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新茶饮是原茶+水果+奶和咖啡等新兴消费形式的茶饮品牌。历经三十年演变,新茶饮盛行于市的同时,也为传统茶产业营造消费新场景、提供品牌营销新舞台。2023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新茶饮委员会数据显示,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2024年开年,新茶饮又刮起了一阵风。  1月2日,新茶饮企业蜜雪冰城和古茗分别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此次被称为新茶饮赛道的上市风潮,但这次的风有点不一样。  “新茶饮的风,还是吹到了川茶企业身上。”当2024年又一季春茶萌动,不少川茶企业纷纷发出如此感叹。原茶终于体现在其“茶”字中时,传统茶企入场,已成为趋势。  2024年,新茶饮的风到底有多大?能否让更多的川茶企业得到更多红利?能否给川茶产业带来品牌突破的新思维、新赛道?新茶饮,也许能提供一个窗口,预见千亿川茶产业新谋动。蜀茶集团与新茶饮原料供应商合作研发新茶饮。受访者供图风,吹在原料供应链上  “去年,不少新茶饮企业和原料供应商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宜宾醒世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叶昌勇感叹,“以前专注传统高端茶叶市场,反而忽略了新茶饮的市场需求。”  2023年,新茶饮吹来的风,让企业直接受益。“去年,为新茶饮供应了炒青绿茶、烘青绿茶、川红功夫三个品类的原料,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与2022年相比,翻了十倍。”叶昌勇透露,醒世茶业已确定2024年的发展布局,其中就包括持续扩大给新茶饮行业的原料供应能力,包含现制茶饮、茶饮料等。  身在新茶饮的风中,对于尚身处茶叶原料供应端的不少茶企来说,更能明显感觉到茶叶原料采购的“大客户”变多了。深耕原料端的四川蜀茶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蜀茶集团)则很早关注到这一市场动向,展现出更强的主动性。  过去一年,蜀茶集团主动接洽了不少新茶饮企业和新茶饮原料供应商,实现新茶饮茶叶原料常态化供应。“保守估计,去年的新茶饮原料供应量从2022年的几百吨上涨到2000吨以上。”蜀茶集团总经理陈思远表示,综合研判来看,这一体量在省内同行里都是“数一数二”的。  刚成立一年多的四川雅茶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茶集团)也盯上了新茶饮原料供应这块蛋糕,着手与霸王茶姬等知名企业洽谈原料供应和产品合作开发事宜。  “雅安是全国优质茶叶产地,茶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排名靠前,加工能力、品质把控、稳定供应等方面都有优势。”雅茶集团副总经理刘麟认为,雅茶集团现有的生产能力完全能满足新茶饮的供应需求。在他看来,雅茶集团必须主动出击,以此为突破口,为雅安茶产业发展寻找一个新路径。风,吹在品牌创新思路里  新茶饮的风里,不乏茶百道等一些大牌企业。但热闹不再只属于这些头部茶饮品牌,还有本土川茶企业。  去年,蜀茶集团推出了以“藏茶”为核心的新茶饮品牌“茶茶师”,并以“年轻人的藏茶”全新主题概念赋予千年藏茶新的时代活力,业务覆盖藏茶应用衍生产品开发、藏茶系列茶产品、茶健康等领域,其首家门店落地成都太古里。  “炽茶”是雅茶集团孵化的新茶饮品牌,它将雅安荥经黑砂非遗文化融入其中,软性输出雅安茶饮习俗与文化,首家门店已在深圳开业,成都的门店也进入装修阶段。四川川茶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次突破传统门店模式,连开 4 家新中式茶饮店“川言茶语”,以茶饮新空间培育年轻茶客茶饮消费习惯。  某种意义上说,四川传统茶企试水培育新茶饮品牌,也让川茶品牌营销“突围”进入了一个全新空间。  “四川的茶叶基地在全国都是一流水平,加工环节也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真正弱在走不出去。”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首席茶业师段新友看来,会产茶不会卖茶是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直接面向消费端讲川茶故事或许更有助于川茶走出去。  然而,传统茶企想在这条拥挤的赛道上分一杯羹并不容易。“茶企想在新茶饮行业成长起来,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市场锻炼。”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王云认为企业会面临很多困难,甚至还要“交学费”,但这个新消费领域仍值得花时间培养。风,吹在产业升级实践中  新茶饮正在倒逼茶业生产体系升级迭代。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里,醒世茶业的新茶饮原料加工车间正在稳步施工中。  “去年有个客户想找我们下一笔大订单,但是我们当时的产能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叶昌勇介绍,新茶饮对茶叶原料品质、加工工艺和稳定供应能力都有严格要求,其中一项不达标就无法达成合作。为了不错失更多商机,醒世茶业斥资打造了新茶饮原料加工车间,今年三月建成后,高度自动化的设备将大幅度提升茶叶生产效率和品质,鲜叶精加工产能将增加至10万-12万斤/天。  蜀茶集团早已嗅到新茶饮原料需求增长的气息,提前部署打造了省内第一家新茶饮供应链生产基地。2022年底,蜀茶集团与洪雅供销社、洪雅县国有农业投资公司共同打造的“蜀茶集团洪雅新茶饮产学研项目”一期项目——高标准新式茶饮精制加工厂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新茶饮的品牌效应和区域茶品“带货”能力有目共睹,不少业内人士对打造出一个新茶饮行业的川茶爆款充满期待。  记者了解到,醒世茶业已经与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将共同研发适合新茶饮的茶产品。“如果能创造一个风口,把品类炒起来,整个产业链都能获益。”蜀茶集团总经理陈思远告诉记者,蜀茶集团也在摸索着利用新茶饮与其背后的茶叶供应链,把四川特有的茶产品推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查看更多
(记者 阚莹莹)2023年四川茶叶综合产值达1200亿元,再创新高。记者日前从农业农村厅获悉,这是川茶年产值连续3年突破千亿元大关,也是2021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同比增长11.1%。  2023年,四川茶园面积稳定在590万亩左右。得益于全省茶叶呈现出开采早、产量增的良好态势,带动茶叶价格、产值提升。全年全省毛茶年产量40.98万吨、年产值4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2%、10.41%。  产值的增速明显高于产量增速,是如何实现的?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茶是全年川茶的“重头戏”,占全年60%的产值和40%的产量。受2023年春季气温偏高影响,春茶产量高,上市时间比往年更早,价格更好。一季度,全省手采鲜叶均价为每斤47.5元,较2022年增加10%。  此外,2023年四川同步推进基地高标准建设、茶叶精深加工、拓展销售渠道、品牌营销,进一步推动产值提升。  基地高标准建设方面,全省以川西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川红工夫红茶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为抓手,推进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良种化、数字化、宜机化建设。2023年,全省改造低产低效茶园面积170万亩、机采茶园面积276.37万亩、绿色防控面积461.50万亩。  茶叶精深加工方面,推进茶企清洁化、标准化建设,生产线连续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清洁化生产。2023年,全省名优茶产量达25.8万吨,产值达354.9亿元,产量产值为历年新高。  拓展销售渠道方面,开展电商直播带货,在北京、乌鲁木齐等茶叶主销区举办推介活动,进一步促进“川茶出川”。  品牌营销方面,四川以“天府龙芽”省级公用品牌为引领,协同推进“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川红工夫红茶”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天府龙芽”品牌价值达43.21亿元,“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名列前茅。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四川将按照做强基地、做优加工、做大龙头、做畅流通、做响品牌、提升效益的总体思路,围绕茶园提质增效、加工水平提升、经营主体壮大、产业品牌打造、营销网络构建等关键环节,持续推进精制川茶高质量发展。 查看更多
夏绿 (图片由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提供)  岁末时节,四川数百万亩茶园正在酝酿明年春天新一季萌芽。  12月15日,在宜宾市翠屏区金秋湖镇川茶集团科技园,国家级茶产业电商直播基地正式揭牌。作为四川最早上市的春茶之一,2024年宜宾早茶预售信息全网同步发布。  2023年,川茶成绩喜人: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590万亩左右,实现综合产值1200亿元。这是川茶年产值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大关,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昂扬姿态。  高标准基地建设持续推进、精深加工不断突破、“川茶出川”跑出“加速度”……2023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川茶交出一份高分答卷。青川县七佛乡盘窑村茶叶基地。高标准基地建设持续推进  12月底,乐山市夹江县吴场镇三管村,漫山遍野的茶树青翠碧绿。三管村是夹江县最大的出口茶备案基地,几个月前刚结束今年夏秋茶的采摘。推进标准化种植、机采夏秋茶、产品供应海外市场,三管村早在几年前就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建成“亿元村”的背后,是三管村对茶叶基地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建设的不懈努力。  业内人士认为,川茶一度面临面积广但种植散、茶农多但规模化经营少的困境,将小规模、分散种植的茶园建设成为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良种化、数字化、宜机化的高标准茶叶基地,是实现现代化经营、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一步。  如今的三管村,成片的标准化茶园随处可见,规模化茶园已经成型,带动全县茶产业发展,夹江茶产业基地建设更具规模,茶叶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出口茶备案基地10万亩,2022年夹江县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居全省第一。  在四川,这样的茶叶基地正在成倍增长。  今年以来,四川以川西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川红工夫红茶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部(省)级项目为抓手,加强与院士团队以及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推广机采、机耕、机防等技术,全面应用“两个替代”绿色生产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技术。同时,在适宜区推行水肥一体化设施,大力推进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良种化、数字化、宜机化建设。  一片片高标准茶园快速成型。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524.49万亩,比上年增加11.06万亩;全省改造低产低效茶园面积达170万亩、机采茶园面积达276.37万亩、绿色防控面积达461.5万亩。  一批批示范基地加速成势。今年,自贡市荣县、绵阳市平武县茶叶基地入选全省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创建名单,峨眉山市双福镇、崇州市街子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达州市大竹县团坝镇、雅安市雨城区草坝镇、雅安市荥经县新添镇、巴中市南江县云顶镇、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和甘孜州九龙县魁多镇入选省级农业产业强镇。俯瞰泸州市纳溪区梅岭村万亩茶园。茶叶精深加工不断突破  临近岁末,四川一大批农业产业项目加快推进。  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凤凰湖村,纳溪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茶叶加工厂)加快进行装饰装修、设备安装,计划年底前投入运营。园区投入运营后,年加工能力将达5000吨,有效解决当地茶叶种植、加工、销售问题,进一步提升纳溪茶叶现代农业园区茶叶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纳溪茶叶交易市场规模。  作为“中国特早茶之乡”,纳溪区是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的地区。