处理,很快就能得出结论。”  四川有较大地区属于盆地,一年四季云雨天气多,晴天少,光学遥感卫星的有效观测天数受到很大影响,“光学遥感卫星属于被动式探测,靠接收地表物对太阳电磁波的反射,而云层会影响太阳照射。”杜朝阳说。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拓宽影像数据的来源。“微波成像雷达卫星是主动式探测,靠自己发射雷达,物体反射雷达来成像,能够克服云雾雨雪和黑夜条件的限制。”杜朝阳介绍,数据来源多元化后,对AI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技术的迭代更新。”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 文/图  “多吃点水果,对身体好。”你一定说过或听过类似的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水果人均消费量呈递增趋势。水果人均消费量从2012年的135.51千克增长至175.27千克(2021年数据,包含水果加工产品)。  常吃水果的你是否觉得,现在的水果越来越甜了?有人说水果越来越甜是因为基因变异,还有种说法是因为注了糖水。这些都是真的吗?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农业工作者,一探究竟。香香甜甜的猕猴桃进入了生长的中后期。走访市场“吃起来更甜、口感更好了”  “水果的口味重要,外观也重要。我喜欢买漂亮的果子!”8月8日,成都市青羊区天天鲜水果店内,苹果、桃子、葡萄、荔枝、李子等十余种新鲜水果被整齐摆放售卖,其中不乏榴莲、菠萝蜜、木瓜等热带水果,色彩斑斓,果香四溢。  “我想买点葡萄给小孩吃。”家住附近的李女士是这家店的常客。“一般都在水果店或者盒马生鲜买,品质相对好一些。”李女士提起一串葡萄在鼻尖嗅了嗅,打量着葡萄品质。  谈起水果口味越来越甜的话题,李女士感受明显。“确实有这种感觉,吃起来更甜、口感更好了。”作为一名水果爱好者,水果占其家庭饮食消费的3成左右。她认为,近年来水果口感明显更好。  “每个水果都有它独特的味道,‘甜度’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还要看消费者的个人喜好。”天天鲜水果店的张老板有着多年的水果销售经验。张老板说,一些水果确实越来越甜,这或许归功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并非甜蜜素、糖水等外在因素作祟。“就像我来说,售卖的都是天然水果。打糖水果就坏了,没这个必要。新鲜、天然的水果才是消费者喜欢的。”张老板说。  消费者的体验得到了专家的认证。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陈栋告诉记者,以桃子为例,近年培育和筛选出的霞晖8号、晚湖景及鲜食黄肉桃、蟠桃、油蟠桃等新品种,含糖量最高可超过20度,比传统品种更甜,口感也更好。水果店内摆放的水果种类齐全。对话专家选育品种+科学管理,养出好滋味  “这是市场的选择。”陈栋研究员是资深果桃研究专家。他认为,所谓基因变异、注入糖水等说法是无稽之谈。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喜欢口感更为鲜甜的水果,这倒逼农业科研工作者在品种选育时将“高含糖量”作为品种选育的目标。“以最新培育的晚湖景(桃品种名)为例,含糖量普遍在15度以上,相较传统品种高出2至3个百分点。”  另外,水果甜度也与栽培技术和气候有关。陈栋表示:“通过施加有机肥、配方施肥,采用疏果控产、避雨栽培、高光效树形培养、夏季控梢修剪等一系列措施,也提升了水果的甜度、脆度、汁液丰富度和风味等综合品质。”  眼下,蒲江县鹤山街道的100余亩耙耙柑和明日见柑橘郁郁葱葱,这是蒲江县鹤山果品协会会长左楷承包种植的果树。谈起水果越来越甜的话题,左楷不假思索:“得益于‘两个替代’!”  何为““两个替代”?记者获悉,两个替代指的是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这是蒲江县于2020年在全县启用的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通过这些措施,改良了土壤,化肥农药越来越少,水果的品质自然更高,水果也就变甜了。”左楷说。“以化肥为例,我用的‘壮果肥’比普通肥料成本高出了 3成。高投入、高回报。重要的是田间管理下好功夫,水果的品质自然更好。”  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教授汪志辉认为:水果品质提升是在于其脆度、汁液丰富度、化渣程度、颜色、大小、甜度等指标全方面的提升。“单独提升甜度,无法实现。”汪志辉表示,人们口中品尝得到的“甜”是评价水果品质的指标之一,其形成从果树叶片光合作用及根系吸收的营养转化开始,这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  汪志辉表示:“水果中的糖有蔗糖、葡萄糖、果糖等,而水果的含糖种类和数量决定了不同水果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水平的差异。我们的目标是提升水果的综合品质,不单为了提升‘甜度”这一个指标。”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盛夏八月,平原地区油菜花期早过,而在广袤川西,仍有成片的油菜花“镶嵌”在草原与蓝天之间,处在一年中的最佳的观赏期。  