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今天下午的会只有一个主题,就是镇里准备在红军村建设的农业园区,园区占地面积20亩……”近日,天全县仁义镇红军村村委会会议室内,包村干部余跃介绍起园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计划。红军村原名程家窝村。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天全县,曾在此战斗生活100余天,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红色遗迹和可歌可泣的故事。余跃(中)和邹积志(左一)畅谈红军村的喜人变化2018年,天全县连续实施了两期提升打造工程。如今,昔日以传统低附加值农业为主要产业的红军村,已成为集红色教育基地、特色农业种植等为一体的农旅田园综合体。村落变景区,村民们守着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特色农家乐也从无到有,变成了现在的5个。“就以这家为例,去年2月才开张,当年就实现毛收入50余万元。”会后漫步村中,余跃指着名叫“源井小院”的农家乐说。“是乡村振兴成就了我!”农家乐老板邹积志笑着回应。“村里这几年就是这样干的,而且效果真的非常好!你看,公园一样的荷塘、五星栈道和五彩林,还有村子里平坦的步游道、小桥流水景观……”邹积志也掰着手指头,畅谈起红军村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接下来红军村的建设项目还会更多,而且力度肯定会更大,大家伙的日子一定会更好!”情绪的相互感染中,余跃激动地说道。(供稿:雅安市乡村振兴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31
(陈诗 记者 何金委)农家小院欢声笑语,乡村道路纵横交错,文化广场宽阔整洁……近日,行走在广安市武胜县鸣钟镇小寨村,乡村漂亮宜居,产业欣欣向荣,处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10年来,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通到家门口,晚熟柑桔、李子等产业越做越大,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10月21日上午9点,在小寨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一场座谈活动正在进行,村民田华才向大家谈起了村里的变化。小寨村四好公路谈起小寨村的变化,驻村已经5年的第一书记张毅深有感触:“路修通了,住房漂亮了,产业发展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如今,小寨村村民吃穿不愁,住房、饮用水、用电等,样样有保障。据介绍,近年来,小寨村扎实推进农村“四好公路”建设,进一步优化道路功能,改善群众交通出行环境。2017年至今,小寨村共修建了总长约20公里的村组公路,通组到户水泥路硬化率达95%。此外,该村还利用精准扶贫项目资金,改善人居环境,先后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住房3户、农村危房改造56户、破旧房改造5户,新建高标准村公共服务中心、村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小寨村,还以产业撬动乡村振兴,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共流转土地1700余亩,主要发展晚熟柑桔、李子、稻渔综合种养等产业,已实现年产值1400万元,带动近200户群众稳定增收。小寨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近年来,武胜县累计投入资金40.7亿元,新改扩建县乡道路242公里、通村水泥路1269公里,危房改造近2万户,并立足良好的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围绕“2+3”现代农业体系,全力延链补短,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如今,美丽乡村建设串点成片,一幅幅乡土气息浓郁、特色产业发展兴旺、人居环境优美的乡村画卷在武胜徐徐展现。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0-31
俗话说“万民乡风 旦暮利之”。乡风文明是维系乡村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是流淌在田野上的故土乡愁,乡村要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近年来,眉山市彭山区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持续推进新时代乡风文明提升“十大行动”,各镇(街道)聚焦党建引领,破解民生难题,狠抓乡风文明,扎实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共建共治,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树新风、开新局、展新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的幸福感。近日,笔者走进彭山区谢家街道谢家场社区毛河小区,到处是闲适恬静的生活场景。“以前没搬进小区,大家茶余饭后的活动比较少。”刚刚买完菜回家的毛河小区居民李女士感慨,现在有了健身设施和休闲场地,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在谢家场社区笔者看到,一条条村道干净整洁,一幅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墙映入眼帘,无声地滋润着居民们的心田。“社区通过开展大小居民会宣传红白理事,制定村规民约,杜绝天价彩礼,倡导红事白事简办,社区群众纷纷响应。”谢家场社区党委书记赵利德表示,社区积极评选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好家风好家庭和孝心青少年,树立群众身边榜样,号召大家向优秀典型学习。不仅如此,社区还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群众摒弃了以往陋习和攀比的风气,营造了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据悉,近年来,彭山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和乡风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美丽乡村。“现在我们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污水不再随意排放,垃圾也实现了分类倾倒,生活越来越幸福了。”当天,看着沥青路面的村道干净整洁,谈到现在的幸福生活,公义镇农乐村6组村民李仁芳乐得合不拢嘴,依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风貌提升了,厕所改造了,污水也进入了收集处理池,全村人的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的号角催人奋进,下一步,彭山区将继续大力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立足乡村全面振兴,让乡村提“颜值”、增“气质”,奏响“幸福曲”。(供稿:彭山区委宣传部 赵会 翁光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8
(陈诗 记者 何金委 )农家小院欢声笑语,乡村道路纵横交错,文化广场宽阔整洁……10月27日,行走在武胜县鸣钟镇小寨村,乡村漂亮宜居,产业欣欣向荣,处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小寨村航拍图“10年来,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通到家门口,晚熟柑桔、李子等产业越做越大,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10月21日上午9点,在小寨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一场座谈活动正在进行,村民田华才向大家谈起了村里的变化。谈起小寨村的变化,驻村已经5年的第一书记张毅深有感触:“路修通了,住房漂亮了,产业发展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如今,小寨村村民吃穿不愁,住房、饮用水、用电等,样样有保障。 “以前,村里的路难走,进出很不方便。现在,路修好了,再也不用出门一脚泥了。”村民杨大爷在家门口,指着门前的水泥路高兴地说。张毅介绍,近年来,小寨村扎实推进农村“四好公路”建设,进一步优化道路功能,改善群众交通出行环境。2017年至今,小寨村共修建了总长约20公里的村组公路,通组到户水泥路硬化率达95%。此外,该村还利用精准扶贫项目资金,改善人居环境,先后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住房3户、农村危房改造56户、破旧房改造5户;新建高标准村公共服务中心、村文化广场等;安装了健身设备、太阳能路灯等;解决了群众日常生活用水用电等问题。“告别了危房,住进了舒适宜居的新房,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大家都很满意。”村民易明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小寨村,还以产业撬动乡村振兴,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共流转土地1700余亩,主要发展晚熟柑桔、李子、稻渔综合种养等产业,已实现年产值1400万元,带动近200户群众稳定增收。“村里产业发展起来后,就近在村里务工,每月有稳定收入,年底有分红,还能照顾家人,比外出打工更踏实。”村民朱玉兰说。近年来,武胜县累计投入资金40.7亿元,新改扩建县乡道路242公里、通村水泥路1269公里、便民路2432公里,危房改造近2万户,并立足良好的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围绕“2+3”现代农业体系,全力延链补短,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如今,美丽乡村建设串点成片,一幅幅乡土气息浓郁、特色产业发展兴旺、人居环境优美的乡村画卷在武胜徐徐展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28
