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赵宁 张苗 李全民)高标准农田是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苍溪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稳面积、增产量、提质量”发展思路,立足实际,统筹规划,抓住农田建设的黄金时期,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高耕地质量,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端稳端牢“手中饭碗”提供有力支撑。眼下,正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黄金期。一大早,记者在元坝镇石门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看到,挖掘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机器的轰鸣声在广袤的田野间此起彼伏。放眼望去,集中连片的土地平整,田间机耕路宽阔平坦,大小沟渠纵横相连,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已然铺展开来,广袤的乡村散发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石门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面积900余亩,目前已经完成百分之四十左右,我们力争在4月30日前完成剩余的工作量,以便进行大春生产。”项目现场负责人谢春喜介绍道。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工程,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能够显著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农业生产也将得到极大的改善。“目前,石门社区进行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片建设是把小田改大田,把坡地改成田,把排灌渠系延伸到田块,把耕作道延伸到整个田间地头,逐渐形成了土地的规模化、机械化,为老百姓的耕种带来了方便,深受老百姓的欢迎。”石门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杨晓勇说。据了解,苍溪县元坝镇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包括土地整治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其中土地平整992.16亩、新建排灌渠道1551米,新建蓄水池3口,改建山坪塘4口,改建生产路4316米。2023年,元坝镇将继续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提升高标准农田综合效益,让越来越多的“粮田”变“良田”,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查看更多
(唐福升 樊陈 何浩东 李全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建好“天府良田”,广元市旺苍县正全面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今年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基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旺苍县国华镇,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经接近尾声,目前正在进行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早,施工人员就开始备料,准备建设田坎、便道等,预计该项目将于5月底完成。杨洪林家的2亩土地都在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范围内,没改以前,每一块地都很小,2亩土地有5块碎地,机械根本进不了田,只有用牛犁地,人工播种,效率非常低。自从得知自家的田在改造范围内,这段时间,他每天都会到田边来走一走,盘算着以后的种植方向。当地的农田大多顺山而建,地面坡度大,土地分块多,不适合机械耕作,农民种粮成本高。正在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沟渠和田间道路配套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集中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的农田,更好的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目前,旺苍县正全面加快完成4.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收尾工作,同时启动建设2.7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确保大春生产投入耕用。 查看更多
近日,在彭山区公义镇欣荣村,田野里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正抓紧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业,不久后,这里将要修建起长达5562米的排灌渠,以及193处配套渠系建筑物。种粮大户王程淋刚刚把地里青菜收完,现在正忙着准备新一季的水稻种植,“看着村子里田成方、渠相通,我种粮的底气更足了。”王程淋说,早在2014年,他就在欣荣村周边流转了几百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粮,还成立了成林农机专业合作社,后来发展到6000亩,如今,他既是农机手也是种粮人,还带着周边农户一起致富。据了解,欣荣村地处彭山区稻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水利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土地集中连片,有机械化耕种的天然优势,但依然存在土地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田块之间较大落差等问题。“要促进粮食增产增收,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就必须完善节水灌溉设施,推广大型机械作业。”彭山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表示,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将大幅提升耕地质量以及耕地综合产能。为实现科学改造,农技专家们提出,高标准农田的改造过程要采用先进设备,在保护耕作层不减的情况下,确保整片土地的地水平高度一致,这样在灌溉时,既能节水,又能减少管理麻烦。“在原来田型调整的基础上,我们要进行田平面更精细化的平整,通过激光平底机等先进技术,保证田平面落差在10至15公分之间,这样更有利于肥水的管理,为高产打下基础。”近年来,彭山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欣荣村共有1000余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中,平整土地930.7亩,新建田间7条道路共4066米,并配套道路附属设施88处。未来,项目区域将实现道路循环畅通、渠道水清岸绿、农田平整成块,农田规模化流转潜能进一步得到释放。王程淋流转的耕地,正逐步建设成高标准农田,政府做灌溉、排涝、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等基础性工作,王程淋则专心培育优质高产水稻。因为土质改善、灌溉良好、水旱灾害少,优质稻价格上去了,而种粮成本则比非高标准农田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帮我们打好了基础,我们可以放心扩大规模。”王程淋笑着说。( 供稿:彭山区委宣传部 马诗雨 邓凌瀚) 查看更多