近年来,纳溪区将茶产业作为全区主导产业之一,立足于“特早、有机”发展思路,培育精制川茶,打造百亿茶产业。  针对川茶面临的茶叶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率较低、高科技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够等问题,提升精制川茶加工水平,被列为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件要事。今年,四川深入推进茶企清洁化、标准化建设,推动生产线连续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分等分级、产品包装能力,提升加工设备生产效率和加工水平。围绕企业原料基地建设,指导就近规范布局加工车间,改造优化加工设备,实现清洁化生产。  中高端名优茶比重持续提高。今年,全省名优茶产量达25.8万吨,产值达354.9亿元,清洁化加工率达75%以上,机制率达92%,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更完善。黄茶、白茶和紫茶等特色工艺茶产量继续增加。今年,广元黄茶产量达到70吨、紫茶达1.2吨,产值分别达10亿元和0.2亿元。  延链产品开发持续加快。今年,广元市引进国医大师刘敏如团队,开发品牌茶叶价值,雅安市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研究藏茶价值,不断延伸产业链,做强价值链。宜宾市屏山县锦屏镇茶园。“川茶出川”跑出“加速度”  11月15日,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和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上,印有“天府龙芽 品质川茶”的广告牌格外显眼。  “这是川茶时隔四年再闯‘关东’!”一个川茶参展情况的对比,让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副秘书长江泞杉感到欣喜——四年前,在第七届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上,200平方米的展区,全省只有4家茶企参展。本次活动,288平方米的展区,产品陈列就占据三分之二,剩下的空间里挤进了10家茶企。  不只是展览。今年,在哈尔滨大发国际茶城,作为川茶在东北区域的首个“驻点”,“四川天府龙芽品质川茶”哈尔滨营销推广中心正式开业,将在川茶文化传播、川茶品牌营销、市场开发、区域招商加盟等领域发力,形成完整立体的服务体系。此外,11月底,天府龙芽米仓山茶乌鲁木齐推介活动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举行,川茶出川脚步更密集。  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四川建立川茶品牌发展、推介、保护和利用运行机制,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推进国家级、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同时,坚持以“天府龙芽”省级公用品牌为引领,协同推进“三山一早一红”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建立健全品牌标准体系,加大贯标和用标力度,对产品进行企业自检、政府抽检、社会监督。  “川茶出川”跑出“加速度”。今年,持续加大品牌川茶、品质川茶宣传推广力度,陆续举办了四川茶叶开采活动周、第十二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第四届国际(乐山)绿茶大会等茶事活动,参加了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重庆)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等展示展销活动。在成都大运会期间,广元黄茶举办“携手大运玩转广元”推介活动,宜宾、广元、雅安等地到北京、乌鲁木齐等主销区举办推介活动,进一步促进“川茶出川”。  品牌价值持续提升。今年,在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选中,“天府龙芽”取得43.21亿元的优异成绩,“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名列前茅。在2023年发布的100个“天府粮仓”精品(培育)品牌名单中,29个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入选。  新赛道助推川茶“出圈”。今年4月,四川蜀茶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的新茶饮品牌“茶茶师”在成都太古里开业;9月,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新中式茶饮店“川言茶语”在宜宾同时开业4家店;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行期间,大竹县“大竹白茶”区域公用品牌旗下新式茶饮“冻干闪萃白茶咖啡”正式对外发布……  直播带货不断提升川茶影响力。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依托“茶业电商直播基地”优势,通过电商直播高频次曝光,实现流量销量转化,加速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吸引外部资本、资源、人才要素集聚,打通茶产业链条内外循环,助力“川茶出川”和品牌突围。峨眉山茶园。推动精制川茶高质量发展  “到2030年,川茶年综合产值要超过2000亿元,基本建成现代茶产业强省。”如今,距离实现这一目标越来越近,加快推动精制川茶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  推进茶园提质增效。继续实施好川西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川红工夫红茶产业集群建设,指导具备基础的现代茶产业园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推动低产低效茶园提升改造,建设一批名优茶机采示范片,建设出口茶备案基地。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肥水一体、智慧茶园等装备的应用,提高茶园现代化水平。  提升精制川茶加工水平。支持初加工进基地,依托原料基地规范建设加工车间,全面提升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精加工进园区,完善仓储、保鲜设施设备,提高分等分级、产品包装等能力,提升精制川茶品质、质量和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快“新茶饮”开发,拓展茶叶在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延伸产业链。支持发展黄化茶、白化茶、紫色茶等特色产品。  培育壮大市场经营主体。推进国有资本和民营企业围绕茶叶初级、精制、深加工产品以及上下游关联产业开展密切协同、抱团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依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大集团工作机制,发展一批乡村振兴带动力强的茶叶重点标杆企业。支持龙头茶企积极参与牵头,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茶农积极参与的茶产业化联合体建设,推动“川茶兴千村”行动。  打造茶产业知名品牌。持续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打造战略,支持“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持续在主销区举办推介活动,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销售额。支持“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川红工夫茶”等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  构建市场营销网络。建立健全川茶市场营销体系,探索川茶营销推广中心市场化、长效化运营机制。把四川国际茶叶博览会打造成全国知名茶业展会。组织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和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万企出国门等重大展示展销活动,扩大川茶市场占有率。打通直播带货等直连消费者的销售通道,引导茶叶电子商务规范发展。  持续推动茶旅融合。推进茶园景区化打造,发展集茶园观光、制茶体验、茶艺欣赏、休闲养生为一体的“茶旅”经济。将茶产业发展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相统一,配套完善服务设施,以茶赋能,推动产村、产城融合互促。深入挖掘弘扬川茶文化,讲好川茶故事。  放眼未来,站在新起点的川茶瞄准全新目标,持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查看更多
(苏杭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今年4月,蜀茶集团推出的新茶饮品牌“茶茶师”在成都太古里开业;9月,川茶集团打造的新中式茶饮店“川言茶语”在宜宾四店同开;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大竹县“大竹白茶”区域公共品牌旗下新式茶饮冻干闪萃白茶咖啡正式对外发布……今年以来,我省茶企积极谋划部署茶饮新赛道,在新茶饮领域动作频频。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显示,80后、90后甚至00后对茶的接受度持续走高,与此同时,他们追求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需求也改变着茶产品与茶消费。四川作为茶业大省,正抓住机遇,以年轻一代茶叶消费需求为突破口,为川茶找到“破圈”之路。“蜀茶缘”茶馆里,年轻茶客正在围炉煮茶。受访者供图探市场锚定年轻顾客满足多元化茶饮消费需求  近年来,以围炉煮茶为代表的新中式生活风潮,让传统“茶文化”变身“潮文化”,与此同时,注重体验和氛围营造的茶叶消费新场景也持续走红。  12月10日,记者走进成都市文殊坊的“蜀茶缘”茶馆,小院里不少年轻消费者围坐一桌,吃着点心,煮着热茶,低声聊着新茶新事。小院一侧的零售区,琳琅满目、充满巧思的茶具更显露出这家茶馆活泼生趣的一面。这家由蜀茶集团打造的新概念茶楼在场景营造、产品设计等方面都有意贴近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消费诉求。而川茶集团推出的新中式茶饮店“川言茶语”,也从产品品类、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创新。  茶叶消费场景更丰富的同时,满足年轻一代消费习惯和偏好的相关茶制品也不断迭代更新。  长久以来,便利性缺陷是年轻群体茶叶消费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此,达州市大竹县白茶生产龙头企业四川竹海玉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浙江杯来茶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先后研发了冻干闪萃大竹白茶、冻干闪萃白茶咖啡多款产品。这些新茶饮产品以优质大竹白茶为原料,利用冻干技术制作而成,具有自由调饮、三秒速溶等特点。杯来茶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洁迩在此前的采访中表示,传统茶叶消费群体比较单一,冻干闪萃茶粉系列产品是以打开年轻人消费市场为目标,专门研发的新产品。  而蜀茶集团“摇三下”冷萃茶,锚定的顾客群体也是追求便捷茶饮方式的年轻人。“这款冷萃茶采用了最新型态茶叶分子提取化加工技术,与传统冷萃茶相比,出汤更快,摇三下就有浸出物。”蜀茶集团产品部负责人史秀荣介绍。细看“摇三下”茶包背面,糯黑藏茶、凤凰单枞、蜜香红茶……每袋口味各不相同,不仅满足年轻人热衷尝试多样茶品的需求,还能满足他们“拆盲盒”的乐趣。  既要解决年轻人茶饮消费痛点,又要满足年轻人多样茶饮需求,以上茶企的创新实践是四川茶业积极拥抱年轻消费群体的生动注脚。“茶企走出思维局限,打破慢泡慢饮的传统饮茶方式,开发方便快捷、口感丰富、包装时尚的新产品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快节奏生活和多元化消费需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王云说。  在“蜀茶缘”零售区,一款与三星堆联名,同时融入川剧变脸元素的茶具是店内的热销产品。“加入热水后,茶具上的三星堆青铜人像和川剧脸谱会慢慢变色,很多年轻游客买来做伴手礼。”史秀荣说,因为颇具地方文化特色和新鲜感,这套茶具在门店很受欢迎,已经卖出了几百套。产品架上一款以桃园三结义为创作背景的茶叶铁盒也颇为惹眼。这款以雅安藏茶、峨眉红茶等四种茶叶和黑红粉绿为主色调来展现相关人物与故事的文创铁盒,也同样迎合着当今年轻人追求定制化、小包装的消费习惯和社交文化。  从产品包装、泡饮方式、茶具到消费场景的全方位创新,都是茶企不断开发茶叶消费多元产品,让川茶更具年轻化表达的尝试。融入三星堆元素的茶具。苏杭 摄找出路聚焦需求终端在新茶饮赛道挖掘川茶潜力  如此积极迎合年轻群体的消费诉求背后,折射出的是川茶的尴尬处境。四川是茶产业大省,茶叶生产规模、茶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2022年全省茶业综合产值达到1080亿元,稳居全国第三,但川茶难出川、牌子打不响等问题制约着川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川茶业发展最大的不足是重生产轻销售,导致宣传不够,市场开拓不足。我们需要重视终端市场,创新产业模式,把年轻消费者吸引来。”