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莹莹  《川果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明确,将加快推进水果等产业提档升级,预计至2022年,四川水果种植总面积将达1200万亩、总产量120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盛开的桃花。  产业提档升级离不开优质品种的推陈出新。“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特色水果创新团队承担了四川省农作物畜禽育种攻关子专题——果树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保存与利用和桃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成果丰硕。蟠桃。  在成都市新都区泰兴镇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团队已建137亩的果树综合资源圃,引进、收集和保存果树种质资源418份,累计评价鉴定果树种质资源468份;初步构建了四川特色果树种质资源数据库,选育出“西蜀枇杷系列”“凤山早红脆”和“川杏系列”等17个包括枇杷、桃、杏在内的“川字号”果树新品种。川杏1号。  我省是种桃大省,种植面积100万亩左右,主栽品种50多个。近年来,团队启动了以培育耐贮运、高甜型桃为主要目标的规模化杂交育种工作,累计配置杂交组合386个,成功获得杂交种24600余粒,并通过胚挽救技术获得了一批杂交后代,目前已筛选出优株110余份。香玉枇杷。黄桃。枇杷。  我省为枇杷原产地,栽培历史悠久。团队自2004年以来,持续开展枇杷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工作,获得杂交和实生后代2000余株,从中筛选出具有高甜、风味浓郁、抗逆性强等特点的优系20余个。(受访者供图)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莹莹 文/图  9月9日,在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连片的水稻陆续成熟,一场水稻种植观摩会正在这里举行。由中化现代农业四川有限公司举办的“MAP丰收节”活动现场,原本计划全省250名种植大户参加的观摩会,实际参观人数是计划人数的两倍。500多名来自全省的种植大户,心里有共同的问题等待解答——种粮食,产量能不能再高一些?品质能不能再好一些?心能不能再省一些?在这片MAP农场里,水稻的喜人长势给了大户们肯定的回答。来自全省的种粮大户参观MAP农场。MAP 是什么?生产到销售、线上+线下全链条服务套餐  MAP (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是什么?  这是由中化集团首创的一款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该平台基于大数据,为农户量身定做种植方案,由农艺师传授技术要点,提升农产品质量;同时,中化MAP同下游用粮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帮助农户更好地卖好粮食;最后,将农业生产数据集成汇总、统一分析,为推动农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服务于产业链。  换句话说,MAP为农户量身定制从生产到销售全链条的服务套餐,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为了向全省的种粮大户更直观地展示MAP提供的服务,在产业园区内一片占地40亩的MAP农场,规划了品种筛选、植物保护、植物营养、品质提升、农机农艺和高产示范“5+1”功能区,涵盖了水稻生产从育苗到收获再到售卖的各大关键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由专业团队根据品种、区域气候、地理环境等生长条件,制定了整套的高产、优质提升方案。  “MAP定位于‘农业全产业链组织和服务平台’,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连接‘消费升级’和‘专业种植’,实现‘为消费者种出好品质,为种植者卖出好价钱,为产业链集好大数据’。同时,面向农户提供免费数字化生产工具,涉及农产管理、天气预报、遥感、在线MAP中心、农技视频,面向政府和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公司负责人王文彬说。观摩会现场。现场看什么?农业生产定制化、精准化、标准化  品种筛选,这是MAP平台为大户提供的全链条服务中的第一环节。  位于广汉市的MAP农场中,一共种植了三十多个不同的水稻新品种,同田,不同品种分别进行同样施肥、施药的对照实验处理,观察分蘖情况、抽穗情况、抗病程度,现场可直观看出不同品种稻曲病感染程度和生长情况对比明显。  近年来,随着水稻新品种不断涌现,科学选种越来越成为大户们的共识,不少大户在选用一个新品种之前,通常进行小范围多年的试种,充分了解新品种在当地气候生态下的生长状态后再做选择。  品种筛选农技师介绍,今年,团队在广汉市进行了品种对比实验,目的就是根据各个供种单位对其所选品种特性特征的了解,结合广汉当地小麦收获时间以及用粮企业对品质的需求,验证新育成水稻品种在广汉地区的适应性、抗病(逆)性、丰产性以及其他重要特性特征,为用粮企业、种植大户合理选择水稻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尽管当前已是收获的季节,但观摩会上展示的水稻无人机条直播技术仍然吸引了不少大户。这是MAP提供的另一项重要的播种技术服务。  笔者注意到,与常见的无人机直播技术不同,MAP农场的无人机条直播在农艺师的操作下,根据固定的线路,来回匀速走位。农艺师如此形容这种条直播技术的优势:1、水稻播种从片精准定位到点;2、播种量可根据田块、及品种进行精量化调控。  “相当于是将机器从需要人工驾驶的直播机换成了无人机,但是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一亩地只需要一分钟就可以播种完,充电一次可以播种10亩地,而且比传统撒播出芽率更高。”农艺师介绍。  不仅如此,一台条直播无人机不仅可以完成播种环节,还可以“兼职”施药和施肥环节,一机三用,为种植户节约了生产成本。  除了品种选择和播种,大户们最关心的是结果——粮食高产的方案。在这个高产整体方案中,规划了从生育期、整地、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等生产各个环节的实施方案,根据大户所在的地理气候、选择的品种等进行调整优化,定制高产方案。种植大户参观育秧基质。大户得什么?省心的服务、降低的成本、提升的效益  “用了MAP服务,我相当于当了一个不操心的甩手大户。”广汉市兴华镇桂圆村种植大户丁家高种了400多亩水稻,已经用了MAP两年,“以前水稻亩产平均1000斤,MAP团队制定了一套方案后,产量提升了20%。农艺师一星期就来我的田里一次,不用再请管理人员,我一个人就把400多亩田料理好了。”  面对如此专业又省心的专业技术团队,不少种植大户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成本。  “和以前种子、农药、用工成本相比,MAP的成本相差不大,但是效益提升明显。”丁家高的实际用户体验让大户们放下了心。  现在,在西南地区,MAP的辐射面积已经达到60万亩。“我们的目标就是为消费者种出好品质,帮助种植户卖出好价钱,帮助产业链集好大数据。计划今年在西南地区的服务面积扩展到80万亩。目前全省20个技术服务中心将在明年提升到40个。”王文彬说,在他看来,四川种粮大户正在不断年轻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大户年龄集中在了80后甚至90后,种植技术和理念也正在不断更新,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新农人。“MAP集中服务的就是这样一群人,我们把技术直接下沉到种粮大户。他们的种粮技术可以不再来自于传统的种子农药化肥经销商,避免出现有了问题找不到商家的情况。”  “平台重点服务对象是50亩至200亩之间的大户,我们在一定范围内将有需要的散户组织起来。这样一来,散户集中成了合作社,分散经营转变为适度规模经营。”王文彬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周颖昳 洪瑜 罗敏在四川,广大的丘陵地区适宜种植柑橘。然而,每到采果季,坡地造成的人工消耗和运输麻烦让不少果农叫苦不迭。  不过,这个难题如今在青神得到了有效破解。9月14日,“走进10+3 乡村振兴看四川”中省主流媒体采风团来到有着“中国椪柑之乡”美誉的青神县,见证了这里种植柑橘的诸多“新玩法”。柑橘发展馆展示的青神柑橘。奇了!“小火车”开进柑橘园  “突突突……”9月14日上午11时,随着一阵机械轰鸣声,一列“小火车”开进了青神县百家池村的柑橘果园,车身长约2米,在一个轨道上运行。  “这是我们为丘区果园专门设计的单轨运输机。”青神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高级农艺师徐海涛告诉记者,单轨运输机犹如山间的“小火车”,可以通过机械运转,将山坡上的柑橘运送至田间地头,是柑橘生产上推广的新机械。  “小火车”的最大亮点在于减轻劳动强度,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以老弱妇孺为主的现状。