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郭林娜 记者 李国富)“我在一立镇曾家店村流转了26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小白菜,销往南充市友信龙农产品交易中心。”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南充市嘉陵区一立镇曾家店村的佳欣农场蔬菜大棚里,只见连片的蔬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新鲜的小白菜。农场负责人李国春告诉记者,近期小白菜长得快,棚里的管护更得跟上。佳欣农场蔬菜大棚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新鲜的小白菜据了解,佳欣农场自成立后便在当地流转土地,集中连片发展各类应季蔬菜,年产值可达百万元。同时,由于农场一年四季需要人工除草和采摘作业等,该基地还吸纳了30余名当地农户入园务工,平均月增收2000元。一立镇的蔬菜基地只是嘉陵区发展蔬菜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嘉陵区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切实加快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有机蔬菜基地内“路、渠、棚、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区还积极引进培育种植大户和业主建立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等运作模式,消除了农民种植蔬菜“销售难”“管理难”等后顾之忧。目前,嘉陵区已在河西、世阳、李渡等乡镇连片建设建立起了一大批特色蔬菜“菜园子”,加上农户常规种植的蔬菜,全区蔬菜种植面积34万余亩,年产蔬菜25万吨,产品除了销往南充本地,还供应到成都、重庆等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06
  (邹刚 记者 李传君)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通过我们的服务,减少创业盲目性,提升创业成功率。”营山县就业局局长郭乔良说。近年来,四川省营山县依托“乐业营山”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聚焦创业“前期、中期、成果”环节,数字赋能“一键式”服务应用场景,打造出了“一站式”创业服务的“营山样板”。  创业信息一键可查  营山县城磨子街的“飘香小吃”店内,老板王琦正在灶前忙碌,先炸后拌、控制火候……眨眼间,一份颜色金黄、绵软鲜麻的土豆就做好了。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免费接受了创业培训,实现了创业梦。”王琦感慨地说。  去年一次偶然机会,他在“乐业营山”微信公众号创业服务栏目了解到由县就业局主办的免费创业培训,立马报了名。  创业培训班结业后,王琦马上将想法付诸行动。选址、工商登记、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经过一个月紧张筹备,“飘香小吃”正式开门迎客。  “每天有500元左右的保底销售额,生意好的时候可以卖到2000多元。”王琦信心满满,“我还准备参加县就业局举办的电商人才培训,利用线上推流扩大销售。”  “‘乐业营山’小程序设置有创业能力培训、创贷贴息政策、创业项目资源、创业指导专家四大模块,帮助初次创业者走稳创业第一步,减少盲目性,降低经营风险。”营山县就业局创业指导股股长徐艺介绍,平台提供了60余个可复制推广的优质创业项目供创业者参考,推荐70余名创业指导专家供创业者线上线下咨询。  截至目前,利用“乐业营山”微信公众号招收创业培训生源162人,帮助1200余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5万余人。  创业难题一键可破  近日,记者跟随营山县种植大户前往眉山市彭山区,参加2023年西南李子提质增产交流会。这是营山县就业局牵头开展的又一次创业巡诊“走出去”活动。  走进成都市莱物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五月脆”果实青绿,压弯枝头。  “这一株粉没有上好,导致挂果少,这一株枝没修好,这一株果没有疏好……”四川上品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指导专家李付军现场“诊断”。  “听了专家的现场指点,我茅塞顿开。”营山县万强脆李种植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廖万顺说,“去年因为天气原因,经验不足,导致大部分李子出现裂口,损失惨重。如今找到了症结,有了对策,增加了底气。”  “开展专家巡诊是就业创业中期服务的内容。”郭乔良介绍,营山县就业局分三步开展专家巡诊。第一步,前期调研,组织工作人员到工业企业、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地调研,了解创业者的需求。第二步,实地巡诊,根据不同行业、地区、季节可能遇到的不同问题,重点关注李子、柑橘、油橄榄等果树和经济作物种植,鸡、牛等畜禽养殖,电商产业发展、工业终端产品销售等问题。第三步,跟踪服务,组织专家立足实地巡诊中发现的问题,分行业召开创业座谈会、创业沙龙等,解决共性问题、疑难杂症。  据了解,营山县整合县农业农村局、供销社、就业局等职能部门的政策资源,共同开展创业服务。目前,已邀请10余名行业专家、教授组建成巡诊团队,在果树种植、电商销售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持,开展巡诊37次,召开座谈会、创业沙龙10余场。  跟踪服务一键可达  前不久,记者来到位于回龙镇金竹村的四川省绿阳农业有限公司,只见成群结队的黑牡丹鸡正在悠闲地觅食,不远处,几位客人正在挑选黑牡丹鸡蛋。  前来购买鸡蛋的一位消费者介绍,她是在“乐业营山”微信公众号上了解到这一信息的,便和几个老姐妹专程从县城赶来买鸡蛋回去给孙子尝尝。  “不仅在‘乐业营山’上推荐,抖音、‘营乐淘’等电商上都有售卖。”四川省绿阳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胡鑫聪介绍,“2016年返乡创业以来,营山县就业局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通过绿水镇锁口村丰收节、‘春风’行动等大型活动帮助我们扩大了销路。”  四川省绿阳农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只是营山聚焦创业成果、推动跟踪服务的一个缩影。营山县就业局通过推荐销售、电商销售、团队销售、成果展览等方式,为创业者与公司牵线搭桥,帮助创业者搭建起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平台,畅通销售渠道。组织营山县返乡创业协会会员单位,依托“营乐淘”“梦齐传媒”等网络平台,帮助创业人员直播售卖营山脆红李、油橄榄、黑牡丹鸡等120余类土特产品。截至目前,已帮助25家专业合作社成功对接销售商,销售金额达257万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7-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现在全国都在搞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何我们村里的这块农田荒废了,草比人高,没有动静呢?”近日,在四川在线“问政四川”网络问政理政平台上,长期在省外务工的南部县谢河镇上柏庙村村民宋先生留言咨询。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全省各地正积极开展撂荒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是如火如荼。而上柏庙村的情况究竟如何?网友反映的相关问题是否属实?6月中旬,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带着疑问走进该村,进行了实地采访。上柏庙村2组的这块地如今已由村集体代种,种上了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农户身体不好 土地无奈撂荒  针对宋先生反映的问题,南部县谢河镇人民政府近日在网上作了回复:“经我镇农业中心和上柏庙村现场核实,你反映上柏庙村原5组、6组存在部分农田撂荒情况属实,按全县统一规划,上述农田不属高标准农田改造对象。我镇农业中心和上柏庙村计划在今年6至7月对上述农田进行撂荒地整治,正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而记者在现场看到,实际土地上种着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并没有被荒废。  “作为外出务工大县,当地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短缺。”据上柏庙村党支部书记宋小华介绍,眼前这片地是2022年经过撂荒地治理整治出来的。去年底至今年初,田地的主人因疾病无法进行耕种,季节性撂荒了一季。目前,该地块由村集体进行代种。  宋小华的说法得到村民敬思友的印证。在上柏庙村2组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正在劳作的72岁高龄的上柏庙村村民敬思友。“原来也没撂荒,这两年这家人身体不好,就没怎么耕种。”敬思友一边开垦田块播种大豆,一边告诉记者,“田地一季不种,草就长起来了,很可惜。”这里能否建设高标准农田  针对网友留言中提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疑问,记者同样进行了调查。  细碎地块多、连片土地少、坡度落差大等不利条件,成为上柏庙村农业发展的痛点。“当地沿江落差大,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地貌,村庄道路和灌溉条件较差,可以说是‘看得见水,却用不上水’。”在记者现场调查途中,南部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股长罗晓明如是感慨。  感慨背后是无奈:上柏庙村海拔在400米左右,是全镇海拔最高的村。“上世纪由于修水库淹没了江边的低洼平地,之后全村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往山上‘搬家’,可利用起来种植的田地很少。”宋小华告诉记者,该村由原上柏庙村和顶山寺村合并而成,人均耕地面积为0.75亩左右。  记者梳理《南部县高标准农田规划(2021-2030)》(下文简称“南部县规划”)发现,南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分为改造提升和新建两大类。其中,谢河镇城东村、店儿梁村、黑竹林村等多个村落规划在2030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造提升)中,并没有上柏庙村。  “这是大方案,在具体实施时,规划设计单位会到现场根据实际地形地貌等再进行优化。”罗晓明告诉记者,对于宋先生的咨询,南部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多次到现场进行查看核实。其中,上柏庙村生态条件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形,所反映的地块狭长,面积都不超过1亩,且地埂与地埂高差都在一米以上。  “在整地条件上,所述地块实际条件确实不符合调整。但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样的,我们会根据所述地块与周边实际情况开展山坪塘整治、渠系建设等改造提升,这些同样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范畴。”罗晓明介绍,在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包含对地块形状调整、坡度改缓、山坪塘整治、地力培肥、渠系建设等。