金秋十月,迎着秋日暖阳走进朝阳湖镇仙阁村,山环河绕、林秀水善,枞树滩的天然瀑布前有不少游客在这里露营,清澈的溪水潺潺作响,形成了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画卷。据了解,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蒲江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河长制为抓手,紧扣“打造幸福河湖”总目标,以点带面、面点突破,积极谋划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城乡污水处理、水美乡村创建等水体治理提升工程,打造新时代生态河渠治理样板,助力乡村振兴,“生态福地、大美小城”的图景愈发清晰。打造水美乡村,甘溪镇藕塘村美如画卷统筹流域综合治理 用心用情守护一江碧水“现在出门就能顺着绿道沿着溪水跑步健身,一边赏花观景的同时,一边还能锻炼身体,实在是太安逸了。”早上7点,市民张大爷吃过早饭后就出门了。近年来,沿着蒲江河晨跑成了他雷打不动的爱好,“以前没有这么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现在改造治理后,每天都想早点出门。”据了解,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蒲江河和临溪河防洪能力,改善和维护水生态环境,蒲江县水务局启动实施了蒲江河系统治理工程。该工程综合治理河道长度20.58公里,其中蒲江河综合治理长度16.337公里,对朝阳湖镇—成雅高速桥段进行重点打造;临溪河综合治理长度4.243公里,对临溪河5段防洪薄弱段进行重点治理。“堤防与疏浚相结合是治河工程的基本原则之一。”蒲江县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河床疏浚按照“挖河心、固河岸、消除倒滩水、稳定河势”的基本原则进行,建成后将新增绿化面积9.15万平方米。如今的河道,成了市民贴近水系、走近绿色、亲近自然的观景台,城市品质也在一次次治理行动中迎来了新提升,“大美小城”更加名副其实。此外,在加强跨流域综合治理方面,蒲江县分别与周边邛崃市、雅安市名山区、眉山市丹棱县签订了河长制联动协作协议,打通上下游水环境治理障碍,共同守护一江碧水。同时,蒲江县还积极推进河道水毁堤防修复工程。据统计,过去五年,共实施市管河道水毁修复12公里,切实提升了河道行洪能力,保障行洪安全。据了解,接下来,蒲江县水务局还将实施长江经济带岷江支流(蒲江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对蒲江河清江大桥下游段、中德产业园区段、寿安街道下游段18.14公里河道进行综合治理,配套建设旅游服务驿站、生态停车场等设施,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生活环境和城市品质。水清岸绿,雪山倒映在妙音湖中,形成一道独特景色。 摄影 徐永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 提升市民幸福感满意度“叮叮叮……”走进蒲江县城区雨污管网建设项目现场,工人正在加紧开展管道施工,小型挖掘机来回挥舞臂膀作业,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是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和内涝问题的治本之策。“以前部分区域管网建设不完善,仍为雨污合流排放,加之部分区域管网建成时间较长,管网塌陷、破损等病害现象严重,因此容易造成积水外冒,现在实施的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蒲江县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实施范围为城区蒲江河右岸区域,计划建设改造雨污主管网约33公里,建设期限约18个月,预计将在明年年中完成。据了解,近年来,聚焦提升市民幸福感满意度,蒲江县以项目为支撑,不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引入社会资本,实施蒲江县域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寿安第二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5万吨/日,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实施县城污水处理厂,以及寿安、西来等存量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提升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新建、改造雨污水管网195公里,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能力。2018年至2021年,全县城镇污水处理率由82%提升至91%。同时,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结合幸福美丽新村、水美乡村等项目,对于距离市政污水收集管网较近的农户,生活污水就近纳入污水收集管网,输送至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对20户以上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通过纳管或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散居的农户,结合“厕所革命”行动,采用“水冲式+三格化粪池”方式进行改厕,将农户粪污资源化处理后用于农业生产。目前,全县已建成一体化、地埋式和人工湿地等各种形式的农污设施109座,纳管26处,实现2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比例达96%。省控、市控断面全面达标,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实施水美乡村创建 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甘溪镇藕塘村,地处大小五面山地带,临溪河穿境而过。村内茶田、松林、荷塘相映生辉,溪水潺潺,白鹭低翔。近年来,这里依托山林、水系、地貌等优势资源,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催生水美乡村新经济,成了不少游客的出游目的地。而这一切,离不开水美乡村的打造。近年来,藕塘村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持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扎实开展“清河行动”,彻底解决河道堵塞、淤泥堆积等水系畅通问题,复苏河道生态环境,不断做活“水美”新文章。“该村打造的‘花涧藕塘’项目推出一年,累计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成功实现水环境价值转化,为旅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蒲江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藕塘村的发展只是蒲江县大力实施水美乡村创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在水美乡村创建过程中,蒲江县水务局引导各村围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五个方面齐发力,通过加快补齐水利短板,加强水源的管控和保护,加大农村生态塘坝、渠道和河道治理,将河长制管理纳入村规,把水系治理、水利工程与地域特色、自然风貌、田园风光、农耕文化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水村相融、人水和谐的水美乡村。工作有举措,成绩来印证。截至目前,蒲江县创建水美乡村22个,其中成佳镇麟凤村等4个获评市级示范村、西来镇铁牛村等6个获评市级精品村。此外,蒲江县以河长制为抓手,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思考入选全国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水美乡村打造模式和经验分别在《四川生态文明》《四川省河长制工作简报》作为基层亮点刊载。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10-28
(王鑫 记者 徐中成)10月25日,阿坝州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的甜樱桃林中,果园负责人刘明清和工人正为果树施有机肥,“这些肥料都是根据土壤、果树生长情况等定制的配方。”刘明清说。  不仅肥料有定制配方,在人工授粉、套袋等方面,刘明清也摸索出了一系列管理工序和标准。在今年的甜樱桃上市季,这个果园出产的2万多斤甜樱桃被卖到北京、上海等城市,价格最高时达到每斤120元。  还有更多人将因此受益。“搞农业不能吃‘独食’,得带着乡亲一起,才更具市场竞争力。”刘明清说,他已经把施肥、套袋等管理步骤和标准拍成视频、印成册子,免费提供给其他甜樱桃种植户,“目前全县都在推广这套种植标准。”  强产业,是阿坝州推进乡村发展的着力点之一。近年,阿坝州坚定不移抓增收、抓示范、抓治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0月下旬是黑水县彩林最美的时节。依托彩林资源,黑水县沙石多镇羊茸村整村搞起乡村旅游。 黑水县委宣传部供图(资料图片)抓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10月23日,在小金县沃日镇木栏村,果园里挂满红彤彤的苹果。当前正是卖苹果的最好时节,种植户唐国萍却在家坐着,只是不时拿出手机看微信。见记者面露困惑,唐国萍解释说:“等微信群里通知发货了,我才去采摘苹果。”  原来,今年木栏村与成都一家公司合作,将村里的苹果树“挂”上电商平台供消费者认购。被认购的树在当年结出的苹果,挑选一定数量供应给认购人,剩余的种植户可以再拿去卖钱。  “种了几十年苹果,这样卖还是第一次。”唐国萍以青苹果为例算了一笔账:过去商贩到地头收购的价格是1.5元1斤,通过认购直接卖给消费者,能达到4元1斤,还能剩余不少自己卖。  该村党支部书记龙华贵透露,目前全村已有4000棵左右的苹果树被认购。  当天,在红原县瓦切镇唐日合作社,10多人齐聚一堂,商量今冬明春购买1000多头牦牛育肥的事。去年10月,瓦切镇唐日村试点现代化养殖,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牧户”的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天然草地+人工种草+适度放牧+圈养补饲+科技+保险”的牦牛养殖模式。  唐日村党支部书记罗让扎西说,用上现代化养殖方法,牦牛冬天不会掉膘,出栏时间可减少到3至4年,收益更高,草场也能得到休养,“第一年试点,合作社的牧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近年来,阿坝州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构建“6+N”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大力实施产业富民、稳岗就业、消费帮扶三大行动,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数据显示,目前,阿坝州认定帮扶产品1675个,通过浙江省等各方帮扶力量,一系列“藏字号”“羌字号”产品走出大山,迈向全国。