“我们每亩每年可减少人工3个,节约人工成本500元左右;每亩果子采摘运输完成时间缩短30%,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徐海涛说。  除了“小火车”,园区还配备了智能植保无人机、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履带式无人挖沟施肥车、秸秆粉碎打捆机等自动化机器。“我们这里种果子的历史有40多年了,但以前种果、采果是肩挑背扛,现在完全不一样。”73岁的刘学文是当地最年长的果农之一,他说随着园区建设的推进,如今他们的柑橘种植越来越“现代化”。牛了!最小柑橘只有豆子大  在青神县高台镇岷东大道旁,采风团步入了占地600平方米的青神柑橘发展馆。  “这是川内首个柑橘发展馆,全馆分为柑橘的历史背景、生长条件、绿色防控、蝶变过程等6个不同单元。”青神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党工委书记刘欣介绍说,整个发展馆除了展示青神柑橘的“前世今生”,更重要的是用于科普教育。  馆内有一处尤其引人瞩目,那是一整面墙的柑橘标本,展示的柑橘品种多达130多种,其中近60种来自青神当地。“你看这个特别小的柑橘叫做金豆,是现存最小的柑橘。”刘欣讲道。记者现场目测,金豆的直径大约1厘米左右,主要做药用和泡酒。而现场也有个头巨大的琯州蜜柚,据悉最重可达2公斤。  馆内还展示了生草栽培、避草栽培、以螨治螨、黄板诱杀、杀虫灯等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目前,我们园区内绿色防控技术防效可保持在80%以上,而且控制时间长,安全环保,具有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刘欣介绍说。  大数据为现代农业发展赋能,在产业馆内也展示了青神当地智慧农业的发展情况。记者现场看到,通过智慧平台支撑,果农们通过手机APP实时了解空气湿度、温度、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等;消费者们则可以通过二维码溯源,了解到果品的生产日期、生产农户、产地信息等内容,实现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罗敏 文/图  种苗是鱼类养殖的基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  在沃野千里的崇州市隆兴镇,坐落着全国唯一一家以长吻鮠为保种对象的国家级原种场。9月13日下午,“走进10+3乡村振兴看四川”采风团来到该原种场,探访这里对长吻鮠原种采集、驯养、供种的生动实践。养殖场工人现场作业。长吻鮠苗种繁育量占全国八成  走进长吻鮠原种场,眼前是一片片开阔的鱼塘,塘内清波荡漾,偶现鱼儿翻腾。  “长吻鮠主要生长于四川,并集中在宜宾、乐山等地的一些水域。”四川省长吻鮠原种场场长魏震介绍说,长吻鮠,又称江团、鮰鱼,因吻部较长而得名。它周身无鳞,肉质鲜嫩,早在宋代就成为长江沿线居民的经典菜肴。作为国家级原种场,这里占地430亩,并建成各类鱼池283亩,工厂化繁育车间1500平方米。  人工可控养殖条件和选育技术为长吻鮠的生存提供了优质环境,保存种群数量比野生环境下大大提高。同时,原种场积极与四川大学、四川省水产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遗传性状研究,通过科技手段选留性状更好的进行保存。  通过四川省长吻鮠原种场的示范带动,长吻鮠人工繁育苗种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现全省年繁育苗种2亿尾,销往云南、贵州、重庆、湖北等10余省市。“目前,全省长吻鮠的苗种繁育量占全国80%、养殖产量占全国的50%,年新增养殖效益3亿元以上。”魏震说。打造长江上游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除了聚焦长吻鮠,站在“十四五”新起点,四川省长吻鮠原种场也有着更高的目标。  纵观整个长江流域,上游的特有鱼类共有80多种,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类种质基因库。同时,作为“千河之省”,四川目前已建立46个各类保护区,7个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  “种质资源的保护,可以引领产业的发展。作为长吻鮠的原种场,我们每年能向社会提供长吻鮠原种亲本2000尾,提供斑点叉尾鮰良种1000尾。”魏震表示,立足于水生生物的保种选育,四川省长吻鮠原种场将力争到2025年建成长江上游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包括活体库、组织库、基因库及综合数据库在内的长江流域鱼类种质资源库,从而搭建起保护长江上游流域鱼类资源和确保物种延续的“诺亚方舟”。 查看更多
如何解决跨区域共建园区的“堵点”?如何让1+1大于2?(记者 陈泳)日前,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首批精品示范项目之一的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跨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两地共同组建的蓉北乡村振兴(彭什交界地带)协同融合发展管委会、四川彭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成德眉资交界地带率先组建的联合管理主体,标志着成都都市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走向深入,有利于推动四市加快同城化发展进程,做强主干功能,服务于成都都市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彭州和什邡山水相邻,人缘相亲,产业相近,自古便交流频繁往来密切,以川芎为支柱的中药材产业更是源远流长。交界地带的彭什川芎现代农业园区共辖5个乡镇12个村20万人,川芎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约3万吨,辐射带动面积约20万亩。2020年,敖平、马井两镇川芎种植产值近8亿元。目前,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被纳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重大骨干支撑项目,园区拟建设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约30.73亿元。为了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此次两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共同组建蓉北乡村振兴(彭什交界地带)协同融合发展管委会、四川彭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两地各自抽调人手,各占50%的股份,共同探索“区域共通、产业共融、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园区共营”的跨区域发展新模式,集成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国际标准的现代农业园区和川芎全产业链综合示范基地,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我们两地都曾经想把各自的产业做大做强,但由于规模、产业链条等限制,最多只能申请一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现在我们两家联手,就有了向国家级园区冲刺的底气。”据彭州市敖平镇党委书记刘汉军介绍,有了更加完善畅通的体制机制,下一步园区将发挥出1+1>2的效应,力争2021年建成数字化农田5000亩,初步建成川芎科创中心及部分仓储中心;2023年建成标准化川芎种植区域4万亩,园区重点项目基本建成,川芎产值达10亿元,成功创建四川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025年进行川芎标准化种植模式推广,区域合作模式有效输出,争取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深入挖掘两地川芎产区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生态康养等资源,以城镇生态景观科学规划、康养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区域优质资源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导,规划建设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川芎康养文旅产业集群,构建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瞄准川芎“康养”“医养”“药养”“颐养”“逸养”多种消费需求,错位布景,打造“彭州-什邡川芎大地生态景观带”。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一般的葡萄都只有一个蔸,威远县越溪镇青宁村郭正新的葡萄却是两个蔸。9月5日,正在采摘葡萄的郭正新说:“这样可以延长挂果期、提高品质,价钱比别人高两倍都不愁卖。”  