根据南部县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30年前,上柏庙村基本农田也将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  “希望有朝一日村子的耕地可以建设成高标准农田,让我们能够回到家乡投身农业,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当得知上柏庙村未来也能建成高标准农田,宋先生充满期盼地说。链接高标准农田 要建好更要管好  耕地,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其中,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  目前,四川省已出台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年规划,提出到2030年,全省要新建高标准农田1857万亩,改造提升1594万亩。  规划提到,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农业发展布局、主体功能区划和粮食生产主要障碍因素等,分区分类施策,合理确定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攀西地区、川西北高原区建设模式。开展分类试点示范,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制综合配套,助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按照划分,南充全市处于丘陵地区。  “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考虑粮油产业规划的布局发展。”罗晓明介绍,按照《南充市建设300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陵集中发展示范区推进方案》要求,到2030年,产业带内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100%,其中,定水镇、大王镇、三官镇等9个镇属于10万亩以上粮食安全产业带核心示范片乡镇,被纳入南充市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重点乡镇名单中。  “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建得好,经得起群众检验,更要管得好,使其长期发挥效益。”南部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县规划建设28.1万亩,到2030年,永久基本农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28
(邹刚 记者 李国富 文/图)眼下,正是李子成熟的季节。南充市营山县绿水镇锁口村386亩李子园迎来丰收。近日,记者走进该村的农泉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放眼望去,从山脚到山顶,满山遍野的李子树上硕果累累,乌红的脆李、青绿的蜂糖李让人垂涎欲滴。“我们这个基地现在有果林300多亩,李子相继成熟了。销售时间很长,从6月20日起开始采摘,将一直持续到9月。目前上市的是五月脆,产量约15万到20万斤。”营山县农泉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业主黎虎高兴得合不拢嘴,“今年是挂果的第一年,明年产量将达到40万斤。”农泉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业主黎虎察看李子长势(邹刚 摄)“这里是营山县锁口村农泉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李子园,大家看,这是五月脆,果子大,口感好,特别新鲜,欢迎大家网上下单哟。”一位网红正在进行直播带货。“今天我专门来到基地考察。这里的李子品质好、种类多,我决定今年就专门销售这里的李子,还要通知做水果生意的伙伴们前来采购。”长期在营山县城从事水果批发的岳长林通过实地考察后,当场下了单。营山县锁口村农泉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营山县就业局建档立卡重点关注的一个专合社。专合社从创业到初具规模,营山县就业局一直持续跟踪服务,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帮助该村因地制宜发展五月脆、蜂糖李、玉皇李等特色水果产业,让李子树变成了“摇钱树”。同时带动本村60多人常年在基地里务工,实现了增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27
(赵威 记者 李国富)近段时间,西瓜、李子等夏季水果缤纷上市,果香四溢。“这李子非常甜……”近日,在西充县古楼镇元斗果业李子园区,游客们正在园子里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挑选采摘。“我从南充过来的,每年桃李成熟时,都要约上朋友来园子采摘。”正在树下采摘的李先生说。游客正在采摘水果。  赵威摄 元斗果业有李子产业园70余亩,有凤凰李、冰糖李等多个品种。“我们采取网上销售和入园采摘模式。”元斗果业业主高元斗介绍,李子销售期结束后,该园的主打产品“充国香桃”紧接着上市。在古楼镇华子山村的天马山李子园,“果王争霸”比赛正在热闹举行。参赛人员可随时进入园区采摘,指定时间将选到的“果王”(单颗李子)提交至称重评选区。主办方将在电子秤上称重记录,每轮评选出一个“果王”,进行信息登记,“果王”由主办方保存。每轮评选时间为10分钟,当轮未及时参与,延续至下一轮。6轮结束后,从6个“果王”中选出当天“果王”。摘到“果王”的游客将获得主办方的奖励。在该县仙林镇维莫湾村,西瓜种植基地已进入采摘期,引来众多游客和商贩进园品尝选购。入夏以来,西瓜、李子等夏季水果大量上市,市民的“果盘子”越来越丰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26
 (彭圣洲 记者 张小星)6月14日,在2023年四川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上,蓬安县相如故城旅游景区作为新晋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正式授牌。蓬安是司马相如故里,相如故城是古相如县县城。复建开城后,相如故城内的12个景点还原了汉代的武气、文气、烟火气,再现盛世与盛世的对话。围绕“赋圣故里·浪漫蓬安”主题定位,近年来,蓬安县发扬“一人(司马相如)、一城(相如故城)、一江(嘉陵江)”特色优势,着力推动文化旅游全领域、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不断探索文旅发展新路径,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游客在相如故城游玩(彭圣洲 摄)以品牌创建为引领 构建国家级旅游产品的宏大格局“之前在央视新闻上看到过‘百牛渡江’,今天从重庆专门开车赶来现场,近距离观赏,感受完全不一样!”6月13日傍晚,来自重庆的摄影爱好者张先生观看了“百牛渡江”生态奇观后如是说。每年4月-10月,“百牛渡江”这一生态奇观都会在嘉陵江蓬安县相如街道油房沟社区段上演,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慕“百牛渡江”之名而来,赏蓬安山水尽兴。嘉陵江蓬安段有享誉全国的“百牛渡江”生态奇观,有北纬30度线上中国最典型的方山丘陵地貌,有大深南海国家水利风景区、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三个“国字号”招牌。蓬安历史悠久,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司马相如这个独一无二的文化IP,相如故城、周子古镇、运山古寨等历史建筑群风貌犹存。苏东坡、吴道子、周敦颐等古圣先贤在此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汉赋文化、爱情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交汇融合,既具有浓郁独特的巴风蜀韵,也展现出开放包容、热情浪漫的人文精神。近年来,蓬安积极抓好顶层设计,绘好规划蓝图,科学合理编制《文旅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蓬安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蓬安县文旅大火爆三年行动方案》等各类专项规划,对城市旅游形象、结构布局、产品开发、要素集聚、市场拓展及支撑保障等作出全面清晰的安排,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引领文旅产业健康发展,全力下好文旅融合“全域棋”。蓬安县相关负责人说,当前,该县正组团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严格对照创建标准,聘请规划单位编制《蓬安县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规划》,全面加强区域内交通、安全、卫生、购物、通讯、环境保护等方面功能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加强跨区域合作,积极融入高层级旅游线路,深度开发周边市场和川渝市场。未来三年,蓬安将以品牌创建为引领,构建国家级旅游产品的宏大格局。创建赋圣故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嘉陵江为轴线,串联相如故城、周子古镇、百牛渡江三大核心景区,组团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赋圣故里打造成为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市场号召力、市场吸引力的核心旅游景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相如故城为核心,以周子古镇为支撑,全面丰富相如故城文态业态,全力做好历史街区商业布局,提档升级周子古镇基础设施,精心做好古建筑的保护修复,让嘉陵江边最后一个坡形码头古镇焕发生机与活力。创建相如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以相如湖、百牛渡江景区、太阳岛、月亮岛为核心,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为灵魂,打造多元化度假产品,完善多样性度假功能,全面提升相如湖度假区品质。游客在观赏百牛渡江自然生态奇观(彭圣洲 摄)以引爆项目为载体  打造浪漫蓬安全新的消费场景6月13日,记者鸟瞰位于蓬安锦屏文旅融合发展区的蓬安县文体中心,只见一条由南至北的长廊在空中穿行,白天犹如一条灵动的飘带,夜幕下又宛如璀璨星河……通过立体交通的方式,将山顶景点有机串联。蓬安县文体中心项目是蓬安县重点工程,位于嘉陵江畔,背靠锦屏山、对望龙角山,占地约500亩,建设内容包括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绿化工程等,是集城市休闲、文化博览、康体健身、户外体验为一体的城市体育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项目建设是推动文旅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蓬安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文体中心项目是蓬安以相如故城保护开发工程建设为核心、用1平方公里辐射带动周边10平方公里的案例之一。蓬安还统筹推进体育中心地标建筑、景区主干道、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浪漫爱情故事为特色,选点布局世界经典爱情故事展示园、婚嫁文化体验园、家庭生活教育园;打造国内知名的婚纱摄影基地、婚礼举办基地、爱情影视基地,力争将蓬安打造为爱情文化庄园。下一步,蓬安将以项目为载体,打造浪漫蓬安全新的消费场景。建设爱情文化庄园。以相如故城为核心,充分发掘相如文化、爱情文化、浪漫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市场价值,加快建设爱情文化庄园。引进大型游乐中心。在锦屏新区范围内,遵循产业逻辑和市场规律,引进、建设参与性、体验性强的大型游乐中心。打造山水实景演绎。