(衡欢 记者李国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下,正值小春管护的时节,在西充县南台街道南岷山村高标准农田基地,接连成片的油菜、小麦长势喜人,一条条新建的生产便道和排水沟渠纵横交错,村民们忙着施肥、除草。春日暖阳下,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春管图。“这一大片都是整治好的高标准农田,全都种上了小麦和油菜,长势良好。”田坎上,南岷山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茂看着眼前成片的农田感慨不已,“以前我们村的田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地势矮的受涝,地势高的受旱,耕种困难。现在好了,高标准农田整治后,一块块分散的小田变成了大田,起伏的坡地变成了平地,田间地头多了一条条产业路、灌溉渠,种植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西充县南台街道南岷山村高标准农田基地。  衡欢摄陈永茂介绍,该村高标准农田于2022年10月启动建设,今年1月基本完工,共建设4000余亩,采用“公司+业主+农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玉米、大豆等作物,通过轮作、套种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田地化零为整,升级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良田。既可提升土壤肥力,也为机械化生产、规模种植创造了条件。”西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南岷山村的高标准农田基地是西充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该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着力优化田块布局,坚持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提升机械作业能力;比照丘区农机作业条件,新建产业路、机耕路;完善田间渠系,配套蓄水设施,推广节水灌溉等。目前,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54.13万亩,2023年将新(改)扩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建成区域内,农田排灌能力达80%、农机作业能力达70%,提升粮食生产能力560万公斤,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全县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霞翻新的土地,层层堆叠在山坡上;远处,挖掘机敲碎岩石、平整土地发出的轰隆声回荡山谷,来回穿梭间,一畦畦新修的农田初具雏形。近日,暖阳铺洒大地,笔者走进广元市利州区大石镇青岭村优质粮油基地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忙着修道路、挖沟渠,加快对荒废农田进行改造升级。  “太好了,开垦总比荒着好,我们是打心眼里高兴!”瞧见眼前的光景,青岭村村民樊子刚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他说,这些改造的耕地以前荒草丛生,周围几乎没有灌溉水渠、防旱池等农业设施,种地收粮十分不便,当下的耕地改造,让他对农业生产更有信心。  据大石镇青岭村副主任母海山介绍,该村位于丘陵地区,土地零散,坡多、台地多、田埂多,以前田间没有农机作业道路,从种到收几乎全靠人力。此次改造永久基本农田2000余亩,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并用于种植水稻、油菜等粮食作物。  “为加快施工进度,我们安排13台大型机械,分成4个班组推进施工进度,确保不耽误农时。”据大石镇青岭片区粮油园区建设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黄明介绍,目前该项目田间清杂工作已接近尾声,土地平整已完成工程量的40%,预计3月所有工程将全面完工。  连日来,利州区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升改造行动,确保在大春生产前全面完成,力争建成一批集中连片、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环境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切实推动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让“粮田”变“良田”,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据了解,从2022年底开始,利州区拟投资3.52亿元,对大石镇青岭村、安家湾村、小稻村和荣山镇中口村的1万亩土地实施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智慧农业发展等12类工程,全面提升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7.18万亩,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9%至11%。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宽阔平坦的田间道路、平整有序的农田地块、纵横交错的沟渠水系……日前,笔者行走在南江县大河镇灯油坪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幕幕“良田美景”尽收眼底。  “现在水渠畅通了,机耕道路变宽了,‘小田’改成了‘大田’,往后种田省时又省力了,机器也可以开进田间。”灯油坪村年过七旬的老农简克燕说,这一片土地原来杂树成林,田块分散,旋耕机都无法进去,收水栽秧既费时又费力,成本也高,一年下来根本没啥赚头,很多农户都不愿意耕种了,有的甚至成了撂荒田。一旁的村民郑书成接过话激动地说:“你看嘛,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都是大块大块的,加上配套的机耕道、渠系、蓄水池,山村田野完全变了个样!”村民们正忙着修建水渠。