6年前,郭正新见不少人返乡创业,他也辞掉井下工作回到山村。为了提高成功率,他到成都、内江、乐山等地四处考察,最后选择种葡萄。他综合考察后发现,葡萄不搭大棚日晒雨淋,容易遭虫害,出现掉果、烂果,影响产量和品质,搭全封闭的大棚,湿度过大,通透差又容易生病,照样会掉果、烂果,影响产量。他取长补短,采取了半封闭模式,上面遮光挡雨,下面四面通风,既保持通透,也避免雨水突然猛浇漫灌,还能遮挡强烈的太阳光。他投入了20多万元,一共种了10亩葡萄,选择先后不同季节成熟的优良品种。  郭正新本想一步到位种20到30亩,可资金不够,一步步来,又觉得速度太慢。他别出心裁,定植在大田,然后在旁边放一个大钵钵,钵内泥土离地面20厘米左右接触葡萄藤节,让葡萄从花钵里生根发芽,边生产边培植新苗,然后直接移栽大苗,快速生产。这样葡萄就形成了两个蔸两组根系。经过修枝排丫,精心管理,第三年葡萄挂果生产。  葡萄成熟了,一直在树上挂两三个月都仍然常绿常青,不掉果也不烂果。郭正新先以为是品种或是土壤因素,后来发现臣峰、夏黑、克仑森、蓝宝石、红巴拉多等诸多品种都是这样,不同的土壤,同样的种植方式,表现相同。并且到葡萄园来采摘葡萄的客人越来越多,他把价格从每斤3元提高到了每斤10元,还是供不应求。邻村村民告诉他:“那些买葡萄的人都说,你的葡萄口味纯正,微酸,所以都喜欢来买。”郭正新经过观察分析,这应该是两个蔸两组根系发挥的作用:“两张嘴吃东西,肯定比一张营养更足,身体更强壮。”  郭正新索性干脆不移栽,就这样采用双蔸法种植。他给每一个长了第二个葡萄蔸的花钵安装了滴灌,让大田的根系吸收水分和大面积养料,给花钵蔸滴灌营养液。因为花钵保水保肥,自然降低了成本。他的营养液是专门买的牲畜粪加生物菌,放进大沼气池发醇3个月以上生成的,不仅肥效好,葡萄还极少有病虫。郭正新的葡萄园每年从6月开园采摘,持续到年底都有葡萄。并且严格套袋,控制产量,别人葡萄亩产四五千斤,他的葡萄每亩只产1500到2000斤,每亩照样能收入1万到2万元。因为就在地里都不够卖,省了销售的工作量,他感到很轻松。就算一时卖不完,葡萄在树上也不会烂。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文/图  8月31日,在蓬安县新园桃李产业园区,一套专门用于作物病虫害防控的智慧农业平台系统正在运行,电脑屏幕中清晰地显示了园区点位上果树生长和气候现状。这套系统正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这片超1万亩的产业园病虫害发生情况,一旦需要人为干预,技术人员将精准定位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如此高科技的病虫害防治平台,是由园区内成立的专家工作站带来的新变化之一。去年10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南充市农业科学院、蓬安县人民政府和园区运营企业四川红标农业公司四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桃李产业园专家工作站,涉及果树育种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果品储藏与加工、品牌打造等专家团队入驻。这是南充市首个配置了全产业链专家资源的科技工作站,为园区带来一套更科学的发展模式,并辐射蓬安全县。  效果明显科学支撑产业绿色发展  走在园区的道路上,两旁除了栽种的桃树和李树,还有伫立在果树间的虫害诱捕器。“诱捕器内收集的虫子,两三天就要收集一次,收集后可以拿回家喂家里的鸡鸭,是一种非常优良的蛋白质。”8月31日,专家工作站站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党委书记刘旭研究员正在园区内,向工作人员介绍病虫害识别方式,“大家再看这棵桃树上的虫,叫七星瓢虫,是对果树有好处的益虫,能高效捕捉各类蚜虫。”这些工作人员都是园区聘请的村民,负责果树日常维护等基本技术环节。  记者了解到,举办技术培训,是专家工作站的重要服务内容之一。工作站成立以来,团队多次举办技术现场观摩会和室内培训会,培训果技人员100余人次、果农1000余人次,为园区桃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了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生产队伍。  除此之外,工作站为园区选定了2个桃树新品种、3个李树新品种。目前果树长势良好,果品销售喜人。  同时,工作站制定了园区桃李周年科学施肥和科学用药全程解决方案,开展了“科学定量、精准减量和协同增量”的桃李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和推广。园区化肥和化学农药年减施 3-4 次,果品的农药残留远低于国家标准。  “今年,桃子的含糖量达到了13%以上,李子的含糖量稳定在16%—20%,尤其可喜的是桃李食叶类、蛀果类、叶斑类等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达90%以上。”刘旭告诉记者。  辐射全县产业技术服务还需“正规军”  除了万亩桃李园区,专家工作站的服务范围已经辐射到了周边的花椒、柑橘产业园。  南充恒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3400多亩土地,眼下,花椒正在进行新一轮修枝整形。自从和专家工作站合作以来,公司负责人傅俊淞明显感觉到,技术支持的来源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花椒的质量产量明显提升,“以前的技术都是来自农药经销商或者花椒幼苗经销商,技术不成体系也不专业。和专家工作站合作之后,有了全程的肥水、病虫害整套技术支持,之前花椒亩产量只有700到800斤,现在产量提升了10%,能达到1000斤。”  这段时间,专家工作站正在傅俊淞的园区开展健康栽培技术、科学用药技术等花椒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减少了用药,大大提升了花椒的品质。  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蓬安县相如塔子山晚熟柑橘产业园业主王林。几年前,王林从建筑行业转身投入柑橘种植行业,在专家工作站的各项技术指导下,从“什么都不懂的人”成为了一名专业技术人员。  “我们正在研究推广一套柑橘传统品种提纯复壮技术,目的就是对南充本地的一些有优势的老品种进行改良,优化目前南充全市以晚熟柑橘品种为主的品种结构。此外,大量引进的晚熟柑橘种苗由于未进行脱毒处理导致产量下降,利用提纯复壮技术后,也将有效提升产量。”工作站核心专家、南充市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所长杨贵川告诉记者。  目前,专家工作站正与四川物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合作,不断推广扩大智慧农业平台系统、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优化品种结构,打造“相如李、文君桃”省级和国家级品牌。“全县柑橘种植面积已超过8万亩,花椒面积2万余亩,桃李面积1万多亩。通过专家工作站的技术服务,全县农业产业科技贡献率从20%—30%提升到50%以上,产量、价格普遍提高约10%,种植户和业主收益得到明显提升。”蓬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春明告诉记者。  目前,像专家工作站、农业科技小院这样的服务模式,正在我省各地全面开花,服务于我省“10+3”现代农业产业,推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8月29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西南及南方区田间开放交流日暨四川省现代种业芯片玉米季成就展,在西昌玉米现代种业园区举行,与会代表认为,种业要打翻身仗,就要着力解决玉米品种的“卡脖子”难题。  由西昌市和省农科院联合打造的西昌玉米现代种业园区,是我国南方唯一的“国字号”制种基地,现存玉米种质资源多达6500份。现有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和省级玉米区试、省育种攻关、旱粮栽培、病虫害抗性鉴定等10余个科研团队入驻园区,承载着西南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突破性玉米新品种培育的最大希望。现场参观。  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围绕玉米种业“芯片”建设的玉米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玉米种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玉米国家区试、玉米新组合抗性鉴定试验、玉米绿色新品种鉴选等科研成果。  西昌学院副教授冷益丰表示:“我们长期在此进行玉米新品种的试验,我们的育种以前多是针对平坝的高产品种。现在,我们更倾向于培育适合中高海拔地区的山地玉米或饲草玉米,解决二半山区玉米产量低、籽粒不饱满等问题,满足饲养的需要。”  省农科院作物所陈岩博士现场介绍,由省科技厅资助、省农科院作物所承担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山地旱作农业(玉米、薯类)技术研发与示范转化”,在西昌玉米现代种业园区开展了不同生态区不同施氮水平下绿色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的筛选的联网试验,目的是在我省不同生态区筛选适合当地生产的绿色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为下一步推广示范工作奠定基础。