在嘉陵江两岸和爱情文化庄园,通过深邃思想内涵的共鸣和现代绚幻科技的展现,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打造成为一台荡气回肠、震撼人心的时代大剧。 游客在相如故城游玩(彭圣洲 摄)以节庆市场为抓手营造大文旅大营销的浓厚氛围今年“五一”假期,蓬安全域旅游活力四射。在“百牛渡江”景区,随着一阵雄浑、古朴的牛角号声,南充市2023年嘉陵江放牛季活动正式启幕。实景演出将自然景观与先进科技完美结合,用江、城、赋、舞、曲五个代表性的篇章,勾勒出蓬安的江河气韵、乡城情怀、相如文化、拓荒精神以及浪漫风情。在相如故城景区,夜幕降临,随着相如故城钟楼的钟声响起,夜游线路从钟楼到南门城门外渐次点亮。全息投影技术将5D光影秀与相如故城夜景交融一体,将游客带入“大汉泱泱”的梦幻夜晚。“嘉陵第一桑梓、周子古镇、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正源镇红豆村、利溪镇花好月圆动物园等近郊亲子游目的地深受广大游客青睐。”蓬安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五一”期间,该县大型酒店婚宴预订较去年同期增长45%以上;酒店房间预订全部爆满,同比增长30%以上。同时,该县还举行了2023年春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和“5·1”建材购物营销活动,吸引100余家家居建材商、10余家房地产企业参与。全力提振消费市场,激发消费新活力。近年来,蓬安高水平举办2022年全国“村晚”示范点展示、嘉陵江放牛季、“浪漫七夕相约蓬安”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展赏花季、采摘季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加强节日惠购、购物返券、美食抵券等促销活动,不断挖掘消费新潜力。去年,蓬安接待游客8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1亿元。接下来,蓬安将以节庆市场为抓手,营造大文旅大营销的浓厚氛围。举办嘉陵江放牛季主题活动。以承办全市区域文化旅游中心现场会为契机,高标准高质量举办嘉陵江放牛季主题活动,观百牛渡江,看斗牛大赛,品全牛宴席,努力让“百牛渡江”持续唱响海内外。举办七夕节特色活动。以爱之名,以“我们的节日·七夕”为由,高水平举办“赋圣故里·浪漫蓬安”七夕节活动,开启一场穿越悠远历史、见证千古爱情的文化之旅,共同感受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那段传为千古佳话的爱情故事。举办河舒豆腐美食节品鉴活动。举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河舒豆腐美食节品鉴活动,以舌尖上的美味吸引广大游客前来打卡体验,了解中国豆腐悠远的历史和文化。举办激情夏日啤酒节狂欢活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啤酒畅饮、文化碰撞、特色美食等内容,打造原汁原味的啤酒节、烧烤节、龙虾节,文化、商贸、美食、娱乐、旅游和休闲等有机互动,形成全城同庆的“夏日狂欢季”。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25
(吕心怡 赵煜 记者 李国富 文/图)近年来,南充市嘉陵区遵循“资源吸附、政府主导、村企联姻、互助共赢”的原则,全力推进“万企兴万村”工作,实现了从“帮村”到“兴村”的有效衔接,照亮了乡村幸福路。发挥龙头优势带动产业发展走进位于嘉陵区大通镇麻感坝村的四川银浩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蚕桑养殖基地,该镇高顶寺村村民陈定南等正穿梭于郁郁葱葱的桑林中采摘桑叶。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蚕桑养殖基地 “我一天可以摘170公斤左右,工资可以日结。每天公司派车接送,中午还提供午餐。”71岁的陈定南将采下的桑叶放入背篓,脸上洋溢着快乐。据了解,为推动蚕桑产业蓬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四川银浩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于2017年启动蚕桑基地建设。目前,该公司已在大通镇麻感坝村、新庙村、高顶寺村、赵子河村等村流转土地5000余亩修建桑园,并统筹利用合兴嘴市级果桑基地2000余亩核心桑园,果、叶资源兼用。2022年,银海丝绸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就业、协作分红等方式,支付资金515万元。“园区一天可采摘桑叶近万公斤,村民一天的劳务报酬最高可达200余元。”四川银浩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东升介绍,该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大户”的模式,即基地的桑园、蚕房由企业出资修建,农民进行桑园管护,大户带动老百姓养蚕,解决了企业缺人、农民缺钱的矛盾,实现了互惠互利。据介绍,银海丝绸每年会支付土地流转金65万元,户均700余元,并优先解决项目所在地群众务工问题。2022年,该公司组织当地村民150人,参与桑园拔草、施肥、浇水、除虫等管护工作,共支付劳务费60万元,人均实现劳务收入4000元。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以蚕桑养殖基地推动当地发展,只是嘉陵区以企业为龙头,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嘉陵区坚持“示范带动、龙头引领”的原则,通过高位推动聚力、宣传发动造势、示范引领带动,积极动员引导四川凸酒、尚好桑茶、天兆猪业、银海丝绸等龙头企业带头结对村(社区)。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嘉陵区目前已形成了生猪、粮油、蚕桑“三大传统产业”,柑橘(柠檬)、木本油料、新型果蔬“三大特色产业”,现代农业装备、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储运等N个支撑产业的“3+3+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切实保持传统产业的优势与实力,有效填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容,嘉陵区重点引导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的企业立足生猪、粮油和蚕桑“三大传统产业”,推动全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走进四川凸酒酒业有限公司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传统酿造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对高粱等酿酒原材料进行筛选、踩曲等。在智能化生产车间,一车车高粱被自动投入粮仓……这些优质的高粱就产自位于嘉陵区龙蟠镇的嘉陵区工商联“万企兴万村”优质高粱示范基地(龙蟠凸酒高粱种植基地)。该基地是嘉陵区立足产业资源优势、探索“企业+基地+专合社”发展模式、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开展的生动实践,由嘉陵区工商联指导成立硕丰益民粮油专合社在该基地发展高粱产业,协调对接凸酒酒业等企业对高粱开展保底价收购合作,形成了“订单农业”产销合作模式,实实在在保障农户增收。为严把原料质量关,凸酒酒业还统一为龙蟠镇、安福镇、金凤镇、世阳镇、金宝镇等地的高粱基地提供优质高粱种子和肥料。四川天兆猪业股份有限公司楼房式猪舍嘉陵区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区已建成酿酒高粱基地1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4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30万亩,年出栏生猪65万头;建成“国字号”产业园区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五星级农业园区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除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优势资源吸附力外,建立长效机制、落实政策激励也是嘉陵区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嘉陵区以实现龙头企业、专合社、村集体组织、群众多方共赢为目的,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经营联合体、产业综合体、利益共同体“三大”机制,创建了流转土地收租金、订单收购保底金、入园务工挣薪金、股权量化分股金、优质高效赚奖金的“五金”模式。同时,坚持“最实”政策激励,出台了《嘉陵区粮油产业发展十条扶持政策》等利好政策,吸引全区7家商协会、7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并建立村企合作产业基地13个。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25
(衡欢 记者 李国富 文/图)眼下,正是花椒成熟采收的时节,西充县1.8万亩花椒迎来丰收,林间地头“椒香”四溢,处处一派喜悦的丰收场景。村民正在采摘花椒日前,记者来到西充县青狮镇青狮社区龙鸿家庭农场,沿着产业路蜿蜒前行,只见一棵棵缀满果实的花椒树遍布山野,一簇簇颗粒饱满、色泽亮丽的青花椒挂满枝头。村民们戴着草帽、手持剪刀,动作麻利地采摘、搬运、装车,现场一片繁忙景象。“最近天气好,我们每天组织50多名村民抓紧采收,采摘期预计30天左右。”该家庭农场负责人杜育平介绍,基地种植花椒160亩,2022年进入丰产期,带动周边1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今年预计产量7吨左右,带动村民增收近20万元。在该基地烘干房,果枝分离机、智能温控烘干机、花椒筛选机等一应俱全,刚采收下来的鲜花椒在各种机器的“加持”下,变成一袋袋干花椒成品,将销往成都、重庆等地。“每年花椒收获季,各地采购商直接上门收购,我们的花椒不愁销路。”杜育平说,他们将继续加强管护,进一步提高花椒产量,延长产业链,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增收。目前,西充全县种植花椒2万亩,建设花椒烘干房、冻库68座,逐步形成集种植基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模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让利返包”等发展模式,带动全县2万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增收,2023年全县投产花椒1.8万亩,预计产值达1.3亿元,小小花椒正在奏响一首乡村振兴“椒”响曲。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25