刘晓龙摄  据灯油坪村党支部书记易罗元介绍,“从去年7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灌溉等一系列配套的改造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970亩农田达到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南江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管理站站长赵建介绍,和大河镇灯油坪村一样,去年秋季以来,全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村还有天池镇马桑村、长赤镇建华村等40多个村,项目总投资4.07 亿 元 ,整 理 规 模 达16.73万余亩,整治山坪塘113口,灌溉用渠237.7公里,新修蓄水池286口,新建田间道路106.4公里,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  “合理规划布局的土地整治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现农田集中连片、土地高效节约,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南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术说,该县将持续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切实解决地块零散、土地坑洼不平、水资源利用率低等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坚持不断改善农田基础条件,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叶昌荣  “我们村要建设 2000亩高标准农田,今后我们更有信心把粮食种好!”2月20日,在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坝上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农田里,挖掘机轰鸣作响,不停地挖掘作业。该村党总支书记胡孝军在施工现场信心满满地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后,将大大方便种粮户施肥、浇水,节省不少人力物力,农户增收的底气更足了。正在整理土地。翠屏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翠屏区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衔接布局,做到新增与改造并重、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据了解,2022年翠屏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跨年度实施)共计5万亩,涉及5个镇25个村,总投资约1.5亿元。项目建设内容以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土壤改良等工程为主,一条条“窄田”变成“宽田”,一块块“小田”变成“大田”,切实优化调整了高标准农田空间布局,提高了梯田化率和格田化程度。  翠屏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股股长李豫介绍,翠屏区始终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围绕“两线”“五个镇级片(区)”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科学规划、高标建设、建管并重三个环节,抓实农田建设、科技支撑、主体培育、三产融合四大工程。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7.78万亩,2022年立项的5万亩高标准农田正在加紧建设。未来几年还将规划建设47.66万亩,其中新建29万亩,改造提升 18.66 万亩。届时,翠屏区将实现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查看更多
(曾理 记者 严易程 王旭东 文/图)2月13日,在宜宾市兴文县大河苗族乡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挖掘机开足马力作业,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正抓住有利时机加紧施工,确保今春如期完工,不误春耕农时。据了解,此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1.2万亩,投入资金3500万元,其中包含田形调整3148亩,沟渠整治8.9公里,机耕道建设23.8公里。加紧施工(宗靖然 摄)“从去年11月底开始进场施工,现在正在进行田形调整、灌溉系统、田间道路施工。”该项目建设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已完成整体项目70%以上,田形调整力争三月底交付使用,灌溉系统和田间道路四月底交付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统一规划,实行区域集中连片开发,让‘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群众耕种积极性。”兴文县大河苗族乡有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陆续推进生产便道、沟渠整治、机耕道建设,完毕之后交付给老百姓以及引进的新型经营主体。兴文县是全国产粮大县。近年来,兴文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抓手,加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升配套设施水平,改善农田灌溉及耕作条件,助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超30万亩,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查看更多
(雷胜堂 记者 邓涵予)近日,记者从广安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广安持续以“集中连片”方式整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3万亩,其中集中连片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区193万亩。  突出“集中连片”,广安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不断优化路、水等基础设施,同时构建起“行业部门+村集体+受益者”三级管护责任体系,引入第三方开展质量监督。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广安还努力实现“新建一片高标准农田就成就一片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工、储藏、物流现代化,防治病虫害托管服务社会化。目前,广安全市建成优质粮油生产基地160万亩、占高标准农田总面积的六成以上。2022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年亩平新增粮食100公斤以上,农民年人均增收约500元。 查看更多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眼下正值春耕生产关键时期,在泸州市纳溪区乡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春耕生产的忙碌身影。2月1日,纳溪区丰乐镇皂角村2组连片长达2073米的高标准农田内,村民正忙着用微耕农机来回穿梭作业,种植人员或清理沟渠、或平整土地、或施底肥,分工协作又井然有序。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之前,皂角村大多数土地因为比较小块且分散,加上村里年轻劳动力较少,种田积极性不高。现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不但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还提升了农业农村生产条件,对农业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大大节省了劳动力。“现在高标准农田建好之后,农机也方便下田,像我这2亩田以前用牛耕需要花费一天时间,现在花3个多小时就耕完了。”