通过相关试验可在我省不同生态区筛选出一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药型绿色玉米品种。  “这次来到西昌玉米现代种业园区,给我一个全新的感觉,在种质资源保护、抗性鉴定等方面都在去年基础上完全大变样。”省农业农村厅种子站推广研究员杨元明深有感触地说,“没有资源和材料的创新,就谈不上‘芯片’、更谈不上突破性品种的创新,我们保护鼓励原始创新。”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西南及南方玉米专家组组长,省农科院科技处处长、首席科学家刘永红认为:“育成一个玉米品种的‘芯片’,‘父母’必须好,这就要在高海拔、低纬度地区进行系统的生物灾害(抗病抗虫性)、自然灾害(抗逆性)鉴定,‘两性’有效地统一在一起方是育成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品种的基础。”  省农科院副院长、首席科学家杨武云指出:“种质资源是种业的‘芯片’,一旦一个种质资源消失了,再找是找不回来的。我们必须敬畏自然、敬畏种质资源,把种质资源保护好利用好。”  我省是玉米育种大省、制种大省和供种大省。据省农科院副院长张雄介绍,今年省农科院启动了现代种业‘芯片’成就展,5月在成都市郫都区友爱基地成功举办了“小麦季现场观摩会”,取得了良好效果。省农科院将支持加快推进西昌玉米现代种业及园区建设,努力攻克“卡脖子”技术,从源头抓起,打好种业翻身仗,助推四川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 查看更多
(张良 记者 李国富)今年以来,南部县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移动互联、遥感等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实现农业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为解决“灌溉用水短缺、生产成本偏高、品质标准不一”这一难题,南部县招引新疆天业节水集团,在万年镇晚熟柑橘现代农业园区搭建水肥一体化系统,全域推广智慧监测、智慧决策、智慧灌溉,分区建立监测点,对气象数据、水情数据和土壤墒情进行智慧监测,形成大数据库,再反馈给智慧管理平台进行科学分析、智慧决策、精准配方,用户通过在线下单、一键缴费,即可完成浇水和施肥,实现智慧灌溉。“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后,园区用户可以实现‘三减两增’,即减少劳动力、肥料和用水,实现增产和增收。”南部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果实品相更好,糖度比粗放式管理增加两度,单果重量平均增加10克,每斤售价能高出0.5元,帮助群众增产增收。在农产品的销售环节,南部县也引入“互联网+产业”模式,将微信、直播、网店、定点销售等相结合,让南部土特产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南部县商务和经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先后打造了天业农业、东西部协作产业园等数字农业样板,推进农业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据悉,今年在已建成农村淘宝网的基础上,南部县把数字乡村馆建到八尔湖镇纯阳山村,运用5G技术管理智慧农业,并依托多个线上带货平台,把晚熟柑橘、道地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带到线上销售。此外,该县还配套建设了1个县级仓储物流中心、7处园区仓储基地和多个仓储点,总储存能力15万吨,基本形成产地分拣、包装、运输和仓储保鲜的初加工体系,可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用科学技术帮助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秋冬季是许多中药材特别是根类、果实和种子类中药材的收获季节,也是许多中药材的种植季节。怎样根据中药材种类和药用部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采收期,保证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8月20日,在仪陇县义路镇佛国庵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特色产业站站长邓声彬为广大种植户支招。中药材采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中药材采收期采收中药材,一定要根据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规律,按照药典的要求,确定某种中药材合适的采收年限和采收时间。  根类:桔梗以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采挖为宜。采收时要除去泥土和无用部分,如残茎、叶、须根等,有的需要趁鲜除皮,如北沙参、桔梗、半夏、天南星等,有的需要趁鲜加工,如山药、红参等。花类:菊花在花瓣平直、80%的花心散开、花色洁白时采收,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西红花在开花第一天至第二天的上午10时左右采收,取花内的雌蕊柱头及花柱的红色部分供药用,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全草类和叶类:半枝莲可在栽种当年的9至10月收割1次,以后每年的5、7、9月都可收割1次;薄荷一般每年收割1至2次。此外,秋季收获的皮类中药材在我省主要是牡丹皮,药用牡丹移栽3至4年,于10月上旬将根挖起。各种中药材适宜的种植时间是什么时候?  许多中药材春、秋两季都可播种或移栽,除有特殊要求不能秋种的(板蓝根秋种第二年春季开花,影响药材质量)外,一般都以秋种为好。  桔梗以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播种为宜,种子成熟后,越早播种越好;白芷于8月下旬至9月初种子采收后播种;黄芪于9月中下旬播种;白芍以9月中下旬播种为宜,分株栽种时间一般在10月上旬,但以早栽为好;党参在土壤封冻前播种,育苗的于10月上中旬移栽;丹参于10月移栽;天麻于10月下旬至11月栽种;百合9至10月播种,用鳞片育苗,小鳞茎栽种;白术于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下旬栽种为宜;射干于10月上旬播种,根状茎秋季收获时分开栽种;薄荷于10月上旬至下旬栽种;金银花于9月初至10月中旬新芽萌发前扦插繁殖;山茱萸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秋冬季种植中药材有哪些注意事项?  秋季种植中药材时,应充分考虑每种中药材的生长习性和对栽培环境的要求,如一般根类中药材怕积水,半夏需遮阳,白芍忌连作,党参忌高温等,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中药材进行种植。 查看更多
新华社成都8月24日电  (记者  陈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眼下正是芒果成熟的时节。这里是仁和区芒果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只见漫山遍野的芒果树,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条。在数字化的智能控制室里,工作人员在触摸屏上点了几下,就能远程精准控制喷灌、滴灌。这是四川将“数字经济”融入农业的一个缩影。在混撒拉村的田间地头,类似这样充满“科技感”的东西还有不少。就拿灭虫来说,过去农民戴着口罩、背着药罐喷农药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外形与“路灯”相似的装置,上面还有几块太阳能电池板。混撒拉村党总支书记邹胜洪介绍,这是太阳能杀虫灯,属于自动化虫情测报系统的一部分。这套虫情测报系统利用光、电、数控等技术,对虫体实现远红外自动处理。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太阳能杀虫灯就能自动完成诱虫、杀虫等作业。更让人感到新奇的是一种孢子捕捉仪,这种仪器看上去就像一个小亭子。“芒果上的白粉病等,会产生病害孢子。”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利与农机所副所长虎海波说,“孢子捕捉仪通过捕捉空气中的病害孢子,并利用物联网技术传输数据,我们就能知道空气中的孢子数量有多少,从而起到预测预报作用。”记者了解到,农业大省四川正在加快发展数字农业,释放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重点是推动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精准监控土壤墒情、作物苗情、病虫害情、自然灾情等。混撒拉村周围干旱缺水、山地地形复杂,果农及时掌握气象情况非常重要。