(记者 张斌)6月4日,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四川省农产品加工助推乡村振兴第一批重点企业名单,位于南充的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西充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选。  擦亮农业金字招牌。今年,南充提出打造全国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并明确要持续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上发力,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生产吸引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建设中的川东北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李同周 摄建强供应链瞄准特色打出差异牌  6月3日下午,南充市高坪区会龙镇熊家桥村的稻油轮作示范片,南充红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姚杨在为最后一批秧苗下田做准备。  “这一批水稻品种是‘宜香优’,具有耐旱、抗倒伏等优势。”今年,姚杨一共种植5个不同品种的优质水稻,将原先400多亩的种植面积扩展到717亩,“产量上去了,不同品种也可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姚杨说。  按照分类打造思路,今年,高坪区在会龙等7个乡镇打造优质粮油安全产业带20万亩,并将其划分为不同区域。如会龙镇就将熊家桥村、桂花井村、阳马庙村、石门楼4个村,划分为稻油轮作示范区、稻鱼共生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区。“根据各区域特点综合提升。”会龙镇镇长王智霖说。  瞄准特色扩大供应链,南充各县(市、区)也纷纷打出差异牌。  蓬安县以生猪产业为“切口”,壮大养殖规模。该县积极引进8家龙头企业,采用“龙头企业+养殖户”利益联结模式,通过租赁兼并、生产托管等方式,带动中小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目前,蓬安生猪存栏36万余头、同比增长3.3%。  南充市嘉陵区则聚焦蚕桑和高粱两大主导产业,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尚好桑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四川凸酒为牵引,做大桑资源,做强高粱生产精深加工,将新型蚕桑农业基地扩展到20万亩,优质高粱种植基地扩展到10万亩。  西充县则选取香桃、红薯等本土优势农产品,规划建设现代有机农业园区27万亩,采取“龙头企业引领+业主参与”模式,引导家庭农场、产粮大户以现金、土地入股,合作管理农业园区。1至4月,西充县新打造有机基地4个、面积3000亩。延长加工链抢占预制菜等“新赛道”  6月9日,位于西充县川东北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的红福人家有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内,工人对新投入的咸菜生产线设备进行最后调试。  “新增的这条咸菜生产线,主要对豇豆、榨菜等特色蔬菜进行深加工,预计一年可深加工1.2万吨。”企业负责人唐中麒介绍。  依托西充有机农业产业优势,该企业就地取材,收购有机蔬菜进行精深加工,今年以来已投产4条智能化生产线生产火锅底料、鱼调料,带动了西充本地花椒、辣椒、大蒜等特色农产品发展。  最近,该企业还与西充县本地农业企业、合作社签订原材料基地协议。“今年,我们计划在当地建设有机原材料基地1万多亩,种植二荆条辣椒、生姜、大蒜等20多种有机蔬菜。”唐中麒说。  围绕深加工企业促招引,今年,川东北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已新增规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5家。以该园区为核心,南充正加快打造“1+8”(其他8个县市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按照“一县一园、专业建园、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思路,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具有虹吸效应的农产品生产供应示范区。  截至目前,南充已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达2.2万处,年实现初加工量550万吨,产地初加工率达60%。  以预制菜产业推动特色农产品精深化加工、标准化生产。当前,南充预制菜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也在加快编制中,“我们还协调企业与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市预制菜企业合作,加快抢占‘新赛道’。”南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借势东西部协作平台, “好充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浙江展销。冯巾芮 摄提升价值链做强内外销扩大品牌影响  日前,南充市好充食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与位于南充的一家连锁超市达成协议,“好充食”有机农产品将进入该超市,设立专区展销。  “好充食”是南充打造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销售额,今年,“好充食”品牌旗下公司还选取南充火车站等人流量大的路段,设立6个有机农产品展销专区。“7月之前,6个展销专区将全面投用。”南充市好充食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丽平说。  抓好内销,更要做强外销。最近,南充市好充食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还授权重庆的合作运营商建立“好充食(重庆)特产店”,并筹备在台州市消费帮扶展销馆设立展销门店。  此外,南充还积极寻找各种渠道扩大“好充食”的品牌影响,如鼓励川北凉粉等农产品相关企业使用“好充食”区域公用品牌,加强有机、绿色、地标农产品等“土字号”“乡字号”品牌创建和推广,提升产品附加值。  据统计,1至5月,南充全市品牌农产品实现销售45亿元,品牌增值10%以上。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25
(记者 张小星)品民歌韵味,展旅游风采。6月20日上午,阆中古城第五届嘉陵江龙舟赛在四川阆中南津关码头启幕。上午8时,嘉陵江畔,人声鼎沸。阆中将“水上嘉年·民歌展演”作为龙舟赛的首个活动,把演出现场拓展至流动的嘉陵江上。活动现场,南充籍著名歌唱家陈小涛,苗族歌手、国家一级演员雷阿幼朵,以及诺麦组合等各地民间艺术团队,国内多支民歌队伍和来自阆中本地的民歌队伍进行了民歌展演。活动现场“张飞巡江”节目重现三国蜀汉时期名将张飞镇守阆中时的情景,《我在阆中等你》《阆苑仙葩》《等你来》《好玩好耍阆中来》等一系列独具阆中风土人情的民歌既展示了阆中悠久灿烂的民俗文化,又颂扬了阆中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现场高潮迭起,亮点不断,不少市民游客直呼精彩过瘾。据了解,本次嘉陵江龙舟赛系列活动历时5天,龙舟赛将于6月21日在阆中古城嘉陵江水域举行。在举行龙舟赛的基础上,阆中还将开展古城巡演、汉服穿越、雄黄画额等惠民活动,推出系列文旅优惠政策,为市民、游客呈现一个氛围浓厚、别有韵味的端午佳节。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21
  (记者 李传君)近年来,四川省阆中市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通过探索“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带办+业主引办+干群联办+青年兴办”等新模式,持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成效显著。  作为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2020年5月以来,阆中在各村全面组建了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此为载体,探索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阆中320个村集体资产总额34.79亿元,经营性资产3.62亿元,非经营性资产31.17亿元。2022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5亿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48.34万元。  从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来看,主要有四种,一是盘活资产获得收入,二是产业带动发展集体经济,三是项目投入发展集体经济,四是资金入股发展集体经济。  家庭农场产业联合体是经济的重要来源  当前,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是非常重要的两类农业经营主体。为探索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实现形式,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阆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率先支持柏垭片区粮油种植类家庭农场联合组建家庭农场产业联合体——阆中禾兴家庭粮油专业合作社。  该联合体目前由阆中市李家桥家庭农场、拱洞桥家庭农场、光财家庭农场等8家家庭农场联合组建,下设育苗服务部、农资服务部、农机(植保)服务部、农技服务部、加工服务部、秸秆回收服务部、品牌与营销服务部,体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特色。  柏垭镇南登观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加入联合体,把村里的建设用地租赁给联合体育苗服务部、农技服务部、品牌与营销服务部,并以设施用地及项目资金折价80万元入股到加工服务部。这80万元除按4%保底分红外,还按占加工服务部30.77%的股份参与分红。  柏垭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玉文说,联合体下各家庭农场共流转土地6500余亩,实行粮油套种、轮作。目前已建成3套烘干设备,下半年还将安装两套。5套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将达96吨,可服务粮油种植面积1.5万余亩,还具备巨大的对外加工服务空间。  南登观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能从加工服务部分到多少利润呢?据估算,仅粮油烘干这一块,每年将有20万元左右纯利润,按30.77%股份来算就是6万元左右。加上保底分红的3.2万元、建设用地租赁及其他收入,每年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上。  柏垭片区是阆中重要的粮油产区,8家家庭农场率先探路,最终目标是吸纳100家以上家庭农场加入联合体,粮油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从而为构建“天府粮仓”贡献足够的阆中力量。  乡村物业是村集体经济的新拓展  36岁的河溪镇东岳庙村党支部书记赵鑫,大学毕业后在阆中电视台当了6年记者。之后返乡,2020年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抓住阆中文旅学院建设、机场建设、赛城建设等工程项目,组织农民施工队务工,每年为村集体创造了10余万元收入。  2021年底,三项工程接近尾声,接下来要靠什么来创收呢?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村里成立了东岳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东江农业农资服务合作社、东悦农产品有限公司。“通过农业农资服务合作社和农产品有限公司来为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创收。”赵鑫说。  东岳庙村以4台旋耕机入股,再整合其他主体的各类农机,2022年,东江农业农资服务合作社为附近2800余亩耕地提供耕种防收等服务,共获纯利近30万元,村集体分得3万元。村集体另有40余亩耕地流转给其他业主,每年每亩流转费500元,一年共有2万余元收入。  东悦农产品有限公司通过整理村里撂荒地1600余亩,成为实际经营者。今年种了470亩小麦、210亩油菜,目前均已收获。500亩水稻已插完秧,400亩高粱马上移栽,一年算下来,总产值将达115.5万元,按15%纯利润计算,将有17余万元收入。  去年,村集体引进社会资本将一处闲置房产改造成养老院,每年不仅可收取8000元租金,还可按20%股份分红。