皂角村1组的村民何洪森看着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笑容满面地说。在丰乐镇中华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施工方趁着春季晴好天气,正紧锣密鼓开展施工作业,挖掘机、运土车、轧路机、开槽机等机械设备加紧工作,工程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据四川诺邦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王宇介绍了解到,丰乐镇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共涉及12000亩,于去年11月底开始动工,预计在今年3月底完成田面工程,保证农户春耕生产,并在今年7月底全面竣工。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纳溪区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因地制宜,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强化农业灌溉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推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当前我区利用晴好天气、抢抓工期,全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区累计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0.06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25.3亩,年增产粮食作物490.94万公斤。”纳溪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宇说。据统计,今年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万亩,该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分为4个标段,涉及丰乐镇、打古镇、合面镇、天仙镇、护国镇、安富街道等6个镇(街道),预计将于8月全面完成建设内容。下一步,纳溪区农业农村局将按照高标准农田整区推进示范建设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工程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春耕生产不受影响,让更多“粮田”变“良田”,为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筑牢“耕”基。(供稿: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陈雨 邱滟茹) 查看更多
近年来,为进一步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达州市通川区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完成土地平整后的田块近日,青宁镇长梯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中,大型挖掘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进行田型调整和配套设施的基础开挖,机器的轰鸣声在田野间此起彼伏,拨表土、筑埂、放线、削直、调平……初具雏形的高标准农田田块形状规整、耕作面平整。青宁镇长梯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长梯村田块调整面积共计712亩,目前已经完成了80%左右,后期我们会根据施工情况增派人力、机械,抓质量、保安全、促进度,力争在春耕生产之前全面完成田块调整,不耽误村民的春耕生产。”现场技术负责人刘春华说道。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田块形状规整同样在金石镇七里村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抢抓晴好天气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由于这里的地形所限,土层较薄导致田间露出的石块较多,我们先要排除田间障碍清除石块,再覆盖上泥土,调整出一个平整的适合农机耕作的大田,发展成大面积种植的标准化农田。”通川区农业农村局技术负责人李力说道。据介绍,原先七里村的农田都是不规范、零零碎碎的,也不便于机械操作,现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把零散的小田块整合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良田”,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施工人员正在清除田间障碍据悉,通川区全区耕地面积35.5万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目前,正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会战”工作部署,大力推进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区涉及金石镇、青宁镇、东岳镇、安云乡等4个乡镇9个行政村,将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万亩。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机械化耕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出能力,让越来越多的农户真正受益。规整成大面积“良田”“接下来,我们将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日报告、周调度、月通报’的工作机制,安排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及时帮助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质量关,确保项目建设按期完工,保证建后‘宜机作业、旱涝保收’效果,为护航春耕提供强力保障。”通川区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梅兵表示。(供稿:通川区融媒体中心 肖姣) 查看更多
 (钟希平 苟莉红 记者 李国富)近日,记者走进南充市嘉陵区七宝寺镇宫子岭村,俯瞰被群山环抱的高标准农田,一片片田地整齐划一,呈现出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画卷。在田间地头,大型农用机械来往穿梭,旋耕、开沟、施肥、播种……一派繁忙景象。“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更适合旋耕机、无人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运作,一天能播种30多亩,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该村业主张长林说。据了解,嘉陵区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三标段)位于七宝寺镇宫子岭村,于2021年11月开始建设,今年10月全部建成。建设内容包括田型调整607.87亩、土地平整113亩、新建渠道2538.6公里、新建道路2199.3公里、新建囤水田4处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把路修好了、渠修通了,提高了机械化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农业生产效率。”七宝寺镇副镇长黄涛介绍。高标准农田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嘉陵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修产业道路,维修整治水利设施,改善耕作条件,有力保障粮食稳产高产。据嘉陵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总投资8亿余元,建设高标准农田60余万亩,项目区基本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水能蓄、宜机化,粮食产能平均提高5%以上,亩均粮食产量提高30公斤以上,年新增粮食产能1800万公斤以上,年增加经济效益近亿元。“巴掌田”变成“整片田”,起伏的坡地变成平地,“沉睡”的土地资源被“激活”,高标准农田成为名副其实的“丰产粮仓”。 查看更多