为此,当地专门建立2个气象站,又在各处布置28个土壤墒情传感器,监测风速、雨量、温度、湿度等,将这些数据实时传送到仁和区农业大数据中心,进行汇总分析,从而让田间管理有了精准参考。庄稼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在农产品销售端,数字经济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四川眉山市,20多万户农民以订单方式为泡菜企业种植原料,“不值钱”的萝卜、青菜经过发酵变成泡菜,立即身价倍增。四川老坛子食品有限公司是眉山一家泡菜企业,入驻当地数字经济产业园之后,园区为企业提供市场大数据分析报告,助力企业生产更畅销的特色产品。在数字经济助力下,“老坛子”近两年的销售额不断创新高。“我们推动郫县豆瓣、眉山泡菜等特色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实现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四川省委网信办副主任宁方伟表示,四川还将加快推动川猪、川茶、川酒等优势农产品全产业链数据资源整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文/图“这一株稻穗有180粒,预计这块田稻谷亩产可达到700公斤。”8月16日一早,在仁寿县方家镇武通村9组的水稻配方施肥试验田里,59岁的高级农艺师邹朝文正和同事一起,进行水稻测产工作(如图)。  两亩地的试验田里共划分有NP区(氮磷区)、NPK区(氮磷钾区)、PK区(磷钾区)、NK区(氮钾区)、无肥区等15个区域,长势良好的水稻迎风飘扬,展示出勃勃生机。  据悉,邹朝文等人在今年3月进行水稻育秧,随后,栽种的时候采用“大三围”薄膜覆盖技术进行培育。“盖上薄膜有利于抗旱,同时能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水稻生育进程,扬花期正好躲过高温天气,这样可以提高结实率。”邹朝文说,15个区域,分别用不同的配方进行施肥管理,其中还设置了无肥区,等明确哪种配方施肥水稻的产量高、品质好,再进行推广。水稻早期生长时,邹朝文每个星期自己至少要去查看水稻长势2至3次,进入成熟期后,每天都要去观察。  “从目前测产的结果来看,氮磷钾区的水稻产量最高,能达到700公斤。”邹朝文说,以前,当地的水稻亩产平均只能达到500公斤左右,通过这个试验,摸索水稻最佳配方施肥方案,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下一步,方家镇还将继续探索试验水稻配方施肥工作,力争做到减量增效,助力减少面源污染,使水稻产量提升,确保粮食安全。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吕黄梅 记者 罗敏  “开始养羊的时候缺少技术,繁殖成活率非常低。后来,畜牧部门、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加上学习别人的养殖经验,我们的白山羊长势才会这么好!”8月16日,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白什乡星河村,金富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国彩正忙碌着给白山羊喂食。通过发展本地特色肉羊生态养殖,如今她家的白山羊存栏量达700余只。  北川白山羊是四川省特色白山羊品种,2009年被农业部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近年来,在县级有关部门支持和绵阳市农科院开展提纯复壮和后期杂交改良研究下,北川大力繁殖优质种羊,推广白山羊养殖新技术,提高白山羊养殖效益,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增收。金富家庭农场现养殖有北川白山羊700余只。 赵涔怡 摄改良本地品种 促增值增收  北川白山羊具有颜值高、身体强健、繁殖能力强,且肉质鲜美、膻味小等优良特性,是北川山区群众主要的生活和经济来源。  “因遭受‘5·12’特大地震,北川白山羊数量骤减、品种质量大幅降低,我们本着改变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的目的,开展提纯复壮和后期杂交改良的研究,从而带动更多当地老百姓脱贫增收。”绵阳市农科院畜禽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王育伟告诉记者,从2014年开始,他们通过创建良种繁育体系、创新现代山羊圈舍设计、全面革新现代科学养殖技术,实现了北川白山羊群体规模大幅增加。  据介绍,经改良的白山羊最高日增重提高了30%以上,羔羊成活率提高20%以上,每只成年羊增重可达7公斤、增收200元到300元。  “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们计划深入乡镇建立工作站,让技术与生产无缝对接,育种与育肥相结合,不断扩大白山羊产业。”王育伟说。养殖场一角。赵涔怡 摄高山生态养殖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北川全面推进白山羊特色养殖及白山羊品种保种繁育基地建设,以家庭农场为依托,与中羌药材种植有机结合,大力培养高山生态白山羊养殖。  在白什乡,这里海拔高,森林覆盖率广。李国彩告诉记者,之前一直在家种厚朴、重楼等中药材。2012年,她看到养殖白山羊前景好,便自己花了6万元修圈舍购买白山羊,开始发展生态养殖。  “我们白山羊是老品种,吃的是中药材,喝的是山泉水,肉质更细、更嫩,羊肉味也更浓一些,但长势慢。”李国彩说,在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新品种的白山羊出肉率更高,提高了养殖积极性,目前存栏白山羊700余只,累计吸纳周边50多个村民在农场就业,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分红3万余元,真正成了乡亲们发展致富的“领头羊”。  45岁的贾会容是白什乡星河村村民,因要照顾老人、小孩,不便外出务工,现在就近在农场上班,一年能挣2万多块钱。“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喂羊、收草、除粪,家也照顾了,钱也挣到了。”贾会容开心地告诉记者。  据悉,截至今年6月底,北川共出栏白山羊5.58万只,存栏6.98万只。 查看更多
(周超文 王望 记者 程海英)“高换了3年的福晚9号龙眼今年挂果了,由于这个品种的龙眼上市时间是11月,实现错峰销售,以后我们靠龙眼致富增收就更有保障了。”8月22日,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马道子村监委会主任王文彬,看着自家地头高换了3年且已挂果的福晚9号龙眼,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龙眼又称“桂圆”,果肉爽滑鲜嫩,汁多甜蜜,口感极佳。在江阳区黄舣镇马道子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龙眼,少则几亩,多则超过20亩。马道子村种植龙眼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江阳区龙眼种植面积有8万亩,其中黄舣镇的马道子村、罗湾、瓦窑滩等村就种植了3万亩。江阳区发展龙眼产业虽有上100年,但品种比较单一,基本上是8月上旬和9月上旬上市的早熟“泸早”和中熟“蜀冠”两个品种。这两个品种由于上市时间集中,加之龙眼的深加工产业链没有跟上,导致龙眼丰产年上市时,都因量多价贱而伤农,走不出丰产不增收的“怪圈”。2020年,由于龙眼迎来丰产年,市场零售价格仅有2元/斤,而批发价每斤还不足1元。为让广大龙眼种植户真正能从龙眼种植中尝到甜头,2019年,黄舣镇马道子等村在江阳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引进了福晚8号、福晚9号和翠香三个新的龙眼品种枝条进行高换,全镇累计高换了2.57万多株龙眼,面积近万亩。如今,历经3年的精管细作,这些高换了3年的龙眼今年已陆续试挂果。王文彬这些年他陆续种植了10余亩龙眼。2019年,他就在专家指导下一口气对6亩地的树形极高的泸早龙眼树进行了高换。王文彬告诉记者,不只是他家,整个黄舣镇的龙眼树历经多年的生长,龙眼树的树形都偏高,这给采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龙眼因保鲜期短,采摘下来时间长了还会变质。于是,2019年,江阳区农业农村局从外地引进了福晚8号、福晚9号和翠香三个品种进行高换时,黄舣镇的龙眼种植大户都十分踊跃,纷纷将自家的龙眼树矮化高换成晚熟新品种。据介绍,高换的福晚8号、福晚9号和翠香三个品种的龙眼,除了成熟期晚在11月上市,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几年晚熟龙眼品种还具有香气浓郁、优质、大果和丰产等优良性状,留树保鲜时间更长,更受消费者青睐,商品价值也更高,预计每公斤售价在30—40元左右。江阳区农业农村局果技站相关人员介绍,通过引进晚熟龙眼新品种对原来的早熟和中熟品种进行高换,不仅丰富了江阳区的龙眼品种,由以前的8、9月吃泸州龙眼到现在的11月,延长了龙眼的销售时长,让农民从中也获得了更大的增收。据悉,高换后的晚熟龙眼预计每亩增收将超过3000元。 查看更多