“今年已实现帮扶产品线上线下销售5.5亿元。”阿坝州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抓示范,建100个“三家园”  10月24日,壤塘县蒲西乡伊里村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一根手臂粗的管道将山泉水引入鱼池。“这里水质好,今年村上增引项目资金100万元,建成冷水鱼养殖基地。”基地负责人曾孝敬说。  伊里村所在的卡龙沟,纵深长40多公里。村里因地制宜,沿沟布局产业带,完成牛、鱼、猪、鸡、肥、药等6个基地建设,建成有机肥生产、高原双低油菜种植加工、冷水鱼养殖等7大产业基地。去年,伊里村被评为州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伊里村第一书记李登科说,接下来村里还计划种芍药花、引进光伏项目。  抓点示范,是阿坝州委、州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今年初,阿坝州制定出台“三家园”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按照“抓点示范、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推进”的要求,建设一批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三家园”乡村,探索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三家园”建设经验做法。  建生态美丽家园示范村,是阿坝州建设“三家园”的内容之一。在黑水县沙石多镇杨柳秋村,通过挡水成湖,填湖造岛,移植林木,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的微景观,曾经的砂石场变成了网红景点——洛哩措,村民也趁势吃起“旅游饭”。  “村里聚居的81户村民中,具备旅游接待能力的就有20多户。”杨柳秋村党支部书记列如说,还有不少人在改造房屋,准备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  根据规划,阿坝州重点在产业园区建设、示范乡村打造和乡村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力争到2025年创建1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培养1000名乡村产业、技术、管理等人才,创建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村。今年,阿坝州整合财政资金5.4亿元,已开工实施188个项目,涉及基础提升、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方面,计划集中打造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抓治理,乡村焕发活力  10月23日,在金川县安宁镇莫莫扎村的嘉绒绿谷农家乐,老板马云美一边盯着农家乐扩建工程进度,一边谋划食材准备工作。为了迎接今年的红叶季,她投资了20余万元对农家乐进行扩建,“今后一次就可以接待近百人。”  “11月就是这里红叶最美、游客最多的时节,我们准备在红旗广场举办文艺联谊活动,吸引更多游客住过来、留下来。”莫莫扎村党支部书记杨国华说。  村民吃上这碗“旅游饭”,得益于莫莫扎村抓实乡村治理,积极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工程,同时建设特色景观游步道,实施村落亮化工程,加大村风貌提升和户庭院环境整治力度。  “我们还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优良的乡土文化,广泛开展‘孝善和俭’等活动。”杨国华说,村上还制定了倡导勤俭节约的村规民约,主张红事简办、避免攀比等,引导乡风越来越好。  同样的变化在阿坝州各地悄然发生。在壤塘县石里乡中大石沟村,一栋栋造型独特的藏式民居整齐排列,连接民居的一条条道路也都整洁干净。很难想象,以前这里是县上出名的“脏乱差”村,牲畜散养乱跑乱拉,房前屋后各种物品摆放凌乱。  去年7月,耿壤成勒来到中大石沟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村民的“尚美爱好”之心非常强烈,于是带领驻村工作队,依托壤塘县开展的“六新工程”项目,对全村进行了统一标准的环境大改造。“仅2个月时间,我们村就从‘脏乱差’村变成了现在的环境卫生示范村。”耿壤成勒说,现在不光是壤塘县的兄弟乡镇频繁到这里来学习,就连一些兄弟县市也经常来“取经”。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阿坝州持续深化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大力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纵深推进“孝善和俭”道德传扬活动,让文明在乡村蔚然成风。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尚永高  10月24日一大早,自贡市自流井区荣边镇干塘村党总支书记徐和金就赶往了村里的蛋鸡养殖场,这个距村办公室几公里开外的蛋鸡养殖场是村里的财富“新贵”。今年,村集体公司积极探索种植—养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整合资金220余万元,利用原有的李子采摘园,新建1000平方米蛋鸡养殖场,自5月投产以来,日产鸡蛋约1.5万枚,产值超1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0余个,有效带动周边300余农户增产增收。  不受待见的鸡粪,在养殖场同样可以变废为宝。该村通过集中粉碎农户秸秆,并与养殖粪便混合发酵产生有机肥还田,打造“李子—蛋鸡”种养循环集体经济产业项目。2023年,预计可消纳秸秆500吨,生产有机肥料 100 吨,明显改善周边约8000亩耕地土壤,绿色循环经济效益逐步显现。蛋鸡养殖场  葡萄、李子、猕猴桃……作为全镇特色水果的集聚地,干塘村的精品李子尤为出名。村集体公司倾力打造精品李子品牌,先后投入资金近100万元,逐步扩大种植面积至200余亩,培育出红杏李、蜂糖李、凤凰李等多个优质品种。今年,举办干塘村首届李子采摘节,通过线上电商平台、网络直播方式,销售精品李子8万余斤,产值达20万元。村上还试种土豆30亩,预计产值15万元。  干塘村集体经济的红红火火,是荣边镇聚力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几年,该镇坚持党建引领,扎实推进行政村合并,资产资源得以盘活。“一村一品”发展特色更加突出,“整镇推进”取得实效,集体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2021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 145 万元,成功创建2021年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乡镇。  各村也在千帆竞发的集体经济拼抢中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汇聚成百花齐放的新力量。尖山村坚持与辖区农文旅企业深度合作,通过景区土地入股、村集体资产出租、投资合作运营民宿酒店和养老机构等方式,实现多点多效收益。桂花村积极发挥网络电商平台作用,启动“农村电商”配套农产品建设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雨潭村则深化共建智慧农业项目,依托荣边最具代表性农业主体“健康田园”,投资入股“智慧科技农业”项目,采取土地入股方式参与中农联现代柑橘产业园运营,集体经济稳定增收。大山村充分发挥中省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用途,将资金入股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实现集体经济创收,为当地群众提供创业、就业机会,带动集体经济增收。“萄”醉荣边 资料图  与此同时,全镇严格规范执行集体经济管理章程制度,健全完善镇村两级集体经济管理体系。全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台账,加强动态监管,有效监督集体经济“三资”情况,抓好集体经济内部审计工作,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着力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计划,吸收储备优秀农民工15名,确保各村动态储备2名以上年轻后备干部人才。吸纳20余名集体经济发展人才,成功创建市级人才工作先行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6
(杨晓川 记者 周瑜原)迎着秋日的暖阳,宜宾翠屏区永兴镇狮子村的各个山丘上,一棵棵茶树长势正茂,嫩绿的新叶刚刚长出,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片金黄,因而得名——黄金芽。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金黄色,仿佛回到了春天油菜花盛开的季节。“‘黄金芽’就是村民的‘聚宝盆’。”狮子村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兴说,这些从夏季高温中挺过来的茶树,经过细心的照料,将在明年春天再度“焕发青春”,不会影响春茶的采摘。宜宾翠屏区永兴镇狮子村的“金色的茶园”但十年前可不是这个样子。那时的狮子村,没有一条完整的水泥路,没有天然气和互联网,全村用电只有一个变压器,一到高峰期,停电是常有的事。全村也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村民除了在家种点粮食,就是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只有一两千元,因此被评为了省定贫困村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这一切在慢慢改变。2016年,在永兴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返乡创业者陈历禄创办了狮子村绿芳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宜宾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土地流转形式承包55户村民共1050亩山林土地,从浙江安吉引进高端白茶“黄金芽”种植,发展茶叶产业,带领贫困户增收致富。