“到年底可住满,50余人一年将有250余万元毛收入,纯利润将达到七八十万元,村集体也将有15万元左右收入。”赵鑫说,其实他更看重的是物业公司。  今年东岳庙村引进社会资本,成立物业公司,村集体占股20%。今后,村“两委”将垃圾清运、乡村运输、养老服务等服务性职能全部剥离给物业公司,按人头或户头收费,预计第4年后将实现盈利。村干部就可全力以赴地跑项目、跑资金、抓发展了。  盘活资产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天宫镇五龙村曾是省级贫困村,而今却是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的富裕村,预计不久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实现上百万元。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均缘于该村在脱贫攻坚期间积累的巨额的扶贫资产,逐步盘活这些资产,是村集体资产逐年攀升的重要途径。  村党支部副书记冉云怀说,新的村委会办公地建好后,老村委会就租给了市文旅投资集团下属的阆中和美酒店管理公司。经过改造提升,现在用于发展餐饮和民宿。另外,村子还将10余套民房整体租给和美公司做民宿。两个项目一年可为村集体带来4.8万元收入。  从2018年至今,五龙村共利用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民宿及乡村酒店、乡村振兴学院及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这些建设项目都成了村里的固定资产,其中民宿和乡村酒店,每年分别为村集体带来5.5万元、12万元收入。  “乡村酒店和附带的两个游乐设施,目前正在招引新的业主。”冉云怀说,“我们的开价是每年交付村集体20万元。乡村酒店有24个房间78个床位,如果没人租,村集体就自己经营,一年远不止20万元收入。”从去年腊月至今,仅两个游乐设施就挣了9万多元。  最具有开发潜质的是乡村振兴学院,建筑面积达2500余平方米,目前已被国家乡村振兴局纳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五龙村也被评为“国家村级资产管理样板”。  五龙村还有农博馆、体育馆等资产有待盘活。五龙村离阆中市区仅18公里,距国家AAAA级景区天宫院仅5公里,盘活这些资产不难。“旅游业正在恢复,预计今年全村旅游收入将达到5000余万元,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3万元。”冉云怀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6-15
(衡欢 记者 李国富)眼下,正值黄花丰收采摘期,在西充县义兴镇阳家庙村,成片黄花含苞待放,鲜嫩欲滴,宛如一片金色海洋。阳家庙村黄花丰收 (衡欢 摄)日前,记者来到阳家庙村春明家庭农场黄花种植基地,村民们正穿梭在黄绿相间的花海中麻利地进行采摘,手起手落间,一朵朵黄花不停跃入篮中。喜悦的笑脸、鲜艳的黄花在田间地头汇成一幅精美的丰收油画。“目前基地的黄花迎来今年第一轮采摘季,每天近20名村民在基地抓紧采摘,每天可采鲜花1000多公斤,采摘期可持续30多天,到了8月份,又迎来新一轮采摘季。”春明家庭农场负责人杨春明说,该家庭农场种植黄花共50亩,今年27亩黄花进入丰产期,预计总产量近6万公斤,产值50万元。阳家庙村黄花丰收(衡欢 摄)翻晒、挑选、烘干、包装……在该家庭农场烘干房,村民们各司其职,鲜黄花经过烘干处理后,变成一袋袋包装精美的黄花菜,远销上海、福建、浙江、湖南等地。“采花、晒花、烘干,这些活儿轻松不累,让我们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村民王元兴放慢了手中的忙碌节奏说道,她长期在该家庭农场务工,年增收近7000元。“黄花菜是一次种植、多年采摘的植物,既能卖鲜花也能卖干货,我们的黄花每年早早地就被外地公司预定了,不愁销路!”杨春明说,下一步将成立黄花种植合作社,利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领村民一起种黄花,进一步提高黄花产量,让小小的黄花菜变成乡亲们增收的致富菜,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5
(杜维 记者 李国富)近日,记者在南充市嘉陵区七宝寺镇四川上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花椒基地看到,郁郁葱葱的花椒树布满山坡,村民穿梭于花椒基地,剪枝、装袋、捆扎、下桩、修枝……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采收花椒。村民正在采摘花椒七宝寺镇大堰村村民罗春林与同村的60余位村民一起在花椒基地务工。“我家里有10余亩土地流转给了花椒基地,年租金收入有2000多元,在基地劳作每天有50元至60元的收入,每年挣个万把块钱没问题。”罗春林笑着说,基地有管护、摘芽、采摘、修枝等工作可做,比单纯务农收入高,不仅相对轻松,还能兼顾家中的农活。“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的带动下,七宝寺镇3000多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走上了增收致富路。”七宝寺镇镇长苟骏介绍说,近年来,该镇聚焦产业兴旺,打造特色乡村,着力做优做强花椒产业,已在辖区七宝寺社区、龙泉社区、大堰村、九栋碑村、安乐院村、宫子岭村等6个村(社区)集中连片发展九叶青花椒、藤椒8000余亩。据了解,2020年8月,七宝寺镇引进成都天德利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上九农业公司,对全镇8000余亩花椒产业进行管护经营。经过近三年的经营管护,8000余亩花椒已初步进入盛产期,不仅产量实现大幅增长,“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对村民增收致富的带动作用也日益凸显。村民正在将花椒装车据嘉陵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嘉陵区依托农业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已发展花椒产业2万余亩,年产鲜花椒5000吨左右,年产值5000万元左右,带动了全区83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农业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等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群众致富增收,小小花椒树成为了群众致富增收和防止返贫的大产业。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14
(衡欢 记者 李国富)近年来,西充县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创新“党建+”模式,发挥组织优势,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好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组合拳”。双凤镇跳蹬河村( 衡欢 摄)党建+人才  育好乡村振兴“生力军”一场夜雨后,西充县多扶镇桂花村远丰种养殖农民专合社的红薯基地里,松土、起垄、栽种、填土、浇水……80余名村民正在栽种红薯。“每根红薯苗留3片苕叶,横栽,这样才能均衡吸收养分,种出来的红薯大小均匀。”基地内,专合社负责人李志强正给村民讲解种植技术,这是他扎根西充发展农业的第6个年头。2017年以来,李志强先后在桂花村流转土地4000余亩,在村党支部引领下组建专合社,吸纳354户村民入社,成立南充舜之本农业有限公司,从事晚熟柑橘种植、生猪养殖和粮油生产。“今年总产值近2000万元,可带动村民增收200万元左右。”李志强信心满满。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西充县,像李志强这样的农业人才还有不少,他们在党建引领下,通过参加农业培训、参观农业基地等,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成为耕耘在西充广袤农村的“新农人”。围绕“微党校”、党群服务中心、红色学习室等党群活动场所,该村打造党建大院,常态化开展乡村人才大讲堂、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依托“微党校”建立由县乡领导干部、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老党员、致富能手及乡土人才等组成的讲师团,举办“乡村人才大讲堂”12次,培训党员1000余人次、乡村人才2300余人次。解决人才问题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内在和必然要求。目前,西充县建立专业技术人员、优秀农民等乡土人才数据库,入库各类人才8000余人。建成乡村振兴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个,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建成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与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成农业专家大院35个。党建+产业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近日一大早,古楼镇赵家庙村村民徐益剑早饭都没吃,便匆忙来到桃园查看果实情况。“7月初是香桃销售旺季,目前正是防虫、防菌、补充养分的关键时候,不能掉以轻心。”徐益剑是该村的老党员,也是桃园网格管护责任人之一。在该县香桃产业园区综合党委的组织下,党员们带头扛起桃林管护等责任,协助解决栽种、管护、摘果、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助力香桃产业发展,该县统筹乡镇、村(社区)、涉农部门、园区企业力量,成立香桃产业园区综合党委,建立园区企业党支部13个。通过“干部包村、党员包片”的网格化责任包干机制,划分140个党员责任区。园区企业党支部与村(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实现活动共办、人才共育、产业共商。“综合党委围绕香桃产业,实行香桃产业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生产要素、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品牌经营、统一对外促销的‘五统一’模式。”香桃产业园区综合党委相关负责人说。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建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西充县坚持“沿线拓展、全域辐射”,在产业振兴示范带沿线乡村深入实施“双轴领航”行动,打造基层党建示范乡村党组织、示范农业园区党组织等,以党建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古楼香桃产业带( 衡欢 摄)党建+集体经济  激发乡村振兴“源动力”在双凤镇跳蹬河村,一座中式风格的农家乐——跳蹬河山庄傍山而建。登上二楼观景台,数百亩果园尽收眼底。“2014年以前,这些地里的杂草长得比人还高。”双凤镇副镇长、该村党支部书记胡江介绍,曾经的跳蹬河村,全村无产业、增收无来源、发展无带动,是远近闻名的“三无村”。面对困境,该村以党支部为主导,集中土地统一规划产业,成立全县第一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双凤跳蹬河村兴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动员全村286户村民通过土地入股、现金入股、集体资产入股的方式参与产业发展,按照供种、供肥、供药、指导、销售“五统一”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党支部通过专合社把大家的力量聚拢起来,全村拧成一股绳发展产业。”胡江说,该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果树、蔬菜种植和林下养殖,并在园区内建起面积2000平米的跳蹬河山庄。村民们从分散的“小农户”成为了产业链上的“小股民”,吃起了“产业饭”“旅游饭”。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0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26万元。近年来,该县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模式,通过“一建二定三管”工作法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百十工程”,以52个财政重点扶持村为轴心,带动地域相邻、产业相近村共同发展,培育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村3个、10万元村38个。全县295个行政村均通过支部带动成立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以“支部+专合社”模式助力产业发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持续增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4
