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何向东)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延基层、重实效、抓落实地高质量扎实推进。“四下基层”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四下基层”作为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作为党员干部要以“四下基层”为“标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需于民,让人民成为“出题人”“阅卷人”,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根更深、叶更茂、花更香、果更硕。答好“选择题”,求是党的路线,播撒“飞入寻常百姓家”。基层一边连着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另一边连着党的路线、政策,是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最后一米”。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对于党的方针必须深入贯彻,力求党的理论“深入人心”,转化为生动实践。要创新理论宣讲,针对不同人群采用“点单式”“分众式”“订单式”等 “因人施教”“量体裁衣”的宣讲方式,将理论宣讲变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的理论“润物无声”。以农村生产时节作为宣传党方针的“切入点”,农历十月,正值小春生产之时,这正巧“邂逅”第一批主题教育与第二批主题教育“接棒”之时,作为党员干部要借此契机,借小春生产之力,扬主题教育之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答好“填空题”,精准调查研究,力行“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作为党员干部要“迈开步子”,换上“泥鞋”到田间地头多看看,常坐“农田埂”“木板凳”,到一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用起脑子”,对于群众所需、所急、所盼、所难的问题要记在心上,整合个人经验及部门资源优势力量,提出对策、给出方案、落到实处,做到问题“零遗留”。《尚书·伊训》云“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主题教育要求要敢于正视问题、敢于反省缺点、敢于校准“偏航”。要直面检视问题,敢于给自己“动刀子”,敢于给自己“刮骨疗伤”,敢于给自己“排毒养颜”,来一场健康“大体检”。对于暂时无法解决落实的问题要“盯紧看”“赶紧干”,逐项、逐步、逐类地找准问题“结症”,把准剖析问题“病因”,常态化地把问题在脑海里“过一过”,来一场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检视的“大考”。答好“问答题”,多问信访接待,尽显“衣带渐宽终不悔”。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人间词话》三境界之一。党员干部对待信访群众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于信访问题要找到“牛鼻子”、找准破解问题的“冰点”,将问题烂熟于心,做到胸有成竹。更要“执着于行”,解决问题、落实成效才是群众满意的“出发点”“落脚点”。组织相关部门、整合人力资源制定精准化、精细化、可行化的“解问专卷”“解问方案”,彻底将“问题曲线”变为“微笑曲线”,让信访群众由刚进来的“紧锁眉”向走出去“开心颜”的转变。答好“压轴题”,实效现场办公,彰显“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从来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冒着烈日酷暑,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中步行两个多小时到下党村访贫问苦、现场办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言传身教”地给我们党员干部树立了典范、指明了方向。现场办公下基层是“四下基层”的重要方法,是实现“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转化为“下去调研全是办法”的“扭转剂”。党员干部要在基层一线蹲下身看清蚂蚁、在基层一线找准急难盼愁问题,让基层“活起来”“火起来”,以人民至上为圆心,以现场办公为半径,画出主题教育求实提效的美丽圆。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1-08
(裘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修好一段路,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致富的门。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才能为广大农民致富、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一 路 通 ,百 业兴。今年以来,我国积极稳妥扩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有效投资,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农村公路网络加快完善。交通运输部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公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87 亿元,同比增长5.1%,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11.8万公里,完成今年全年目标任务12.9万公里的91.4%。愈加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沟通广袤城乡,见证发展巨变,延展无限机遇,必将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资料图片  乡村路越伸越远、越织越密,非一日之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约253万公里,解决了1040个乡镇、10.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难题。目前,我国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了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农村地区行路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对广大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群众来说,出行更便捷,物流更通畅,人气更兴旺。一条条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有效促进了城乡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双向流通。实践充分表明,修好农村公路,实现山乡公路美,流动的乡村活力会持续迸发。  路要修好,更要养好。从现实看,尽管我国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但“重建轻养”“以建代养”“弃养待建”等问题仍然存在。据统计,全国还有约44万公里的次差路段需要改造;农村公路中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穿村镇等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还有约116万公里。这意味着,必须瞄准农村公路建设运营中的管护短板问题,加快建立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努力做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更好推动运输服务不断优化、服务品质稳步提升。  还应看到,农村公路不仅仅是一条通行路,需要而且理应拓展更加丰富的发展内涵。事实上,通过一条条农村公路,可以发展出路衍经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推动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未来,不仅要推动农村公路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上延伸,而且应在建设规划中更多地融入农村地区的物流、环境、特色经济中。在这一过程,农村公路沿线的配套设施、产业园区、物流快递、文旅业态等,都能被不同程度地激活。进一步拓宽农村公路的服务价值、产业价值、综合价值,农村地区的人气、财气、福气就能越聚越旺。  “力争到2024年底,全面完成存量危桥的改造任务,加大农村公路自动化检测水平,力争到2025年底,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路面检测自动化全覆盖,为农村公路的科学养护,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面对新目标新任务,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努力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保障,我们就能沿着一条条美丽公路,领略四时风格、品读山河蝶变,向着美好生活再进发。