在狮子村的金坪、和平组,通过“专合社+农户”的模式,专合社一次性支付村民30年的土地承包费,农户还可以到专合社务工,挣取工资。在兴田、凤凰组,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户进行土地入股,没有基地流转费,但入股的农户可以进行保底分红。农户也可以到茶园务工,有了多份收入。“春季的狮子村可是一片盛景。”刘兴笑着说,狮子村有两大景,一是茶树抽芽的美景,二是售茶长队形成的独特风景。那时,茶农们纷纷走出家门,开始新一年的劳作。他们将采摘的鲜叶出售给茶叶企业,有的一家人齐上阵,手脚利落的一天可以挣几百元。正常情况下,一年可以采三季茶,人均采茶年收入就可以达到几万元。通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宜宾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茶产业规模已经达到3000亩,形成了黄金叶、黄金芽、金镶玉、中黄一号、白茶5个品种,同时注册了戎叙金芽、凤萃茗芽两个商标。去年,金百川的产值达到300多万元。“以前,爱人捂着钱包不让我拿钱出来,怕亏损。现在,她坚定地站在了我这一边。”陈历禄笑着说。他表示,2023年,将继续做精做细茶叶产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打造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在陈历禄的带动下,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76岁的陈昌炳是一名已有56年党龄的老党员,见到她时,她正与孙媳妇一道,带着两名重孙在院子里玩耍,一家人其乐融融。2014年以前,由于丈夫生病并瘫痪,家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生活困难,陈昌炳一家于2014年6月被评为了贫困户。在帮扶单位、镇、村的帮扶下,2018年,该户成功脱贫,2021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1480元,家中还盖起了三层小楼。“都是国家的政策好,解决了我们基本生活和产业发展的问题。现在,家里种了几亩茶叶和油樟,村上帮忙扩大了规模,采茶季我们还可以出去采茶提高收入,儿子和孙子也在外打工补贴家用,现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陈昌炳乐呵呵地说道。作为一名老党员,陈昌炳自家致富也不忘周边群众。哪家种茶和油樟遇到了困难,哪家遇到了麻烦,她都会热心地前去指导、帮忙。如今,70多岁高龄的陈昌炳依旧每日做着农活,空闲的时候便逗逗重孙,生活过得安逸又踏实。与陈昌炳一样,脱贫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还有陈善金。过去,他住的是土坯房,爱人也因病、因残,家中生活困难。狮子村开始发展茶叶产业后,陈善金将自家的土地流转了大部分出去,忙时又到茶叶基地务工,闲时就出去打打零工。两个儿子一个已经工作,一个还在读大学,爱人的病情趋于稳定,没有了后顾之忧的陈善金,盖起了新房,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狮子村已经整村脱贫,全村修起了21公里的水泥路,实现了每个生产队都通公路。引进了两家企业,建起了茶粮复合园区,带动了村民入股分红和在基地务工。2020年以前,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现在达到了30万元。”刘兴介绍道。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这名只有20多岁的年轻党支部书记脸上写满了坚毅。刘兴表示,下一步他将继续带领全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修通产业沿河路,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力争让外出务工的人员更多地回到家乡。未来的狮子村,将越来越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5
(吴敏 记者 常坚)水光潋滟,绿柳垂丝。“慢一点哦,累了就过来休息一下再过去玩……”10月的眉山市青神县,太阳暖暖的,在唤鱼公园,市民王勇丽正和家人在儿童游乐区陪伴小孙子玩耍。对于这片土地曾经的模样,王勇丽记忆深刻:过去的老河街是“城中村”,居住有1000多户居民,大部分都是小青瓦房,房屋破旧、垃圾乱堆;卫生、排水、照明、消防、通信等基础设施更是落后,水电管网年久失修;汛期暴雨一来,积水、漏水让大家苦不堪言。民有所需,政有所为。青神县委、县政府坚定决心与信心,攻坚克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县财政累计投入约22亿元,完成1200余户居民、25户企业的征地拆迁和滨江大道、唤鱼公园、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容、城北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10月,唤鱼公园全部建成,正式投入运行。青神岷江畔,一座高品质“青神外滩”城市公园完美呈现。曾经破败残缺、老旧不堪的老旧街区实现华丽变身,赢得青神百姓频频点赞。河边风光唤鱼公园的名字由苏东坡与妻子王弗“唤鱼联姻”的典故而来,设计形象为太极双鱼。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既与唤鱼公园文化内涵相得益彰,也为青神增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为青神城市品位提升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老河街开发了一系列的业态,让整座公园充满烟火气。在这里,高端餐饮、吃喝玩乐购一条街搞定。“特色环境”“高颜值”“新潮流”成为了老河街的标配,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创业、参观、游览,让更多的人在这个曾经的“老城区”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现在的老河街太时尚、太有活力了,看到这个变化,我感到很自豪。”王勇丽感慨地说,现在这里有火锅店、饮品店、游乐区、拍照打卡设施、运动设施,非常好玩。据了解,目前整个唤鱼公园业态已呈现出60%,已完成了婚恋业态、教育产业、休闲娱乐业态、餐饮业态以及苏母祠家风馆的部分呈现,还有很多入驻商家正在抓紧装修中,将逐步开放,预计年底前将全部完工。从“老、破、旧”到“颜值爆表”,从文化缺位到延续文化文脉,从单一形态到相融共兴......一次次的蜕变,一次次的惊艳都是青神让城市更有品质和温度的精彩画笔点缀,彰显着灵动自然的绿色生态禀赋和以人为本的宜居宜业品质,绿色生态活力尽显的滨江之城巍然屹立在蜀南大地。“下一步,我们将把老河街商圈的打造以及整个岷江水域的业态开发与青神本土文化旅游产业互补,以文、旅、商、娱、秀的创意性结合方式塑造青神商圈重地。”青神县文旅投运营部工作人员帅洁妹告诉记者。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刚 记者 薛维睿  10月20日上午,沿着蜿蜒山路驶入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翠竹长廊少了几分往日静谧,满载绿植的车辆接连驶过,工人在道路两旁忙着栽绿植。  “放稳了,起!”在龙苍沟镇万年村入口,一组大型熊猫雕塑正被起重车吊起。“看!这里又是新面貌了。”现场忙碌的龙苍沟镇副镇长刘伟向记者介绍起村里新变化,“那边是貊貊走廊,这边是貊貊世界,都是我们新打造的文旅融合项目。”“貊貊”是荥经县重点打造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专属形象IP。10月20日,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的新面貌。 黄刚 摄  “项目计划本月底基本建成,现在正加班加点冲刺。”刘伟同时也是荥经县大熊猫国家公园龙苍沟入口社区共建共管共享办公室园地合作共享部部长。最近两天,他和同事们学报告、抓建设两不误,“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我们干劲更足了,绿色发展正是我们加速推进的工作。”  龙苍沟镇党委书记高小松表示,现在目标更明晰、信心更坚定,“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围绕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目标,做强森林康养核心产业,拓展文旅业态,着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万年村距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20多公里,被称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第一村。过去几年,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该村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自然禀赋,打造出了颇具特色的“熊猫社区”。  这个备受游客青睐的打卡地,还在不断“上新”。原来的陶家坝小区,现在已经更名为貊貊小区。上个月,这里新建的熊猫氧养民宿酒店举行了一场热闹的开业仪式。“民宿一共24个房间,预计每年实现营业收入超30万元。”万年村党总支书记杨晓林表示,这是雅安首个村集体独资民宿酒店,有望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坚持生态打底,在万年村童家山,另一处村集体经济支柱产业也正蓬勃生长。  “我们这里雨水足、空气湿度大,方竹长得特别好。”在半山腰,村民陶用均几年前种下的方竹,如今已经修直挺拔、满目苍翠。去年,依托林竹产业优势,村里规划新建了500亩方竹产业基地,陶用均将家里20余亩土地入股,交由村股份经济合作联社统一管理,产生收益后分红。  “我还能腾出时间外出务工,现在年收入差不多有十四五万元。”提起未来,陶用均满是憧憬,“基地还要打造游步道、采摘基地,政府带着我们发展竹林休闲旅游,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机遇,万年村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把荒山变青山;一手抓绿色产业培育,把青山变金山,走上生态优先绿色转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村里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村民富足。”杨晓林介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目前已突破5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5
