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一到旅游旺季,都江堰的民宿一房难求。12月14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的“县域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都江堰民宿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精品民宿正成为都江堰促进乡村振兴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  都江堰市的民宿备受广大游客的喜爱和推崇,在旅游旺季青城山的民宿更是一房难求。都江堰民宿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有什么好的做法?  “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给我们民宿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就把发展精品民宿作为都江堰市旅游新的吸引物,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转化,促进乡村振兴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都江堰市民宿协会会长傅杰说。  都江堰民宿业正快速发展。傅杰介绍,从协会最初成立时只有30家发起单位,发展到了500多家品质民宿,如全球文旅产业“十大必睡民宿”坐忘森林、天府旅游名宿卿宿青城、金熊猫天府创意设计奖青暇山居、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峨山大坪等一批民宿打卡地。据统计,今年节假日期间精品民宿的入住率达90%以上。  民宿市场火爆,还吸引了英国、日本、新加坡等海归,北京、重庆、丽江、大理等地民宿热爱者来都江堰投资兴业,民宿已经逐渐成为都江堰市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都江堰制定了《都江堰市民宿及农家乐建设提升导则》等系列指导意见,从民宿的建筑形态、景观布局、文化元素、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引导提升,民宿增加了温泉汤池体验,让旅游淡季不淡。同时,引导经营主体强化品牌意识,聚焦都江堰、青城山厚重的文化底蕴,利用好独特的山、水、林盘、熊猫资源,创建了“青城名宿”品牌,系统构建了青城“文宿”“美宿”“乐宿”三个类别的产品体系、品牌标识和评定标准,搭建青城名宿、名店长、名管家评选平台,引导民宿差异化协同发展、整体提升,真正把都江堰民宿作为彰显天府文化、转化生态价值、提升旅游体验的新消费场景,让游客朋友们“来了就不想走,来了还想来”。  “下一步,我们将对标高端国际度假社区,大力推进青城山民宿集群发展,打造具有东方美学生活的旅游民宿集群产品,为四川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成都市建设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贡献都江堰民宿的积极力量。”傅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市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中位居第八、“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中位居第四,天府旅游名县复核考评连续四年全省第一……一系列亮眼成绩的背后,是都江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故事。12月14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的“县域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都江堰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亚丹用五套“连招”讲述了都江堰的“名县”故事。都江堰市灌区映像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都江堰市委宣传部供图  五方面发力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以来,都江堰市围绕如何做实、叫响、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依托‘三遗之城’世界级资源优势,探索以世界遗产赋能的文旅融合之路,有效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张亚丹说。  一是打好“三遗之城”内容王牌。都江堰市科学规划了芒城遗址、玉堂窑址考古遗址公园,推动四川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试点和国家级“古蜀文明传承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完成圆明宫、灵岩寺及千佛塔等文物古建筑修缮保护,皮影、剪纸、青城太极3个项目纳入“成都大运会”大运村互动体验项目,开展各类主题展览、研学及国际化交流活动100余场(次),让“青砖古瓦”变成“乡愁地标”“打卡网点”以及“研学课堂”。设计“熊猫体验官”等定制旅游线路7条,将历史文化转化成旅游场景和旅游商品,让游客成为世界遗产的忠实铁粉。  二是夯实“产业圈链”竞争基底。规划了“都江堰—玉堂窑—熊猫谷—芒城遗址—青城山”世界遗产文旅主轴。全力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中介机构”产业生态体系,落地重大文旅项目10余个,总投资353亿元,年均实际完成投资金额超45亿元。发布“3+1”产业扶持政策,兑现文旅产业扶持资金近2000万元,培育规上文创和旅游企业突破 100 家、在册旅游企业约 2000家、住宿单位数量4000余家。  三是丰富“品质消费”产品矩阵。将“大遗产、大灌区、大青城、大熊猫、大冰雪”五大IP与“吃住行游购娱”有机融合,培育“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14处,创建“新旅游·潮成都”目的地28家,周末精品旅游场景(点位)40个,推出“蓝眼泪”“自拍熊猫”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和“蜀守传”等智慧文旅场景。  同时,聚焦区域文旅协同共兴,携手金沙遗址、三星堆、大熊猫基地等打造成都都市圈精品旅游环线,与重庆南川、大足、武隆等地开展文旅合作30余项。赴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开展旅游推介专题活动,举办“17国外国使领团都江堰行”城市推介活动,利用34个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10个“海外都江堰”推广站开展国际旅游客源地在地营销。今年1—10月,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接待境外游客约6.82万人次。  四是提升“留量体验”服务品质。推动基础设施和公服配套智慧化、适旅化提质升级。持续开展“文旅市场乱象整治”等专项行动,提升3000余名一线员工服务水平,设立30万元“旅游纠纷快速赔付诚信金”。  五是长效“规划引领”持续赋能。张亚丹说:“总体来说,通过连续五年的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提升工作,切实让都江堰市的旅游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市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目标。”  四大实招 持续提升“名县”含金量  下一步,都江堰市将在四川省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巴蜀文旅走廊建设中抢抓机遇,将名县的各项“指标”巩固好,把名县联盟机制发挥好,深化天府旅游名县国际版建设,推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等率先建成世界级旅游产品,以“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景区”的理念,在城市有机更新、特色街区打造、文创园区建设等工作中,统筹植入旅游元素、采用旅游标识标准,推进“旅游+”和“+旅游”,不断提升都江堰市“名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关注度。  张亚丹介绍,“几项持续提升‘名县’含金量的工作实招‘已经在路上了’。”  一是全力推动高质量的内容生态转化为高效率的商业生态,强化青城武术等非遗活化利用,开发大熊猫生物多样性科普旅游项目,讲好李冰、花蕊夫人、丁宝桢、张大千等都江堰历史文化名人故事,不断丰富“国际范、巴蜀味”文化体验项目,塑造新时代“古堰人文、青城气韵”。  二是深化产业结对联动,重点招引数字文旅、音乐文创和智能文旅装备等先进业态,集中优势力量培育旅游产业链竞争新优势,让都江堰成为投资兴业锦绣之地、诗意栖居安逸新城。  三是持续包装策划包含绿道、赛事、游乐等多元旅游精品线路和“潮消费场景”,把握旅游新趋势、打造新景点,创造消费新增量,让游客在诗与远方的浪漫约会中身心皆至、心满意足。  四是推动开行都江堰—重庆旅游高铁专列,迭代升级“都来旅行”微信小程序,加快智慧旅游“城市一张图”建设,彰显近者悦、远者来的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的独特魅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8
(记者 王丹) 记者昨日获悉,今年以来简阳市纪委监委整合监督力量,重点围绕产业发展、“三资”管理、惠民惠农资金管理使用、就业指导培训和公益性岗位安置4个方面开展专项整治,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在具体工作中,该市纪委监委注重以“专项监督+日常监督”联动发力。市级层面,纪检、农业、财政、就业、发改、审计等部门联动协作,按照“一领域一核查方法”的模式,分批次分赴22个镇(街道)全面铺开重点核查工作。镇村层面,建立健全“两个专班、一项机制、一套模板”,统筹镇村两级纪检监察人员力量,围绕村级集体民主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惠民富民政策落实等6个方面44条问题清单,常态开展交叉检查和日常监督,推动村级权力运行制约监督落在日常、落在严处、落在实处。此外,该市纪委监委还以“案件查办+建章立制”为抓手,推动边查边改、边改边建,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水平有力提升。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12-15
(记者 袁弘)在盘起一人多高的猕猴桃枝条下,套种的花椰菜已经开始打苞;运营中心内,猕猴桃衍生产品种类丰富……近日,记者走进都江堰天马镇金胜社区探访,依靠猕猴桃种植,金胜社区在农业上不断深化发展,以猕猴桃种植为基础,延伸产业链,让群众得实惠,乡村得发展,串联起整个社区的发展。天马镇金胜社区以猕猴桃种植为主打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夯实产业基础让土地生出更多“金”走进冬日的种植园区,猕猴桃还在“冬眠”,等待着在春天开启新一轮的勃发。位于天府粮仓精灌区的金胜社区,是国家双地标产品“都江堰猕猴桃”主产区、亚洲最大红心猕猴桃栽培区,也是6600亩的猕猴桃种植园区核心区,猕猴桃种植是其主打产业。一人多高的猕猴桃枝条下,套种的农作物一片葱郁。“为提升园区的耕地‘容积率’,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我们提出了猕猴桃套种模式,即在猕猴桃树下,进行土豆、花椰菜、苕菜等的种植。”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科科长罗光元表示。不仅猕猴桃种植热火朝天,其他农产品种植也不断“上新”。“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片,就是我们引进的成都市益民集团的‘菜篮子’工程。”天马镇金胜社区党委书记胡显忠指着一片已经翻耕出来的土地告诉记者,益民集团的“菜篮子”工程共有500多亩,主要进行蔬菜和水稻种植,盘活土地资源,实现群众增收。延伸产业链条做强甜“猕”产业在社区的运营中心,展示着不少猕猴桃的相关产品。拿起一颗猕猴桃含片入口,甜中带着一丝天然的果酸。记者了解到,依托猕猴桃种植业,金胜社区成立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并引进天赐猕源公司,公司现已形成猕猴桃商品化处理、气调保鲜和加工全产业链条,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猕猴桃花粉加工中心,研发的猕猴桃果干、果饮、果酒和含片等已走向市场。与此同时,由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整合区域内6家农旅企业,引导农户和企业共同参与,成立都江堰市联智未来乡村管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对社区进行全面运营。2022年,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达到92万元,形成集体资产约2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324元。(图据都江堰市)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12-15