人民网 | 分享: 2023-11-07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全面加强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作风制度建设,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新时代十余年来,依法依规全面从严治党主题鲜明,这也是贯穿“十三个坚持”的精髓所在。全面从严治党,为党的各级干部以人民为中心,奋发有为、担当作为,忠诚履职、真抓实干,凝聚了强大实践引领力。突出“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夯实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敢于斗争、叫板较真,从严管党治党重在综合施治,保障党管干部、人才、公务员,党管机构编制不动摇。不断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踏石留印,点面结合,监管好“关键少数”,不断健全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把严要求落实到全过程,推动各级组织全面过硬。牢记“国之大者”,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通过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初心使命“党性大讨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治理庸懒散浮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纠治“四风”以案促改,严肃党风政风行风。夯实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不断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让干部重干、思路重清、落实重严。从严依规治党增进组织担当,已成为鲜明的时代标尺。党建组织担当,应严管厚爱统一、激励约束并重。正视问题导向,扭住顽瘴痼疾和老大难问题,着力破解深层矛盾。拧紧思想“总开关”,树起选人用人“风向标”,烧旺党内政治生活“大熔炉”,亮起越往后越严“信号灯”。激励党员干部因地制宜争当发展经济“实干家”,健全完善容错纠错与澄清保护机制,让大家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建功立业。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1-07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学用文化自信新思想,准确领会思想内涵、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须统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构建文化强省,为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支撑。贯通古今、融通中外。新时代文化思想,既是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也是政治思想文化布局上的重大要求。对接新文化建设路线图和任务书,表明建设发展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更好担负起新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故应在真学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加强宏观整体指导,到位具体实践路径,不断开创巴山蜀水优秀文化传承新局面。学用文化新思想建好双城经济圈,当然要与具体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同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相统一。切实在新时代新征程里,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自觉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重点是“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夯实宣传思想文化建设,融汇意识方法。有效解决“过河船桥”,通达真理、知行合一。正视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成渝地区建设发展面临更多形势任务,当然要有新的气象作为。为此,要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弘扬核心价值,加快地方经济文化繁荣发展。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巴蜀文化,主动治理防范风险问题,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影响力。(通讯员:长河川淼)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1-05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倾听群众呼声、破解群众诉求。自觉同党性党风要求对标对表,突出实的内涵,防止形式官僚。以经济建设发展真正取信于民,就应扎实抓好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切实检视整改重难点矛盾问题,着力办好惠民利民实事,凭实干精神推动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作风和水平就是党的干部形象。贯彻新思想到底如何,最终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标准。须系统治理党风政风行风所存在的问题,问效于民,求真务实解决问题。用情用力服务百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积极抓早抓小,扭住关键问题不放,从而赢得百姓广泛认可支持,真抓实干推动可持续发展,用事实和实绩取信于民。胸怀“国之大者”,办好“关键小事”。实干担当抓发展,其实体现在每个干部具体工作中,每个党员言行举止中。结合主题教育,应从思想行动根源上找问题,联系思想学习与工作生活实际,深刻检视密切联系基层等方面差距不足。通过制定完善方案,举一反三、建章立制,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责任,让基层百姓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正气新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取信于民,重在说到做到。既追求量的合理增长,又注重质的有效提升。需拿出真抓实劲、敢抓狠劲、善抓巧劲、常抓韧劲,对接民心所向所盼,正视痛点、难点、堵点,列出时间表和路线图,保障“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统一,以常态长效机制赢得广大群众衷心点赞。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1-02
  (刘诗麟)眼下正值秋收时节,农民朋友们忙着收粮晒粮,农村地区一派繁忙景象。然而有多地群众近期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反映占道晒粮影响交通秩序,存在安全隐患;也有网友呼吁,无处晒粮让农民很是头疼,应该多关注农民的现实困难,多帮农民解决晒粮难题。人们对占道晒粮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引发了笔者的思考。资料图片  说起晒粮,过去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晒谷场。每到收割季节,大人们忙着在晒场上摆粮、脱粒,一旁孩子们打闹、玩耍。随着城乡建设的推进,如今许多农村地区的晒谷场被规划了新用处,随之而来的是让不少农民头疼的“无处晒粮”问题,于是在这些地方,占道晒粮频频发生,这边农民为找地晒粮着急,那边交通执法队为疏通道路忙活。  即便知道占道晒粮可能会遇到危险、惹出麻烦,但在找不到合适的晒场时,农民有时候也不得不去乡道晒粮。现实中,有的地方虽然建设了新的晒粮场所,但距离比较远,农民担心万一遇上阴雨天来不及收粮,往往会选择就近在道路上晒粮;有的地方没有足够场地供农民晒粮,农民只能东拼西凑自己找地方,连巴掌大的地面都舍不得错过,有时自家院子里、房顶上的空间不够用,又找不到更合适的晒粮场地,就只能就近到平坦宽阔的道路上晒粮。这些用尽心思的无奈背后,让我们看到农民晒粮的不易,以及打心底里对粮食的爱惜。  一边是农民晒粮耽误不得,一边是交通安全不能忽视,这样的两难问题确实不好处理。然而笔者注意到,每每因为占道晒粮引发争议,总有人把事故责任一股脑地怪到农民头上,忽略了农民的苦衷和需求。“如果有合适的场地晒粮,农民又怎会跑到道路上晒?”网友的发问直指问题症结所在。解决占道晒粮问题,堵不如疏,多关注占道晒粮背后的村民需求,帮助村民解决无处晒粮的实际困难,才是正解。  其实近年来,不少地方都更加重视农民晒粮问题,为方便农民晒粮作出了努力,比如协调开放多处闲置场地、动员社会志愿者加入晒粮队伍等,收获了农民好评。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地方的晒粮场地“建而不用”,或未考虑农民群众现实需要开辟晒粮场,给农民秋收晒粮带来不便。对此,地方政府和村集体应进一步采取行动,为农民就地就近晒粮创造便利条件。比如可以通过统筹规划和整合闲置地块,开辟建设更多晒粮场地,在选址、建设前充分收集农民需求,尊重农民意愿,结合本地生产生活习惯,规划建设空间足够、环境安全、使用便利的晒粮场地。必要时还可以开放乡政府大院、村委会场地、学校操场、文化广场等地,尽可能方便农民抢收抢晒。在开辟更多晒粮场地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管理和服务,引导农民有序晒粮,提高晒粮效率。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统筹提升烘干设备,为村民提供更多收费合理、效果优良的粮食烘干服务。  还要提醒的是,执法者在治理占道晒粮问题、维护交通安全时,不只要进行劝导和制止,更要站在农民角度考虑问题,对农民为何占道晒粮多一分追问、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帮助。一方面,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讲解法律法规和安全隐患,让村民意识到占道晒粮以及在道路上摆放晒粮工具、路障的危害,树立安全晒粮意识。另一方面,针对晒粮农民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应积极主动地对接相关单位,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可行性强、便利高效的晒粮方案,助力辛苦一年的农民实现颗粒归仓。