(记者 钟正有)近年来,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强化党建引领,牢牢抓住队伍建设,农民增收,基层治理三大关键,通过激活人才动力、做强村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三维发力,吹响乡村振兴最美号角。人才是源泉动力。新中镇扎稳基层党建“底盘”,立足实际,在落实责任、堡垒建设、人才选育等方面下功夫,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深耕乡村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筑牢农村基层战斗堡垒,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新中镇龙居村在该镇龙居村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落实区镇两级领导联系产业园制度,目前共吸引返乡创业人才72人,引进16家农业种植企业及合作社。为更好地服务职工,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今年为476名干部职工购买重大疾病险。为进一步完善“引才链”“育才链”“留才链”,全力锻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新中镇建立人才库,两年来,开启两轮村(社区)后备干部遴选,目前在人才库中已储备10名优秀大学生,其中有6名优秀大学生已经在村(社区)服务基层建设,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产业是造血基础。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新中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以龙高路沿线建设作为数字、美育、艺术项目实施的先手棋,建立滚动项目库,落地宜机化、数字农业、城市书房、观光工坊等项目20个,配套建设优质粮油蔬菜直供基地,打造文创小镇IP。采用企地合作的方式,引进了北京袈蓝、中农富通、左岸芯慧等多家科技企业和技术人才共同参与规划建设,加大社会资本招引力度,储备跟踪星光萌宠乐园、狮子坡田园综合体、不如场景民宿等项目13个。一个集运动健康、户外拓展、亲子体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发展的新型农旅融合发展区正逐步形成。生态是持续优势。新中镇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绿”为底,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打造德中路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通过对德中路沿线彩钢、广告、微田园、卫生环境整治,不断提升风貌,把德中路打造成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重点将场镇建成风貌整洁、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经济活跃的示范场镇。加快实施“美育提升”项目,按照“艺术旌阳·焕彩城乡”美育提升行动部署,打造“梵仙”“夜莺的房间”等8处艺术节点,先后开发原生态徒步路线4条、建成露营基地2个,形成了赏花、采果、徒步、露营四大城市近郊旅游休闲元素,“旌秀桂花”“旌翠白河”“荷韵龙居”“花田锦地” 已成为靓丽名片。新中镇,一三产业正高质量融合发展,曾经的“茶店子”驿站,如今是环境优美、产业丰富、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态小镇。崇山峻岭之上,一万三千余人的梦想在此扎根,飘飘红旗之下,是生生不息的岭上新镇。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24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曾晓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乡村延续和发展的灵魂所在,只有乡风文明的农村才符合人民的期待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梓潼县卧龙镇牢牢守住精神文明建设的“魂”,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的“根”,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用实招、新招、真招、硬招狠抓落实,大力弘扬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出实招。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堡垒作用,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7个,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8支,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承诺践诺”“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广泛开展寓教于乐、富有实效的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开展魅力镇乡建设宣传、困难党员慰问、敬老助老、助农扶农、植树护绿、趣味文体等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志愿服务队的带头示范作用。建立镇村两级党校7个,积极探索“麦田里的党课”“贾文光烈士纪念馆党课”“农民夜校”“青年农技大比拼”等“乡土味”十足的党校宣讲模式。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课等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各村(社区)以坝坝会、广播、微信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农惠农富农政策1000余次。社会治理出新招。力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加强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将疫情防控、森林防火、矛盾化解、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工作写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成立红白理事会、乡贤参事会等推进村民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进一步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持续推进“卧龙好人”评比工作,树立道德模范典型;建立乡风文明“红黑榜”,树立群众荣辱观;设立“村官榜”“乡贤榜”“卫士榜”“学子榜”,“四榜”有效提升各类人才参与度,强化人才队伍振兴。充分发挥法制保障定力。加大“法律明白人”培育,营造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用法维权的良好氛围;大力推广反诈APP下载,提升群众反诈防骗能力,目前已经完成3408余人;常态化开展防养老诈骗宣传,引导老年人提高警惕,守住自己的钱袋子。环境整治出真招。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提质行动,大力实施村社五清、场镇四定工程,深入推进最美宜居集镇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文明城市创建三项重大工作,持续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建立村社环境卫生整治网格化管理体系,建成“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户“三包”的有效治理模式,精细化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提质工作。建立最美庭院、卫生文明户的评比机制,形成人人参与环境整治、人人共享整治成果的良好局面,已经评选出最美庭院 10户,卫生家庭12户。通过党建引领垃圾分类,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逐步实现乡村环境整治常态长效,引导农民自觉倡树新风,形成爱劳动、讲卫生、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赋能添力。   文化传承出硬招。以文化传承为载体推动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保证和动力源泉。卧龙镇新建文化广场1座,鼓励文艺爱好者开展以感恩奋进、开拓创新、幸福和谐等多个主题为主的自创节目展演,共组织演出4场次。充实农家书屋图书300册,免费对群众开放,培养村民爱看书的好习惯。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党员干部、中小学生前往贾文光烈士墓开展祭奠活动、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追溯先烈革命精神,承续奋斗之志,赓续精神血脉。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演艺化、景观化,赋予文化生机活力。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微景观,绘制诸葛丞相屯兵、贾文光烈士为国捐躯、水稻制种等历史沿革故事,加强历史认同感。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期间开展传统民俗展示、爱国歌曲传唱、传统技艺展演等多形式、多主题活动,营造深厚节日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族群情感的精神纽带维系。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兰自涛 周雪梅 黄窈窈 文/图  10月16日,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的天冬产业园区内,绿油油的天冬长势良好。村民们抢抓农时,为天冬除草追肥,现场一派繁忙。  天冬是四川86种道地药材之一,是内江市唯一的道地药材。东兴区种植天冬历史悠久,被称为“中国天冬之乡”。  当前,内江市东兴区正牢牢把握国家、省、市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契机,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照育苗、种植、加工、交易、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康养旅游“七位一体”发展路径,充分挖掘道地药材资源,以天冬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振兴革命老区,助力乡村振兴。