(李奎   李笑阳 记者 张小星)初夏时节的清晨,阳光早已铺洒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崇山峻岭间,位于柳垭镇的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项目部有技术培训,现在能做砌砖工,也能做钢筋工。”53岁的钢筋工陈忠平说,以工代赈项目让他更新了老本领,学到了新技术,获得了收入。习近平总书记说,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贯彻落实总书记殷殷嘱托,南充市准确把握“赈”的核心要义,最大程度发挥以工代赈“四两拨千斤”作用,今年以来,南充争取项目22个,中省专项投资9505万元,组织群众务工1476人,培训2152人次,发放务工收入387.99万元,以工代赈惠民济困、助力乡村振兴的“乘法”效应充分体现。项目为重  赈“济”为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帮助老乡增收致富,革命老区仪陇县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赈济”作用,依托项目实施,优先吸纳农村劳动力、防返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户就近务工就业,家住柳垭镇的陈忠平就是受益者。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去年12月,仪陇县人社局发布“以工代赈”就业岗位招工公告,陈忠平第一时间报名,今年1月初签订用工合同,成为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部一名钢筋工。上个月,领到了6500多元工资后,陈忠平算了一笔账,家门口务工,待遇不低,照顾了家,一举两得。同陈忠平一样,当前,柳垭镇有61名老乡通过以工代赈用工方式,在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工地上班,平均月工资超过5000元。南充市西充县多扶镇桂花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村流转土地4000余亩,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集中连片种植油菜、水稻、小麦、红薯等粮油作物,以及晚熟柑橘等经济作物。“园区道路不畅,‘断头路’没有打通,农产品运输不便。”桂花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军发愁的是,基础设施没有跟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多扶镇桂花村以工代赈项目修建的产业路环绕柑橘产业园(衡欢 摄)为此,多扶镇去年争取以工代赈项目资金398万元,修建7.7公里产业便道,不仅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项目实施还发放劳务报酬82万元,如今120余名本地村民常年在园区务工。“用人工,则贫民自食其力,以工代赈,莫便於斯”。中国自古即存在“以工代赈”经济思想。让以工代赈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内生发展动力的有效举措,南充以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为契机,及时开展政策宣讲和劳动力状况摸底调查,组织动员当地农村劳动力、城镇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等参与务工,优先吸纳搬迁群众、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系统统筹、协同推进,以工代赈项目“全面开花”。2022年,南充九县(市、区)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施以工代赈项目424个,项目总投资3.33亿元,带动群众就业5017人、实现增收3214.1万元。今年以来,争取以工代赈项目22个、中省专项资金9505万元,组织群众务工1476人,发放报酬387.99万元,以工代赈“促就业、强动力、惠民生”的“赈济”作用充分凸显。志智双扶  “鱼”“渔”双授南充市高坪区老君街道莫家垭村村民刘荣隆,一年前还只是一名泥瓦匠,来到老君街道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部务工时,还有点心虚,担心干不下活。参加了几次高坪区以工代赈办联合各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开展的培训后,学会了钢材焊接技术。靠以工代赈攒下的钱和学到的技术,刘荣隆购置了施工器具,拉着几位工友成立了施工队,周边村子简单的建筑活,都拿得下。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以工代赈,赈的是为民的初心,是“授人以渔”的长久。阆中市五马镇东木门村的产业园区 (张晓东 摄)在阆中市五马镇东木门村的产业园区里,“以工代赈富民兴村”大字特别醒目。东木门村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当地106名群众就近务工。在项目实施前、实施中分别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室内培训和室外培训、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岗前培训和以工代训相结合,既增加群众收入,又让他们学到专业技能。让一个可能的救助对象,变成合格的建设者、劳动者。这是个人能力的价值转变,亦是南充市委、市政府的初衷与深意。“通过技能培训、以工代训,把组织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要求。”南充市发改委主任徐坚认为,以工代赈,不仅是让受赈济者作为劳动者参加工程建设,通过劳动获得劳务报酬;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近年来,南充市以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为契机,统筹培训资金和资源,充分利用项目施工场地、机械设备等,采取“培训+上岗”等方式,联合施工单位开展劳动技能培训,2022年共组织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4773人次,今年以来培训2152人次,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力工”变“技工”、“零工”变“ 常工”。共建共享  共生共荣初夏时节,在西充县多扶镇桂花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刚刚栽下的秧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音符,带着水韵、和着风的节拍,演奏了一曲欢快的田间小调。在一条条产业道路上,摩托车、汽车疾驰而行。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让桂花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增加了园区业主李志强追加投资的信心,在生产便道旁新建了两座有机肥配兑池,生产的有机肥用于果园浇灌,实现种养循环。同时建立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以“当家人”的姿态,主动参与产业园建设,唱响共建共享“协奏曲”。营山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一角 (杨汉国 摄)在南充市营山县东升镇朝阳村,田成方、道相通、渠相连、沟相通的高标准农田产业园区,承载着当地村民对夏粮高产稳产的无限期待。朝阳村地势平坦,群众收入以粮油种植为主,因基础设施滞后,经济效益不明显。东升镇争取以工代赈中央预算资金500万元,整合其它涉农资金2100万元,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整治河道、建设村道公路,不仅在朝阳村建成了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还吸引了中化农业、川酒集团等涉农企业落户,最大程度发挥出了以工代赈资金、项目“四两拨千斤”作用。同朝阳村、桂花村一样,如今在南充,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补足“三农”领域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工代赈的“乘法效应”,正助力产业发展,为群众铺开一条条广阔的致富路,以工代赈这项老政策也在此焕发出了新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工代赈,为民生计、当计长远。以工代赈“源动力”完全激活,南充的广袤田野,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3
【仪陇县以工代赈工作亮点点击】●2022年争取到位中、省以工代赈项目资金1948万元实施项目5个带动当地群众288人参与务工开展技能培训724人次发放劳务报酬404万元,占中、省以工代赈项目资金20.74%●2022年以来全县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项目288个,总投资1.73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63亿元发放劳务报酬1733.4万元,占财政资金10.64%带动当地群众2580人参与务工开展技能培训5213人次●2023年争取到位中、省以工代赈项目资金1185万元实施项目3个(张公镇395万元、五福镇400万元、新政镇390万元)计划吸纳务工群众401人发放劳务报酬358.41万元(张明 记者 张小星)“工资按时足额发给我们,知足了。”仪陇县马鞍镇金山村5组村民邓永成的话语间充满感激,这缘于以工代赈项目给他提供了就业岗位,带来了稳定收入。在仪陇,一大批邓永成们正享受着或已经享受过以工代赈项目带来的红利。2022年以来,仪陇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8个,争取到位中、省以工代赈项目资金3133万元,将累计吸纳务工群众689人、发放劳务报酬762.41万元。创造就业岗位  促进群众增收同邓永成一样,仪陇县张公镇繁荣村脱贫户吴子平也受益于以工代赈项目。“上个月领到1750元,家里的开支完全够了。”吴子平介绍,此前他一直在外从事砖工、瓦工工作,去年母亲意外摔伤致手臂骨折,生活起居需要人照顾,家中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他不得不返家。以工代赈项目落地该村后,他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干到项目竣工,大概能挣2万元。”吴子平说,既能照顾好家人又有了稳定收入,心里踏实多了。