8月3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作物所”)油菜专家团队一行的车,停在马尔康市松岗镇哈飘村一片套了袋的油菜花田旁。团队负责人、油菜育种专家李浩杰下车径直走向田间——这里是团队今年夏天进行油菜材料夏季繁育的基地。  “XF-780、XF-790……”李浩杰一边低头查看田间还没有正式登记命名、只有编号的油菜育种核心材料长势,一边告诉记者,这些材料编号中的“XF”就是“夏繁”的首字母缩写,即利用川西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优势、在夏天进行油菜新材料加代繁育和多生态区域筛选。  “有了夏繁基地,我省油菜新品种选育就按下了2倍速快进键。”李浩杰为什么这样说?且听她娓娓道来……彩色油菜花田。高原平原各繁育一季  【利用不同光温热条件,通过异地异季穿梭选择,有利于新品种适应性和含油量等性状的优化】  众所周知,在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油菜花是为人间带来明媚春色的“报春花”。但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差异,使得“离天空更近”的川西高原地区,拥有与平原不同的光热条件,此处的油菜花往往于盛夏绽开。  “5月,成都平原地区油菜繁育基地的材料收获了,立即拿到高原夏繁基地播种,9月底便可收获;收获后,刚好赶上成都平原育种基地繁育。”李浩杰告诉记者,这样两地繁育基地“打时间差”,每年油菜繁育能够增加一季。就好比将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收获后,冬季拿到我国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南繁一样,加速育种过程,缩短育种年限。此外,利用不同的光温热条件,通过异地异季穿梭选择,有利于新品种适应性和含油量等性状的优化。  在顺利的情况下,从资源创建到一个油菜新品种诞生,也需要花费科研育种工作团队10年以上的时间。在她看来,将川西作为油菜育种的夏繁基地,无疑帮助我省油菜新品种选育按下了2倍速快进键。种植户为油菜套袋。川油菜夏繁始于20年前  【排除光热条件不满足、距离过远、油菜无法成熟的地区,专家最终将繁育选在川西高原】  在马尔康市,油菜专家团队一行辗转多个村落,查看面积共计20余亩油菜育种材料生长及亲本繁制种情况,并一一做好记录。“别看20亩面积不大,里面可挤下了1000多种油菜育种核心材料。”专家团队成员郑本川博士指着面前姹紫嫣红的彩色油菜道,彩色油菜花色、叶色、高矮组合起来可以达到40多种。  除了打造油菜观光产业、推动农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的彩色油菜,高含油量的油用材料,也是基地里的“重量级选手”,备受专家关注。通过加代繁育,培育出了“川油81”“川油83”“川油101”等高含油量、抗病、宜机收等四川油菜生产上急需的突破性新品种。  与省农科院作物所合作开发油菜新品种多年的成都大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敬树忠介绍,为了加速培育这些不同用途的油菜品种,省农科院作物所油菜专家团队寻找合适夏繁基地的行动,早在本世纪初便开始了。除了本省以及西南其他地区,专家们还曾将西北地区甘肃等部分省份作为基地“备选”。排除了光热条件不满足、距离过远、油菜无法最终成熟的地区后,专家最终将选择范围缩小至川西高原。直至2005年后,才初步将高原夏繁基地确定在马尔康市。油菜夏繁还存在困难  【夏繁基地无法固定用地、每年都需要提前临时寻找地块,成了专家们一项无奈的工作】  四川是油菜生产和消费大省,油菜产量和面积已实现21连增。2021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一位,植物油脂自给率居全国前列。川粮(油)产业作为四川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之首,其科研育种攻关工作重要性不言自明。  省农科院作物所油菜专家团队将川西高原定为油菜夏繁基地,正是为了进一步加快油菜新品种选育进程,助力我省擦亮川油金字招牌、打造千亿天府菜油而采取的具体举措。在此过程中,夏繁基地无法固定用地、每年都需要提前临时寻找地块,成了专家们一项无奈的工作。  “每年都是向当地农民租用土地。去年合适种植的地块,今年就因他方征用等种种理由,无法继续租用。”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省油料作物育种攻关首席专家李浩杰告诉记者,每年高原油菜播种前,他们需要开车四处“侦查”,“现租现种,就像‘打游击战’一样”。  对此,省农科院作物所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积极争取农科院及省上的支持,建立稳定的夏繁基地,减轻专家们不必要的工作负担,更好地为深入实施‘天府菜油’行动做好支撑。”高原油菜花增收致富花  “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颜色的油菜花,乡亲邻居都时不时跑来我家看花。”8月2日,在嘉绒藏语里意为“至高无上”的卓克基镇西索村二组,65岁的村民杨肆基停下除草的动作,挥舞着手中的小锄头,骄傲地向记者介绍面前这片正在开放的3亩彩色油菜。  去年这个时候,杨肆基家这片土地种的还是本地品种的饲用玉米,产量不高,只能喂一喂自家的猪、牛等牲畜,谈不上种植收益。