王云认为,茶企需要改变发展观念,提高胆识,大胆创新。  “按照川茶现在的营销推广方式,砸再多钱都很难推出去。”蜀茶集团总经理陈思远更是直言,川茶目前的发展还困囿于圈外知名度不够,最要紧的是“撕开”一条大众认知的口子,让川茶“破圈”。而蜀茶集团瞄准的方向就是打入年轻人的“朋友圈”。2018年蜀茶集团成立,2019年开始推出“茶+”战略,围绕“茶+”科技创新、新式茶饮开发等领域寻找破局之法。  很多年轻人开始了解茶,是因为在街边买的一杯奶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新式茶饮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新式茶饮、茶企已成为年轻人认识、传播传统茶文化的窗口和重要载体。鸭屎香系列奶茶的爆火让广东潮汕的单枞“鸭屎香”大范围出圈;奈雪的茶以“龙井春茶”作茶底,推出的“龙井系列”持续爆红……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茶企更加坚信在新式茶饮赛道推广川茶的潜力。  与成熟的“新茶饮”品牌合作,是川茶拓展年轻消费市场,实现品牌落地的一种方式。记者了解到,川茶集团成立了“新茶饮”客户服务部门,专门执行与“新茶饮”企业的合作事宜,通过强强联合的形式共同开发新产品;蜀茶集团与霸王茶姬合作研发的两款川茶新茶饮产品即将进入市场推广测试阶段。  把川茶推到台前还不够,在业内人士看来,与其一直为他人做嫁衣,不如茶企主动站到台前。今年4月,蜀茶集团旗下的藏茶新茶饮品牌“茶茶师”正式开业,这意味着企业不再满足于做原料供应商,正式投身新茶饮赛道。开业至今,“茶茶师”围绕藏茶研发了十几款新茶饮,颇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明年就会开放直营和加盟,希望可以成功打造一个川字号茶饮品牌,推动川茶以新模式出川。”陈思远对明年的进展充满期待。  此时投身竞争激烈的新茶饮圈,还“卷”得进去吗?记者不禁发出疑问。王云表示,四川茶企想在新茶饮赛道有所作为,还要解决资金不足、缺少市场经营人才、不善于宣传推广等问题。  “我们本来就在给大品牌做原料供应,新鲜优质的原料资源、强大稳定的供应链都是我们的优势,需要解决的是研发应用和推广的问题。”陈思远告诉记者,蜀茶集团已成立两家子公司,专门负责“茶+”创新板块的供应链生产、研发与推广。  “没有强大资本参与的情况下,茶企很难在新茶饮行业实现快速扩张,但仍然值得探索。”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首席茶业师段新友认为,茶企可以尝试和新茶饮企业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探索更适合的发展模式。 查看更多
王云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莉    2022年4月以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深入雷波县,结合当地实际需求,从技术指导、品种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集中发力,做好精准对接和长期技术服务。一年多来,科技特派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茶叶新品种引进、茶叶栽培、名优绿茶加工、优质红茶加工等方面开展了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全力推动雷波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一年多来,科技特派团深入雷波开展茶叶生产现场技术指导120余人次,对接服务茶产业3个新型经营主体(公司、农业合作社),全程精准指导40余人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7场,培训350余人次。其中培养副高1人,结对帮带本土科技人员10人。  新技术新理念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科技特派团通过深入基层,解决技术瓶颈或关键技术4次;引进推广新品种4个,引进推广新技术6个;指导茶企开发名优茶产品5个,其中获省级以上名优茶金奖3个,指导开发茶叶产品40000公斤,产品均价提高20%,新创产值2000余万元。  科技特派团还通过手机、QQ、微信等线上形式对企业和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提供决策咨询,大大提高了当地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地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引进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均价提高了3倍—5倍  一年多来,科技特派团结合雷波县急需的茶产业技术需求,突出重点,多次在雷波县黄琅镇、西宁镇等地开展茶叶产业技术服务和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咨询指导,累计帮扶80余人次。  新品种新技术意味着新的发展机会。科技特派团因地制宜引进推广“黄金芽”“安吉白茶”和“福选九号”等无性系茶树新品种4个,推广面积500亩。先后集成示范推广“优质安全、标准化茶园建设”“茶园修剪、肥培管理”“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名优茶加工技术”和“红茶加工技术”等7项技术,有效提升了当地茶园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效益大大提高。通过帮扶,茶园管理成本降低了15%,茶园产量年均增加15%,带动当地茶农人均年收入增加200元以上。  此外,科技特派团专家多次到茶企指导开发名优绿茶及高香绿茶、特色红茶新产品。积极帮助省纪委驻点帮扶村开发新产品“蒲公英红茶”“蒲公英花茶”和“蒲公英白茶”等并获成功,产品均价提高了3倍—5倍;同时,指导雷波县君山茶业公司优化了红茶生产工艺技术,使该企业红茶品质得到了较大提升,产品获得四川省第十二届国际茶博会金奖,均价提高了20%以上,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创新帮扶方式围绕全产业链开展技术服务  一年多来,科技特派团创新帮扶方式,确保帮扶实效。采取“主动服务、现场调研、共同会商”的方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科技特派团深入分析研判雷波县产业发展趋势,结合雷波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支撑等情况,对雷波县茶叶产业开展了精准帮扶、精准指导,培训农技人员和种植养殖大户350余人。  科技特派团专家采取结对帮扶、按需施训、送教上门、远程指导等方式,与本土实用人才开展“师带徒”结对培养,同时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提供在线答疑服务,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共计120余次,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问题。  围绕全产业链开展技术服务。科技特派团立足县域农业农村基本情况和产业发展规划,深入茶叶产区实地调研,帮助研判茶产业发展趋势、找准路径定位、提供决策建议,为雷波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积极贡献。 查看更多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11月8日至10日,以“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省乌镇举行,大竹白茶搭乘本次大会“东风”亮相乌镇。千里巴山万竿竹,天下竹子数大竹。大竹县,因“竹多竹大”得其名,素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等美誉。2009年自浙江安吉引种“白叶一号”以来,全县已经发展茶园8万余亩,年产干茶700余吨,总产值超20亿元。2020年,大竹白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021年完成国家区域公共品牌商标注册,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大竹白茶找准自身优势,快速转变思维,充分利用科技助力茶产业,在政府暖手相扶下,企业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冻干闪萃大竹白茶、白茶茶点等。今年,四川大竹杯来茶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携新品冻干闪萃大竹白茶咖啡,首次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并正式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供应商。互联网大会是一场科技盛典,大竹县将以此为契机,强化科技赋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茶产品的多元化、优质化、普惠化,做强茶科技、做深茶文化、做大茶产业。大竹县也将持续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务实的姿态,以茶为媒、以茶待客,广结四方良缘、广引四海客商,共创美好未来,共促乡村振兴。 查看更多
(符艳 张平 漆楚良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茶山的姑娘俏模样,茶山的姑娘采茶忙……”近日,走进宣汉县漆树土家族乡茶园,只见采茶姑娘腰间系着茶篓,手指在茶树尖灵巧跳跃,将摘下的新鲜茶叶放入茶篓中,嘴里哼着的“茶山歌”回荡在茶园上空。近年来,宣汉县大力实施“农业兴县”战略,按照“一带三组团”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茶产业,科技赋能促增收,闯出一条生态富民发展道路,一片小茶叶撬动一方大发展,为加快建设全国“千亿县” 、争当县域发展“排头兵”奠定坚实的农业基础。 科学布局延伸茶叶“产业链”“为高效推进茶产业发展,我县加快推进漆树、石铁等夏秋茶生产线建设,积极培育茶叶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和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县内茶叶企业向标准化、专业化、效益化方向发展,激发茶企发展活力。” 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达说。宣汉绿茶种植基地十月的宣汉,茶香四溢,漫山遍野绿意一片;十月的宣汉,茶农开怀,茶园车间收获满载。“现在,我们不断延伸茶叶‘产业链’,大力发展茶叶加工业。”四川蕴硒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良才说,“当下正在加工秋茶,每天收购夏秋茶鲜叶15吨左右,产量可达500吨,实现产值4000万元。”种植加工秋茶,让当地茶园的综合利用率从最初的3%提高到60%,实现了企业增产、茶农增收的双赢局面。今年来,宣汉仅收购夏秋茶一项,茶农增收就突破1800万元,人均增收2万余元。近年来,宣汉县按照“一带三组团”产业布局,坚持以巴山大峡谷—北部山区生态锌硒茶示范带为核心,东乡—天生、黄金白茶片区同步推进,聚力发展优质绿茶主产、高端白茶辅产、良种红茶补产3大组团功能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茶农”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广泛吸纳工商、社会资本多元投入茶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巴山青”标准园创建工作,采取改植换种、补植补栽、改造复壮等措施,大力实施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提升,加强茶园肥水管理、绿色防控,提高茶园单位面积产量及品质,升级茶园路网改造、灌溉渠系等基础配套,扎实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目前,该县茶园面积达5.944万亩,产量达5022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5亿元以上,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含专合组织和家庭农场等)19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著名商标2个、茶叶企业品牌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科技赋能提升茶叶“附加值”“我们盘活闲置资源,修缮完善原斜水村村小教学楼,改建成为茶叶加工厂。同时,利用中省补助资金100万元,配套购买了机器设备等。筑巢引得凤来栖。”宣汉县石铁乡斜水村党支部书记朱成合告诉记者,这成为了突破茶叶加工技术瓶颈的有效举措,引来了雅安市名山区业主王显智。位于宣汉县石铁乡斜水村的茶园“现在,村里办起茶叶加工厂,县茶果站派专家到我乡为茶农常年开展技术服务,实现了只采一季春茶到春、夏、秋采三季的转变,给广大茶农多带来‘夏、秋’两季茶,增加了茶农收入。”石铁乡乡长刘顺华笑着说,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销售茶叶,有效调动了他们种植茶叶的积极性。下一步,该村将采购70万株茶叶新品种,蹚出一条“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绿色致富路。