(王翱 记者 陈昊)12月14日下午,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县域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都江堰市专场,都江堰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该市持续探索以世界遗产赋能的文旅融合之路,有效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成果,以及天府旅游名县提升建设相关情况。  作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都江堰市天府旅游名县复核考评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如何做实、叫响、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都江堰市坚持打好“三遗之城”内容王牌,科学规划芒城遗址、玉堂窑址考古遗址公园,推动四川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试点和国家级“古蜀文明传承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完成圆明宫、灵岩寺等文物古建筑修缮保护。  聚力夯实“产业圈链”基底,都江堰市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中介机构”产业生态体系,落地重大文旅项目10余个,总投资达353亿元。规划“都江堰—玉堂窑—熊猫谷—芒城遗址—青城山”世界遗产文旅主轴,文旅项目集聚成势效应不断显现。  不断丰富“品质消费”产品矩阵,都江堰市将“大遗产、大灌区、大青城、大熊猫、大冰雪”五大IP与“吃住行游购娱”有机融合,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和智慧文旅场景,举办青城山登山旅游节、都江堰放水节等活动。  聚焦区域文旅协同共兴,都江堰市携手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打造成都都市圈精品旅游环线,与重庆南川、大足等地开展文旅合作30余项,利用34个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10个“海外都江堰”推广站开展国际旅游客源地在地营销。  着力提升“留量体验”服务品质,都江堰市推动基础设施和公服配套智慧化、适旅化提质升级,推动M-TR旅游客运专线成功试运行,启用成都“双机场”异地值机“国际候机楼”。  下一步,该市将推动开行都江堰—重庆旅游高铁专列,加快智慧旅游“城市一张图”建设,推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等率先建成世界级旅游产品,深化国际版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都江堰市在“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中位居全国第八,在“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中位居全国第四,天府旅游名县复核考评连续四年全省第一。12月14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县域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都江堰市专场,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如何依托资源优势,探索以世界遗产赋能的文旅融合之路,有效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天府旅游名县都江堰市如何赋能休闲农业?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唐彬分享了两个休闲农业发展案例。新闻发布会现场  “都江堰市拥有山水道熊猫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天然养分’。”唐彬说。  近年来,都江堰坚持“文旅赋能”的发展路径,围绕世界旅游目的地乡村板块建设和做优做强“天府粮仓”精灌区特色功能,打造了七里诗乡、朱家湾林盘等沉浸式、体验式网红消费场景,拥有“三江里弄文创产业带”“长林盘乡愁体验带”“花蕊故里文化体验带”三大乡村休闲新地标,以及新型乡村消费场景50个、精品民宿100余家、省级农业主题公园2个,发布问花稻香、猕恋乐园、地理发现等9大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基本形成“百米见风景、一里有消费”的全域旅游消费圈。  “说到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就不得不提由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创新创业带头人宋建明打造的网红旅游打卡地‘猪圈咖啡’。”唐彬介绍,通过带动区域群众共建共享,吸引大雄工作室、犟攀乐园等社会投资项目,宋建明成功打造以“猪圈咖啡”为载体的一站式乡村旅游综合体——川西音乐林盘,有效盘活了林盘资源,拓展了乡村夜间经济发展空间。在自身壮大的同时,“猪圈咖啡”也充分发挥就业载体作用,直接吸纳了125名村民就地就业,年人均收入达4万元以上,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除了“猪圈咖啡”的成功案例外,果美滋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付艳红也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尝到了“甜头”。该农场位于天马镇的都江堰市金胜粮果联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依托园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景观配套,从2021年到现在,该农场实现收入达380万元。  唐彬介绍,“付艳红在种植猕猴桃的同时,开展了观光采摘、农校对接、亲子游等新型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抖音、微信、淘宝等平台拓宽经营渠道,让我们的特色农副产品上云端、飞全国,成为了我们的城市推荐官。”  “透过案例不难发现,我们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既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唐彬介绍,2022年,全市休闲农业综合收入87.6亿元,接待旅游人次1583万,从业人数达19.3万人,带动农户62017户。  接下来,都江堰还将围绕“一轴一片八园”的“天府粮仓”精灌区发展格局,丰富提升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植入“稻田咖啡”“星空夜市”等林盘消费微场景,打响丰收节、诗歌节等乡村节庆品牌,释放“天府粮仓”精灌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川西文化、生活、消费“三大场景”魅力,做强公园城市乡村表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5
(记者 黄晓庆)如何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地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12月13日,“兴·未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总结交流会在成都召开。会上对2023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实践经验的总结,进一步探讨并开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未来发展思路,重点分享了成都金堂县土桥镇“公益引导+抱团发展”的农村集体经济实践案例和发展心得。大会现场记者从会上获悉,“兴·未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是以“新型农村集体组织促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镇级经营主体,培养一支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有情怀的经营管理团队,搭建起服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生产、生活、生态、金融的社会化助农服务体系。项目由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捐赠支持,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负责统筹管理,中和乡村发展促进中心负责落地执行。2022年6月,该示范项目正式启动。一年多以来,在金堂县农业农村局和土桥镇党委、政府指导下,项目实施者推动土桥镇7个村(社区)的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共同发起成立了土桥镇农村集体经济服务中心,并通过以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为抓手、以乡村产业发展为方向,抱团发展,探索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机制,服务村集体成员的需求,促进村集体创业创收,目前初见成效。截至2023年11月底,土桥镇农村集体经济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农技农机服务、农资供销、农产品销售、农村土地流转等多元化经营活动,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56万元,利润超过11万元,促进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超过49万元,增幅达到371.47%。土桥镇案例分享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长郑文凯表示,“兴·未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为乡村振兴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参考。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围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一手继续抓好精准有效的传统项目,一手抓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创新项目。未来,他们继续广泛汇聚资源,与社会各界携手同心,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积极贡献。中和农信农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冬文表示,“兴·未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在金堂县土桥镇的实践,是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营的有益尝试,代表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创新方向。本次交流会集合了政产学研资源,汇聚先进理念,是对过往项目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升华,相信这些有益的思想结晶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部分嘉宾合影本次总结交流会除了主旨报告与专题研讨交流,还现场参观金堂县土桥镇集体经济服务中心和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德阳所。(活动主办方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14