今年5月,省农科院作物所油菜专家团队找到她,希望租用她家的土地,用于油菜育种材料的种植。  按照每亩地每年1200元 的 标 准 ,一 年 增 加 了3600 元的地租收入,杨肆基一家都很高兴。省农科院作物所油菜专家团队又聘用杨肆基作为务工人员,为油菜进行播种、施肥等田间管理工作。杨肆基不仅通过务工增收3000元,还学会了高原油菜管养技术。看着田里色彩艳丽的油菜花,杨肆基心里美极了。  跟杨肆基有着相同经历的,还有52岁的松岗镇哈飘村村民阿让初。“原先靠着家里自种粮食,一年下来几乎没有什么结余。将土地流转后,每亩增加了地租收入,还有了务工的岗位。”阿让初对油菜花,现在是说不出的喜欢。  “拓展高原油菜,不仅助力擦亮‘川油’金字招牌开出了产业之花,也为当地种植户开出增收致富之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处长陈开勇表示,未来,高原油菜产业还将带动当地走出发展农旅融合、实现增收致富的一条新路。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眼下,正是春玉米收获的时节。7月中旬,在自贡市均隆农作物科学研究所(下文简称均隆所)的基地里,50 余个玉米品种同田展示。当天,来自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的经销商、种植大户等200余人齐聚田间,观摩各品种玉米的表现。经销商与与玉米合影。 受访者供图  地里,剥开如小臂般粗壮的玉米,金黄的籽粒颗颗饱满。“这是均隆所掌握完全知识产权的玉米品种‘均隆 919’,是玉米‘三剑客’之一。”自贡均隆研究所所长周梅介绍,四川丰大种业玉米研发南北科研团队近年来培育了多个优质玉米品 种 ,如 均 隆 919、628、315、777、218、203、888等,这些品种在平坝丘陵、山区、高原等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50余个玉米品种中,还隐藏着“国家级”选手“均隆107”。“这个品种是我们和省农科院作物所玉米育种专家杨俊品研究员合作培育的品种,去年通过国家审定。”四川丰大种业董事长章存均告诉记者,“均隆107”有着“全能王”的称号,出籽率高达90%,兼具抗性好、品质高等多项特性,平均亩产可达720公斤,在省内盆地、深丘、山区、高原等地反响良好。  “‘ 均隆 919’、‘ 均隆107’和‘均隆 707’一起被经销商们称为‘三剑客’,原因在于 3 者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等特性,得到种植户们的高度认可。”四川丰大种业营销总经理胡登国说。  “让种植户没有生产风险是我们的追求,这次观摩也让我更了解我们的品种。”来自巴中市巴州区的经销商黄霞告诉记者,她自己也试种了“均隆107”,从播种至收获,她观察其生长特性,“这个品种整体表现都非常好,没发现明显缺陷。”今年,黄霞共销售出15余吨“三剑客”玉米种子,可满足当地上万亩种植需求。  而来自达州市通川区的刘斌,是经销商同时也是种植户,他告诉记者:“今年我种了3亩左右的‘ 均隆919’,亩产量超过了800公斤,高产让我们看到了效益,明年我将扩大种植面积。”  “不止是这3个品种,还有越来越多优品在赛道前行。”周梅介绍,如“均隆315”,株型颜值一流、硬粒、熟期早,适合平坝丘陵区种植;如“均隆 218”,在 2021农业农村部区试西南区中高海拔组排名第二;再如“均隆777”,品质可媲美水稻届的“品香优秱珍”;此外,公司第一个黄白粒玉米品种“均隆203”、第一个白玉米品种“爱白2号”等品种同样表现不俗。 查看更多
(刘亚蓉  记者  庄媛)黑水瓦布贝母个大,药效好,容易人工栽培,其碱含量是其他贝母的4-7倍,亩产量高出其他贝母3倍多,为进一步提高种植户对种植瓦布贝母等中药材的积极性,7月28日,黑水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在洛多乡沃河村开展特派团中药材产业现场会,为黑水县致诚道地中药材联合社社员培训种植技能。现场培训会开进瓦布贝母基地在沃河村瓦布贝母种植地里,黑水县道地中药材科技特派团就瓦布贝母病虫害防治、贝母采挖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并针对瓦布贝母如何才能不受雨季影响进行了分析,对如何选择最佳种植基地,以减少种植户的经济损失为大家支招。黑水瓦布贝母个大质优“我种植瓦布贝母已经十年了,在黑水县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今年合作社迎来了瓦布贝母大丰收,2亩瓦布贝母预计可采收贝母500公斤,产值30余万元。”联合社生产技术能手杨古基还现场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种植经验和生产技巧。杨古基告诉记者,平时基地的生产用工都是附近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在这里干活不仅可以学到贝母的种植技术,还可以挣钱补贴家用。他表示,将毫无保留的向社员们分享种植技术和经验,带动大家一起发展致富,为黑水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微薄之力。