近年来,宣汉县坚持科技赋能增收,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院县院企合作平台,邀请省农科院、川农等科研院校的行业专家开展茶叶栽培、加工、病虫害防治等业务培训讲座,常态化组织茶技专家深入茶企茶村茶园面对面、手把手开展科学化、规范化、无害化技术指导,培养一批茶产业链各环节乡土专家和优秀制茶工匠,有效推动茶叶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统筹组织乡村干部、企业业主、种植大户等到产业发展好的地方考察观摩学习,多渠道增强茶产业科技推广能力;积极探索茶苗统购统供、肥料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绿色生产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同时,该县还积极探索“互联网+茶”“直播带货”等新兴促销商业模式,完善茶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体系,打造产品营销精英团队,搭建冷链物流配送服务平台,提升产品交易服务功能,畅通拓宽营销渠道。培育品牌奏响茶叶“富民曲”2020年7月,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绿杯”名优绿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中,宣汉县当春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当春雀舌(绿茶),从546个绿茶样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特金奖。近年来,该县采取“政府搭台、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等形式,广泛开展以“茶”“果”为主题,与“巴人文化、土家文化、红军文化”等有机结合的“茶叶+”文化推广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对宣汉茶叶文化进行整理挖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茶文化研讨、文化推介、茶品鉴赏、茶艺表演、茶史展示、茶旅体验等活动,创建茶品牌,宣传茶文化,推广茶功能,让宣汉茶叶成为宣传宣汉的一张名片。村民采摘茶叶家住宣汉县石铁乡斜水村1组的村民文泽兴,家里种植茶叶5亩,年鲜叶收入4万元。他感慨道:“这比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划算多了。”目前,该村共发展茶叶2000亩,年收入可达2000多万元。如今,宣汉县紧抓品牌创建、提升茶叶品质,让群众增收致富。积极参与“天府龙芽”“巴山青”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坚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两条腿走路”,培育出茶品牌领头军;鼓励打造自主品牌,不断提升“九顶雪眉”“绿源春”“当春”等本土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该县已完成“宣汉绿茶”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计划完成“宣汉茶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创工作。 查看更多
(记者 邵明亮)深秋时节,乐山市夹江县吴场镇的一片茶园里,漫山遍野的茶树青翠碧绿。“眼下正是秋茶采收的好时候,借力共建‘一带一路’,我们的茶叶走出了国门。”吴场镇三管村茶农帅林岗告诉记者。  帅林岗生活的三管村,凭借茶叶种植和加工,早在2021年就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三管村能够成为“亿元村”,正是夹江县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片小小的茶叶,如何闯出广阔的大市场?夹江县吴场镇三管村的连片茶园。唐俊佳 摄深耕 一个村的产业升级之路  在三管村,村民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种茶,尽管种植和制茶时间久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能给多数村民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最主要的原因是种植不成规模、品种老化,零散种植,品质难提升。”夹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茶叶品质的整体提升,必须“深耕”规模化与标准化。  对此,三管村找到了破题的方法。首先是扩面改种,通过扩大茶园种植面积改良品种,为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是提质,依托周边几家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将沼渣、沼液集中处理后使用,实现“猪-沼-茶”生态种养循环;第三是增量,积极推广夏秋茶机械化采摘技术,实现增产,带动茶农增收。  如今,三管村拥有6500余亩茶园,包含35个品种,机采率达98%,成为夹江最大出口茶叶备案基地。  放眼全县,夹江茶产业基地的建设更具规模,茶叶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出口茶备案基地10万亩,2022年夹江县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居全省第一,近年来更是先后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绿茶出口强县”“中国绿茶出口发展第一县”等称号。夹江县精致川茶出口示范基地。唐俊佳 摄突破 一片茶叶的“出海”之路  2021年,夹江开行四川首趟出口茶专列;2022年,夹江茶企建立的四川首个茶叶海外仓落地乌兹别克斯坦……近年来,夹江茶“走出去”的成绩有目共睹。  为什么是夹江?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疑惑。夹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春茶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市场,夏秋茶则是夏秋芽和茶树叶,主要供应国际大宗市场。夹江历史上是重要的红碎茶供应基地,其原材主要来自夏秋茶,当地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夏秋茶种植和采收模式。  中亚、东亚以及非洲等海外市场对精制夏秋茶有着巨大需求,高端春茶反而需求有限。正是基于对海外市场的精准把握,夹江结合自身优势乘势“出海”,找到一条以出口带动整体茶产业提升的路子。  此外,夹江茶业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走“名优绿茶上品牌、精制绿茶走出口”的发展道路,已培育国家、省级和市级龙头企业近10家。  夹江茶企四川华义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方义开每次参加海外展销,总要给当地人赠送一些夹江的高端茶产品。“我们希望让更多的海外客户逐步了解夹江的中高端茶产品,潜移默化影响海外顾客的消费习惯。”方义开说。 查看更多
(唐福升 记者 李全民)为推动广元市黄茶产业全链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知识提档升级,以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8月22日,全省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研修项目——“川陕革命老区广元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新媒体营销”研修班在广元市旺苍县开班。来自广元市本级、旺苍、青川和剑阁的专业技术人员、茶产业负责人、种植大户和企业技术骨干100余人参加研修。本次研修既特邀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四川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指导研修,也邀请了本土深耕茶叶生产一线的种茶、制茶、销茶等相关专家授课。本次研修为期6天,将聚焦茶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广元黄茶高质量栽培和加工、绿色安全防控和新媒体营销等研修内容,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集中交流研讨、实地技能操作讲解、现场教学分享对学员进行全方位的强化训练,让学员们掌握更多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我们镇种茶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我们种茶能手这个队伍还比较薄弱。”旺苍县木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茶办副主任何义飞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修学习,把先进的种茶、制茶、销茶等知识带回去,让广大茶农人人知茶、人人懂茶,培养他们全链条高质量发展的意识,助力木门镇黄茶产业越来越强,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标杆。广元黄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正在成长为广元乃至四川茶产业的一张“新名片”,但黄茶在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缺乏人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广元黄茶的竞争力,也限制了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亟需一大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此次研修学习,将培养出一批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茶产业人才,为推动广元市茶产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广元开放大学副校长蔡红说道,“希望此次研修学习推动全市黄茶产业全链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知识提档升级,能够起到研修一批、带动一片、富裕一方的作用,提升广元黄茶的竞争力,以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在现场教学期间,参训人员将深入四川米仓山茶叶集团三江加工厂和旺苍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实地学习“中黄1号”加工制作、红茶技术和茶园生产管理经验。“很期待接下来几天的培训学习,我将积极主动学习黄茶高质量栽培技术要点,茶叶质量安全管控,茶产品新媒体营销实战技巧,优化自己种植和销售黄茶的经验。”来自旺苍县的学员邬加才说。旺苍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县将加速茶产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把黄茶作为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基地建设、壮大企业、培育大户为重点,持续“扩面、提质、增效”,力争“十四五”末茶叶综合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 查看更多
(周俊 记者 李全民)“这片茶园三年后进入采摘期,每年净利润达200万;再聘用村民代管茶基地,人均增收2000余元……”8月22日,顺着弯弯曲曲的茶园路,但启德一边查看黄茶长势,一边向记者讲述他和这片茶园的故事:“一年里,我把家乡100亩荒山变成了‘金山’,再加上党的好政策,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啊!”但启德查看黄茶长势情况站在旺苍县龙凤镇龙安村茶叶基地举目远眺,一排排成片的黑色薄膜下茶叶幼苗长势良好。阳光下,片片茶叶泛出“金光”,整片山坡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这儿属于偏远山区,农户的小块地、边角地种粮食成本高、产量低、收入少,前几年,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耕地不得已被撂荒。” 但启德介绍。“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思源不忘本。我一直都想要为家乡作点贡献。”返乡能人但启德是龙安村人,1999年外出打拼在托普集团干管理,2008年他独立经营一家公司,积累了对企业、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也为返乡创业奠定了经济基础。在2022年8月的一次家庭聚会中,但启德提出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并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说干就干,他租下荒山,一头扎进去,誓要把荒山变成“金山”,向青山要真金白银。开弓没有回头箭。学习培训、请教专家、跑市场拓销路……但启德乐此不疲。凭着不服输的韧劲,渐渐地他从茶叶种植“门外汉”逐步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茶专家”。近年来,他先后投入500多万元,逐步流转茶园100多亩,全部进行生态有机改造,大大提升了茶园管护效率。功夫不负有心人。曾经的荒山坡,在但启德的精细管理下,“以茶兴农”的绿色发展梦正在这里成为现实。每年到茶园务工的村民有50多人,村民还有土地流转费,加上在茶园翻垦、除草、修剪、施肥的务工收入,人均收入达3万多元。2022年11月,但启德创办了旺苍县航瑞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和提供就业岗位、开展免费技术培训等形式,带动全村20多户农户开启增收致富路。龙安村8组茶农李新连表示,他在但启德的茶园务工,一年的收入大概有两万元,现在他也学着种植黄茶20亩,三年后收入还将翻两番。“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以青山绿水为载体,着力打造一个茶产业与乡村田园、休闲观光完美融合的综合文化博览园,为振兴乡村经济,带动乡亲们过上更富裕的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 但启德信心十足地说。  能人返乡创业,并不是孑然一身。返乡创业的能人陆续得到旺苍县委、县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与此同时,该县通过建立机制、常态走访、政策激励、搭建平台等措施,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实现乡村振兴。 查看更多