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1-01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何向东)小春生产是头年10月种下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待下年初夏收获,是来年农业生产的“蓄水池”,是彩绘夏季粮油“丰”景的“定星盘”,是压实全年粮食安全生产的“压舱石”。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主心骨”“排头兵”。农历十月,正值小春时节。党员干部要借小春“不小”之力,胸怀“国之大者”,心怀“人民至上”,满怀“公仆情怀”,扬起乡村振兴“思想”之帆、“人才”之帆、“兴业”之帆,在振兴路上“长风破浪济沧海”。借荒地“整治”之力,扬乡村振兴“思想”之帆。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整治撂荒地目的在于“重启”沉睡的农田,“开辟”荒芜的土地,巩固扩大粮食产能,“唤醒”土地新活力、新生机、新潜力。作为党员干部要借“撂荒地 ‘整治’之力”,时常清一清、修一修、整一整自身思想的“撂荒地”。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做到常修常炼、常悟常进、常学常新,在学思践悟中立新功、践宗旨、铸意识。要用好用活用精主题教育,小春生产之际正巧“邂逅”第一批主题教育与第二批主题教育“接棒”之时,作为党员干部要联通统学、领学、研学、联学、践学“五学联动”机制,对思想来一场全面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大学习、大践行、大锤炼,坚决树立“四个意识”、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练就振兴本领、强国本领。借油菜“有才”之力,扬乡村振兴“人才”之帆。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油菜亦为“有才”,意为“招纳人才”。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作为党组织部门要将人才“请得进来”,创新引进方式,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唯年龄、唯帽子的引才倾向,而是要对标基层面临所需、所盼、所难的问题,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用才导向,设好引才之“尺”、裁好引才之“衣”,以“需要什么引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导向,实现人才优势与基层需求呈现“楔子”态势。要将人才“育得出来”,要为人才培育“搭台子”“压担子”“给位子”“上面子”,彻底释放专业人才“洪荒之力”,激发人才敢于谋事、敢于闯事、敢于创事的“活力源”。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要将人才“留得下来”,结合人才专长、人才特点、人才领域建立“专业人才信息库”,按照“一行一人、振兴一业”“一域一人、振兴一产”“一村一人、振兴一方”的“领域包干”思路,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对于典型经验、典型案例的发起人在政治荣誉的给予,在人事职称的晋升等方面适当开开“绿灯”、松松“背绑”、给给“跳板”,让人才留下来、用起来、活起来,不断拓宽 人才“金字塔顶端”。借小麦“坚韧”之力,扬乡村振兴“兴业”之帆。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党员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始终践行人民之事无小事、人民之盼能实现、人民之需能满足的信念,借第二批主题教育之调查研究契机,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提升,采用签字笔慢慢写、A4纸上细细记、心思上深深悟、行动上实实践,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拜人民群众为“导师”,坚持“问题回头看”,用“小麦精神”将“问题清单”变成“成绩清单”“幸福清单”“民生清单”。要激活干事创业“一池春水”,党员干部不能“躺平”、更不能“侧卧”,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干事创业,坚持问题导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干中悟、在悟中干,防范“黑天鹅”“灰犀牛”的发生。发扬“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神,要深入矛盾集中、问题复杂的地方,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矛盾中”的信念换人民“幸福泪水”。要练就“乱云飞渡仍从容”的魄力,练就“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练就“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豁达,以绘就现代人民幸福生活的新“清明上河图”。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0-31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王慧敏)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乡村规划是乡村建设的施工图。从《“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乡村规划的重要意义和重点任务进行强调和部署。乡村规划好用是用好规划的前提,现实中,一些地方在乡村规划上走偏了路,不仅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有的还造成资金浪费和资源破坏,治理成本高、代价大。新时期新阶段,做好乡村规划,要做到“五个坚持”。资料图片  坚持县域规划建设一盘棋,提高乡村规划的融合性。实行县域统筹,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县域发展体系,形成分工有序、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结构协调的发展空间结构。乡村规划应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优化乡村生活空间。要着眼于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统筹“人—地”“人—景”“人—居”“人—村”“人—产”五对关系,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坚持因地制宜,提高乡村规划的精准性。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乡村规划要立足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摸清发展基础,尊重发展规律,坚持突出特色,分类确定建设模式,做到“一村一策”。要从“特色保护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撤并搬迁类村庄”“集聚提升类村庄”不同定位出发,让千万乡村找到适合自己规划的“最优解”。既要注重对乡村特色风貌、乡土文化、自然山水的留存保护,更要传承好乡村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村文明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产业优先,提高乡村规划的实用性。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宜业的乡村规划应以县域为单元统筹考虑产业发展,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功能、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劳动力、技术和资金等多方面因素,选准产业发展的着力点,避免产业发展同质化和低效化。要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用地,对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一二三产融合等项目用地优先保障,为村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尊重农民意愿,提高乡村规划的参与度。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应把尊重农民意愿、反映农民诉求、接受农民监督贯穿于规划始终。规划编制阶段,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鼓励引导熟悉当地情况的能人积极参与、献计献策;还可采取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调研走访等形式听取民情民意。在规划实施阶段,鼓励将规划实施纳入村规民约,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成立监督委员会,监督规划实施,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坚持刚性和弹性相结合,提高乡村规划的适应性。作为乡村建设的施工图,乡村规划既要能用管用,又不能完全“管死”。由于村庄发展建设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产业发展重点也有调整的可能,因此对未来发展不清晰的地段,可暂不明确或规定用途,并预留相应规划建设用地指标,通过采用“机动指标+用途留白”的方式,应对可能增加的村庄土地利用需求,提高乡村规划的适应性。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0-30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正视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交错纵横。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着力点,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夯实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凝聚引领,以核心价值凝心铸魂,打好主动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法规制度与组织纪律保障。