(钟毅)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创新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提高城乡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农村人口老龄化、缺人才、留不住人等问题,是目前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必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建功立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简阳尤安村 摄影 熊一凡乡村人才振兴面临哪些新特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无论是培育特色农业,还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进入新时代,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引导人才往乡村一线流动,取得积极效果。乡村人才振兴也随着时代发展而表现出新的特征。一是人才需求多元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复合的。近年来,虽然我国乡村振兴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乡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繁多且复杂,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涉及方方面面的专业领域,更需要有过硬的多元化人才队伍来支撑,才能为乡村振兴整体层面的规划落实、实际层面的攻坚克难创造条件。这既需要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更需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来支撑乡村振兴发展。二是人才供给高质化。高质量的乡村振兴,与高质量的人才息息相关。乡村振兴发展需要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作支撑,因此,强化专业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供给,才能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需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各地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以专业化、高质量的人才带动了城乡间市场、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和理念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各类高质量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提升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底气。三是人才培养全局化。实施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城市化充分发展的过程,是人口在城乡优化配置、城乡互动和融合发展的过程。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局,能够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更多空间,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近年来,乡村人才培养坚持内引外联、引育并重,既想方设法吸引城市高端人才、留住本土人才,又大力挖掘本土人才潜力,就地培养一大批适合发展的“田秀才、土专家”,依靠多方力量、汇集多种资源、探索多种途径为乡村人才发展和培育提供支撑,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劲“人才流”。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农村地区还存在培养、引进、留住人才难,本土人才不愿回、外地人才不愿来、现有人才不愿留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人才总量不足。留在农村且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能人才数量有限,农业发展带头人和返乡创业群体严重缺失;人才质量不高。本土人才大量外流和外来人才难引进、留不住的双重困境导致乡村人口老龄化、弱质化。目前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工作主要由中老年群体担任,而他们知识文化水平总体偏低,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人才结构失衡。乡村振兴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但目前乡村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内,农业科技人才、现代经营管理人才、乡村治理人才明显不足,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缺口较大。如何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第一,壮大干部人才队伍,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工作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实践者,是推动“三农”政策落地生根的中坚力量,办好农村的事情,必须抓好干部队伍这个关键群体。要建强村党组织书记“头雁”队伍。加强村党组织书记的选拔和培养,着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夯实党的农村的执政根基,努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要建立优秀乡村治理人才进入正式编制的“绿色通道”。加大优秀乡村治理人才进入基层正式工作编制的支持力度,构建常态化的优秀实职干部遴选为乡镇事业干部兼任村社书记的制度,探索针对乡村治理人才进入乡镇机关公务员的定期考核、推荐录用的方式方法,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工等群体建立临时党支部,使之成为培养优秀乡村治理人才的重要平台。第二,加强培育本土人才,加快农民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本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既熟悉地域环境,又心怀浓厚的乡土情结,要用好乡土人才,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等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摸清本土人才的“底子”。走访调研乡村一线各行各业,对人才资源数量和类别做到心中有数,真正把表现优异的“好苗子”选出来,构建乡村振兴的人才“蓄水池”;做好本土人才培育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专家授课和田间指导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农民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培育一批乡村能工巧匠;制定本土人才选拔标准和考核机制。从新型经营主体中筛选并通过学历提升、技能指导、实战实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并定期对农业经理人的职业素养、业绩、诚信经营情况以及是否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等开展考核,真正让农民从一种身份转变为一种职业。第三,切实夯实产业基础,提供人才干事创业的“土壤”。产业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人才干事创业的重要载体,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实现事业留人,从而为推动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发展。积极推进产业融合,改善乡村创新创业生态。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成都西部片区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应充分把握政策机遇,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引入人才筑牢产业融合的底色;以产业园区、村集体经济等为载体,为人才回乡创业搭建平台。依托产业园区或村集体经济,建设一批农业创新驿站、人才孵化器、人才工作站等平台,提供用地保障、金融支持、创业补助等政策支持,支持引进人才创办领办产业项目,加强全产业链培训和数字化、网络化技能培训和参观学习;完善配套机制,稳定乡村人才队伍。除了将人才“引进门”,还要“扶上马、送一程”,既要通过项目奖补、税收减免等方式积极招录乡村紧缺专业服务人才,同时也要加强乡村经营、社会治理、法律服务、农技应用推广等人才配套服务建设,为人才融入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第四,坚定做好“筑巢引凤”,为人才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人才具有流动性,想要让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乡村,需要同步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通过乡音乡情引留人才。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完善回流人才信息数据库,对有意愿的返乡人才开展信息推送和访问,以乡音乡情为纽带感召一大批新乡贤以携带资源回归、回乡交流任职、开展技能传承等多途径建设家乡、回馈家乡,引进培养一批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的科技带头人、乡村规划师和“乡村工匠”等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引留人才。增加乡村就业岗位,提供创业支持,提升乡村人才社会地位。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补齐乡村医疗、教育、交通、物流、网络等服务短板,加快构建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格局,全力缩小基础设施“硬差距”,加快填补公共服务“软落差”,形成与城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发展共同体,为回乡人才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绿水青山留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人和景美的人居环境,构建起美丽休闲的乡村田园场景,不断提升人才乡村工作的幸福感、满足感。(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12-13