晋钊 (图片由夹江县委宣传部提供)  孟夏时节,位于乐山市夹江县的茶园和茶厂依旧忙碌。修剪、采摘、加工、包装……机械运转、茶香四溢,这里的绿茶正走向世界。  作为“中国茶业百强县”,近年来,夹江依托深厚的茶文化和优越的自然禀赋,全力推进茶产业做大做强。如今夹江茶早已飘香海内外,2022年全县茶叶总产量4.82万吨,毛茶产品产值高达40.14亿元。  一片小小的茶叶,何以远销海外、盛名远扬?面向未来,夹江茶又该如何精益求精、蓄势而起?百里茶乡环线。谋定而动绿茶出口锚定新赛道  6月的夹江艳阳高照,四川华义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义茶业”)的加工厂区内人流穿梭,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将一袋袋茶叶装载运上货车。这些茶叶将从成都国际铁路港跨出国门,远销海外。  “这几年自从我们打通海外市场后,夏秋茶的销量便逐年攀升。”华义茶业董事长方义开介绍。这个夏天他忙得不可开交,除了要赶制国内订单,还要处理海外客户的茶叶订单。  作为川内首家以自主品牌茶叶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茶企,2018年华义茶业全年出口茶叶480吨,创汇56万美元。自2021年起,华义茶业旗下的茶叶搭乘中吉乌“公铁联运”国际班列直接销售到中亚市场,夹江茶叶实现出口。  截至目前,夹江出口茶已开行3趟国际专列。据海关数据显示,华义茶业的茶叶出口创汇量占四川茶叶自营出口的60%以上。华义茶业出口创汇量的迅猛增长,为川货出国门添色不少。  华义茶业的茶叶出口,正是夹江县强化规划引领,开辟茶叶出口新路径的生动缩影。除华义茶业以外,夹江还重点培育扶持洪椿、百岳等茶叶出口加工企业;支持百岳、洪椿、华义3家出口龙头企业提升精制拼配技术,针对国际市场研发新产品,持续提升产品国际市场份额。  近年来,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夹江瞄准中亚、东亚等海外市场对精制夏秋茶的巨大需求,明确了一条出口带动整体提升的茶产业发展道路。  随着出口茶产业的发展,茶农也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目前,夹江全县茶农每亩茶园收益近700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夹江大力推进绿茶出口的举措,茶农纪泽赞赏有加:“自从茶叶出口后,夏秋茶利用率低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们的收入也大大增加了。”  近年来,夹江开通两条夹江绿茶出口国际班列,在乌兹别克斯坦落成四川省首个茶叶海外仓,夹江出口茶产品占中亚地区同类产品市场的30%以上,推动中国绿茶以及深厚的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2023年1月华义茶叶出口中亚专列。双管齐下名优茶与出口茶齐足并驱  从一个川南小县城,到如今的“中国茶业百强县”,夹江县为何能在众多茶产地中脱颖而出?  翻开乐山悠久的茶史,从茶马古道时期便可以看到夹江绿茶的身影。历史上苏东坡、陆游等著名文学家在品茗后,相继留下了“分无玉碗捧蛾眉”“雪芽近自峨嵋得,不减红囊顾渚春”等传世佳句。  夹江地处峨眉山脚下、南临乐山大佛,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丰沛,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因此形成了中国绿茶适宜产区的核心区域。  但丘陵多、山地少的地貌特征,让夹江的名优茶数量有限。有熟悉夹江的茶业从业者指出,在国内众多产茶地中,夹江的地貌条件不算突出。但在艰难的环境下,夹江另辟蹊径,走出了“名优绿茶上品牌、精致绿茶走出口”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擦亮“中国茶业百强县”名片。  “事实证明,夹江采用的‘两条腿’走路的法子走对了。”夹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夹江茶叶基地共30万亩,以青衣江为界,分为河东和河西两大片区,河东主要出产出口茶,河西主要出产名优茶。  推动名优绿茶上品牌,夹江系统规划品牌布局。  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当下茶业竞争激烈,提高夹江茶的知名度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夹江县坚持品牌导向,持续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支持重点企业使用“天府龙芽”省级公用品牌和“峨眉山茶”市级区域品牌。夹江县木城镇高山生态茶园。  在此思路下,百岳、洪椿、华义、绿山针4家企业获准使用“天府龙芽”省级公用品牌,天福、千里云、绿山针等5家企业获准使用“峨眉山茶”市级区域品牌。统筹省级公用品牌和市级区域品牌,培育了以出口为特色的“青衣江茶”地方区域品牌和系列出口茶企业品牌,基本形成了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特色品牌体系。  助推精致绿茶走出口,夹江着力强化宣传推介。  近年来,夹江县积极举办“中国夹江—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推介会”“中国绿茶出口发展论坛”等大型活动,在保障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搭建茶商交流平台,组织茶企走出去拓展自营渠道,开拓新兴市场,让夹江绿茶进一步走向世界。  夹江县还将借助第四届国际(乐山)绿茶大会暨第五届中国茶乡峨眉山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进一步提高夹江茶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当下,出口茶已成为夹江县乃至乐山市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乐山已建成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100万亩,其中夹江县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出口茶质量安全示范区23万亩、全省最大的机采示范基地18万亩。三管村茶园。蓄势而起打造“一片茶”全产业链发展  近年来,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夹江积极践行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建成四川省唯一的外向型出口茶现代农业园区,培育种植茶叶30万亩,茶叶加工企业240余家,形成四川最大的茶叶加工集群。  借力茶叶出口,夹江茶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未来夹江茶如何抓住机遇、蓄势而起?  在夹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无论是名优茶还是出口茶,夹江茶之所以备受青睐,究其原因,还是夹江茶的品质受到认可。而茶叶品质的提升,还得依赖规模化与标准化。  在夹江县政府的规划下,夹江茶产业发展正多路并进。  做大茶产业规模,基地建设是必由之路。  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大部分茶叶是小生产、小种植,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经营与大规模集体运作。没有规模化经营,意味着茶企的规模化效益不高,难以实现现代化经营。  按照易采摘、机械化等标准,夹江县系统推进“桉改茶”“坡改梯”“劣改优”“散改聚”四大提升工程,提升改造茶园6万亩,建成河东16万亩高标准出口茶产业带和14万亩河西高山生态茶叶产业带,成功建成全省最大的机采示范基地18万亩,是全省茶叶机采工程成效显著的示范基地,带动了精制川茶产业发展。在规范化生产的助力下,夹江“小茶叶”做成了“大产业”。  做强对外出口,标准化打造必不可少。  2021年12月30日,《乐山市出口绿茶、眉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发布,对茶叶原料种植、出口眉茶加工、产品质量管理、产品运输储存制定了细致的标准。  作为技术规程的起草人之一,方义开表示,规程的出台,为茶农和茶企划定了一条清晰的出口茶生产的“及格线”。如果低于“及格线”,茶叶就不能上市。“及格线”的出现,实际上也促进茶农和茶企生产更优质的茶叶,从而让夹江茶在国际市场上走得更远。  一座山孕育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从规模化到标准化,夹江茶不断强链延链、优先发展、创新发展,力争到2030年综合产值再上层楼。 查看更多
(林立 文/图 )乐山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誉,拥有峨眉山、乐山大佛、东风堰三处世界级遗产,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美食地标城市,也是全国名优绿茶最适宜区和全国茉莉花茶产业核心区。近年来,乐山市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农业第一主导产业来抓,茶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正朝着建设全球绿茶产业核心高地目标稳步迈进。峨眉山高山茶园目前,乐山市茶园种植面积140万亩、茶叶产量14.8万吨、综合产值300亿元,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规模以上茶企195家,茶企年销售收入达160亿元;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4个,“四川著名商标”26个,“峨眉山茶”品牌价值46.44亿元。竹叶青公司单品绿茶类产值突破10亿元,全国第一;峨眉山市国家级现代农业茶产业园,全省唯一;本地茶企业凳尧机械年销售8000万元,产值全省第一;高端茉莉花茶年产量0.3万吨,产值全省第一。春茶采摘乐山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支持夏秋茶产业发展的十二条措施》,市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茶产业专项发展资金,推动茶产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实现乐山茶产业综合实力全省第一。与中茶所、川农大、省茶科所等院校机构合作,组建了5个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开展茶园机械化、生态防控、数字茶园等技术示范,选育“峨眉问春”“紫嫣”等10个茶树新品种,在全国广泛推广。乐山市坚持基地规模化发展、绿色化提质、社会化服务,始终把基地建设作为茶产业发展的“大底盘”, 已建成国家级茶叶园区1个,省级茶叶园区5个,万亩以上集中连片茶叶基地42个,犍为县、夹江县纳入农业农村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茶企1家、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茶企6家。建成峨眉高端绿茶、犍为茉莉花茶、马边高山绿茶3个专业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150亿元。双福大西南茶业市场坚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竹叶青上榜《全球十大高端名茶》,是中国唯一上榜品牌。“峨眉山茶”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跻身全国绿茶类区域公用品牌前十强,荣获中国魅力茶乡和中国茶叶高质量出海地区2项国际金奖。打造高端绿茶“五朵金花”(竹叶青、峨眉雪芽、一枝春、森林雪、天然有机茶)、茉莉花茶“四小龙”(清溪茶业、炒花甘露、小溪茶业、凉厅子)、出口绿茶“三驾马车”(百岳茶业、洪椿茶业、华义茶业)。乐山茶叶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茶农增收。目前,全市共有茶农100万人,主产区农民收入70%来自茶产业,其中脱贫户种植茶叶35万亩,带动茶农亩均年收入5500元左右。乐山市注重“夏秋茶”综合利用,重点发展“机采茶”“夏秋茶”“茶食点”,延长产业链条,开展2至3轮夏秋茶机采,夏秋茶亩均增收1500至2000元。茶企常年务工人员近10万人,茶园带动脱贫户务工4.2万人。建成茶旅融合乡村旅游示范点83个,让老百姓“跳出土地”抓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银行”。 查看更多