新时代十年来,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根本全局变化。凝心聚力搞建设、拼经济、兴产业,首先要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持续推动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筑牢文化新思想,更好凝结起精神价值力量。相关新闻舆论、学校思政、文化艺术、网络安全以及信息化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传承传播等原则立场正不断廓清理论是非,有效校正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抓好宣传思想就须“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健全意识形态责任制,推动全党同志动手宣传;以新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正面信息公信影响力,自觉抵制各类错误观点,唱响主旋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立破并举、激浊扬清,推陈出新,才能凝聚起党和人民克服各种困难,不断走向胜利的意志。须把新思想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优秀文化相统一,筑牢思想文化自信,增进内化转化。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筑实团结奋斗政治基础,锻造具有强大凝聚引领的意识领域新形态。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0-27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深入宣传贯彻新思想,增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就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面向基层干群,突出一个“实”字。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把解决老百姓的操心、烦心、揪心事作为关键,有效落实落细民生服务,让群众更有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现目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处于承上启下关键期,这也是振兴经济、发展产业,保障民生、筑牢安全、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搞好第二批主题教育,县乡村(社区)是重点,应结合实际抓好各项重点措施落地见效。其中:理论学习要入心见行,通过带着问题学,主动破解现实矛盾困难,进而不断取得新收获。理论联系实际,贯彻新思想求实效,要因地制宜、上下联动。结合问题检视整改,让每项事务多查摆,一个个研究落实。须把困难问题查到症结上、落至关键处。通过党建引领,提升城乡基层系列治理效能,积极为基层减负解难。而且,相关政治学习、调查研究、检视整改等措施要贯穿起来,针对不同层级、领域、对象,分门别类组织好,确保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以新思想为统领求实效谋发展,就要认真读原著、研原文、悟原理,结合讲党课、下基层,让调查研究冲着问题去。对接“小切口”实打实拿出具体方案,运用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保障以检促改、举一反三,夯实定位定点,确保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五大振兴有效衔接。形成高质量发展氛围,使党建经济有机统一,实现两手抓、双促进!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0-26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鼓励实施建设类的项目,也要分清什么事该政府干、什么事该农民干,再也不要干那种干部干、农民看的事情。”总书记的这番叮嘱,既指明了乡村建设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他始终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为民情怀。资料图片  农民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是乡村建设的参与者,更是乡村发展的受益者。早在脱贫攻坚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致富,但不能大包大揽。不然,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总书记更是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他强调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然而,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确实存在着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的现象,“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农民不是乡村建设的旁观者,要破解这些“怪现象”,需要把握乡村建设的基本规律,建设更符合农民需要的乡村。  首先要想明白,在乡村建设中究竟什么事该政府干,什么事该农民干。  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尤其在当前我国农村家底儿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政府必然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应当始终明确,乡村是农民的家园,是他们生产生活的地方。为农民群众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不能自上而下定指标、下任务,而要自下而上出想法、出力气,农民能干的、应该干的事,要尽量交给农民干。不仅要让农民自己干,还要鼓励、督促大家干,不少村庄在村民的家庭文明卫生方面开展评比,评出“红黑榜”,开设“积分超市”,都是行之有效的做法。政府重点要做的,是农民干不了、干不好的事儿。比如农村建设和生产的发展规划、道路的修建、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事情需要强大的资金保障、组织性和执行力,政府不能也不应缺位。  其次,要真正了解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需要。一些地方在乡村建设中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甚至群众“边看边抱怨”的情况,往往是由于村庄建设的方式没有考虑到村民的实际需求。农民渴望整洁便利的生活环境,同时也需要延续鸡犬相闻的生产生活习惯;农民欢迎提供公共活动场地的小广场,但更需要可以晾晒粮食的晒谷场。那些村里不允许养鸡鸭、房前屋后不可以种瓜菜,甚至强迫农民上楼的乡村建设方式必然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乡村现代化绝不是城市生活的简单复制,各地干部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农业与乡村的密切关系,充分尊重乡村的生活特点,把我要让群众干的事真正变成群众自己想干的事。  农民群众有意愿,也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家园乡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照顾农民群众的感受,更好地激发和凝聚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创造属于亿万农民的幸福家园。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0-26
  (周娟)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和途径,具体途径包括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考虑到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村集体具有发展以劳务中介为主要形式的居间服务的优势和潜力。  当前,村集体发展劳务中介服务符合市场需要。首先,农村劳务中介服务可以帮助缓解农业招工难问题。劳动力的短缺和价格上涨已经成为农业尤其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比如笔者曾对陕西省韩城市的花椒产业、山东省烟台市的水果产业、江西省寻乌县的脐橙产业,以及一些大城市市郊的大棚果蔬种植业进行过调研,发现许多从业者面临人工成本上涨、农忙季节请不到人的问题。发展农村劳务中介服务,可以畅通招工方和务工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更精准地匹配用工需求和应聘意愿,让用工方招工更有效率,农民群众找工作更便捷。资料图片  其次,社会资本下乡融入当地的需求,也在客观上催生了本土劳务中介,体现了村集体参与发展的优势。这种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保证稳定的土地流转关系。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需要以稳定长久的土地流转为基础,而作为外来者的资本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村集体的帮助。二是与当地农民更顺畅地合作。本土劳务中介能够发挥乡村熟人社会的优势,更高效地争取农民的理解与合作。三是有效开展劳动效率监督。农业劳动过程本身就很难进行量化和监管,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劳动者的自觉,但外来的投入方往往很难对规模化生产进行有效监管,处理不好还可能面临纠纷。  