在基地干活的附近群众据黑水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相关人员介绍,培训会旨在通过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种植户分享经验,把群众最需要的中药材种植思路及种植技术经验进行免费推广,帮助农户们提高种植技能,实现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向薇薇 李柏桥 记者 罗敏 文/图  “太轻松了,无人机授粉解决了水稻制种的技术难题,以后我再也不用为找赶粉的劳动力发愁了!”当前正值水稻制种抽穗扬花期,7月23日,绵阳市安州区黄土镇成片的稻田上空无人机来回飞舞,掀起一道道绿色稻浪,种植户林启平看着这一幕倍感轻松。  连日来,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绵阳市农业农村局共同举办的水稻无人机授粉现场会接连在梓潼、江油、安州举行。现场从无人机机型选择、飞行参数等方面进行授粉演示,优选飞行方案。经测算,无人机40至50秒即可完成1亩水稻的授粉,比起人工赶粉功效提高10倍至15倍。杂交水稻无人机授粉演示。无人机授粉VS人工授粉  效率提高10—15倍  林启平说,水稻授粉工作量极大。水稻开花时间一般在上午11:00-下午1:00,工作人员需要顶着烈日,在高温高湿的田间赶粉。随着农村劳力越来越少,每到授粉季节,选择适合赶粉的工人变得更加困难。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高级农艺师何勇向记者介绍,通过人工竹杆赶粉,一名工人一天只能完成2亩,即便是拉绳赶粉也只能完成5亩,且需要强壮劳动力才能把花粉赶起来。  为了有效解决劳动力问题,从 2013 年起,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就开展了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形成了杂交水稻制种地方标准,现在已经发布实施,为全省首创。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节本增效明显。林启平去年的 200 亩水稻制种,采用全程机械化技术,劳动力投入大大降低,比传统模式增产6.4%。其中,水稻制种的关键环节授粉,采用无人机赶粉比人工赶粉功效提高10-15倍。  梓潼本本农场同样采用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农场主蒋本友介绍,今年发展了1200亩制种水稻,在市农科院指导下,通过社会化服务方式,完成机械作业。到授粉环节,人工授粉是150元/2小时,面积5亩,赶粉3次/亩,折算价格是10元/亩次,而无人机赶粉价格是8元/亩次,人工成本还在呈上升趋势,而无人机授粉的价格却出现回落。随着时间推移,无人机代替人工授粉是大势所趋。无人机授粉有何要诀?选机型定参数是关键  无人机较人工授粉效率大大提高,而在操控无人机上有哪些关键技术?何勇介绍,无人机授粉的关键技术,在于选择机型,并确定飞行参数。  “水稻的花粉寿命非常短,5分钟就失去了活力,而且还非常小,只 比漂 尘(PM10)大4至5倍。花粉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落到母本柱头上才能达到授粉效果,风力太大会把花粉卷入空中,滞留时间过长,风力太小,又把花粉赶不起来。”根据前期多次现场作业试验比对,何勇说,选择大疆牌 T16、T20 无人机,或相当功率的无人机,风力适中,顺着父本行飞行,距穗层1.5-2.0米,飞行速度控制在3.0-4.0米/秒,可40-50秒完成1亩的授粉。  无人机授粉也使得闲置机具发挥更大效用。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科科长汪代华说,植保无人机使用较多的是挂20升左右药液的无人机,这类无人机最适合授粉,也就是类似大疆牌 T20的植保无人机。在水稻授粉阶段,以往大部分机械属于闲置状态,如果用来授粉,可更好地发挥效能。  绵阳市是国家级制种基地市,江油、安州、梓潼是国家级制种基地县。“水稻制种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现在农村劳动力结构无法支撑杂交水稻制种规模化发展,造成基地面积分散,种植生产的隔离条件越来越差。”汪代华说,通过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种子质量,提升了绵阳种业竞争力,更能体现川种优势。同步播报水稻制种授粉无人机快速完成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忠伟  “太快了,太快了,没有想到 30 亩水稻制种授粉,无人机授粉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7 月 15日,2022 年梓潼县水稻制种无人机现场会在该县卧龙镇举行,卧龙镇九柏村党支部书记谢方平说。  无人机在水稻制种田上方每飞过一次,一股股强大的气流吹得水稻们翩翩起舞,由此也完成了水稻制种授粉过程。“今天推广的无人机授粉技术,是无人机在离穗层1.5米至2米的低空飞行,在螺旋桨所产生的风力让稻浪翻涌,两个小时内授粉二次到三次,作业面积可以达到50~70亩。”梓潼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龚雪芹告诉笔者。  杂交水稻在生产中主要有育种、制种、育苗、栽种、田间管理和收割等环节,其中制种是一个重要部分,授粉对确保制种成功起着关键作用。充分与均匀授粉可以确保种子结实率,提升制种质量与产量。