粮药套种 带动村民实现致富增收  在当地白合镇恩德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种植户徐世华正盘算着等到玉米收获后,天冬基地里要补种什么蔬菜,不让土地闲下来。  去年,徐世华流转了200多亩田地种天冬。今年,基地套种了两季玉米,第一季玉米大丰收,纯收入超30万元。通过套种,每个季节土地都有产出。等到天冬3年后收获时,亩产值至少 5 万元。在这期间,农民既有土地流转费可拿,还有务工收入,一举多得。  当前,东兴区以“两核一带”天冬生态种植圈为引领,全力布局“一镇一园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全区发展建设以天冬为主的园区25个,累计栽种天冬2万余亩,有力地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全区超过5000户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户年均增收2万元。、技术人员正在查看天冬组培苗生长情况。研发新品 培育企业发展精深加工  在青台村种下天冬的同时,四川淳宇惠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在同步进行天冬产品的研发。说起天冬酒和天冬膏,该公司负责人付杰赞不绝口。天冬酒润肺滋肾,天冬膏养阴生津、祛痰止咳。“这两款产品反响效果都很不错,现在就等着药食同源批复后就可以批量生产。”付杰说。  同样对天冬市场前景充满期待的,还有四川天草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渊。该公司按照“七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在一产、二产、三产上分别发力,为全区天冬产业发展贡献科研力量。  目前,东兴区已成功研制以天冬为原料的特色蜜饯、美容保健品等产品40余种,并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等20余家知名中医药院所企业先后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或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成功引进种植企业数十家、全产业链企业2家。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内江技术分院即将落户。  当前,位于当地田家镇的食品和中医药精深加工园区已完成初步选址工作,同时,产地初加工基地也在加快建设中。影视演员苗清为内江天冬代言。擦亮名片 创新宣传增强品牌效应  今年,影视演员苗清因拍摄电视剧《一路向前》来到了内江市。拍摄间隙,跟着剧组来到天冬基地时,她随意拍摄了一条介绍天冬的短视频,没想到颇受网友欢迎。  受当地邀约,本就对农产品情有独钟的苗清顺势当起了天冬代言人,多次以第一视角带网友打卡“中国天冬之乡”。“好多朋友通过我的宣传知道了内江天冬,还问我怎么买。”苗清备受鼓舞。  为了进一步提高内江天冬知名度,东兴区还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两种方式,评选出10名“天冬最美代言人”。  值得欣喜的是,“内江天冬”品牌已成功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成为西部首个道地中药材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产区品牌。2022年7月,“内江天冬”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注册成功。  新的征程已然开启,宏伟的蓝图业已绘就。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内江市东兴区正朝着打造百亿现代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大步向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1
10月15日,富顺县与湖南隆平种业战略合作项目再生稻现场观摩会在古佛镇凤仪村、童寺镇西湖村召开。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湖南隆平种业相关负责人及全县20个镇乡(街道)农业分管负责人参加会议。观摩会现场在古佛镇凤仪村中稻+再生稻核心示范区和童寺镇西湖村再生稻示范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向现场观摩人员介绍了富顺县目前再生稻种植情况和产量情况。县农技站负责人带领全体观摩人员走进田间地头,现场查看再生稻生长情况。在座谈会上,古佛镇、童寺镇、湖南隆平种业相关负责人分别就再生稻种植工作和再生稻种植优势及种植技术进行了交流发言。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富顺县今年的再生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作为全国再生稻年总产量最高的县,希望各个种植条件优良的镇乡(街道)继续积极推广“中稻+再生稻”种植技术,鼓励农户蓄留再生稻,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丰产丰收,为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更大贡献。(供稿:富顺县委宣传部 万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兰嘉  忙过了金色九月的丰收,十月,在素有“中国花椒之乡”“中国甜樱桃之乡”“西部花果第一县”美誉的汉源县,田间地头仍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10月13日,笔者走进汉源县流沙河沿岸粮经复合(稻+蒜)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九襄镇堰沟村,200多亩连片栽植的大豆、水稻已在一个月前收获,但几台挖掘机又在进行土地翻耕作业。当地抓住农业生产的茬口,将梯田坡度改得更平缓,给粮蔬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农田创造更多收益。  汉源县立足农业之本,夯实三农之基,唱响丰收之歌。收获季,20余万亩花椒椒香四溢,5.9万亩汉源甜樱桃走向全国,10万余亩蔬菜争相上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稳居全市前列。汉源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多彩黎州,椒果飘香  10月13日,清溪镇同心村农户王定忠不时到山上的花椒园里逛逛。这里地处省五星级汉源花椒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连日来推土机、挖掘机一齐上阵,修便道、坡改梯、砌堡坎、开沟渠。在四季度,花椒现代农业园区改造提升工程紧张有序推进,完工后,园区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提升,路网极大方便采摘作业,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打下良好基础。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王定忠家房屋受损,灾后重建时他搬到了山下,并于2017年开办了一家民宿,今年收益达到30多万元。这段时间他还联系了20多位村民在园区改造提升项目工地务工,就近增收。  汉源县充分发挥山区农业精耕细作优势,规划布局汉源花椒、稻蒜轮作粮经复合、甜樱桃、黄果柑、枇杷、红富士苹果和高山蔬菜种养循环7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百公里百万亩特色果蔬产业带,发展“532”十大特色产业 79.3 万亩,甜樱桃、枇杷、苹果、花椒等特色“金果”量价齐升。  “过去十年,汉源农业坚持走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如今正向高端化迈进。”汉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勇说。粮经复合,农民增收  在汉源县前域镇全合村,水稻收割后,农户用稻草“打起了地铺”,作为大蒜茁壮生长的“温床”,田坎上一株株甜樱桃、脆红李扮靓了田野山间。  在宜东镇富乡村,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花椒、苹果长势喜人。今年农户们还在幼龄果树下套种了大豆,目前大豆陆续进入采收期,农户“多收一季豆”,增产又增收。  汉源是典型的山区农业,近年来,当地克服人口多、土地少、机械化作业难等困难,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农业的“粮经复合”特色高效发展之路。  始终藏粮于地,2021年汉源县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19万亩,2022年启动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农业底子进一步夯实;始终藏粮于技,汉源县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制定发布了花椒、甜樱桃等生产技术规程;与此同时,汉源县成功注册了“汉源红”公用品牌,打造了“阳光水韵、康养新城”“阳光花海、康养圣地”两大康养旅游品牌,并积极推广“稻+蒜+果”复合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今年以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汉源县立足山区实际,在幼龄果树下大力发展大豆复合种植,7.5万亩大豆种植任务全面完成并获得丰收。科技兴农,未来可期  在清溪镇同心村,果农们用瓶瓶罐罐给矮化修剪的果树戴上了“帽子”。“既是土办法,也是专家们指导的结果,目的是防止树枝过快生长,刺破包裹的薄膜。”同心村驻村第一书记姜晶说。  同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牟峰丽介绍,十年前,村民以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留守在家的靠种玉米、种洋芋、喂生猪维持生计,一年到头勉强够吃。这几年大家种甜樱桃和花椒,开办民宿、农家乐,做特色餐饮,收入更是迈上了新台阶,家庭人均纯收入已超3万元。  “科技兴农,科技强农。”近年来,汉源县已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余人、家庭农场119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900家。“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汉源县与阿里云合作落地建设全国第一个县域数字经济示范区,如今全县建成数字农业基地5万亩。汉源花椒的品牌价值从2016 年的7.04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60亿,汉源花椒精酿啤酒供不应求,花椒面膜远销各地。(汉源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0