(记者 边钰)《神农本草》记载:“茶树生益城山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作为我国茶叶原产地之一,四川是古籍记载中可知的历史最久远的产茶区。西汉王褒所作《僮约》中就有“武阳(今眉山市彭山区)买茶”“烹茶尽具”的记载,可见当时蜀地已经有了茶叶集市,饮茶已成为社会风尚。  如今,这份穿越千年的茶香可从书香中寻觅。在四川省图书馆,就藏有不少和“茶”相关的典籍和读物。5月29日,记者走进四川省图书馆,在典籍里寻茶香、品茶味。据不完全统计,这里藏有和茶相关的古籍达上千件(册),其中不乏版本价值极高的《茶经》,以及《宣和北苑贡茶录》《茶录》《东溪试茶录》《试茶录》《大观茶论》《北苑别录》《品茶要录》《本朝茶法》《煎茶水记》等。乐山市金粟镇刘家山村的茶园里,茶农们忙着采摘新一年的新茶。(资料图片) 章綦 摄(C视觉)书卷茶香收录丰富茶文化古籍  早在3000多年以前,巴蜀先民就已经发现野生茶树的叶子可以食用。巴蜀和茶的勾连,可以从馆藏古籍中一窥。比如,馆藏《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巴被周王室册封为巴子国之后,向周缴纳的贡物中除了桑、蚕、麻之外,茶亦在其中。书中还专门提到,巴国境内“园有芳翡、香茗”。香茗,即茶叶。而巴族被西周王室册封,早在约公元前11世纪,距今超过3000年。可见当时,茶叶已经属于珍贵的贡品。  四川省图书馆古籍部钟文介绍,《华阳国志》是东晋蜀人常璩撰写的一部史书,书中记录了我国西南地区较早历史时期的地理、历史、人物、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史学价值极高。  如今,翻开古籍,书中和“茶”相关的记录并不少见,比如《华阳国志》明确记载汉时广汉郡的什邡“山出好茶”;犍为郡“汉有盐井,南安(今乐山一带)、武阳(今彭山一带)皆出茗茶”……  对于喜爱茶文化的人而言,四川省图书馆的“茶”文化类典籍可谓主题多元,地区茶专著、品茗用壶著作、茶政之书、茶文化之书、品茶用水著作等应有尽有。其中,包括宋徽宗赵佶撰写的《大观茶论》,这也是唯一一部由皇帝撰写的茶书。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它像是一面镜子,让人们透过文字,看见古时鲜活生动的茶文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  宋代熊蕃撰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则介绍了宋代北苑贡茶的情况。宋时福建建茶已名传天下,北苑独称官焙。如今,在该书可看建茶采摘、焙制与进贡的种种细节。“其子刊刻时,增图三十八幅,附采茶诗十章。”  馆内不仅藏有《茶经》《茶录》这类综合性茶书,还收录了不少茶文化细分领域的古籍。比如,专讲茶具的《茶具图赞》、讲品茶用水的著作《水品》、讲品茗用壶的著作《阳羡茗壶系》。地区茶之专书者,也并不少见,如《东溪试茶录》,还有宋代沈括的《本朝茶法》也均有涉及。  这些典籍读来,趣味连绵,古今差异也跃入眼帘。以《茶录》为例,其记载唐朝主要采用的方式是煮茶。茶叶浸泡在水中,通过冷水煮沸,让茶叶香气满溢,激发出茶叶绵长、余韵绕口的味觉体验。但是宋朝则会采用反复冲泡的形式来沏茶。通过与沸水的反复接触,茶叶本身的香气逐渐释放出来,口感层次也愈发丰富。  除了《华阳国志》,馆内还有《四川通志》《彭山县志》《蜀中名胜记》《蜀典》等典籍,能让人回望川茶风华。中华再造善本《茶书》。 省图书馆供图镇馆之宝在《茶经》中品茶香《茶经》是四川省图书馆馆藏镇馆典籍之一。在今年4月《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八期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时,节目中所展示的《茶经》版本即为四川省图书馆所藏。钟文介绍,《茶经》是唐代“茶圣”陆羽撰写的关于茶的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书中记载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法及用具等,是中国茶学的奠基之作,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川省图书馆收藏的这部《茶经》为宋刻百川学海本,是现存最早的《茶经》版本之一,版本价值非常高,书页上有张大千等名人钤印。“如今,从藏印中可知,此本曾经被程邃、金农、张大千等艺术大家和唐岳等藏书名家所收藏,是一部递藏清晰、传承有序的传世之作。”  《茶经》是中国茶文化历史上最重要的古籍之一。全书分三卷十节,系统地总结了当时茶叶的起源、生产、器具等各方面知识。它的出现推动了唐宋时期的茶道盛行,成为世界三大茶书之一。“可以说《茶经》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都作出了卓越贡献。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以及近代以来在东南亚和欧美盛行的茶文化,或多或少都受《茶经》影响。”钟文说。《茶经》另一重要作用还在于定名。古代茶有“荼”“槚”“茗”“荈”等多种叫法,直到陆羽的《茶经》出现,“茶”这一称呼才被确定下来。  这样一本重量级典籍重焕青春也并不容易。古籍修复师袁东珏回忆,他们发现这本书时,书本破损严重。为了用相同颜色的纸页,修复师特意用从浙江孤山上捡来的栎树果壳熬水、染纸来做修补,才让其重焕新生。  在《茶经》中,也有不少四川元素。比如里面写道:“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彭州茶是当之无愧的“川茶冠军”。《茶经》还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其中的“巴山峡川”就是指四川、重庆、湖北等边境山地。  《茶经》也不只是单纯说茶。陆羽指出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首次把人的“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将茶的功能从药用、食用、饮用上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让其成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  《茶经》富含的美学,穿越千年依旧打动人心。钟文提到,其蕴含的“艺境”“意境”“境界”,是中国古典美学特征的体现。《茶经》是四川省图书馆馆藏镇馆典籍之一。鲜活生动缱绻书页的茶文化风情据记载,仅在清宣统元年(1909),成都平均每条街道就有一家茶馆,可见茶文化之盛。在馆藏典籍里,还可窥见当时的盛景。《成都通览》记载:“成都之茶铺多,名曰茶社……省城共计四百五十四家。在前之斗雀、评理等事已禁止,惟评书、洋琴二事尚仍旧也……”  当时市面上流行什么茶、又有哪些“好吃嘴”喜欢的茶食、价格怎么样?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成都通览》中得到解答。书中提到,当时市面上常见的茶有红白茶、苦丁茶等,不过其中提到的“苦田茶”,如今已鲜有人说。里面还附有刘华丰茶号改良茶叶价目表一份:“乌龙上品每斤四元,中档的每斤三元二,龙井上品每斤三元二中档每斤两元四,香片高档的每斤两元……”如今来看,价格也并不算低。  一杯好茶配上糕点,对于人们来说,这就是好生活。在《成都通览》的《成都之茶食名目及价值》记录了成都茶馆里所供应的茶食,山楂月饼、桂圆月饼、葡萄饼、火腿饼……种类多样的糕点果子,让人目不暇接,也让人们看见百年前,川人的安逸闲适。  和现代流行去“网红”茶馆打卡一样,在百年前,去这种“口碑好店”也是流行。书中还提到,1908年劝业场(今商业场)开业后,新开有“特别茶铺”数家,其中的宜春楼、第一楼、怀园均好,这几家茶铺的特点是“茶香、水好、座雅、楼高”,茅茶每碗四文,春茶、白毫六文,香片三十二文。  钟文介绍,四川省图书馆收藏的《成都通览》为清宣统成都通俗报社石印本。该书是由清代学者傅崇矩根据自己的耳目所及、事物实录、调查笔记所写的一本反映清晚期成都社会全貌的书。全书分一百目,细目近一千,详细记载成都山川气候、风土人情、农工商业、饮食方言、居家事物等。是清末成都社会研究的珍贵史料。  还有其他和四川相关的典籍、文章,可以让人看见四川茶文化的斑斓。唐宋时期,全国有八大产茶区,其中最大剑南茶区就包括邛州(蒲江),其中邛崃火井、蒲江临溪产茶最多。收录于鹤山文钞卷十四的宋代魏了翁的一篇佳作《邛州先茶记》,用理学对茶进行诠释,在中国茶文化中有深远意义。  另外,饮茶作为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还体现在很多书籍用茶命名。这类书籍往往为志怪小说、故事、笔记,类似于喝茶聊天、讲故事。如《茗余新话》《茶余客话》《茶余谈荟》等都是这类著作。其中,《茗余新话》为清代四川人王光甸仿聊斋写的200多则身边事或者友人述说故事。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阵锋 特约通讯员 程一凡  5月27日上午,雨过天晴,在川东铜锣山腹地,海拔近千米的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漫山的茶树在雨后阳光照耀下,更显郁郁葱葱,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浙江的安吉白茶驰名全国,处于同一纬度的家乡——大竹县是否也能培育出优质的白茶呢?”2009年,在浙江务工的廖红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2000株安吉白茶种苗带到大竹县团坝镇的高山上。14年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团坝镇的白茶从山腰“长”到了山顶。如今,大竹县以团坝镇为核心,辐射13个乡镇15个村,种植白茶共8万余亩,其中盛产面积5万亩,年产干茶700余吨,总产值超20亿元。今年3月,大竹县团坝镇以白茶产业成功入选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白茶如何从“他乡客”成长为大竹县特色产业“五张名片”之一,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康的“黄金叶”?5月27日,笔者走进大竹县团坝镇,探寻白茶产业的发展脉络。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云峰茶谷白茶基地。 王巍 摄“东茶西引”安吉白茶大竹“安家落户”  “大竹人爱茶,追溯起来已有 1700 多年的种茶史了。以前是绿茶,现在则是白茶。”大竹县茶叶(白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飞介绍,“大竹的气候、土壤、海拔、生态条件以及成熟的种植管理技术极适宜发展白茶。”  白茶种植在大竹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1年,大竹县从浙江省安吉县大规模引进白茶。但在产业发展初期,白茶仍然面临系列问题,比如:土地流转不足、人力配备不够、基础建设落后、设施设备紧缺、销路不畅等。  当地党委、政府详细了解情况后,创新提出“党建引领、产村结合、助力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新型产业化发展模式,当地农户纷纷加入到白茶产业发展中来。  通过区域带动,越来越多当地人愿意种茶;产业优势聚集,越来越多浙江茶商愿意到团坝镇收茶。团坝白茶发展模式可总结为“四带三供”,即大竹本地人和浙商们联手发展,浙商们带资金、带技术、带人才、带市场,大竹供土地、供劳动力、供基础设施配套。通过这种模式快速推进大竹白茶产业的发展。  从“他乡客”到本地产业支柱,近年来,大竹县不断推广复制“团坝经 验 ”,带 动 全 县 约3000户群众种植白茶3万亩,通过土地流转服务、发展白茶产业、财政补贴资金量化股权分红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210万元。擦亮名片做大做强金字招牌  “以前凭着大竹白茶过硬的品质,很多茶企都是以‘借船出海’的方式出售。现在我们希望有自己的金字招牌。”王飞说,近年来,大竹先后创立了巴蜀玉叶、国礼等10余个大竹白茶品牌,“大竹白茶”已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为了深耕大竹白茶品牌,白茶产业一改原来的各自为战、粗放发展的旧模式,走向携手并进、品牌整合的新路子。2020年,大竹白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021年11月,完成国家区域公共品牌商标注册,注册子商标10个,其中“国礼”多次荣获“中茶杯”茶王奖;2018年—2021年,连续4年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未来五年,大竹县委、县政府将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打造大竹白茶产业川渝合作特色高效农业带,做大做强“大竹白茶”区域公共品牌,着力打造四川省大竹白茶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全县白茶总面积达15万亩、实现产值50亿元。茶旅融合“一片叶子”带来新风景  “谁惹心弦舞翠微,翩翩如蝶共茶飞。”云烟氤氲,笼罩着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的云峰茶谷,从高空俯瞰,翠绿的茶树如荡漾的波纹,一圈圈从山顶蔓延至山脚,令人流连忘返。  “在云峰茶谷的建设中,我们把周边闲置的民居充分整合利用起来,打造休闲民宿和文体设施,实现了园区发展和村民收益的‘双赢’。”大竹县白茶产业协会党委书记廖红军介绍。  针对自身特色,大竹县明确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思路,把白茶作为全县五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大力实施“科技兴茶、品牌立茶、文化强茶”战略,推进茶经济与生态文旅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确立了“一核、三线”规模发展大竹白茶的思路,即以团坝镇白茶基地为白茶发展主核心区,打造铜锣山、云雾山、明月山三条白茶产业示范线,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精品白茶”之路,做好白茶产业“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两篇文章。截至目前,团坝镇云峰茶谷已成功建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在过去七届“喊山开茶”文化节活动中,累计接待游客2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500万元。名品推荐官大竹县团坝镇党委书记王栋:  “近年来,团坝镇以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和融合发展为‘三驾马车’,全力推进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白茶不仅成为团坝群众增收致富的‘靠山’,也成为全县特色产业一张闪亮名片。大竹白茶深受全国各地‘茶友’青睐,云峰茶谷成为川渝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白茶核心园区内部升级打造,争创4A级景区。欢迎各地朋友到团坝做客,游云峰茶谷、品大竹白茶、享畅快人生。” 查看更多