(禅心 何流 文/图)轻轻打开套袋,晶莹剔透的阳光玫瑰葡萄散发出清香。8月20日,在西昌安宁河畔的通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礼刚和工人们看着已经成熟的阳光玫瑰葡萄,满意地笑了。  “全市今年仅葡萄产值预计可达17亿元。”当人们对这一数字感到惊叹时,西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只是西昌市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探索创新以主导产业为牵引、主体功能区为保障的产业改革发展新模式,西昌市通过划定粮食主导产业生产功能区和“1+ 2+4+N”现代特色农业功能区,构建以葡萄、蔬菜、花卉为重点产业,以玉米制种、油橄榄为特色产业的“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产业功能区双向考核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我们谋划的乡村振兴的未来。”西昌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西昌市地处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安宁河平原腹地,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全市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8万人,耕地面积74.8万亩,是攀西特色农业主要生产基地。  近年来,西昌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优质稻、制种玉米、精品花卉、特色水果、绿色蔬菜、地方水禽、生态畜牧、“1+X”经果林等八大支柱产业初具雏形。2020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增加值51.4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56元,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全市积极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位于安宁河谷的西昌市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示范区。葡萄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农户增收  西昌葡萄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规模化种植,2017年以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葡萄产业迅猛发展,现已成为西昌种植规模最大的水果。  “我家6亩土地都流转给通生公司,我又在公司务工,管理葡萄,收入还不错。”王礼刚说。另外一位工作人员王礼富说,“自己69岁了,在通生公司上班,学会了很多葡萄种植、管理技术。”  西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无霜期长的独特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葡萄生长。2020年,西昌市种植葡萄面积10万余亩,以晚熟品种克瑞森、阳光玫瑰、黑提为主,总产量超19万吨,总产值17亿元左右。每年从8月陆续上市,10月底-12月葡萄大量上市,吸引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云南等地客商前来采购,经济效益突出,引起全国葡萄业界的广泛关注。2018年,“西昌葡萄”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2019年,西昌获得“中国晚熟葡萄之乡”和“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西昌葡萄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西昌市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和众多农户增收的主要来源,带动了运输、贮藏、加工、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激发了近4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建设,产业配套逐步得到完善,尤其解决了周边山区贫困群众就地就园就业,实现脱贫增收,增收效益近2亿-3亿元,全市呈现出小农户与大基地并存的生产格局,西昌葡萄产业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初步形成各生产经营主体多赢、共赢的格局。西昌市被授予“中国晚熟葡萄之乡”称号。打造“全国一流”杂交玉米制种基地  近日,在位于西昌市阿七镇的西昌市现代玉米种业园区内,一株株约2米高的玉米正茁壮成长,占地 10.67 亩、建筑面积5878.88平方米的园区服务中心就掩映在玉米之间。  为发展玉米制种产业,西昌加强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西昌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在玉米制种基地开展新品种品比实验,筛选出适合西昌及相邻区域种植的优质、抗逆、高产玉米新品种。同时,引进6家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创新发展,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紧密围绕育种目标,充分利用玉米近缘材料和现有核心种质资源,遵循和利用杂交优势类群和模式。  通过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建设,西昌已带动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500多人创业就业。依托基地制种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制种大户,带动1860余人就业。  2020年,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西昌全市杂交玉米制种面积达5.6万亩,总产杂交玉米种子1162万公斤,总产值12400万元,平均亩产值达到2500余元,亩均增收1000余元。基地制种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87元,高于西昌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  截至2020年,西昌市种业核心区面积1万亩,实现年生产玉米种子1.2万吨,销售收入4.7亿元,推广服务于我国南方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总耕种面积1120万亩。  现代玉米种业园区以安宁河为发展轴线,按照“全国一流、国际先进”热带血缘现代玉米种业创新基地的总体规划,紧紧围绕“1+10+15”,即园区核心区规划面积1万亩,建设面积10万亩,带动周边良繁15万亩的目标加快发展。探路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年来,西昌市农业农村改革工作紧紧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主线,着力做好“人、地、钱、产”四篇改革文章,努力蹚出一条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子。  实施优势产业拓展工程,优化特色水果、精品花卉、绿色蔬菜等优势产业对贫困户的技术帮扶、产品培育、产销对接,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30.82%,强化产业脱贫,西昌入选首批全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试点县。  西昌位居安宁河谷综合开发重点区、处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中心区,作为凉山州州府所在地,践行使命担当,围绕创建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验示范区,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州府城市、重点集镇、中心村落、聚居区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域规划编制,着力建设攀西地区现代化国际性中心城市;坚持基建先行,实施城乡一体化公共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保障乡村发展需求,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坚持示范带动,依托农村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康养资源,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村创业园,建设特色小镇、生态村庄、休闲农庄、美丽农家。  