此外,工厂用工对中介服务需求增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在浙江省调研时发现,当地稍大一点的企业都不再自己对外招工,而主要通过劳务中介进行批量招工,因为仅靠企业自身很难在短时间内招足工人。不仅招工主要通过劳务中介完成,工人的入职培训、技能培训以及后期管理也开始依托劳务中介。但对于农村外出务工者来说,往往出于节省中介费用、不信任中介公司等原因,不愿意通过市场化的劳务中介公司来找工作。无论是工厂还是农村务工者,都对更好的中间服务者有较强需求。  在上述背景下可以看到,村集体提供劳务中介服务有优势。一是信任优势。相较于用工企业和中介服务公司,农民更信任村集体。二是信息优势。相较于用工企业和中介服务公司,村集体能获得更多关于务工者的详细信息;而相较于农民,又能获得更多用工信息。三是组织优势。通过基层党组织以及各村委会之间的联系,村集体具有大范围组织农民的优势。基于以上优势,村集体可在用工者和劳动者之间起到很好的沟通、组织和协调作用。  此外,村集体提供劳务中介服务还能产生多元效果。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在村集体的协调下,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老人、妇女等能得到更多务工机会。二是有利于缓解招工难题。通过对乡村人员信息的充分掌握,加强信息沟通和组织协调,可以增加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数量,缓解劳动力季节和地区分布不平衡问题。三是在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乡村善治,有利于做好群众工作、凝聚人心。  如何更好促进村集体发展劳务中介服务?现实中,有的乡村缺工却不知道去哪里找人;有的乡村人多却不知道去哪里找工。政府可以通过收集共享劳动力供求信息,促进地区间劳动力的流动、协调和平衡。比如贵州省威宁县为了解决异地搬迁户就业问题,从县政府到村集体都被动员起来,县乡政府负责与用人企业对接,做好信息收集和共享工作,乡镇和村集体则负责组织、培训、接送、服务农民,收效不错。  还可以鼓励支持村集体间联合开展服务。考虑到一些大型企业或规模化农业用工量较大,跨地区的劳务服务组织工作量较大,且服务内容向劳务培训和管理的延伸也增加了中介服务的复杂程度,有时单靠一个村的农民和一个村集体难以满足用工需求,就可以在几个村集体间联合开展服务。比如笔者在山东省烟台市某村调研时看到,村集体与企业签订合同,负责企业上千亩大棚蔬菜的劳务中介工作,既负责招工又负责管理监督,仅靠自身很难完成这项工作。后来通过乡镇牵线,该村在乡镇范围内与其他村集体合作,最终很好地提供了中介服务。长远看来,这种方式也有利于中介服务的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0-25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面向新时代围绕增强素质能力,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干部的集中统一领导。尤其要着力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体系,打造堪当初心使命的高素质队伍,切实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学到手,进一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组织纪律保障。事实上,公务员队伍确是全党干部队伍中坚,须以政治思想建设为统领,检视整改突出问题,扎实干好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急难愁盼。以实干推动科学发展,在经济社会振兴中取信于民。围绕推动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主动夯实“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抓好调查研究。以民为本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须严格把好入口关,精准科学做好考录,优化各行各业公务员队伍。突出搞好履职能力培训,实践锻炼培养,大力提升各类干部专业本领。结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民众普遍认可的考核评价,实施全方位管理、经常性监督,引导全体干部坚持人民至上、积极担当作为、依法履职用权,不断改进党风政风作风。出实招、务实功、求实效,构建高素质干部队伍,就要以钉钉子精神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五大振兴,着力为基层减负。有效完善落实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制度,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0-24
(新华社记者 李平 刘芳洲 邰思聪 王紫轩)家住北京市东城区、93岁的穆爷爷,因有眼部疾病需要经常去医院看病;他电话预定“养老管家”陪同就医服务后,服务人员到穆爷爷家帮助老人打车、下楼、挂号、取药、打印单据,解决了老人无人陪伴就医的问题。  调查显示,我国九成以上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如何才能让老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记者近期在北京、湖南、浙江、甘肃等地采访发现,各地探索采取各种措施,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杭州市拱墅区大关街道德胜社区乐龄家养老园,医护人员帮助老人进行康复性训练。 新华社记者 李平 摄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依  据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2020年我国乡村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23.81%,比城镇高出近8个百分点。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5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在农村人口中的比例将升至37.7%。  记者采访发现,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巢化问题,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依。  ——弘扬农村互助文化,发展互助养老。  “王阿姨,我来看您啦,今天身体还好吧?”54岁的李玉清是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庄禾屯村的邻里互助员,她经常到村里80岁的独居老人王秀兰家中探望。“每次上门,我都会帮王阿姨量量血压、血糖,问问她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李玉清说,邻里互助员都配备了“邻里互助百宝箱”,里面有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及一些常用药品。  密云区民政局社会儿童福利与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昊介绍,为保障独居空巢高龄老人的居家安全,密云区大力推进邻里互助点试点建设,将本地热心公益的“4050”村民聘任为邻里互助员,将其住所作为邻里互助点,1个点位服务周边10个独居老人,为老人提供卫生打扫、洗衣缝纫、代买代缴、代开药品等服务。  ——做好农村养老“关键小事”,守护空巢独居老人安全。  据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跌倒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卫生间是老人跌倒的重灾区。  为破解部分农村住房“不适老”问题,浙江省丽水市2021年以来对2300余户农村老人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让老人起夜有夜灯、走路有辅具、洗澡有座椅。  ——照护服务进家门,让老人老有安养。  家住湖南省长沙县青山铺镇广福村的低保对象彭汉全双下肢行动不便,平时生活只能靠老伴照顾。当地政府为他购买了居家养老服务,根据老人需求,当地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员每月提供8次以上的居家上门服务,包括理发、助餐、康复指导等。  在浙江省嘉善县,当地通过探索试点长期护理险制度,精准排摸失能失智老年人需求,累计为9500多名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较好保障失能失智老人的晚年生活。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区农村养老服务也面临不少现实困难。一些基层民政干部反映,由于农村人口密度偏低,开展助餐、助医等服务成本较高。农村康养服务供给不足,一些重度失能失智老人易出现照护难、生活质量差的状况。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2021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今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因地制宜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城市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让社区服务与居家养老相互嵌套、融合。  在杭州市拱墅区,有 8个嵌入式养老机构和580余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可有效满足社区老人个性化需求。  拱墅区大关街道德胜社区77岁的濮阳华老人,由于记忆力衰退,子女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将她放在社区养老机构托养。每天早上8点左右,工作人员将她接到机构;下午子女下班后,再将她接回家,一天托养费用为80元。  在湖南长沙,“养老+家政”的服务模式初见成效。