(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成员: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邓雪)近期,市委召开乡村建设人才代表座谈会,明确提出引导各类人才融入大局各展其能,在农村广阔天地创新创造创业。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要把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统筹,大力培养本土人才,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着力锻造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成都农匠”,激励广大有志之士在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做优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贡献更多智慧力量。提升站位高度重视乡村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人才互动是城乡融合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对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要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深刻指出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这些重要指示要求,具有极强的战略性、指导性、针对性,为我们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年来,成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系列论述精神,围绕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出台落实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超37万人、总量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名,精准培育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2.4万余人,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农业人才68人、乡村专业化运营团队61支,集聚教育、医疗专业人才1048名组团开展服务,但与新阶段新目标新要求相比,在制度供给、人才培育、合作互动、政策激励、环境保障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在下一步工作中应当切实增强做好农村人才选育用管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持续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全力建强多层次乡村振兴人才矩阵,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源源不断注入强劲动力。创新方式吸引集聚乡村人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四川及成都“三农”工作,几次来川视察都专门就粮食生产、乡村振兴等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要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特别是2018年2月到战旗村视察时,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嘱托成都要“把乡村振兴这件事抓好,继续走在前列、起示范作用”。2023年7月来川视察时又强调,要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关键靠人才。要把乡村人才引进纳入“蓉城英才计划”“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不断探索创新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和渠道,着力构筑引才聚智“强磁场”。重点要打好四张牌:打好“乡情引力牌”,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发挥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引导更多根在乡村、情在乡村、志在乡村的本土优秀人才反哺家乡、返乡兴业。打好“典型示范牌”,深入挖掘一批热爱家乡、拼搏奉献的返乡下乡创业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创新开展“成都农匠”评选活动,深入推进“银龄”行动,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打好“前景感召牌”,运用全媒体手段广泛宣传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蓝图愿景,举办人才“感知家乡行”系列活动,引导社会各界感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图景、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成就、乡村振兴走在前列的实践变化,提振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打好“平台牌”,依托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农产品品牌孵化服务平台、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服务平台等积极招引集聚各类人才,为各类人才在乡村创新创业提供体系化的平台支撑。聚焦发展培育锻造乡村人才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成都要打造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乡村人才是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既离不开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也离不开四面八方的返乡人才;既要抓好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振兴,也要注重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的挖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乡村人才培优力度,构筑“内外”结合、多层次的人才梯队,让那些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善经营的“新农人”“农创客”,都能在乡村振兴伟业中精彩绽放。要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精心打造人才体系和人才服务阵地,着力培育锻造一支有情怀、有能力的高素质“三农”人才队伍。要着力选培“乡村治理头雁”,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推动乡镇年轻干部到农村发展一线淬炼。创设乡村首席运营师制度,支持首席运营师带团队开展乡村整体规划、农业品牌建设、新媒体运营等工作。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组建农业职业经理人后备人选库,持续壮大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更多有眼界、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高素质农民。培育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突出抓好农业生产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等实用人才培训,为乡村输送更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育好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采取招录、调剂、聘用或安排专兼职人员等途径,充实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创新机制用好用活乡村人才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这些年,成都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大力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服务等方面体制机制障碍,乡村人才发展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形成。但从实际情况看,乡村人才要素制约一定程度仍然存在,必须充分发挥改革的先导作用,坚持敢立敢破、破立并举,纵深推进乡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发展营造优质高效的环境。具体而言,要主动为农业农村人才减负松绑,减少农业科技人才承担的行政事务,减少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优化科研项目管理与考核机制,让他们轻装上阵、聚焦主业、专注科研。要赋予农业领域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集中资源多出成果、出大成果,落实成果转化收益、兼职取酬等政策,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要推动实践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畅通农业农村人才职务晋升、职称晋升渠道,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为想做事、能成事的人才提供必要的机会和平台,让创新能力突出、工作业绩明显的人才能脱颖而出、成长成才。要结合农村具体实际建立必要的容错机制,鼓励乡村人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创造性落实开拓事业新境界。优化环境服务保障乡村人才吸引集聚人才,靠政策更靠服务,比真金更比真心。对于乡村人才而言,不仅要“一见钟情”,更要“天长地久”。如何将人才留住,做好后续保障至关重要。与城市相比,乡村舞台广阔但条件艰苦、使命光荣但工作清苦、前景光明但过程辛苦,尤其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秉承“人才优先,服务至上”的理念,加快建立完善常态化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以更硬政策、更实举措、更好服务,优化人才宜业宜居生态,不断提升人才高地的服务力和吸引力,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在具体工作中,要积极为广大乡村人才搭好台、铺好路、服好务,使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要加快制定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发展规划和专项激励政策,构建市、区(市)县两级人才目录配套体系,将更多乡村优秀人才纳入人才分类目录。要始终遵循人的逻辑,全面增强片区综合开发思维,根据片区人口个性偏好统筹布局生活服务,有机植入咖啡馆、文体室等消费场景和社交空间,提升乡村人才的幸福感归属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人才公寓、发放住房补助,妥善解决好异地安居、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领域急难愁盼问题,让乡村人才留得安心、干得顺心、生活舒心。要持续改善基础条件,建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缩小城乡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距,提高农村生活便利化水平,让农村成为人才的幸福家园,吸引城乡人才留在农村。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12-13