(龙泓宇 记者 杨德慧)这些天,北川农业农村局茶产中心引进人才、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硕士毕业生李倩的朋友圈转发着首届浙川茶产业融合发展大会暨绵阳·北川第十届羌茶节相关的每一条消息。原因无他,只因为这场盛会以苔子茶为媒,连接浙川两地,为北川带来了21亿元的乡村振兴“大订单”!苔子茶成功“做媒”的背后,也有着川农茶力量。李倩的研究生导师、园艺学院杜晓教授研究苔子茶已有20多个年头。长期以来,他作为学校同心服务团专家、知联会会长,坚持科技助农、科技兴农,把曾是鲜有人问津的苔子茶树,变成了当地百姓致富的“摇钱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振兴树”,真正把论文写在茶园里。千年品种亟待新生苔子茶是北川县特产,以古茶树群生的方式分布在海拔1000米—1800米的高山峡谷之间,因受昼夜温差大、云雾多等自然条件影响,使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安全等优点,获得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是难得的高山生态好茶。一辈子研究茶叶的杜晓深知苔子茶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当他看到优质苔子茶潜力没得到挖掘,茶叶价值没得到体现,心痛得不得了。为助力北川走出一条以茶兴业、以茶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杜晓与当地共建北川苔子茶古树茶研究博士工作站,带领团队数年如一日,访茶企、问茶农,进茶园、钻密林,足迹踏遍北川大大小小的茶山,只为摸清苔子茶的资源底数。在对苔子茶进行深入的实验室理化分析和对其市场表现进行广泛调研后,杜晓团队发现苔子茶的众多指标表现优异,但因其种质资源挖掘不足、加工工艺不规范,导致产品种类少,品质忽高忽低,经济价值未能最大化。杜晓就此定下“药方”:建立完整齐全的品类体系和科学规范的品控体系,稳定茶品质,打响茶品牌!筑牢品控稳定品质如何稳定苔子茶的品质,是杜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他与当地政府、茶叶行业协会深度合作,正在为北川苔子茶制定详尽的品控标准体系。品控体系的建立,将对“北川苔子茶”这一品牌下全部30余种茶进行全面规范,哪种茶哪一级应该满足什么样的外形特征、达到怎样的理化指标、使用哪种方式加工储存和运输等,都要一一进行科学严谨的认定,以此来确保品质稳定性,进而形成强烈的品牌印象、稳固的消费市场,带动茶农赚“长长久久”的钱。建立品控体系不难,获得茶企茶农的认可与执行才是关键。为此,杜晓经常到茶园茶厂中指导从业者,既讲解说明又现场演示,真正把现代化科学化的茶叶栽培管理和制茶技术送到生产第一线。同时,他还鼓励和指导大家参加茶产业的各种斗茶大赛、技能比拼等,力求让优秀的本土人才发挥引领作用,确保品控体系能够得到长期坚持。北川都贯茗丹家庭种植农场的赵丹非常珍惜现场听杜晓指导采茶制茶的机会:“以前从没想过采茶种茶也要讲科学,哪种茶要怎么采、采哪里原来都大有讲究。”赵丹一家从以前只能卖几十块一斤的大宗茶,到如今通过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茶园,已成功实现生产销售几百乃至上千块一斤的苔子茶。截至2022年底,北川茶叶基地总面积达9万亩,涉茶农户2.1万户8万余人,年加工量达1250余吨,一个集产、供、销一体化的苔子茶全产业链正日益形成。打响品牌助力振兴“这个茶真别致,像打仗的旗枪一样!”在去年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北川推出的工艺名茶“旗羌”备受茶客关注。“旗羌”是杜晓专门为打响“北川苔子茶”品牌而研制系列形象产品之一。他专门寻找北川苔子茶种的古树老枞,创造性地采一芽叶3茎,经摊放、炒制、理条、定型、烘干等10多道工序制成。产品含丰富的茶氨酸和延缓衰老的儿茶素,冲泡时茶芽如枪,叶似旗,茎似旗杆,泡在杯中嫩栗高香、枪旗直立,代表着羌族独特茶文化,极具市场辨识度。合作初期,北川苔子茶茶类少、规模小、销路窄。杜晓团队在做好茶叶的栽培指导、工艺优化外,还着力进行品类拓展,成功研发试制了花茶、黑茶、乌龙、黄茶、白茶等茶类,让苔子茶建立起囊括6种茶类的产品体系,拥有了可覆盖多级茶叶市场需求的供应力。“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牢记嘱托,在‘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上下功夫,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川农茶力量。”眼下,杜晓正在带领团队研究探索苔子茶黄茶的现代生产新工艺,让北川茶产业再添发展新路径。 查看更多
(田祖国 摄影报道)5月19日,第四个“国际茶日”前夕,广安市“国际茶日”茶文化交流活动在前锋区龙滩镇水源村举行。活动期间,广安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易建明,前锋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温秋园,前锋区茶叶协会会长、广安森林雨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徐凯,四川省御临龙须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何胜等专家共品“广安松针”、共叙广安茶事,为如何打造广安名茶献计献策。茶文化交流活动现场广安市前锋区、邻水县、华蓥市依托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先后规划发展了一定面积的茶叶生产基地。截至2022年底,全市茶园面积18220亩,其中前锋区13020亩,邻水县5000亩,华蓥市200亩。毛茶产量440吨,毛茶产值达到9000万元。全市共有8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茶叶的种植和加工,带动茶产业的发展,其中邻水县未来茶叶专业合作社、广安龙滩松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的基地面积较大。广安森林雨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徐凯介绍,“广安松针”系列茶的原料来自生长在华蓥山松林下的茶树嫩芽。茶树生长在松树下,花青素含量更高,茶松相间,全国独一无二。2016年,“广安松针”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广安松针系列茶——“蓥山皇片”白茶,在世界绿茶评比大会中喜获金奖。御临龙须茶负责人何胜认为,广安名茶品牌打造力度不够,是制约广安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广安虽然培育广安松针、御临龙须等品牌,但知名度普遍不高,还需在品牌包装、形象宣传推广上多下功夫。广安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易建明认为,广安茶的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要齐头并进,要大力推广适用的采茶机,推广应用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建立以云平台、手机APP、无人机防控等为主的茶叶基地管控技术。全方位宣传“广安松针”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广安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广安正加快推进前锋区、邻水县对有机茶的申报认定工作,提升广安茶叶的名牌效应。 查看更多
(记者 程强)5月19日至21日,在国际茶日到来之际,你我共茗·蒙顶甘露——蒙顶甘露全国品鉴会(线上) 在雅安举行。活动联动32个城市、46个分会场共饮蒙顶山茶。通过云品鉴,助力蒙顶甘露的营销与推广。 蒙顶甘露品鉴会现场活动邀请了雅安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市供销社、市商务局、市经信局等市级部门相关负责人,雅安蒙顶山茶产业技术研究院、蒙顶山茶产业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专家共品蒙顶甘露,共迎国际茶日。雅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孟国才参加品鉴会并讲话。孟国才在讲话中表示,雅安市紧扣四川省委、省政府精制川茶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和雅安市委、市政府“加快构建以雅茶引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工作要求,聚焦蒙顶甘露,实施单品突破,始终以“三茶统筹”为工作主线路,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11万吨,综合产值超200亿元,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四川省前列。“蒙顶甘露紧卷多毫,浅绿油润,碧青微黄,味醇甘鲜。”品鉴会上,行业专家为蒙顶甘露作推介。据了解,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是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植的地方。2022年,蒙顶山茶以43.99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2022中国茶叶公用区域品牌前十位。近年来,雅安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推动川茶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千亿川茶产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乡村振兴”、蒙顶山茶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等机遇,狠抓基地、健全标准、做强品牌、促进产业升级,实现雅茶绿色发展、转型发展,茶产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雅安深入开展茶文化挖掘,大力实施茶科技攻关,强力推进雅茶产业转型升级,探索走出了一条茶文化赋魂、茶科技赋力、茶产业赋能的“三产融合”发展新路,有力促进了雅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次活动,由雅安市农业农村局、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政府、四川雅茶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雅安市名山区农业农村局、雅安市名山区经济合作和商务局承办。 查看更多
夏绿 (图片由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提供)  茶,一片神奇的树叶。在四川,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源远流长。  追溯历史,四川为植茶、饮茶发源地之一。细数当下,四川茶叶综合产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茶叶生产规模、茶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展望未来,川茶综合产值如何再突破?推动文化赋能,从天府之国的悠久历史中挖掘茶文化深厚内涵,是题中之义。2022年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提出要“深入挖掘弘扬川茶文化,讲好川茶故事”。  这片神奇的树叶上,刻画了怎样的发展脉络?如何深入挖掘弘扬川茶文化?我们循着叶脉,向历史、向未来找寻答案。青神县罗波乡官斗山村茶园。追溯历史:植茶、饮茶发源于此  去年年底,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涉及全国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了绿茶、红茶、黑茶等多个传统制茶技艺,充分展示了中国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这其中,川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根据史书记载,四川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最早饮茶、种茶的地方之一,这里还曾兴起了世界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  对于川人饮茶的历史,多部古籍有明确记载。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曾记载,巴国境内“园有芳翡、香茗”。香茗,即茶叶。巴被周王室册封为巴子国之后,向周王朝缴纳的贡物中,茶位列其中。而巴族被西周王室册封,早在约公元前11世纪,距今超过3000年。  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其《凡将篇》中记载,西汉前期,蜀郡有茶;西汉扬雄所著《方言》则说“蜀西南人谓茶为蔎”,说明蜀地出产茶叶;《华阳国志》更明确记载汉时广汉郡的什邡“山出好茶”;唐代陆羽在我国第一部茶业专著《茶经》里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因出产好茶,自然形成交易。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描绘“牵犬贩鹅,武阳买茶”。