记者在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看到,护理员不仅可以提供营养餐制作、助洁、助浴等基础服务,还可以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如健康监测、康复运动、辅助用药等;既可以长期住家服务,也可以由老人或子女“点单”,提供上门服务。  在北京,由“养老管家”提供个性化服务在一些社区流行起来。北京市民政局将试点街道划分为若干片区,每个片区组建一个“2+N+X”的管理单元,配备2名高素质首席养老服务管家、N名专业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和若干名志愿者,负责2至3个社区的养老服务。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尚存在一些短板,服务保障能力不足。不少老旧社区公共场地少,难以建设养老食堂、照护中心等;社区养老驿站大多为“小作坊”经营模式,缺乏有行业影响力的经营主体;养老护理人才依然短缺等。多方共担,让老人在“家门口”安度晚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推进各项优质服务资源向老年人的身边、家边和周边聚集”。  “老年人哪里多,我们就把养老服务机构办在哪。”民政部等部门表示,“十四五”时期将推进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区基本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构建城市社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让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更丰富、更便捷、更有质量。  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会长徐佳增认为,农村养老服务重点应放在失能失智人群社会服务供给上。要加强低收入群体救助帮扶,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挥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的网络优势,鼓励乡村医生为高龄、重病、失能等老年群体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等基本服务。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建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共同做大做强养老服务产业。目前,北京已探索搭建养老服务统一信息平台,畅通资源对接、供需匹配,支持和引导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养老服务。  针对养老护理人才短缺等问题,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民政局局长丁福军建议,提高护理人员待遇,提升大众对护理人员认可度。同时,引导广大社会公益组织、慈善机构、青年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工作。  此外,要大力推进智能设备的应用和数字化管理,赋能养老服务。目前一些地方已在开展这方面的探索,如杭州市开展安居守护工程,对适老化改造对象按需安装烟雾报警器、紧急呼叫器等智能监测设备;长沙市有针对性地开展适老化改造,为部分老人配备“防走失”科技服、睡眠检测仪等智能设备,并实时将健康数据同步到云端。
新华社 | 分享: 2023-10-24
(王小龙)最近,农文旅融合发展备受关注。所谓农文旅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以乡村文化为纽带,以旅游休闲为形态,将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各自带动、相互融通、共同发展的新业态。据媒体报道,目前全国各地累计推介1953个美丽休闲乡村,建设120个休闲农业重点县,发布精品线路超1000条,农文旅融合发展已经从概念走向现实,正在从“博大”走向“精深”。  农文旅融合,根基在农。中国是人类文明中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也是当今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农业大国。我国有句老话:百业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以其超长的稳定性、超大的承载性和超强的坚韧性,为其他产业特别是新兴业态提供了深厚基础。对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来说,农业是“诗”和“远方”的“归宿”。农文旅融合,源泉在文。中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发展至今始终延绵不绝,并且不断推陈出新。文化不仅能载道化人,而且能聚才兴业。对于许多行业而言,只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充分彰显其文化特色,就能有效激发其文化附加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厚施文化丹青的农业可以令表面普通的村庄化为“农乐图”,饱蘸文化水墨的旅游业则能让看似平凡的旅程变成“山水行”。农文旅融合,活路在旅。祖国大好河山,要靠两只脚掌丈量;中华万千文化,要用一双慧眼欣赏。旅游业是连接农业和文化产业的交通阡陌。倘如说农业是“乐山”之业,文化产业是“乐水”之业,那旅游业就是乐山乐水、仁智得兼的“行者”之业。  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关键要靠增加更多“人气”。这里讲的人气,不仅指受人欢迎程度的“量”的呈现,更是真正给人美好感受的“质”的实现。对于文旅产业而言,需要增加更多农业的“乡土气”。一方面,应充分挖掘文旅产业的“农味”,打造更多富有乡村特色、能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的文旅品牌;另一方面,要促进文旅产业更接地气,开发更多具有文化含金量、旅游附加值的各类助农惠农产品,在满足人们日常文化休闲需求的同时,升华消费者亲农睦农的精神境界。对于乡村旅游产业而言,需要增加更多文化产业自带的“诗书气”。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本来就是我国优秀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价值观。要努力转变观念,着力改变单一型、粗放型的乡村旅游模式,精心设计有故事、有品位的乡村旅游路线,形成“目标是乡村、过程很享受、结果很治愈”的良性循环,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走向目见山川、胸有丘壑。对乡村文化产业而言,需要增加更多旅游业渴望的“人间烟火气”。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应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和坚持积极健康的主题内容,避免过度包装而失去乡村原味,也不能故意放大或刻意营造所谓落后的“原生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既要让人看得见绿水青山、感受到人间美好,也要让人留得住乡愁故事、回想起原乡情浓,同时真正惠及广大群众,让老百姓实现精神富了,腰包也鼓了。  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要素集聚的可行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作出部署,还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能推动三个产业聚合形成多重叠加的经济效益,吸引包括多个行业的消费者和从业者在内的各类人才,创造更加美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只要坚持“精耕细作”,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光明日报 | 分享: 2023-10-24
(常钦)稻菽成浪,谷米满仓。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七成多,眼下,各地区各部门正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多措并举确保全年粮食丰收。今年我国夏粮获得丰收、早稻实现增产,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整体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争取秋粮有好收成,就能为全年粮食丰收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资料图片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多重考验,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季季沉甸甸的收获,牢牢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展现了“基本盘”的稳健力量。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将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才能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一项项新技术落地,一台台大农机驰骋,田间地头激荡着科技动能,凸显农业现代化“金扁担”的硬支撑。我国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推广优质耐密品种,配套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模式和适宜高性能机械,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落地见效,挖掘增产潜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让更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让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就能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发展粮食生产,主体是种粮农民。