(杜文龙 记者 张韵晗)金秋十月,硕果满枝。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千里之外,在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200余名村民齐聚一起,集中收看开幕会盛况,大家认真聆听报告,不时响起热烈掌声。王坪村集中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王坪村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殷文说:“今天我们在王坪村聆听了报告,非常激动,倍感鼓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给村支两委建好议,当一个得力的助手,把我们王坪村建设得更好。”据介绍,通江是原川陕苏区首府、中国红军之乡,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众多。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21年,中组部和财政部发出通知,决定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包括王坪村在内,四川首批有30个村入围。“听了报告,我倍感振奋。”王坪村党委书记殷雄说,“我们将传承红军精神,进一步用好本地特有的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建设红色美丽村庄,续写王坪美好的明天。”(供图:通江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19
(杨柳 记者 陈昊)10月18日8时30分,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柏条河畔的绿道旁,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蹲下身子,双手拉着河边不同位置的围栏,时不时趴在草地上观察。作为柏条河战旗村段河长,他每周至少巡河两次,“检查围栏、水质,看看有没有隐蔽的入河排污口。”  高德敏走得很慢,看得很仔细。“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感觉责任重大,工作要进一步做细做实。”高德敏说。俯瞰战旗村。  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战旗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先后关闭9家污染企业,搬迁规模养殖场4户,常态化落实“河长制”,建成柏条河生态湿地,持续保持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景观。  记者来到乡村十八坊酱园坊,只见负责人刘畅熟练地把手工酿造酱油递到游客张学兵手中。4年前,刘畅回乡创业,与另一家人合伙开办了酱园坊。依托战旗村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刘畅的家庭年收入翻了3倍。目前,酱园坊年产量达10余万斤,“下一步还要扩大规模,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刘畅说。  “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除了工资、土地流转费,还有合作社分红。”战旗村6组村民苏运刚在田间挥动着锄头,一旁的村民张会兰种下一棵棵白菜苗,“刚收了水稻,虽然今年遇到高温干旱天气,但产量不比去年少。”  在成都市富友绿色调味品有限公司,也是同样的繁忙。53岁的生产工人陈正福通过机械化操作,将翻晒好的郫县豆瓣打包、装箱。“搅拌、调配、翻晒、灌装,全程机械化,这在几年前是不敢想的。”该公司总经理杨奎晒了一笔账:10年来,公司员工没有增加,年产值却翻了10倍,达到6000多万元。“目前正准备投入多元化产品线,打造郫县豆瓣升级产品。”  高德敏说,近年来,战旗村探索出“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建成乡村十八坊、壹里老街、天府战旗酒店、生菜基地等项目,解决了本村1300多人的就地就业问题,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5万元。  高德敏介绍,下一步,战旗村将结合实际做好村庄规划,继续坚持经营村庄的理念,“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村庄,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提升村庄治理能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努力走在前列,把战旗村建设得更加绿色、生态、宜居、幸福、美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19
(记者 赵一)昨日,记者来到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只见村庄入口处,“走在前列、起好示范”8个大字异常醒目,道路两旁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新建成的战旗广场、刚刚投入使用的战旗酒店、运动中心、初心馆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资料图片: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村党委书记高德敏与党委副书记李光菊,以及到战旗村挂职的党委第一书记卢星宇等党员干部一道,一边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一边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战旗村未来的发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战旗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火车头作用,探索出了战旗村“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搭建平台,引入产业、建成乡村十八坊、壹里老街、天府战旗酒店等一个个新地标、新项目,解决了本村1300多人就地就业问题,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5万元,村民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战旗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德敏告诉记者,战旗村要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大力抓产业发展,继续努力奋斗,“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生态宜居幸福美丽,再请总书记来看一看我们的新变化。”“乡村的发展不能就乡村说乡村,要跳出乡村发展乡村,走城乡融合的发展道路,比如让农产品进社区。” 从郫都区交通运输局到战旗村挂职的卢星宇说,过去几年,战旗村营造了许多文旅时尚新场景,下一步还要将传统的农副产品“品牌化”,打造“战旗”品牌,提升产品的质量与附加值。“战旗村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要更好地夯实粮食安全,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李光菊表示,作为农民肯定不能脱离农业,“首先要让我们农民的饭碗装着自己种的粮食。”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今已成为战旗村重点工作之一。高德敏介绍,战旗村的高标准农田以水稻种植为主,如今正联合周边几个村共同为农田配建烘干仓储中心。据他透露,国庆节前,战旗村还签约了投资上亿元的台丽农牧现代农业园项目,将建设种苗研发繁育基地、农产品供应链基地、研学培训及现代农业园,为战旗村乡村振兴增添新的动力。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10-18
自贡市大安区庙坝镇九房村深入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突出四项重点,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助力乡村振兴。突出配套设施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完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广播室、多功能运动场等综合性文化设施,设置阅报栏、宣传栏、文化墙、乡村文化振兴大舞台,配备体育健身设施、器材设备。文化活动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依托村村响、音响、微信群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及时向广大村民群众提供文化、科普、农技、思想教育、法治宣传等各方面信息,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突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在文化活动场所、人员密集场所、村组道路沿线等醒目位置悬挂核心价值观宣传画、喷绘,利用LED电子屏宣传,大力营造氛围。扎实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身边先进典型等选树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坚持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崇德尚善 厉行法治”“洁净乡村、生态乡村、美丽乡村”等主题文明活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破除陋俗、倡树文明新风。