(李建明 记者 毛春燕)11月27日,在内江市东兴区高梁镇金龙村,施工队伍及施工机械正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连日来,东兴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拼经济建设,由东兴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内江人和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项目业主,投入资金1.26亿元,在高梁、白合、顺河、平坦、石子5个镇同步实施3.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修建等工程建设,切实保护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助推乡村振兴。 查看更多
(尚永高 记者 陈家明 陈思燕)走在自贡自流井区荣边镇乡村道路上,干净整洁的乡间小路,两边是一片片整齐的稻田,泥土香味弥漫在空气中。“今年高温和干旱十分罕见,还好区上投资建设了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不再靠天吃饭。”近日,自流井区农产品质量和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获得者李彬,指着眼前一大片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边走边介绍。自流井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业主为自流井区农业农村局,该项目位于自流井区飞龙峡镇、荣边镇、仲权镇和舒坪街道。项目占地约2.7万亩,项目总投资1.5亿元,其中2022年计划投资1.2亿元。截至目前,自流井区高标准农田已建成1.7万亩。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有助于提高耕地土壤综合种植能力,节约农业生产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农耕环境,实现产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前,还是一麦一稻打天下,各家守着几亩低洼不平的地,效益非常低微。”李彬说,转机发生在这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农田建设的投资力度,各个村纷纷抓住机遇,排灌渠,硬化道路、改造电网,打造高标准农田。自流井区广大“三农”工作者将致力于基层新农艺、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有效推广,大力发展中稻加再生稻、优质酿酒高粱产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秋冬马铃薯产业,扎实开展走村串户送技术,手把手、面对面传授新农艺工艺,紧紧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目标,以优结构、突特色、提单产,搞好自流井区农旅融合发展,为全区粮油高产、高效添加助力,促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 查看更多
(记者 唐小未) 11月17日,市统计局发布成都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情况。据乡村振兴战略统计监测显示,近年来成都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农村路网建设实现实质性提升。全市2108个涉农村(社区)中,99.7%的村(社区)进村主要道路升级为柏油或水泥路面;99.5%的村(社区)内主要道路升级为柏油或水泥路面。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358.04万亩,其中2021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2.8万亩。 查看更多
 (记者 唐子晴)11月6日,米易县撒莲镇安全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稻收割后种植的蔬菜长势正旺,不少客商赶来预订。截至目前,攀枝花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1.69万亩。  今年来,攀枝花市大力建设“粮仓+现代农业园区”“粮仓+农业基础设施”和“粮仓+现代种业”,积极探索高产高效粮经复合种植新路子:以安宁河流域为重点、米易县省级稻菜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大力推广稻菜轮作种植模式;以攀枝花市仁和区新庄河、把关河、大竹河和盐边县红格镇片区、北部三源河流域为重点,辐射带动建设10万亩一年三熟粮经复合生产基地。  下一步,攀枝花将着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稳步推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升粮食产能,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助力安宁河流域打造“天府第二粮仓”。 查看更多
(记者 史晓露)近日,四川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会战”推进工作会在成都举行。  今年四川将新建高标准农田450万亩,截至10月底已完成350万亩,占年度任务的77.8%,在建开工项目达230个。根据安排,“百日会战”时间为2022年10月中旬至2023年1月底,各地要做好农田建设规划,抓好农田设施质量,搞好耕地质量保护,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农业农村厅要求,各地要将未建高标准农田的永久基本农田区域全部纳入新一轮规划。对建成年份较早、配套设施不全、因灾损毁的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启动改造提升工程。  在创新推动整区域示范建设试点方面,此前,四川已明确1个市、13个县(市、区)为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区域推进示范单位。各地要以新一轮规划为契机,谋划全市、全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思路,突出流域化、灌区化、产业化整体布局,集中连片示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创全国试点,争取更多政策倾斜。 查看更多