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抓好粮食生产机制保障,让好政策进村下田,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实施夏粮“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补助,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各项政策举措实打实,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让农民通过种粮实现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才能更好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保障粮食安全还要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农业损失。这要求我们落细落实农业灾后生产恢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措施,坚持底线思维,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区域、分作物、分环节把情况摸清楚,努力提高防灾减灾的精准性、有效性、科学性,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尽力实现非灾区多增产、轻灾区保稳产、重灾区少减产,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稳住农业基本盘,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盯紧防灾减灾、抓好秋管秋收,加强农机作业供需对接和服务保障,努力确保丰收到手、颗粒归仓,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实,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人民日报 | 分享: 2023-10-24
中共内江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号角,开启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要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千万工程”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内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委关于城乡融合的决策部署,以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为重要突破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资料图片  学习借鉴“千万工程”蕴含的问题导向,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破难、解难。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千万工程”直面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直观问题,以及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滞后等深层问题,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指引浙江农村发生了精彩蝶变,开辟了一条乡村振兴建设的科学路径。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内江在调研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全覆盖聚焦镇(涉农街道)、村(社区),发现镇村风貌较为杂乱、农房品质参差不齐、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锁定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乡村民居风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八项重点任务”,大力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学习借鉴“千万工程”蕴含的系统观念,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优村、兴村。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是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十个指头弹钢琴”。“千万工程”作为牵引浙江城乡一体化建设“牛鼻子”的“龙头工程”,综合把握全局和局部、渐进和突破等因素,落实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各方支持、密切协作等系列举措,促进了发展方式深入转变,实现了浙江人居环境深刻重塑。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在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中,内江坚持集中连片、整体安排,坚持统一规划、分别实施,坚持试点示范、渐次推进,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首批启动18个目标镇(街道),其余镇(街道)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同步实施,先规划后建设,先计划后实施,一村(社区)一个规划作战图、一个实施方案、一个资金项目清单,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  学习借鉴“千万工程”蕴含的求实理念,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美村、靓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更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万工程”立足浙江农村实际,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聚焦聚力布局优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住宅美化等“八化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内江因地制宜改善农村面貌,改善民居风貌,充分挖掘川南民居风貌;分类施策改“旧”,探索土坯房、残垣断壁等“拆旧留权”模式;整治人居环境,实施“六净六顺”工程;推广美丽乡村“小组微生”模式,发展庭院经济,建设“微菜园”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47项高频民生事项实现“村能办”。  学习借鉴“千万工程”蕴含的辩证思维,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强村、富村。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千万工程”坚持发展论,把美村与富村结合起来,盘活生态资源、田园风光资源,转化自然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强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重产业、活力足的路径。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内江坚持把改善农村面貌过程变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过程,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作为头等大事,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推行“农户复耕一批、业主整治一批、村集体组织代耕一批、项目改造一批”动态清零撂荒地。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集看、吃、玩、购、住于一体的文旅村落、文旅园区不断涌现。  学习借鉴“千万工程”蕴含的为民情怀,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惠民、利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千万工程”站位农村农民角度思考问题,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了农民群众心坎上。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我们认识到,必须坚持人民立场,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与广大农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内江实施农村面貌改善,突出群众主体,坚持“干不干、怎么干,群众说了算”,将群众意见作为奖补资金拨付、竣工验收等重要参考。引导群众参与,所有工程、工作群众全程参与,既提意见又干活,既搞建设又管维护。实现群众共享,今年底18个目标镇(街道)实现家家户户一套安全住房、一间整洁厨房、一个卫生厕所、一座增收庭院、一条硬化入户路、一种良好家风、一门实用技术、一样健康爱好。  学习借鉴“千万工程”蕴含的强基固本,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聚力、蓄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可能具有的强大组织资源。