无人机水稻制种机械化授粉,最大特点就是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依赖,同时操作简单、适应于制种规模化的发展,能促进制种户增产增收。  “现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水稻制种授粉常常因找不到人头疼。如今无人机帮了大忙,不仅提高了产量,还节约了劳动力和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越来越受到老百姓喜欢。”龚雪芹说。  “梓潼县鼓励各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购买无人机开展水稻制种授粉社会化服务,为做大做强水稻制种产业提供保障。”梓潼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梓潼县自1976年开始发展水稻制种,是全国首批水稻制种基地县,2022年,该县被列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基地。全县制种面积及效益位居全省第一,常年制种面积超过5万亩,涉及农户2.6万户,年产水稻种子976万公斤, 可供近1000万亩水稻生产用种。 查看更多
(记者 何海洋 摄影报道)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落户在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核心区,一座现代化的植物工厂就藏身于林立高楼间。工厂里的植物采用营养液立体栽培,LED节能光源提供光照,空气中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以及营养液成分全部实现了智能调节……植物工厂里的LED节能光源能以不同的光谱配方模拟出植物生长所需阳光。  7月12日,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栽培架上的水稻已经挂满了稻穗,在LED灯的照射下金黄一片。“这批水稻马上就要成熟,从栽种到收割我们只用了60天。”中心植物工厂创新团队科研人员李宗耕介绍,“这么短的时间就实现了水稻收获,为植物工厂作物快速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为未来植物工厂大规模生产粮食提供了技术储备。”科研人员在植物工厂内设计植物的摆放。年底,20层全自动无人植物工厂将会在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建成。  这座现代化的植物工厂不仅培育有水稻,还培育了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常见的生菜、椿芽、小白菜等多种蔬菜。光环境是这座植物工厂内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其长及其团队攻克的难题。阳光中包含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可见光和紫外线等光谱,其中的红、蓝光对植物光合作用促进最大,其他光谱对植物的开花、结实和色素形成也具有独特的功能。“我们的很多次试验都失败了,植物要么被‘晒’死,要么长势不行。”经过不断的摸索,杨其长团队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植物“光配方”的概念,并突破多项核心技术,终于让LED能以不同的光谱配方,针对不同作物进行精准供光,创造出光强、光质、光周期可调的人工光环境条件,提升了光能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能耗。科研人员在观察瓶中藻类的生长。在蓝红混合光照射下,藻类的生长速度提高了一倍。  有了光,就有了更多的可能。紫花苜蓿是草原牧区主力饲草,多光谱光源培育的紫花苜蓿已在新疆、内蒙古等地进行了推广。目前,科研团队正在研究适合黄河上游四川牧区的饲草,来更好地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植物工厂里的蔬菜在全环控环境下生长,病虫害发生几率相对较低,因此无需喷洒农药。  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正在建设的20层全自动无人植物工厂是杨其长团队独立自主研发的超级食物生产系统,配备有全套自动化作业机器人、智能化移送系统及智慧管理决策系统,可实现从播种、间苗、采收、清洗、包装等全栽培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及高效智慧管控,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化。科研人员观察生菜的根须,它们在合适的光照和水培环境下生长速度提高不少。  “我们用一种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和食物产能倍增的生产方式,通过垂直空间利用及其周年连续生产,单位面积产能可达大田生产的数十倍甚至上千倍。”杨其长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他相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智慧农业这个行列,一起来建设新时代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落户在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核心区,植物工厂就在大楼内。