(唐丹 文/图)12月11日,成都东部新区养马街道千亩粮蔬基地里一派忙碌的景象,刚忙完秋收的农民又开始为来年的收成辛勤劳作。助力成都东部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养马街道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乡村振兴工作,紧扣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探索实践,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成都东部新区金渔桃缘景区。党建引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养马街道精准把握坚持党建引领这一核心,通过优选育强干部人才、依托“微网实格”延伸“服务触角”等,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养马街道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优秀农民工、致富能手等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不断优化班子结构,建立人才储备库,做好人才支撑。聚焦干部能力素质,鼓励干部学历、业务双提升,全年选送60余人次参加学习培训,组织8批次、260余人到先进地区开眼界、学思路,不断锤炼乡村振兴“生力军”。养马街道还整合党群活动阵地,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合理划分综合服务设施功能区域,优化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布局,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全年标准化建设党群服务中心14个,新建街道党群服务中心1个、党建主题公园1个,打造基层党务示范点位2个,做强党建阵地支撑。  探索建立党建引领下“网格有党组织”“微网格有党小组”的“微网实格”治理机制。整合成立一般网格党支部34个,联建党小组128个,努力延伸“治理末梢”,组织动员1600余名党员下沉社区一线参与基层治理,开展精准、精细服务,化解矛盾纠纷,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共建共享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养马街道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耕种,促进增产增收,实现大棚蔬菜种植1200余亩,年出产绿色蔬菜3000余吨。创建先进智慧农业产业园区、田家坝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富晓农业、沱江生态等10余个百亩生态农场,孵化水蜜桃、猕猴桃、羊肚菌等11个产业品类。“西桃菌,东蔬果”产业集群形态初现,伏季水果规模种植上万亩,年产值达1.1亿元,带动农民就业800余人,集体经济全年增收660余万元。  依托辖区沱江两岸良好的生态环境,2017年以来,养马街道累计投入6100余万元,夯实路、渠等基础设施,创建3A级林盘景区“金渔桃缘”,打造“农夫集市”、民宿、休闲驿站等消费场景,培树“沱江绿”“灵仙团柏”等产业品牌,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夯实基础,每年吸引游客3万余人。  养马街道通过引进农业新品种,发掘本土农业农村领域的“土专家”和“田秀才”,为辖区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新的发展思路。通过“筑巢引凤”,成功吸引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2家、农业职业经理人41名和一大批“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养马街道深入开展“有事来协商”工作,在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建立健全居民意见表达、意见收集、意见处理以及监督管理机制。协同有关部门实施“邮政小区”、铁东“垭口港湾”、长岭“微公园”、尹家祠村“法治微公园”、熊家篇村“小公园”在内的20余个项目,努力打造全民共享、便利可达、群众满意的共建共享绿色新空间,打造乡村绿色人居环境。同频共振长效机制确保不返贫  养马街道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2023年,养马街道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共排查农户12054户,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  养马街道采取提供公益性岗位、免费就业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引导脱贫户兴业致富。规划实施脱贫村衔接资金、结对帮扶资金、考评激励等资金项目16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150余人,实现增收120余万元。在基础设施完善、经营主体培育、文体活动举办等方面持续发力,成功孵化省级示范主体1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区级示范主体2个,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1个、四川省文明村镇1个,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400余场,参与群众2万余人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3
什么是“碳标签”  碳标签是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爱媛橙“碳足迹”  原辅料获取、栽培养护及采摘、产品包装物获取、入库储存、分拣包装五大单元的碳排放量相加,最终核算出一颗爱媛橙的碳排放量为0.2956千克  (记者 陈昊)成都市蒲江县的爱媛橙,被誉为“橘橙皇后”,目前正处于销售旺季。不久前,它又多了一个新标签——由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颁发的“碳标签”认证,成为全国橙类水果首个“碳标签”农产品。  “碳标签”是什么?认证了“碳标签”,将为蒲江爱媛橙带来什么?12月12日,记者走进蒲江县,探寻一颗爱媛橙的“碳足迹”。贴上“碳标签”的蒲江爱媛橙。绿色种植让碳排放量降到最低  “这颗果子大,快来尝下。”在蒲江县寿安街道南锋村,村民赵文华摘下一颗比常人拳头还大的爱媛橙,满脸欢喜。他家种了2亩爱媛橙,今年产量破万斤。“九分甜一分酸,这段时间正是口感好的时候。”  采摘、包装好的一箱箱爱媛橙运到成都集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为其贴上“碳标签”。  什么是“碳标签”?成都集农农科公司客服部经理张建平介绍,碳标签是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通俗地说,‘碳标签’记录了农产品从选苗、育苗、种植、生产、运输、仓储等‘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  具体到爱媛橙,其“碳足迹”包括原辅料获取、栽培养护及采摘、产品包装物获取、入库储存、分拣包装五大单元。每个单元的碳排放量相加,最终核算出一颗爱媛橙的碳排放量为0.2956千克。  “比如在原辅料获取单元,我们尽量用新能源车运输肥料及农药,以降低碳排放量;在栽培养护及采摘单元,蒲江全域推广‘两个替代’工程,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也大幅降低了碳排放量。”张建平介绍。  在赵文华家的果园里,记者注意到橙树下长着许多小草。“这些‘杂草’起到改善土壤的作用,既能减少化学除草剂使用,也提高了土壤吸收肥料效率,让土壤更有机、更生态、更环保。”赵文华说,爱媛橙从果树种植开始,就采用绿色种植技术,果园里大量施用有机肥,不打农药,驱虫也采用“以虫治虫”。村民赵文华正在采摘爱媛橙。 本文图片由 记者 华小峰 摄贴上“碳标签”助力蒲江爱媛橙进军高端市场  如今,蒲江爱媛橙贴上“碳标签”,消费者可完整准确查询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  “‘碳标签’充分体现了蒲江爱媛橙的绿色低碳优势。”蒲江丑柑产业协会秘书长徐建告诉记者,今年蒲江爱媛橙产量预计达7.5万吨,同比增长40%左右。产量增长有气候原因,也是蒲江实施推广“两个替代”工程的结果。目前,蒲江实现有机肥使用覆盖率超过75%,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超过70%,从源头助力碳减排,推动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碳排放量越低,‘碳关税’越低。”成都集农农科公司的母公司——成都蒲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帅说,蒲江爱媛橙贴上“碳标签”,相当于获得了国际认可的“绿色通行证”,为迈向全球市场跨出了坚实一步,也将助力蒲江水果出口增长。“目前,蒲江正在对接多个低碳环保绿色商品销售平台,让拥有‘碳标签’的蒲江爱媛橙走进千家万户。”  张帅表示,市场上拥有“碳标签”的农产品很少,蒲江爱媛橙作为全国首个引进“碳标签”概念的橙类品种,将为蒲江打造爱媛橙水果知名农产品品牌注入绿色生态新动能。  “蒲江爱媛橙获得‘碳标签’,是抢占国内外市场重要的一步,也将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进军高端市场。”蒲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周伦理表示,蒲江爱媛橙获得“碳标签”,打造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蒲江样板”,还将促进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杨勇  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冬季,农场工作人员都能坐在舒适的室内,通过数字化设备,让精确度控制在厘米级的无人驾驶农机代替人工,完成平整地、移栽、植保、收获等农事作业,这样的场景在简阳市已然实现。“无人农场”为简阳农业生产插上了智能化、信息化的“翅膀”,使其从“会种地”迈步到“慧种地”。无人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 简阳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近日,记者从简阳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该市去年打造的沱江生态农场,通过实施无人农场丘区示范项目,打造成为全市首个粮油生产“无人农场”,目前数字化自主管理已实现80%以上。  据悉,该农场在平武镇高坡村、禾丰镇连山村落地,目前总面积约860亩,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了覆盖平整地、起垄、移栽、水肥、植保、收获等全流程环节的无人化作业,是简阳市立足发展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建设的无人农场丘区示范项目。该项目建设以“1+9”为原则,其中“1”为无人农场决策分析中心,“9”为智慧区划管理、物联监管、作物体系管理系统等十大应用系统,实现农作物生长的全流程远程控制、全程监测。  “相较传统农业依靠人工、收成不确定性高,智慧农业实现了集监测、存储、分析、控制、实时查询、历史数据导出等于一体的智能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简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在农场,无人化场景轮番上演。在水稻机械化无人化收割中,通过提前设置好相关数据,无人驾驶收割机可以做到精准作业,实现水稻机收损失率从接近2%降至1%以内;智能终端平台可根据收割机作业幅宽和田块大小合理规划机具作业路径,做到不漏割、不重割,让收割机少跑“冤枉路”,降低机具损耗;在玉米收获环节,无人驾驶收获机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玉米收获速度提升了 3—4倍,5公顷玉米0.5至1天就能完成收获,节省人工10—20人;无人化播种机可以实现精量播种和区段播种控制,有效避免了地头重复作业,提高作业质量,减少种子投入。  “智能化监测和管理,还可以及时发现自然灾害等风险因素,方便及时制定防范预案。”该工作人员介绍,土壤传感器可以测量温度、湿度、酸碱度、盐度、速效氮、磷、钾等最多200多种数据,使用土壤传感器跟踪土壤情况,节省繁琐的土壤采样时间,灌溉计划更科学。综合气象站可以准确了解区域小气候的表现,跟踪作物整个季节的生长期,使用实时数据安排喷洒作业。  此外,无人农场通过精细化运营,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该工作人员表示,无人农场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理念引入农田,全面实现机械化和智能化,在粮食生产的耕、种、管、收四个主要环节都可以实现无人化、精准化和标准化的智能农机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能够节省 80%左右的人力投入和20%左右的农资投入,每亩土地每年增加粮食产量100公斤以上,真正实现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3