其中,“武阳郡”为如今的四川新津到彭山一带,这是世界上有关“茶市”最早的记载,说明四川的岷江流域是最早设立茶叶市场的地方。  有学者研究认为,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来看,六朝以前所有关于茶的记载都出于巴蜀,我国乃至世界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习俗也从四川开始。  从地理版图来看,四川因独特的盆地构造,地势高低不同,气候差异大,不同区域产出独具特色的茶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据统计,全省共有产茶县(市、区)120多个,分布在盆周山区和盆地丘陵区,因形状类似字母“C”,被称为“C型黄金项链”。  川南,纬度低、海拔低、气温较高的宜宾等产区,盛产全国最早上市的早春茶;川东北,“万源富硒茶”“宣汉漆碑茶”“大竹白茶”“广元黄茶”等高山生态茶声名鹊起;川中,茉莉花茶从这里香飘全国;川西,边茶至今仍在续写茶马古道的传奇。如今,在整个四川,“两带两区”茶叶基地(川西南名优绿茶、川东北高山生态茶产业带,川南工夫红茶、川中茉莉花茶集中区)正在加速形成。外国友人体验川茶文化。面向未来:文化赋能川茶“出海”  茶文化底蕴深厚,但还要挖掘与弘扬。川茶产地分布广泛、资源独特,弘扬川茶文化要有布局、有抓手,实现优势聚集,加快川茶出川、出国。  2014年,省政府发布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首次聚焦川茶,提出要把四川建成国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文化基地。同年,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成立。经行业推举和省级业务主管部门核准,川茶集团在“叙府龙芽”主品牌基础上升级的“天府龙芽”,被确定为川茶省级区域公共品牌。  这是四川首次在省级层面设立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此后,川茶便以“天府龙芽”为载体,以全新的姿态走出四川,走出国门。  川茶如何更好地出川、出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是直通桥梁。  截至目前,茶博会已连续成功举办12届,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春季茶展之一,是四川与海内外茶企茶商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刚刚结束的第12届茶博会更是创造了多个历届之最,展览面积和国内参展团队均为历届最大规模,境外展商数量比上届增加一倍。茶博会上,来自境外的商务代表受邀参加了全球采购商大会、茶文化展示等活动,为川茶“出海”创造了更多机会。  茶旅融合是重要载体。  每年春茶期间,雅安、泸州、达州、乐山等四川茶叶主产区均会举办大型茶文化旅游节。以蒙顶山茶主产区雅安为例,这里是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最早向西藏输入茶叶的原产地。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四川有2个入选,均在雅安市,分别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通过挖掘茶文化,雅安打造了全国首个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茶产业带,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国家茶叶公园,持续举办十八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同时,雅安还以“茶马古城·世界茶源”为主题形象,积极推进藏茶文化旅游开发,茶文化特色旅游村镇、茶文化主题庄园、自驾车示范营地等项目建设。  川茶“出圈”,着力弯道超车。  近日,在宜宾市南溪区李庄月亮田景区,一家开业不久的新式茶饮店成为旅游打卡地。店内以竹叶青、毛峰等川茶品茗为主题的新式茶饮,让游客有了一次难忘的探店经历。  这是川茶打破线下传统茶饮模式,探索打造的新式茶饮店,今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开业50家。不同于传统茶室,店铺以“一人一席一茶点”为特色,从产品品类、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创新,游客在店内能够得到川茶、茶点、茶文化等一站式综合体验。  近年来,集品茗、打卡、休闲于一体的新式茶饮店不断推出。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新茶饮”消耗茶叶超过20万吨。“川茶产量高、品质好,四川茶饮文化深厚,以川茶为主题的新式茶饮店优势突出,这是川茶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突破。”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放眼未来,一片小小的茶叶,将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香飘”世界。 查看更多
近年来,乐山市夹江县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茶叶做“文章”。以茶为媒,深化改革,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扩展朋友圈,成功建成全省唯一以出口茶为主导的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将绿茶产品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俄罗斯等多个中亚、欧洲和非洲国家。夹江绿茶年出口量已经能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全国的十分之一。夹江如何让一叶香茗成功“出圈”,“香”飘海内外? 夹江县层层梯田层层禄天时地利占先机青衣江畔,座座茶山连绵不绝,丛丛茶树往往每三天就能长出新的一茬。夹江茶人们抢抓春光、不误农时、愈发勤劳,顶着烈日加紧采收、加工、包装,让清甜的茶香漂洋过海,占满外国友人的心尖尖。以茶为媒,茶文化也拉近着彼此间的距离。“夹江种茶由来已久。”忙碌的茶农告诉记者,早在千年以前,夹江茶就开始种植,清朝时更是成为皇家贡茶。夹江与茶结缘,首先得益于“天时地利”。夹江县地处川西断褶区,地貌分异明显,地形变化较大,构成山、丘、台、坝四个地貌单元。低海拔区域适宜发展种植业,中海拔区域则是以林业发展为主,是川西名优绿茶的最佳种植区域,具有“高山云雾”的生态环境。同时,夹江县降水量较为丰沛,县域内河流有青衣江、稚川溪河流经,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的护航下,保灌面积达20万亩。因此,夹江县种茶条件得天独厚。此外,夹江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南临乐山大佛,西傍峨眉,是乐山北大门。成昆铁路、成乐高速、乐雅高速、省道103线和省道305线穿境而过,是川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从过去的茶马古道到如今的“中欧专列”,大道通衢,小道便利,绝佳的交通区位优势,奠定了叶叶香茗奔向远方的基础。人和政通促发展“家和万事兴”。“人和”从来都是成事最关键的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企业家们的艰辛付出,更离不开人与人的同频共振、和谐发展。一片茶叶染绿一方山水。“百里茶乡”项目地跨夹江新场镇和吴场镇,拥有超10万亩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发展旅游具备优越条件。在新场镇朱坝村的绿山针茶旅基地,负责人朱廷云经营基地多年,如今基地茶果满园、步道交错,茶旅相融、景色优美,成为集公园、花园、果园于一身的特色茶园,每日能迎来数百观光游客,还带动了不少农户加入进来,吃上“旅游饭”。这些茶叶在出口之前,便以“绿色”“观光”的方式产生经济效益,富裕当地百姓。“选择茶旅融合发展道路,选择长年累月耐心投入,看着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我的‘乡愁’,也是我的‘乡愿’。”朱廷云如是告诉记者。四川洪椿茶业有限公司是夹江县茶产业龙头企业之一,茶叶制品远销中亚和北非多国。离加工厂尚远,便能闻到成品茶的香味。公司负责人古翠琼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到夹江办厂,已经在茶产业上摸爬滚打了30多年。对茶,古翠琼有着一种特殊的坚持与情怀。古翠琼介绍,两条现代化茶叶精加工生产线日产茶叶量可达80吨。公司辐射了县内外15个茶叶主产乡镇近12万亩茶园、约10万茶农,实现茶叶人均收入7000余元;带动县内外茶叶加工企业80余家。目前,两条生产线正在进行换代升级,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打通、拓宽海外市场积蓄力量。夹江出口绿茶新力量,避不开百岳茶业公司。这家成立5年不到的公司在稳扎稳打中力争上游。公司总经理薛毅介绍,企业自主设计并建成的首条立体布局的全自动化出口绿茶加工生产线,单条生产线加工能力在亚洲都排得上号。通过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川农大等科研单位和专家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在出口绿茶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上获得多项专利,有效延伸了出口绿茶产业链,提高了夏秋茶的利用率。像绿山针、洪椿、百岳一样的民营企业还有很多,这些企业是茶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带动广大茶农增收致富,弹奏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强音。人和政通。夹江把茶叶作为现代化农业建设重点,脚踏实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茶产业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天时地利人和”,无不催生着夹江茶在全省率先“走出去”,“香”飘海内外。——2022年夹江县茶叶总产量4.82万吨,毛茶产品产值40.14亿元,综合产值75亿元;出口茶产量3.52万吨、出口额11.26亿元,出口量和出口额居全省第一。自2021年4月代表川茶首次直接出口中亚以来,夹江茶叶已成功发行6趟出口茶专列。阳光无限茶正绿,沐浴阳光,拔节生长,“青衣江茶”生机盎然,“香”飘海内外。(夹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查看更多
(林立 文/图)5月11日至5月15日,“第12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将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来自“峨眉山茶”主产地的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峨眉雪芽茶业分公司等9家峨眉山市茶企将云集蓉城亮相本届茶博会,向广大客商和蓉城人民展示峨眉高山高端“双高”绿茶风采。中国美丽茶园据了解,峨眉山市是四川茶叶的重要发源地,位于北纬30°世界野生古茶中心带、川茶“C”字分布核心区,是全国茶业百强县、四川茶叶10强县之一。2019年,以茶产业为主导的峨眉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近年来,峨眉山市从培强产业基地、完善产业体系、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发力,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茶园面积已达23.22万亩。其中,全国绿色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9.9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1万亩;鲜叶产量约10.7万吨,全市茶农超10万人。2022年,全市茶农人均收入约3.3万元。目前,峨眉山市已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乐山市级龙头企业9家,建成国内一流的茶叶加工生产线5条,构建了以“竹叶青”“峨眉雪芽”“天然有机茶”“榜上有名”“仙芝竹尖”为龙头的“五朵金花”、300家茶叶加工厂百花齐放的加工生产格局。2022年,全市干茶产量达2.38万吨,较2021年增长2.26%。境内农夫山泉茶π、天然有机茶超微粉等茶叶衍生产品蓬勃发展,峨眉山佛源文旅交通集团开发茶酒、好心情食品公司开发茶糕等产品,茶叶正逐步从传统饮品向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跨越发展,茶叶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峨眉山茶”的品牌影响持续扩大,该市借助“竹叶青”“峨眉雪芽”“天然有机茶”“榜上有名”“仙芝竹尖”“三父子”等品牌,全力打造绿茶为核心,红茶、花茶、黑茶、白茶为支撑的“一核多元”产品体系,进一步提升本市茶叶知名度和影响力。现有竹叶青、论道、峨眉雪芽3个中国驰名商标,竹叶青绿茶、峨眉雪芽雪霁禅心荣获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有效宣传了“峨眉山茶”区域品牌。截至目前,“峨眉山茶”区域品牌价值达41.76亿元,居全国十四,价值较2021年度增长了9.5%。参加本届茶博会的9家茶企,既有“五朵金花”中的“峨眉雪芽”“天然有机茶”“榜上有名”三家企业 ,也有近年来多次参加茶博会并获奖的“峨茗春茶”“三父子茶”以及“龙门茶场”“光大茶叶”“春天里茶业”“不忍独享茶业”等峨眉山民营茶企。他们将峨眉山春天的茶香带到蓉城,展示高山高端绿茶的特色魅力,将成为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