据介绍,张公镇繁荣村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395万元,计划修建2.8公里通组公路、6.8公里生产便道、4口山平塘,将发放劳务报酬约120万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让群众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鼓起“钱袋子”。“目前,全村有118人签订了务工协议,其中脱贫户36人。”张公镇副镇长蹇红告诉记者。如何确保项目让更多群众受益?仪陇县聚焦民意,因地制宜谋划项目,量体裁衣设定岗位。“项目实施前,全面摸排了该村群众务工需求、技能掌握情况,建立群众务工需求信息台账,确保充分发挥‘赈’的效益。”蹇红介绍,张公镇坚持“群众是根本、项目是载体”原则,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科学编制方案,根据年龄、技术等情况统筹设置务工班组长、技工、普工等不同工种,并针对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众量身定制岗位。以工代赈,“赈”是目的,“工”为手段。“对于已脱贫人群、困难人群而言,保证就业就能确保其稳定增收。”仪陇县发改局党组成员邓丹认为,以工代赈就是要发挥出“赈”的作用,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发放劳务报酬,让参加以工代赈的农民工群体和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提升劳动技能  增强就业本领“能做砌砖工,也能做钢筋工,在项目不同阶段,可以胜任不同的工作。”6月6日,在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现场,53岁的陈忠平坦言,以工代赈项目让他学到了新技术、夯实了旧本领。陈忠平家住柳垭镇,紧邻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去年12月,仪陇县人社局通过该县人力资源市场、县就业局微信公众号发布“以工代赈”就业岗位第一次招工公告,提供40个岗位。陈忠平第一时间报名,并于今年1月初签订用工合同。“上岗前,我们接受了理论知识培训,上岗后又有老师现场指导。”陈忠平表示,通过理论和技能培训,从小工成长为技术工,掌握了多门技术,干起活来得心应手。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属于省重点项目,今年被仪陇县纳入以工代赈重点工程项目清单,拟吸纳当地群众70人就近务工,预计发放劳动报酬300万元、组织技能培训150人次。“优先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防返贫监测对象、脱贫人口、易地扶贫搬迁户、军烈属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等。”仪陇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局制定了《技能培训方案》,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仪陇县高级技工学校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钢筋工、砌筑工等理论培训。在群众后续务工中,也会派出专业老师以以岗代训的方式进行实操培训,进一步提升务工群众的安全规范意识和技能水平。“通过技能培训,进一步扩大‘赈’的实效。”邓丹说,在为当地群众提供工作岗位、增加收入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目前有61名当地群众通过以工代赈在项目上务工。”汉巴南铁路马鞍站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整个项目目前有200多人在岗,以工代赈用工人数占总人数近三分之一,他们成为推进项目建设的重要力量。发挥综合效益  助力乡村振兴初夏时节,车辆行驶在仪陇县铜鼓乡的村道公路上,透过车窗,满眼翠绿。田间地头排列着整齐的桑树,修长的枝干、绿油油的叶片,长势喜人。2021年,仪陇县铜鼓乡蚕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在该乡盛家沟村、旧县坝农村社区实施,整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37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75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50万元,企业投资570万元。新建通村、通组道路及产业便道7.5公里,扩建道路5.6公里,整治山平塘5口,整理土地600亩,建设桑园600亩和10处大蚕棚,以及渔业基地。“项目带动了当地249人务工增收,其中脱贫户23人。发放劳务报酬184.24万元,占以工代赈中央资金的24.56%。”铜鼓乡副乡长张娇说,与此同时,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当地基础设施,提升、壮大了粮油产业。项目全面建成后,蚕桑产业、农业产业以及渔业等领域新增近80个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群众实现持续增收。通过参加以工代赈项目,盛家沟村一大批群众得到了锻炼,提升了技能本领。2022年1月,该村积极探索“以工代赈、村企双赢”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成立仪陇县首家村级劳务公司——仪陇县盛业旺劳务有限公司,带领当地群众就近务工。该公司主要提供劳务派遣、基础建设等有偿服务,并形成“3456”集体经济收入机制。“通过劳务派遣、承接基础设施项目,实现了群众、村集体、劳务公司三方增收。”盛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唐德富说,2022年,劳务公司带领当地8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务工,年人均增收15000元,村集体增收5万元。“从提供岗位到产生综合效益,以工代赈成为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的有效手段。”邓丹说,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核心就是惠民生、助发展。将务工岗位送到家门口,不仅为群众增加了收入,还帮助其提升务工技能等,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3
(张晓东 记者 张小星)6月8日,艳阳高照,大地一片苍翠。在阆中市天宫镇宝珠村产业园里,“实施以工代赈助力乡村振兴”几个大字熠熠生辉,多处施工点位全面铺开,形成了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热潮。近年来,阆中市把助力乡村振兴和解决群众就业增收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以工代赈扩就业、保民生、促经济、稳预期的政策作用,带动项目落地,促进群众增收。2021年以来,阆中市成功申报实施中、省以工代赈项目13个,项目总投资5399.96万元,涉及10余个乡镇(街道),受益群众达20余万人。产业带动振兴乡村“这个项目内容包括产业园提升、园区道路、沟渠及护坡整治等。”宝珠村党支部书记张晓明介绍,该村实施的2023年以工代赈赈济模式创新拓展项目总投资1180万元,于今年5月开工,可吸纳300余名当地群众务工。据了解,该村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培育了17个业主大户和家庭农场,水果产业规模达到7000余亩,远销北京、河北等地,还出口俄罗斯、越南等国外市场。但过去该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采摘运输成本高,影响了水果产业规模发展。经过积极向上争取,以工代赈项目落户该村。镇村干部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科学规划、认真组织,高质量推进项目实施。负责项目实施的宝珠村党支部副书记、以工代赈项目理事长张吉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项目实施后会产生六项收入,将有效拓宽当地群众增收渠道:群众参与建设挣酬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群众务工赚取酬金;资产量化分股金,把项目投入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每年进行固定分红;土地流转收租金,群众把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收取租金;园区就业获薪金,项目建成后,优先安排当地群众到产业园就业;销售果品赚现金,以产业园为核心,带动群众发展果树种植等庭院经济,通过销售水果赚现金;农旅融合聚资金,依托产业园,借助天宫乡村旅游品牌效应,推动农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旅游收入。“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有三大优点:低收入人群就近就业获得了劳动报酬,村民十分支持;方便产业园区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张晓明介绍说。就近就业群众增收宝珠村实施的以工代赈赈济模式创新拓展项目工地上,每天有100余名村民上工。脱贫户冉晓芬负责现场清洁卫生和小工工作,每天有70-90元收入。“很感谢政府提供的这个机会,让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冉晓芬十分满意。该村的残障人士何继云、张天四,困难党员赵天勋等村民,也根据自己的劳动能力在项目上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望垭镇三宝山村以工代赈项目,则吸纳了216名当地群众务工,其中脱贫户、监测户、易地搬迁户、低保户、低收入群体等重点人群118人。该项目总投资45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产业园区主干道、生产便道、蓄水池,土地整理,整治山坪塘等。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理事会优先组织当地脱贫群众、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脱贫群众、军烈属和其他低收入群众等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并分别与务工群众签订务工协议,购买团体意外险,充分保障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易地搬迁人员涂汉忠想利用空闲时间在项目上务工。理事会研究后给他安排了普工岗位,每天工资120元。农忙时,他每月抽空到项目上务工几天,能挣到几百元;农闲时每月能务工十余天。劳动报酬每月按时通过“一卡通”发放到位。涂汉忠高兴地说:“既能在家门口务工,不耽误生产,还能提高收入,这个项目很惠民。”据介绍,项目除了设置技工、普工、杂工等工种外,为照顾有务工意愿的残疾人、弱劳动力等特殊人群,特别设立了特殊岗位,体现“赈”的初心。王兴良有肢体二级残疾,主动要求到项目务工。理事会考虑到其特殊情况和会骑三轮车的特点,为其安排了特殊岗位,进行施工现场小件材料转运,每月务工二十余天,可领取劳务报酬2000余元,实现了就近就业增收。村民“四自”共绘蓝图沙溪街道瓦口隘村以工代赈项目探索实施“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管护岗位开发”赈济模式,总投资561万元,共吸纳3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设置公益性岗位5个,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83.96万元。围绕如何有序组织群众务工,该项目把握了这样三个关键:——建立一个管理团队。