突出载体活动频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形式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围绕森林防火、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防灾减灾、技能培训、法治教育等,每月开展体育健身、文化活动、科普宣传、理论宣讲、市民教育等五大类志愿服务活动不少于8次,结合重要节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在三八节组织妇女踏青健身,在六一儿童节为困难家庭儿童送慰问,在暑假为留守儿童送关爱,在重阳节走访高龄、独居老人,在夜间为群众送上公益电影,在日间为群众送上赛事演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富足。突出文化产业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产业为核心、文化为灵魂,大力推进九房村农业产业发展,在传统的水稻、高粱、玉米、大豆种植基础上,打造柑橘、花椒、肉鸡、肉猪等特色农产品,建成高标准柑橘生态种植园50亩,花椒基地110亩,年出栏肉鸡15万羽、肉猪2000头,推进产业文化融合发展,推出《产业兴起巩固脱贫成果,环境优美增长幸福指数》视频宣传片参与省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依托洞子沟水库人工开凿绝壁石屋,打造秀水青山之生态九房。10月,庙坝镇九房村被命名为大安区第二批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九房将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再创新业、再立新功。(供稿:大安区委宣传部 陈葭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17
(吴飞)在成都市温江区上班6年多,四川科伦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员工狄廷娣已成为一个地道的“新温江人”。  举家搬迁至温江后,这些年,狄廷娣对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体会深刻,“既有风景又有前景,公园城市有机成长,宜居宜业指数倍增。”  温江,地处天府之国腹心,素有“金温江”美誉,2019—2021年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天气晴朗的日子,温江人的朋友圈常会被这些颜色刷屏——“成都蓝”“夕阳红”“雪山白”,那些清新、绮丽的自然色彩,带给温江人喜悦和幸福。  非凡十年,温江交出新时代的新答卷。生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温江人感受明显。过去十年,温江管理服务人口从58.1万增至103.6万,增幅78.2%,人才“用脚投票”是对“幸福温江·美好之城”的鲜明印证。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温江锚定“幸福温江·美好之城”的奋斗目标,加快建设创新开放“三产共兴”的希望之区、南城北林“两河一心”的大美之区、温暖如家共担共享的心安之区,将城市发展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幸福美好体验,让城市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鲁家滩生态湿地。 张志强 摄夯实生态本底擦亮城市幸福底色  金马河鲁家滩公园的浅滩前,绿水潺潺、绿道蜿蜒、林园相融,绿道上,跑步、健身的人们神采奕奕……国庆假期,“2022天府绿道户外生活季”活动在此举行,不少游客到此体验。  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的鲁家滩公园,以前却是另外一番模样。这里过去是人工养鱼场,道路泥泞、垃圾遍布。十年前,温江区开始系统推进“水·路·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鲁家滩被推上“风口”,在当地群众以及水务、环保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集生态保护、文化展示、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大美湿地公园样貌全新呈现。  鲁家滩“变脸”的背后,是温江不断夯实生态本底、厚植生态优势的动人实践。  南城北林的空间格局、得天独厚的林水资源,是温江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温江一方面认真审视资源和空间趋紧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立足良好资源禀赋,不断寻求生态价值转化路径,通过深化对区域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再认知,将温江的“父亲河”金马河、“母亲河”江安河和流淌着鲜活历史文脉的鱼凫文庙定义为“两河一心”,高标准策划营建江安河活力新潮消费带、金马河运动休闲消费带、文庙国潮文化街区,按照亲水、近水的特质和近地、开敞的范式,构建以带状为特质的生态性消费空间和消费性生态空间,推动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落细落实。  “两河一心”的变化,正悄然发生,给人满满惊喜。  国庆假期,温江北林绿道游人如织,细心的游客留意到,鲁家滩游客服务中心至康家浩湿地公园这段绿道旁边多了一些新装置——供往来行人免费饮水的直饮水设备,每间隔1公里设置1台。这些设备喷水龙头采用按压式,免杯饮水,符合低碳环保理念,人们只需轻轻按压龙头,俯身向前,便能喝上安全、卫生的直饮水。  暖心举措折射城市为民服务的初心:营建“两河一心”不仅厚植了绿色生态本底、塑造了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更是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创造了宜居的环境,形成了公园城市民生福祉的温江表达。  从生态出发,让幸福落脚。绿意尽染,生机勃发,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件件民生实事、一个个满意点赞,擦亮了幸福温江的鲜明底色。24小时留灯书屋。 杨莎 摄强化民生保障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从工作在温江到安家在温江,狄廷娣的奋斗故事,成为越来越多“新温江人”的共同选择。  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从温江本土成长起来的全国知名医药企业。公司总经理高志文切身感受到温江吸引力的变化曲线,“如今,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会把外面的人才吸引到温江来,只有人心安定,企业才能长足发展。”  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有着相同感受,“项目刚落地温江时,员工通勤线路覆盖成都各地,公司接驳班车线路有十多条。现在温江交通出行便利,‘三高八快七轨十互通’综合交通体系四通八达,举家搬迁到温江的员工越来越多,接驳班车线路只有高峰时的一半,大家感慨‘走哪儿都方便’!”  城为民建,市为民享。过去十年,温江持续优化民生服务,为人民群众创造品质生活。学到温江、健康到温江、舒适到温江三大民生品牌的打造,提升了区域的教育、医疗、生活水平,惠及广大群众。  就医更方便。温江拥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温江院区、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温江区人民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高端康养服务成为西部标杆。  教育更优质。温江全区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5所,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占比91%,城乡教育水平更加优质均衡;落户3所“双一流”高校;率先在全市实现了3岁前婴幼儿托育服务工作满覆盖。  配套更贴心。伊藤洋华堂、新光三越百货等高端商业综合体云集,建成了以百亿级光华商圈为中轴,城市慢行系统串联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24个,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此学习、生活、就业。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温江的城市理想和市民的理想城市,正一步步照进现实。成都地铁17号线金星站。 张志强 摄浸润人文价值凝聚城市奋进力量  点亮一盏阅读的灯,温暖一座幸福的城。  9月30日,温江区万春镇24小时留灯书屋——文家老书房正式对外开放,与其他新式书屋不同,文家老书房是基于成都市历史建筑文家院子打造而成。在国庆大假期间,市民游客争相到此一睹风采。  “将高品质的文化供给,作为基本民生予以保障”,这是温江对市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推动24小时留灯书屋打造的初衷。目前,温江已创新建设15个留灯书屋,免费向市民开放。  这些书屋形式多样,以“温暖·相伴·归属”为理念而规划设计。在设计之初,便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对书屋的建设地点、服务范围、功能需求进行了走访调研,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一个个留灯书屋在南城北林点亮,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可感可及的空间载体。  城市,随市民需求而动;营城,像绣花一样精细;幸福,在温江持续升温。  纵观温江系列实践:创设“对话书记”活动,为各界人士搭建起平等交流的平台,表达各自的诉求,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评选“感恩温江”十大人物,以城市之名感恩在温江大地上传递爱心、温暖他人的人们;创设公益慈善常态化制度,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带动全体市民释放传播社会慈善公益价值,用平凡善举守护初心、践行使命,以“万点微光”点亮“万家灯火”。  一纸民生答卷、满满为民情怀,这座“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美丽宜居城区”实至名归。迈步在新征程上的温江广大干部群众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携手共创幸福温江的美好未来。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1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