在产业结构方面,构建以葡萄、蔬菜、花卉为主导,以玉米制种、油橄榄为特色的“3+ 2”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做强优势产业;全面落实产业园区“园长制”,构建“一项产业一名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政策体系”的工作机制,以及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发展模式;坚定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以钒钛钢铁+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清洁能源为重点,构建“1+3”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以工带农、以工辅农,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近年来,南江县坚持“有边界、无围墙”的开门建园理念,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优质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南江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范围包括公山镇、大河镇、高桥镇、关门镇等7个镇74个村,面积530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0.47万人,是南江黄羊、金银花产业优势种植区域。园区围绕产业融合发展、特色规模发展、品牌创建等方面开展产业园创建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南江黄羊、金银花为主,涵盖基地+加工+流通+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科技建园打造园区“大脑”  8月12日,笔者走进位于大河镇柏杨坪社区创建园区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施工。“这是我们在建的科创中心、博览馆,总投资1500 万元,占地面积 5000多平方米,预计8月底科创中心顺利完工。项目主要是集南江黄羊、金银花一体的研发和展览,既能在基地搞研发,又能让研发成果服务当地,这相当于南江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大脑’了。”该项目负责人马文通介绍说。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我们一方面通过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另一方面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农户和企业。”巴中市南江黄羊科研所副所长张竟说,目前他们制定了《南江黄羊繁育技术规程》《南江黄羊饲养技术规程》《南江黄羊品种标准》等3个国家行业标准、1个省级标准、1个区域性地方标准;推广使用南江黄羊健康养殖、金银花种植新技术5项;推广“天府科技云”服务平台,宣传发动园内种养业主800余人使用,在线解决种养技术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南江黄羊科研实验室,新购置PCR等先进设备5台。  南江县园区创建办工作人员李晓丽介绍说:“更让农户和企业高兴的是,园区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单位建立了科研战略协作关系,实现技术的领先和专业化,实现科技贡献率达到78%、科技入户覆盖率达到97%以上。”绿色建园打造优质品牌  “我们现在实施种养循环发展,建成南江金银花专用有机肥生产线,运用羊粪、秸秆等研发生产有机肥,实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集约发展’模式。”县农业农村局金银花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达介绍说,目前该县推广节水灌溉、循环生产、集约发展,建成南江金银花“水肥一体”示范基地1500亩,定量施肥、节水灌溉,园内农业灌溉水利用率100%;产业园农药亩施用量0.095公斤(折百量)、化肥亩施用量10.82公斤,分别低于全县水平46.32%、22%;产业园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率达100%。  “南江黄羊、金银花是我们园区的主导产业,在坚持绿色建园的基础上,我们主要引进龙头企业着重打造优质品牌。”园区创建办工作人员岳林表示,园区依托德健南江黄羊有限公司,新建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气调库、高低温冷库近1.5万立方米,新配置冷链物流车14台套,年加工南江黄羊30余万只,同比提高36%,南江黄羊加工产品预冷率和冷链运输率均达到100%。另外,依托民生农业有限公司,建成南江金银花绿原酸提取生产线,金银花加工企业达28家,年加工能力达5000余吨,同比增加25%。 查看更多
(记者 史晓露)8月11日,成都天府童村无人农场内,工程师韩伟正忙着调试设备。最近,他们初步研发出一款水果采摘机器人,可在8秒内摘下一个苹果,并能判别出苹果的不同品种和成熟度。“随着农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可极大减轻农民的采收劳动负担。”韩伟说。  成都天府童村无人农场位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白沙街道,这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下称“中国农科院资划所”)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的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在国内率先集成了多款面向果园生产管理的机器人,包括智能巡田、无人化除草和喷药、水果采摘等。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果园里的“黑科技”。成都天府童村无人农场内,中国农科院资划所的智慧果园研发基地。受访者供图智能尖兵多款机器人协同作业  在天府童村无人农场内,几个集装箱搭建的房子引人注目,这便是中国农科院资划所的智慧果园研发基地。基地四周是十几亩郁郁葱葱的柑橘林,是科研人员的试验田。  集装箱房屋内,韩伟正和一台水果采摘机器人进行实战演练。机器人大约80厘米高,下半身是一个移动小车,上半身带有一只长长的机械手臂,头部安装了两个摄像头。  “别看它个头不高,功能可不小。”韩伟介绍道,“这两个镜头相当于它的眼睛,可以对水果进行识别和定位。”韩伟拿起一个苹果放到它面前,它呆呆地看了两秒钟后,迅速伸出机械手臂抓住了苹果,然后将果子准确放进篮子里。机械手臂的末端由硅胶制成,可以无损伤地采摘水果。  这种近乎人工的采摘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前期筛选了8000余张不同品种的苹果在不同形态下的图片,让机器进行深度学习。”韩伟说,目前这款机器人不仅能够判别苹果的颜色、大小、成熟度,还能判断果实是否被树枝遮挡,能根据采摘位置规划路径,完成采摘和放篮等任务,采摘的准确率达90%以上。韩伟在调试水果采摘机器人。  采摘机器人还有一个“小伙伴”——运输机器人。“运输机器人是果园里的‘小工兵’,通过我们研发的协作系统,能实现跟随与搬运,它们一个采摘,一个运输,巴适得很。”韩伟说,水果采摘是劳动密集型工作,虽然目前机器人的采摘效率还赶不上人工,但它胜在可以24小时作业,降低劳动成本。  当然,要实现果园无人化生产管理远不止于此。在基地内,语音控制、视觉识别、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都派上了用场。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研究团队已研发出无人喷药机器人、无人除草机器人、智能巡田机器人等多款果园作业装备。  无人喷药机器人能利用果园地图辨别病虫害发生的位置,实现“有树才喷、树密多喷、虫害处多喷、掉头处不喷”;无人除草机器人可以根据果园的“杂草分布图”智能规划路径,利用激光扫描仪进行定位导航,通过无人驾驶技术实现自主无重复除草,“有点类似于家里的自动扫地机器人。”韩伟介绍,初步估算,这两款机器人一天的植保面积分别可达50亩,是人工的5倍以上。无人喷药机器人。农业大脑天空地一体化搜罗农业情报  要实现果园智能化无人化转型,背后需要一套强大的数据获取和处理分析系统。“我们已经在农场内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农情智能感知装备。”中国农科院资划所研究员史云介绍道,农业的生产决策,有赖于全方位的农情信息,包括果园的土壤状况、气象环境、水肥动态,果树的生长状况、病虫害数据等。  而这些数据,正是借助遥感卫星、无人机、物联网技术、土壤墒情传感器等各类设备获取。果园里安装了6台土壤墒情传感器,可以采集土壤中的温湿度、盐度、水分等数据;通过无人机低空盘旋,可以判读果树的宏观长势,精准采集单株果树的产量、病虫害等信息;奔走于果园间的巡田机器人,则能近距离感知田间的细微变化,捕捉果树的温度、湿度、病虫草害等数据……  “天空地海量数据,就像血液一样汇入超强的智慧农业大脑——田间服务一体机中,再通过边缘计算装置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前端智能决策。”