(宋林 周辉 记者 汤斌 文/图)简阳市杨家镇互助村四面环水,地貌以浅丘为主,曾经是省定贫困村,如今却已焕发新活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年来,该村依托优质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萝卜、羊肚菌、甘蔗等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不断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眼下正是甘蔗丰收时节。近日,记者走进杨家镇互助村,只见一排排粗壮的甘蔗迎风而立,甘蔗叶随风摆动,空气中弥漫着甘蔗独有的甜蜜气息。互助村村民张茂明和工人们在地里忙碌着,将甘蔗拔起、清土、打捆,忙得不亦乐乎。甘蔗丰收图景张茂明曾经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起初因缺乏技术和资金,种了十多年的甘蔗,依然没有摆脱贫困,种甘蔗也成了他心里的一个执念。“我感觉在这里种植甘蔗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张茂明说道。脱贫攻坚期间,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确定了以甘蔗种植为主、蔬菜种植为辅的产业发展路子,成功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增收。“通过不断地学习技术,我种植的甘蔗外形和品质都有所提高。但是我的目标是把种植甘蔗作为产业来发展,要人人说好才算好。”张茂明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摸索,张茂明从甘蔗种植“小白”变成了种植能手,他种植的甘蔗也在周边颇有名气。今年,他种的10余亩甘蔗,根根外形杆长节疏、口感脆甜多汁,周边的村民早早地就到甘蔗地里进行购买。记者了解到,不仅如此,去年,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张茂明又开始学习种植羊肚菌。“去年种了1亩左右,卖了4万多元,利润有2万元左右。”第一年种植羊肚菌就让张茂明尝到了“甜头”,他告诉记者,今年他扩大了种植面积,种了6亩地的羊肚菌。萝卜丰收图景张茂明的产业发展历程只是互助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一个小小的分镜头。近年来,互助村通过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积极引进业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种植韩国萝卜1500余亩、塔罗科血橙300余亩、羊肚菌300余亩、大棚辣椒300余亩,为村里提供了400余个劳动岗位,不断夯实村民增产增收基础,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我们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科学谋划集体经济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杨家镇互助村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魏培彬表示。如今,在这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处处都是丰收景象,一幅产业兴、景色美、群众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12
(记者 杜文婷 文/图)韭菜不断茬,随着品种不断改进,产量和产值都在上涨,盖上干草阻挡阳光,韭菜就变成了韭黄,价格也翻了一两番。靠着这地里的宝贝,郫都区安德街道广福村农民的钱袋子一年一年鼓起来了。近几年,广福村引进专业技术,衍生出民宿、“轰趴”等多种消费业态,广福村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有魅力,村民的生活也更加幸福。新鲜的韭黄长势喜人种韭菜连片种植韭菜(黄)600亩朱油华拉开田里的遮光布、掀开草帘,新鲜的韭黄长势喜人。他挥舞镰刀,割下韭黄并整齐码放好,又铲些泥土往上盖了一层。他告诉记者,经常刨土,让泥土盖住韭黄根部,韭菜和韭黄才能长得更高。“今天割了明天拿到城里头卖,五点过就要出门。”朱油华给记者介绍起了他的“致富经”,虽然韭黄比韭菜更费工夫,但可以卖到六七块,而韭菜最多就只能卖两块多,所以他更愿意种韭黄。绿油油的韭菜一眼望不到边,农民两两配合,一个拿竹竿挑起韭菜叶,一个拿锄头把土往根上刨。村民告诉记者,再过一阵就是集中收割时间了,那时景象才壮观,还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目前,广福村连片种植韭菜(黄)600亩,粮油、蔬菜1260亩,韭菜(黄)年产值1200万元。通过突出“一村一品”,咬住韭菜不放松,贯穿韭菜全产业链,构建出“一链三融”发展格局。研产品开发韭菜调味品广福村种植韭菜历史久远,但近些年来,品种不断改进,产量和产值都在上涨。随着产业的发展,村民的思路也打开了,乐于接受创新,也愿意和专家一起试验,这也让他们的收入提高了不少。以广福村的“金字招牌”——“干撕”韭黄为例,因为不用水洗,湿度小,在常温下可保存7天左右,在冻库里可以保存1个月。但“干撕”韭黄只会用到一部分菜叶,剩余部分就造成了浪费。后来,村里引入了润禾家园项目,将用不到的韭菜叶转化为韭菜调味品等产品,还通过与多个制药研究机构合作,制造出了韭菜酒、韭菜面、韭菜酱等产品。环境好了,收入还增加了,村民们个个打心底里高兴。造场景打造韭文化民宿“那边是我们搞的民宿,这边这个房子,他们周末经常搞‘轰趴’。”村民大哥热情地给记者介绍。这几年,广福村探索实践了集建入市、租赁共享、作价入股、独资投建、集权扩产5大土地经营模式,盘活了全村5个闲置院落资源,引入社会资金1.2亿元,建成租赁共享泥巴小院文创体验园、作价入股韭小二民宿、集建入市保底分红亶爰精品民宿、果趣蔬菜采摘体验园。村集体独资投建的久福民宿、村民自营的兰妈鸡肉、韭香人家等韭菜美食体验、韭文化民宿服务业态。同时,广福村通过实施“醉美韭菜田园”塑造、持续推动“两个集中”、游子河生态修复和景观打造、“保姆式”企业服务赋能、韭文化场景营造五大行动,不断夯实韭产业,铸造韭文化,“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红楼梦》中的名句,在这里成为了现实。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12-12
腾跃 卢思辉 刘鸿铭 (图片由成都市青白江区乡村振兴推进中心提供)  白墙黛瓦的川西民居,画艺装点的童话小屋,镶嵌于田野之中的美丽庭院……在成都市青白江区,一幅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今年以来,青白江区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立足“一港引领、双核共兴、四片协同”空间发展格局,大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获评2022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市、区)。青白江区福洪镇三元村清荷园小区。聚力生态宜居 做美乡村环境  初冬,暖阳,银杏叶由绿转黄,湖畔树影倒映水中,青白江区的乡村显得格外美丽。  一处处美景,是该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缩影。近年来,该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推进中心探索创新农村拆危治违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式,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清洁生产、乡村治理“六大”专项行动,港城大道、呈祥大道、大件路东绕线两侧和城厢镇十八湾村刘家巷周边房屋初步实现风格相对统一、色调相对一致、立面相对协调,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截至目前,该区累计完成拆危治违37万平方米、改造提升农房院落1858户,全区2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同时,该区大力涵养乡村生态本底,近三年实现增绿增景1.2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9.3%。  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如何留住乡愁记忆?青白江区乡村振兴推进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区邀请建筑设计领域专家现场指导,按照“保护传承历史风貌、传统村落和乡土建筑”的原则,结合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分类确定“灰瓦白墙”“红瓦黄墙”两种川西民居风格。  在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社区,远山含黛,近水如烟,万亩杏林与整洁的民居交相辉映。  从杏花社区一隅可观青白江区全域。该区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13个镇级、村级片区规划和23个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文化设施布局等专项规划,以及“四片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和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相互衔接,促进港、城、乡协同发展。  擦亮人居环境底色,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该区统筹推进农村路、水、电、气、通信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22公里,亮化村道150公里,村村通公交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同时,该区着力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获评首批“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青白江片区。聚能三产融合 做强乡村产业  青白江区姚渡镇凉水村,在当地有“生态花果山”之称,龙门桃花沟景区就位于此。  景区内种植桃树、李树、梨树、枇杷树等近4000亩,每年3月春暖花开时,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和李花、金黄的油菜花争奇斗艳。到了夏天,满山果园里硕果累累。如今,经过风貌改造后的龙门桃花沟景区,50余家农家乐装饰一新,盛装迎客。  风貌提升了,产业发展也在提速。青白江区强化一产筑基,加快推进“天府粮仓”青白江片区“1个十万亩+3个万亩”现代粮油产业园区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9.9万亩,创建省、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同时,该区加力二产提能,推进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核心区建设,茶百道、蜜雪冰城精深加工基地和销售结算运营总部等28个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竣工投运,益海嘉里、克明面业等传统加工企业加快转型发展,以丰科高端菌业研发、生产、加工、贸易等产业体系为龙头的“两头在外”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实现年产值76亿元以上。  如何实现三产融合、联动发展?青白江区乡村振兴推进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区引导玉湖冷链、盒马鲜生等临港冷链物流、国际贸易龙头企业重点下沉“四片”区域,延伸农产品集采集配服务和原料食材资源配置网络;深入推进农业园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特色林盘主动承接港城商务办公、运动康养等外溢配套功能,促进农商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乡村精品研学路线10条,中清云谷大健康产业园、云溪漫谷等22个项目加快建设,“我的田园”综合体、卡尔斯草莓小镇等一批乡村旅游休闲消费新场景加速呈现。  壮大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该区探索“产业功能区(园区)+林盘+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在乡村植入商务、会议、博览、办公、旅游等现代功能业态,发展林盘综合体66个,形成了以姚渡镇凉水村、清泉镇五桂村、城厢镇十八湾村、弥牟镇火星村等为代表的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青白江区城厢镇贵和上河湾AAA级林盘景区。