(周俊 唐福升 康勇 李全民)“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现代农业景象是农民期盼所需,也是高标准农田的特色之处。10月30日,在打场坝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推土机、挖掘机、运输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工人正在整治撂荒地、修建蓄水池,整齐的田块已初见雏形。项目建设现场。唐福升 摄“这里以前是大小不一、散乱分布的‘巴掌田’和撂荒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田’变‘大田’。”国华镇干部向辉介绍,项目于去年10月开工,现在正抓住晴好天气,增加施工机械与人员,争取尽快完工,保证大春作物生产。国华镇古松村是标准的丘陵地貌,这样的地形原本不适合水稻种植。李保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水稻种植户,他告诉记者,以往水稻种植,“靠天吃饭”的情况尤其明显,遇见高温干旱天气,稻田缺水,还会遇到“抢水”现象。“天要给饭吃就给点,天要不给饭吃,一遇干旱就保证不了收成。”李保生说,遇到今年夏季这种高温,水就成了问题,坡田无法进行机械灌溉。”向辉介绍,建成后的高标准梯田使农户多处碎片化的耕地变为“一户一台地”,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彻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便于机械化作业,有效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使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意义,在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能够助农增收,实现一举多得。”向辉说,高标准农田的宜机化程度高,目前正在研究加大对各类农业生产配套辅助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过去耕地道路配套不健全,田面较窄,一块地巴掌大,一直无法从事全程机械化种植。”向辉说,“现在把地这么改造,完全不一样了,地变宽变平整,能让农机‘跑’起来了。”“等来年开春,地力就更肥了。我已经想好,准备在自家地里种轮种水稻和油菜。根据今年的市场行情,增收稳妥得很。”李保生信心满满。“我们现在也要乘着党的二十大东风,利用国家更好的政策,进一步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拓展电商平台,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村民更富足、村庄更美丽。”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强海昌表示。 查看更多
 (梁潼 曹雨彤 记者 闫新宇 实习记者 陈康 文/图)近日,记者走进德阳市中江县黄鹿镇青藕村与利兴村交界处,现场了解到,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已呈现勃勃生机。260余亩撂荒地宜机化改造如火如荼。中江正全力抢时间、抓进度,确保这项惠及两村700余名群众的民生工程计划本月底完成整体改造,保证小春生产。土地宜机化改造后种植的大豆据悉,前期已改造完成的160余亩土地里,大豆产量预计45吨,产值达27余万元。青藕村党支部书记肖刚介绍,大豆收完后,将与另外的完成宜机化改造的100余亩土地同步开展小麦、油菜种植,该区域已经摆脱“靠天吃饭、发展低效”的标签,步上了高效农业之路。项目现场,只见大型拖挂车从山下有序运来沙土、水泥、砖等材料,工人忙着卸货、施工。“项目于今年7月开始施工,计划总投资280万元,目前土地已经全部改完,正在进行产业道、蓄水池的施工。”肖刚如是说。工人正在卸货“以前路不通,地势高水也上不来,耕作条件差,土地无人耕作,发展十分受限。”谈及之前的艰难状况,肖刚话语里满是无奈。如今,通过推进“坡改缓、小并大”宜机化改造,同时完善道路、输水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农业,有效解决了丘陵山区农机“下田难”“作业难”“运输难”等瓶颈问题,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据了解,黄鹿镇位于中江县最北端,地处两市四县八镇交汇之地,素有“中江北大门”之称。近年来,该镇不断探索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径,2021年已实施宜机化改造土地1500余亩,2022年计划实施宜机化改造土地1100余亩,配套建设排水沟渠3174米,提灌站1座,修复及新建蓄水池10座,作业道5183米。“下一步,我们还要在宝塘村、思源村、福沟村、花岩村、青峰村等地,围绕优质粮油园区、鱼米之乡项目园区,积极争取宜机化改造项目,扩大规模、改善设施、提质增效,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黄鹿镇副镇长刘君贵表示。 查看更多
(记者 周滎鸿 文/图)“哒哒哒……”昨日上午9点,天下着微微细雨,崇州市重庆路沿线近300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已经一片繁忙,十几名身着橙色背心的工人分散在田间指挥作业,六七台挖掘机来回挥舞臂膀加紧施工,轰鸣声响彻天际。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奋进力量,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连日来,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项目全力推进,管委会工作人员干劲十足、忙碌而充实。中午一点半,刚刚结束上午的会议,管委会工作人员来不及吃上一口饭,就急急忙忙赶赴现场与施工方交代建设事宜。“这块田的土壤还不够厚,需要再继续追加。”管委会副主任周维松站在田垄边给施工单位负责人细致讲解建设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这更加坚定了我们高水平打造‘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的信心。”他介绍,“保好田”“种好粮”就是其中两个关键工程。据了解,这块田是前不久才开始改造提升的,预计今年产量将迎来新高。记者眼前是一片成阶梯状的成片农田,结合崇州丘陵山区地形,正在因地制宜建设集观光体验、生态友好的农旅融合型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高产高效的“天府好田”?该现代农业产业园将以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抓手,加快建设全域高标准农田,实施南部十万亩粮油产业园提升等工程。近期将新建和提升高标准农田5万亩,同时将大力推进智慧农田建设,实施数字·稻田湿地公园、中国农科院人工智能农场等项目,打造信息网、设施网等“七网”融合的新型农业基础设施,赋能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多种粮”,更要“种好粮”。记者了解到,当前园区正加快推进10万亩国标I级优质稻生产基地、粮油科技孵化中心、天府好粮油“321”产业社区提升等项目建设,岷江米业、人工智能农场已建成投运。接下来,围绕“研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建设思路,还将重点推动种子研发、国标一级水稻基地、功能水稻基地、崇州市国家粮食储备库粮食仓储物流产业园迁建工程、天府好米运营平台等项目。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川新备09-000035 蜀icp备18034246号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