史云介绍,智慧农业大脑完成数据处理后,会生成各种机器人作业处方图,再通过田间服务一体机下发给前端的作业机器人,这样机器人就能自主完成作业。果园里的传感器。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史晓露 摄  未来,田间服务一体机可以与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连接,农民就可以实时收取农情提醒信息,控制智能机器人并观察它们的作业情况。  目前,这些蓝图仍在绘制当中。中国农科院智慧农业研究团队于2019年12月入驻成都,与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等单位共同在成都建立研发基地,常驻研发团队成员有10余人,主要围绕果园无人化方向,进行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示范。  “当前几款机器人还在试验阶段,预计最快2年之后才能推向市场。”史云介绍,无人果园还面临技术不成熟、智能机器人购买和维护成本高昂等难题。  “比如智能采摘机器人,我们目前研发了8个月左右,但要在非标准化的果园中使用,难度较大。”韩伟介绍,果实的遮挡、摇动,外形、颜色的变化都会影响采摘效果,而且机器人要自如开行,对果园的行间距要求较高。  四川是水果大省,特别是晚熟柑橘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一。不过,四川的果树普遍种植在丘陵山区,地块小,目前还不适宜大面积推广智能机器人。未来,该研发团队将结合四川的产业实际和地形条件,定制研发果园机器人,满足不同场景的果园需求。“相信通过反复试验和产品迭代,无人果园将不再遥远。”韩伟说。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实习生 刘嘉丽  高粱红了!在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有机高粱基地,红色的高粱地之间还有片片绿色的大豆在“躲迷藏”,这正是高粱大豆带状套作种植田间景象。8月7日上午,四川农业大学,省豆类杂粮资源、植保、机械三岗位专家和合江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实施的高粱大豆带状套作测产验收现场观摩会在上房村举行。测产现场测产现场。受访者供图  专家组介绍,高粱、大豆是泸州酿酒和豆制品加工的主要原料,酒菜结合,需求量巨大;高粱大豆带状套作种植一亩地当两亩地用,且通过大豆固氮,每亩减少氮肥施用量4-6公斤,具有高产出、可持续的突出优势。  在上房村有机高粱基地,与会人员观摩了高粱大豆套作品种筛选、绿色防控技术、套作小型机械收获等配套技术展示,大桥镇副镇长许彪、合江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税静分别对当地高粱大豆套作发展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现场介绍。经过实地测产,上房村有机高粱基地的带状套作高粱亩产达 316.6公斤,超过当地净作高粱平均亩产,同时多收一季大豆。  负责项目实施的相关专家还对高粱大豆套作模式下配套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技术培训,四川农业大学、省豆类杂粮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刘卫国教授介绍了高粱大豆套作的田间配置和品种筛选情况,四川农业大学、省豆类杂粮创新团队植保岗位专家尚静副教授介绍了高粱大豆套作模式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施要点。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绵阳市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市之一(全国仅3个),如何借力全程机械化制种手段,实现节本又增效?8月3日,绵阳市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授粉工作演练在梓潼县举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授粉工作,采用六旋翼农用无人机辅助授粉和人工拉绳授粉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同场对比。  中午12时许,烈日当空,在梓潼县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田里,只见无人机在离穗层1.5米至2米的低空飞行,螺旋桨所产生的风力让稻浪翻涌,父本水稻的花粉粒形成的粉尘被高高扬起,均匀地飘向母本水稻。不到一分钟,一亩田就完成了无人机授粉作业。无人机在梓潼县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田里作业。绵阳市农科院供图  “现在推广的农用无人机授粉效率,在两个小时内授粉二次到三次,作业面积可以达到50到70亩,而人工拉绳辅助授粉只能完成约5亩。农用无人机辅助授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绵阳市农科院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何勇介绍,无人机辅助授粉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从结实率来看,也明显好于人工拉绳授粉,亩产量提高10%以上。  在梓潼县,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区涉及区域包含许州镇、卧龙镇、黎雅镇、宏仁镇等,示范核心面积 800 亩,辐射面积 15000亩。示范区对制种中的育秧、插秧、喷药、授粉、分收、烘干及整田七个作业过程,全程投入机械化技术。  “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2014年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就在省科技厅立项,通过我们7年的努力,两个核心关键技术环节,机械移栽和机械授粉的技术瓶颈问题全部解决,现在正大面积推广。”何勇说,经对生产成本的测算分析,全程机械化制种每亩成本1715.0元(不含土地流转费),比人工制种每亩节省成本385.0元,节省成本达18.3%。  绵阳市安州区、江油市作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市、区),同样通过推广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解决“稳基地、降成本、提效益、抗风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制种现代化水平。绵阳市种子管理站站长李健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杂交水稻制种核心区,以点带面加快推进,为种业强市建设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8月3日上午,笔者走进南江县长赤镇文星村欣欣家庭农场,只见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中,肥硕的鸭子在禾苗间自由穿梭。  农场负责人杨登伟说:“上世纪90年代我在承包的100亩荒山上开垦出新田种植水稻,2019年与南江翡翠米业有限公司合作,每年都种上了优质的翡翠稻谷,同时在秧苗栽插后,按照每亩15只雏鸭的标准向稻田投放小鸭,尝试稻田养鸭模式。”  同行的县农技站高级农艺师刘定远接过话茬说,稻田养鸭是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和不间断的活动,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害虫,鸭子在稻田里放养还能疏松土壤,增强水稻分蘖力,同时还能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鸭子虽吃杂草,但不吃水稻叶,每亩稻田养殖15只鸭子既能让鸭子与水稻和平相处,又能实现水稻增产、养鸭增收的双赢。  “自从实行稻田养鸭,不仅稻田里没有使用农药、除草剂和化学肥料,而且种植的水稻还达到绿色环保标准,每年的水稻一收获,翡翠米业公司就把稻谷收购走了。”杨登伟说,更让他高兴的是,今年在稻田里养殖的鸭子鸭苗是县农技站在5月中旬免费送来的。“开初那几天,为了保证鸭苗成活率,老刘他们两个专家还住在我家进行技术指导。”  杨登伟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不算水稻增产带来的收益,按照这种模式养的鸭子2—3个月便可出售,每亩纯利润可增加100元左右;再加上减少农药、除草剂的投入,每亩还可节省四五十元。  南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伍和平介绍:“今年全县在长赤、红光、沙河共发展稻鸭共生基地5000多亩,按照每亩15只雏鸭的养殖标准,共给2600多户发放优质肉鸭鸭苗7.5万多只。根据目前抽查预测,全县农民仅稻田养鸭可增收100万元左右。”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