聚焦共建共享 做优乡村人文  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因其地貌有18道自然形成的河湾而得名,今年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其“党建引领 文明润心”案例获评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该村集中打造以成都杯盏时光萤光文化乐园为代表的素质拓展研学基地,引进萤火虫人工养殖技术和团队,建成40亩萤火虫生态养殖基地,打造1800平方米的萤火虫自然科普馆。截至目前,素质拓展研学基地已为1500余组亲子家庭提供科普教育、生态农业展示、人与自然互动、VR沉浸式体验等多项家庭家教服务。  聚力文明实践,厚植文明乡风。青白江区深入实施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持续深化更高水平的乡村平安法治、移风易俗、家教家风建设,1镇2村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村,创建省级“六无”村(社区)9个。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要着眼解决管理不优问题促进治理融合,强化党建引领、文明善治和法治保障,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水平融合。  青白江区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持续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书记基层党建责任制,完善区委领导、政府统筹、镇村推动、群众主体、多方参与和美乡村建设体制,协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同时,该区创新治理机制,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一网统管”“一网通享”“一键回应”的智慧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全面构建微网实格体系,设置“青松办”驿站47个,延伸便民服务入小区、进院落,2镇7村获评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  踔厉奋发新时代,勇毅前行新征程。下一步,青白江区将全力推动项目提质增效,加快催生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新场景,充分激活和美乡村建设新动能,探索实现生态价值转换新路径,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农业强起来、农村旺起来、农民富起来,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成都北部中心加快呈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2
(记者 王丹)新建的柏油小道蜿蜒延伸;漫山遍野的桃林枝干虬劲;桃林下,青菜、花菜等蔬菜拔节生长;高标准农田里,农机来回奔忙;村口的新居工程正加快收尾……青丘原野之上的和美乡村生机勃勃。这是简阳市禾丰镇连山村,也是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对象。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该村不仅以“桃”为媒,探索“反租倒包”模式蹚出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路径,更一举变身为全国第五个、西南地区首个“全国乡村振兴观察点”,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从“帮扶村”到“示范村”,“桃花源”里有了哪些新变化?昨日,记者走进连山村进行探访。连山村粮油基地满眼生机“返租倒包”创新集体经济增收模式细心梳理剪下徒长性果枝,麻利地清理桃林边的杂草和沟渠……一大早,村民段作花已在桃林间忙碌起来。“以前种玉米、水稻,辛苦一年赚不到啥子钱。现在既学了技术,又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能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呢。”段作花管理的桃林属于连山村以“返租倒包”(通过将承包到户的土地以租赁形式集中到集体,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然后将建设好的基地使用权通过市场的方式承包给农业经营大户或者从事农业的经营公司)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试点之一。2022年,连山村村集体从四川胜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返租倒包”了1100余亩桃林,村集体经济负责组织劳务人员开展除草、施肥、修枝等生产管理环节并承担劳务成本,四川胜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提供农药、技术指导、销售等环节服务,双方分工协作。“一方面,连山村4900亩土地此前已全部流转给企业;另一方面,入驻企业正处于逐步扩大规模关键期。”禾丰镇党委副书记陈伟回忆说,“‘返租倒包’激发了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全面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壮大,也助力了企业的降本增效。”如今,桃产业已成为连山村的主导产业之一。近5000亩的基地内,种植了晚白桃、胭脂、五月脆等近20个品种。仅鲜果一项,今年连山村集体经济收益21.8万余元,村民务工和土地流转收入超过750余万元。“小田”变“大田”连片发展土地更有“含金量”行走在粮油基地里,一块块新开垦的土地紧密连接,满目绿意的大田景观向丘区深处延伸。“这片土地以前是荒地,今年新开垦整理出来后不仅种上了青菜、油菜等蔬菜,还建起了新大棚,搞起了制种。”连山村党委副书记陈燕告诉记者。“今年南瓜、玉米制种成为村集体经济新亮点。”“接下来还将尝试中药材的种植,让土地发挥更大效益。”陈燕说。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简阳正加快推进“沱东农场”的建设,将每户“小田”变成集体“大田”,呈现更多有“含金量”的大田景观。据悉,该村党支部采取村民入股的方式,与周边12个村合作成立了简阳市六联共兴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简阳市乡村振兴示范环线10万亩优质粮油产业园。其中,连山村村集体经济与该公司共同经营1500余亩耕地,全年收入超过60万元。产业富民增收成效明显,去年连山村人均收入约2.3万元,人均同比增长2000余元。喜盼新居村容村貌提档升级新居主体工程已近完工,一栋栋青砖白墙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植之中,呈现出川西林盘的写意美感。首批64户连山村村民将在2024年春节前入驻新家。马路对面,集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食堂、托育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正在同步施工中。作为首批入驻新居工程的村民,胡婆婆很激动:“这两天就要分房子了,要在新房子里过个热闹年。”新居工程是连山村环境提档升级的切面。据悉,该村依托本地“一山二水三庙”特色资源,配套旅游观光栈道,布局景观节点,打造“桃李连山”林盘,培育连山村A级林盘景区,以农商文旅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丰富旅游体验。未来,以连山村为核心,将会形成一个集生态文化养生、产业功能养生、亲子研学旅行等为一体的康养亲子旅游度假区。今年,简阳市首届赏花季在连山村开幕,整个赏花季中,连山村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村民总增收达200多万元。(图片由简阳市提供)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12-11
(记者 李霁玥)金堂作为成都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承载地,在立足丘区特色,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方面有哪些举措?在省政府新闻办12月7日举行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金堂县专场上,金堂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小毅围绕”三个聚焦“”三个赋能“”三个突出“,介绍了金堂如何走出具有时代特征、丘区特质、金堂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金堂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小毅介绍金堂的乡村振兴之路“三个聚焦”做强农业产业。一是聚焦稳粮保供。建成高标准农田57.93万亩,常年保持粮食种植面积74万亩、粮食产量25万吨以上,2022年生猪出栏56万头,是全省粮油生产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二是聚焦特色集群。深度融入全省蔬菜产业集群,蔬菜年产量达98万吨,食用菌产量产值居西部第一,油橄榄榨油量居全省第一,获评全国食用菌产业强县、中国脐橙之乡。三是聚焦品牌建设。建成全国首个“中国油橄榄商城”电商平台,先后成功申报“金堂羊肚菌”“金堂脐橙”“金堂油橄榄”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个,打通“公共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双品牌线上线下营销渠道。“三个赋能”做美乡村形态。一是突出基础赋能。做好人居环境治理,完成户厕改造近7万户,乡村客运通达率达100%,获评全省首批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二是突出美学赋能。构建“园区+景点+产业”发展模式,做优乡村形态。累计建成以食用菌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园27个、以盘海柚里为代表的精品林盘20个,助推农业“园区”变“景区”。三是突出生态赋能。依托山水资源、特色农业和厚重文化,塑造乡村“内在美”,做靓示范村落。打造了玉皇养生谷、中国橘乡等宜居宜业、农旅融合的新场景。“三个深耕”助推农民增收。一是深耕主体培育。强化政策支持,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2225家,农业职业经理人、高素质农民6481人,壮大产业发展生力军。二是深耕产业链条。聚焦研发、种养、加工、销售、“丘区+”5大环节,结合县内区域功能定位与产业需求,规划布局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等设施,助力打通农资、农产品购销渠道,健全订单生产、物流仓储、直供直销体系,带动培育专合社、生产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引导小农户通过承包地、劳动力、生产资料等投入方式,就地就近参与企业、经营主体、生产大户的生产分红,提高生产收益。三是深耕集体经济。突出“外引内联,共建共享”,探索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体”融合发展,冷链仓储“六村联建”等模式与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08