新闻链接  植物工厂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种使农业生产从自然生态束缚中脱离出来,按计划周年性进行植物产品生产的工厂化农业系统,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始于20世纪5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概念最早由丹麦科学家提出,美国、荷兰以及奥地利等国迅速跟进。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日前,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且公示期满无异议,农业农村部正式公告26个水产新品种。其中,乌鳢“玉龙1号”是四川主持选育的首个水产新品种。  “我从2003年就开始关注、搜集白乌鱼信息和亲本资料,现在心情非常激动,这是内江水产人长久努力的结果!”作为主持完成品种单位,内江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吴俊看着养殖池中欢快畅游的白乌鱼感慨万千。他介绍说,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在内江市市中区的农民在乌龙河里发现了白乌鱼,便捕捞回鱼塘饲养,并逐步繁衍开来。  白乌鱼又叫白乌鳢,是鳢形目鳢科的一种,是乌鱼家族中的特异品种。该品种是以2008年从四川乌龙河收集的966尾野生白乌鳢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体色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乌鳢“玉龙1号”这次通过国家审定,意味着我省主持选育水产新品种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新品种的成功审定将有力促进白乌鱼产业的长足发展,对我省种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俊介绍,白乌鱼的发展有三个重要时间节点:2007年,“永安白乌鱼”的名字正式确定下来;2010年12月3日,“永安白乌鱼”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1年10月26日,中国渔业协会专家评审组成员来到内江市市中区,授予市中区“中国白乌鱼之乡”称号。从2010年的子一代,到2018年的子五代,繁育出的白乌鱼终于具有了较快的生长速度、体表白色等稳定的特征,“玉龙1号”也由此诞生。 查看更多
 (闫世禧 记者 闫新宇 实习记者 陈康 文/图)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普及活动惠及于民,7月12日,德阳旌阳区经科信局率旌阳区科技特派团走进旌阳区黄土河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展“零距离”李子种植技术交流指导服务,打通农村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旌阳区科技特派团乡村行活动在旌阳区黄土河农业合作社,科技特派员们仔细察看李子长势情况,当看到各种品类、饱满圆润的李子挂满树梢时,他们一边拍照一边感叹:“这个李子长得太好了,这次试验效果不错。” 科技特派员们仔细察看李子长势情况“我们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示范园区,将培育的新型李子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同时推广地布、覆膜防草、栽培模式、省力化液压施肥、整形修剪等新技术,促进旌阳李子产业的节本增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旌阳区农村科技特派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佳说。近年来,德阳旌阳多措并举,不断健全农村科技特派服务体系,及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新机具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户家门口,畅通农村科技服务渠道,切实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川科技兴村在线旌阳区平台现场技术指导据悉,目前旌阳区共配有20名科技特派员,与辖区内合作社“点对点”签订服务协议,科技特派员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开展“零距离”服务、全方位技术指导,切实提高合作社生产管理能力和农村适用技术水平,书写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为旌阳争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贡献应有力量。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