把基层党建工作抓好了,我们的基层党组织牢不可破,我们的党员队伍坚不可摧,党的执政地位就坚如磐石,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千万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在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中,内江完善组织体系,强化县级统筹领导、镇级组织实施、村级执行落实,建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力量下沉,推行“百镇千村包联制、万名干部下基层”。加强考评激励,建立比群众参与、看干部作风,比乡风文明、看治理有效等“八比八看”考评机制,激励引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扎实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0-23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母亲河长江,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撑。“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科学破解水环境水安全矛盾,是推动生态长江高质量发展的严格规矩,也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新时代十年来,通过下决心将长江沿线污染企业搬拆出去,让企业搬迁做到人清、设备清、垃圾清、土地清,进而彻底根除江河污染隐患。保障长江流域性治理追根溯源、分类施策。运用生态大普查,系统梳理水安全隐患风险,实施全流域大体检。祛风驱寒、舒筋活血、通络经脉,既治已病,又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青春活力。当然,推动生态长江高质量安全发展,落实不搞大开发也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能破坏性开发,应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这些年,多项有力举措先后出台: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砂一体保护修复实施;野生动植物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长江保护法出台;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强力推进。三年前,长江干流水质就已连续保持Ⅱ类,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实施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战略,就要把得天独厚的科研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其中,关键核心技术须要自力更生,大国重器应掌握在自己手里。现如今,从成渝经济圈到华中硅谷、再到华东长三角,高新技术创新潮涌,一大批战略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不断迸发出强劲发展动能!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0-22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何向东)免疫应答是《医学免疫学》中核心概念之一,是机体受外部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形成“识别”“活化”“效应”三阶段免疫应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形成免疫防御屏障。调查研究是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作为驻村干部要围绕“精准识别”为调研前提、“动力活化”为解问方法、“落实效应”为成果转化,以找准问题“牛鼻子”、敢啃问题“硬骨头”、确保问题“零遗留”,以走深走实调查研究,确保第二批主题教育以“实”为要、以“效”为要。调查研究要围绕“精准识别”为调研前提,找准问题 “牛鼻子”。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作为驻村干部要秉持深研细究的原则,调研基层不能只靠一支笔、只靠一张纸、只走一段路,而是要用眼看、用心察、用心访,以找准问题“症结”,看到“不期而遇”的调研“死角”。要坚持问题导向,明晰问题哪里来、问题怎么解、问题谁来解。驻村干部要换上“泥鞋”走出办公室、兜揣问题记录笔记本,走到农户家开展“坝坝谈心会”“院落谈心会”,听大家说出急难盼愁的问题,将问题写在本上、记在心里、融入脑里,让群众成为“出卷人”。调查研究要围绕“动力活化”为解问方法,敢啃问题“硬骨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驻村干部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要建强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制度优势,调动党员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长效性。对于调研出来的问题要分类归档,建立“问题清单”制度,力行 “挂图作战”“工期倒排”,找准解决问题的“拐点”,让问题“柳暗花明又一村”。要有解剖“麻雀”的求深精神,力求问题由“零散化”向“系统化”转变、由“浅表化”向“实质化”转变、由“复杂化”向“简单化”转变,找到解锁问题“密码”。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反复实践中得以升华。因此,作为驻村干部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扎劲,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韧劲变“驻村”为“助村”。调查研究要围绕“落实效应”为成果转化,确保问题“零遗留”。调查研究质量好不好、深不深、实不实要以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是否群众满意来衡量。要限定整改期限,为了问题尽快从“跃然于调研纸上”到“落地见效到地上”,应根据问题的缓急性、复杂性、系统性提出整改方案,规定整改时限,避免问题一拖到底、一拖没音、一拖没影。要责任划分“点对点”,将解决问题的方案落实到每个人,建立问题“销号”制度,定期通报任务完成进度,对于已“销号”的问题,采取“回头看效果”“现场填问卷”“现场打分数”的模式进行后评估,让群众既是“出卷人”也是“阅卷人”“裁判员”。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0-21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江西考察时,来到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看到这个千年古村生态美、文化美、生活美的今日新貌,总书记十分高兴,对热情的村民说:“希望你们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石门村晒秋场景。新华社记者胡晨欢 摄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什么样的乡村更美丽,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认知。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为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中把握乡村审美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有的地方把村庄都建成小楼洋房、黄白瓷砖,看上去整齐划一,但从审美角度来看,这种整齐难免少了几分韵味。建设中国式的和美乡村,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引入乡村建设中来。  首先要秉持“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守护绿水青山,打造和展现富有诗意、独一无二的乡村风姿。其次要体现“由善而美”的价值论,传承乡村文脉,弘扬时代新风,体现地方特色,让生态美、人文美、伦理美融合互促,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此外还要看到中国人注重现实的审美取向,兼顾美学价值和生产生活价值,避免贪大求洋或照搬城镇化,尊重村庄固有风貌和村民习惯,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这方面,石门村正是一个典型案例。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徽派古村,村民守护良好生态,引来“鸟中大熊猫”蓝冠噪鹛安家;每家门前都有修身治家的“微家训”,“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在当地蔚然成风;修旧如旧的白墙黛瓦、青石板路,浓郁热烈的“晒秋”民俗,成为乡村亮眼名片。这种中国美还转化为生产力,石门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全村人均年收入十年间增长五六倍。  当然还应看到,我们建设乡村追求的美,不是虚空的美,而是要“目中有人”,是为了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统筹好外力外脑和乡村匠人等内外力,充分了解农民需求和痛点,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乡亲们创造“室外五千年、室内现代化”的优美环境。另一方面要激发乡村文化自信、审美自信,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美学经济和品牌文体活动,让蓑衣、水车、泥墙等乡村特色景物成为审美标识,打草鞋、制伞、剪纸等传统技艺成为游客的美学体验,用“美”的力量更好凝聚起农民精气神和正能量。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从古至今,乡村田园就与中国审美分不开。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情景交融的乡村审美新画卷正铺展开来,令人期待。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0-2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