冬日暖阳下,四川天府新区永兴街道的田园上满是甜美的果香——冬草莓的丰收季节已经到来。“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草莓园区,培育草莓种植农户320户,打造草莓种植面积约3000亩,其中新增种植面积900亩左右,建成南新村、井堰村、贝瑞等5个草莓示范基地。”永兴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草莓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新鲜优质的水果,同时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助推了乡村振兴。市民点赞:“这里的草莓巴适得板!”漫步在永兴街道的田垄间,只见草莓泛出诱人的光泽,绿叶红果“养眼”十足。看着硕大饱满、鲜红欲滴的草莓,从青羊区驱车过来的市民李某摘下一颗,咬下一口,“又香又甜,太好吃了。”李某说,她从网上看到永兴的冬草莓成熟了,就带着孩子一起过来付费采摘,“一方面想吃上最新鲜的冬草莓,一方面也想让孩子体验下田园采摘的幸福。”“辛勤”半晌,李某和孩子的篮子里都装满了新鲜的草莓,“回家后我会把这里推荐给朋友,估计他们也会过来。”不远处,天府新区本地的市民赵某也忙个不停,“我家就在附近,以往这边的草莓熟了,我基本也会跑过来买,不仅自己吃,也寄给外地的亲朋好友尝尝鲜。我的朋友吃了都说,这里的草莓巴适得板!”和村民、游客一起采摘草莓的还有水果批发商王哥。“现在喜欢吃草莓的市民越来越多,永兴的冬草莓也在成都市场上打出了名气,我手里已经有不少客户下单了,我们从这里拉回去的草莓,要不了多久就能全部卖完。”村民开怀:“种草莓让我们的日子更好了。”永兴冬草莓的成功并非偶然。过去几年里,永兴街道的村民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绿色有机种植等措施,使冬草莓的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他们还通过学习电商、举办草莓采摘节等活动,将冬草莓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井堰村草莓种植专家王建就探索出一套适合的土壤消毒、起垄栽培、绿色防控、水肥一体滴灌的草莓种植技术,他还成立颜如玉草莓专业合作社,将自己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社员。在王建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草莓种植的产业之路,一同奔向致富之路。在草莓园忙碌的身影中就有他的女儿。作为一名返乡创业年轻人,王双非常愿意为建设家乡出一分力,“现在每天能与家人朋友一起,感觉生活更充实,幸福感比以前更强了。”的确,永兴街道的草莓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新鲜美味的水果,同时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值得一提的是,草莓园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如农家乐、民宿等,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下一步,街道将多措并举,持续推动草莓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永兴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加快建设进度,动员有意向种植的农户进行田间整理和大棚设施搭建;加快推动井堰村“鲜堰”冷链中心项目、农资配送中心建设,力争在12月底前完成建设;同时,积极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对接,做好草莓种植技术指导,进一步提升永兴草莓的品质。(永兴街道供图)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12-08
(记者 粟新林 文/图)入冬以来,道明镇竹艺村内依然热火朝天,游人如织。“这边景色和别的村庄不一样,竹编产业和环境都非常有文化底蕴。太安逸了,我向往的生活照进了现实。”竹林下,晒着太阳,喝着盖碗茶,游客王丽彤忍不住感叹道。道明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川西第一竹编市场”,这里曾是崇州竹编的传承地。依靠竹编,竹艺村逐步打造起以“竹产业”为核心IP的特色产业集群,从单一的竹制品加工转型为以竹研学、竹文创、竹装饰为主的竹经济。因为美景、因为竹产业,道明镇竹艺村备受游客青睐,成为热门打卡地,以竹艺村为核心的“微商圈”正在形成。今年1月至9月,竹艺村接待游客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比2022年全年收入增加1.7倍,达到247.8万元。道明镇竹艺村备受游客青睐,成为热门打卡地。资源变资本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景区入口不远处的竹编小店里,蔡大姐一边忙着制作竹编工艺品,一边还帮着照料店铺,和游客互动。“一个月工资4000元,编多了编好了还有奖励。”蔡大姐与记者聊着天,手上的动作丝毫没受影响。“这样的日子,放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当时村里的产业还是传统模式,竹编合作社把原料送到村民家里,留在村里的老年人、妇女就编竹编,编织好后合作社会上门收走。这种产业模式下,竹编手艺人收入很低。”蔡大姐回忆道,编织一个只能挣几元钱,微薄的经济效益使得竹编技艺无法支撑村民的基本生活和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都没什么年轻人愿意留下。”近几年,抢抓和美乡村建设机遇,竹艺村发展得很快。“村民盖上了新房子,这里还成为‘网红打卡地’。年轻人都回来了,还在院落里、家门口做起了各种各样的生意。”作为当地第一批创业者之一,“90后”任媛宇先是在家门口摆上竹编小摊,后又在院落经营中餐馆。今年赏花节,她巧妙地用竹编和美食打出“组合招”:摆竹编吸引游客,做美食留住游客,“餐饮总收入要比之前在外面打工增加两三倍,竹编产品销量也还可以。”绘就新图景创客和新村民纷至沓来在竹艺村优美环境吸引下,一批批返乡人和新村民纷至沓来。“90后”杨隆梅,家里三代从事竹编。在看到竹艺村的变化后,她回到家乡助力竹编产业发展。杨隆梅成了最年轻的道明竹编传承人之一,并创立了“杨隆梅工作室”。工作室结合生活美学和时尚潮流,对竹编产品进行“跨界”创新:项链、耳环、背包等饰品走上了工艺美术的路线,并因纯手工制作而备受青睐。“在竹编产业的带动下,人均每年增收1.2万元到1.5万元。我们企业以前年收入一两百万元,现在可以达到五六百万元。”杨隆梅说道。三径书院运营人是青年诗人马嘶,是竹艺村“新村民”代表之一。他创建的三径书院主要涵盖图书阅读、放翁讲堂、乡村学堂、文创农创、文化交流等多个文化体验内容和文化平台,已是这里的热门地标。遵生小院的创始人冯玮通过与村民合作,结合当地资源与特有的技艺,研发出自然、健康、有趣的文创产品,并打造了“民俗手工生活体验馆”。“‘新村民’和本地村民已经在竹艺村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据道明竹艺村名院落管理委员会主任胥念勇介绍,目前,竹艺村已吸引创客人才、海外设计师等27名新村民入驻,本地村民通过土地、房屋入股、出租等方式参与其中,共享乡村振兴成果,“新村民”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视角,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红利。在“和美”上下功夫持续全域推进新村建设新老村民双向奔赴,让竹艺村焕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竹艺村,记者发现,村里不仅有酒馆、咖啡馆,还有传统生活美学小馆、美术展览馆、民宿、研学营地等业态,形成了以竹艺村为核心的“微商圈”,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各种不同的游玩方式。产业发展,带来的是村民收入增加。“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961元,是新村建设前的两倍,不仅宜居,更宜业。”道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力为介绍,今年1月至9月,竹艺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比2022年全年收入增加1.7倍,达到247.8万元。“竹艺村是崇州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首批先行示范村,探索出了传统村落有机更新的新模式。”谈到未来规划,张力为表示,将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的思路,在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下功夫,推动传统村落有机更新、全域推进新村建设。“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老村民认可竹艺村发展,拥有自豪感,让新村民参与竹艺村建设,拥有归属感;让新老村民共治共享,拥有获得感。”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12-08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举行(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12月7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金堂县专场,介绍金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据金堂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安宁介绍,近年来,金堂县以高质量建设“成东中心、公园水城”为统揽,以“走好低碳路、争创百强县”为主线,探索走出了一条增长与转型良性互动、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主要体现为“四大变化”:经济之变。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95.2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602.9亿元、年均增长9.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7万元增长到7.5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1.6亿元增长到40.6亿元。今年成功进入全国百强、位列第95位。  产业之变。坚定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推动县域业态从低质聚业迈向高端兴业,培育形成了以晶硅光伏、新型锂电为核心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2022年全县绿色低碳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604亿元、占成都市的27%。金堂入选新时代十年成都制造业发展先进单位,淮州新城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首批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点园区。  活力之变。始终秉承“有求必应、诺成必践”营商理念,“金心办”政务服务品牌广获好评,培育各类市场主体近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1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今年有望达3家。高水平建设成都国际职教城,已集聚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等院校9所、在校师生超10万人。  城乡之变。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一心三城九镇”发展格局定型成势,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有三分之一位于金堂境内;县城纳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淮州新城成为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主承载地,淮州绿谷纳入成都市“三个做优做强”24个重点片区;竹篙新城入围首批四川省百强中心镇。切实扛起沱江流域生态保护“上游责任”,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王安宁表示,下一步,金堂将在城市功能上加快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将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全力争取淮口南站综合交通枢纽2024年运营,实现淮州新城到成都东站通勤时间18分钟;全面推进宝成铁路公交改造,实现县城到成都北站通勤时间36分钟。加快实施沱江干流河道疏浚等工程,将县城的洪水防御能力逐步提高至50年一遇。在乡村振兴上,重点打造1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和13个万亩粮经产业园,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基础设施提升、乡村风貌塑形、生态环境净美等十大行动,加快形成“一村一幅画”“一路一风景”“一镇一特色”的金堂大美乡村形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0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