分别成立由县、街道、村三级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负责项目谋划、政策宣传、项目管理等工作;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项目理事会,负责项目具体实施;成立由务工党员组成的项目推进临时党支部,负责辅助、监督项目理事会开展工作。——搭建一个务工组织架构。遵循“组织群众工作千万不能放手”原则,探索建立了“班、排、连”务工组织架构,将零散的群众打造成施工“正规军”,确保项目管理更加有序、实施更加高效。——抓住一个关键人物。县级负责人全流程参与、全过程把关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特别是在前期准备、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后期管护及资料归档过程中引领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我们通过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的‘四自’模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扎实推进示范工程建设,使党组织的凝聚力、村干部的执行力、村民的自治能力进一步增强,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激发了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启志介绍,该村探索的村民“四自”模式具有五大优势,主要体现在就业容量更大、劳务报酬更高、建设成本更低、技能培训更实、基层治理更优。阆中市还采取“专合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将以工代赈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分红资金用于解决特殊困难群众救济扶持、村级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构建“资金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民”的资产收益方式,让群众持续分享收益。“我们始终把以工代赈工作创新拓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解决群众就近就业增收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工作的中心点。”阆中市发改局局长李兵表示,“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坚守‘赈’的初心,发挥好‘赈’的作用。不断扩大以工代赈投资建设领域和实施范围,不断提高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比例。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在促进脱贫人口增收、提升就业技能、拓展就业渠道、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持续加大推广力度。”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3
  (张晓东 记者 李传君)“望垭生态土猪香味浓郁,具有肉质软糯、细腻、紧实等特点!”“这个猪肉吃起来就有我们小时候的那种感觉和味道!”日前,在四川省阆中古城阆风亭广场上,来自阆中市餐饮协会的美食专家和游客在品尝完用望垭生态土猪制作的白肉和腊肉后,给予高度评价并发出感叹。为保障生猪产能稳定增长,打造阆中土猪品牌,推进生态土猪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由阆中市农业农村局、望垭镇、阆中市望品望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举办的“望品望味”生态土猪认养仪式在阆中市举行,吸引了很多商家和市民前来签约。  地处阆中、仪陇、巴中三地交界处的望垭镇,距阆中城区86公里,该镇发挥生猪传统饲养优势,严控养殖环境,饲喂五谷杂粮、野菜蔬果,保证零激素,9个月的超长慢养,保障了望垭土猪的猪肉品质。  望垭土猪,重在生态。望垭镇位于阆中市东北部,全镇平均海拔500米,是典型的深丘区域。这里植被茂密,降雨量充沛,盛产水稻、玉米、红薯、小麦等农作物,加之丰富的山泉水、绿色的饲料资源,使得望垭镇成为远近闻名的传统生猪养殖大镇。  望垭土猪,精在品质。近年来,该镇深入推行绿色养殖,从小猪仔到出栏猪吃的都是农户自家种植的玉米、红薯等,生长期达9月龄以上,90-110公斤之间出栏,猪肉肉质细腻紧实、香味浓郁、口感纯正,“望垭土猪”已然成为猪肉市场炙手可热的“明星”产品。  “我们实行统一饲养标准、统一圈舍改造、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运营销售、统一防疫防控‘五统一’模式运营,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发小程序,申报土猪品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势形成互联网认养订单农业模式,实现线上认养预订下单。”阆中市望品望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望垭镇字库垭村支部书记伍元国说道。望垭镇的生态土猪养殖严格把牢“三关”:严把“思想关”。牢固树立农产品“质量为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诚信为本、诚信兴业”为宗旨,以优质产品取信于民,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绿色生态、卫生安全的放心农产品。严把“质量关”。全面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生产,全镇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在饲喂加工过程中严格做到零激素、零添加、零污染。该镇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保证出栏生猪肉质安全可靠。严把“溯源关”。积极探索并建立起从圈舍到餐桌的质量全程可追溯制度,实现每头生猪养殖全程数字化。从仔猪入圈到肥猪出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认养人对认养的生态土猪还能用手机进行实时监管,进一步增添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为拓宽生猪市场销售,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望品望味专业合作社成立并开发了微信小程序。有意愿的消费者通过“望品望味”线上认养土猪后,合作社就会给土猪戴上单独的耳标,这也就是被认养生猪的身份证。  “我们的客户可以通过小程序实时察看认购猪的饲养过程,同时在年终进行宰杀的时候,我们也是全程录像。”伍元国说。  “望垭镇的生态生猪虽然在品质上有先天优势,但是也需要借助线上线下的现代营销手段加强产品宣传和品牌推广,这次开展认养签字仪式,主要是让更多的市民了解生猪产品,同时也更加坚定养猪农民的信心,提前吃下定心丸!”望垭镇党委书记朱双说。截至目前,共有市内外企业、餐饮、店铺、超市、食堂30多家及100多名市民和外地游客在网上签订了认养订购协议,合计认养“望品望味”生态土猪2300头,占该镇存栏生态土猪的两成以上。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6-12
(谷海 尹小丽 郭建坤 文/图) 她是“巾帼电商创业能手”,也是“乡村振兴新青年”,她一肩挑起仪陇县农副土特产品的销售重担,一肩扛起“同耕故乡”的创业梦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人生价值,她就是仪陇县首届乡村振兴农村电商人才张之菡 。诗和远方,不如同耕故乡。2014年春节,完成学业后便独自前往上海闯荡多年的张之菡,因父母年事已高和自身思乡之情日益浓烈,毅然辞去了在医药行业里的高薪工作,回到了老家仪陇县新政镇,打算在家乡闯出一片天地。张之菡(中)参加直播带货活动    同年底,在张之菡的努力下,一个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农业服务体“同耕纪”农业科技企业诞生了。张之菡带着她的团队,一方面协助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另一方面也通过电商平台多渠道打通仪陇县本地绿色农副产品销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张之菡的“同耕纪”产业链趋于完善,销售平台与渠道运营良好,助农增收经验也相对成熟。今年,张之菡又将“同耕纪”的拓展方向,聚焦到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受同耕文化的影响,我们结合本村有很多竹编手艺人,合作成立了竹编工作室,通过同耕纪的销售团队对外进行推广和销售,目前带动了我们当地的村民人均年增收达到了1万多元。”仪陇县青慈竹编工作室负责人何福勇说。一个80后的农村姑娘,走出山村后又回归山村,并带领家乡父老实现了增收。面对乡亲们的认可与称赞,张之菡表示,要倍加努力当好乡亲们的代言人,及时反映他们的急难愁盼和美好希望,力所能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据了解, 8年来,“同耕纪”已经在仪陇县内成立了3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并培养了48位当地农村致富带头人,为569名贫困户对接了3689户城市消费者。该公司目前已注册本土品牌商标十五个,其中,“川派腊嘎嘎”和“泥农哥”被授予“四川扶贫”商标;“腊嘎嘎”被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六大实用新型专利。谈及下一步的打算,张之菡信心满满。“现在我们准备通过抖音电商做农场认领的模式,消费者可以认领自己的农场,下单让村里的农户帮忙除草、施肥、浇水、种菜等,真正实现消费者自己选择种什么、怎么种、养什么、吃什么,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张之菡说,与此同时,还计划在南充和成都分别再开一家“同耕纪”仪陇腊肉饭+特产店的线下分店,加上目前仪陇本地的腊肉饭店三家店铺,让营业额突破千万,让基地的农户再增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06
(记者 李国富)6月1日,“青春向南充”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在南充阆中闭幕。历时一年,来自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49所高校、152个团队、近1500位师生聚焦南充人文底蕴、乡土风貌、资源禀赋,用大学生勃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和源源不竭的创新创意在“南充之村”空间类和“南充之礼”文创类两条赛道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位18个、文创产品17组200余个,共创了一批彰显川浙辨识度、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达到了“学生出彩、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会议现场2022年5月以来,来自全国高校的青年大学生齐聚南充、扎根南充,用创意打造乡村,用奋斗激扬青春,用行动赋能发展,为南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注入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产业资源。本次大赛由南充市乡村振兴局、台州市发改委、浙江驻南充东西部协作工作队、嘉陵区人民政府、阆中市人民政府、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竞赛委员会主办。闭幕式现场,也是一次乡村振兴创意展。阆中古城内开展的集市游园活动吸睛无数,南充柑橘蜕变而来的“小橘官”IP,以巴渝舞声、戏曲声、川味乡音等创造的“阆声”家族品牌,展现川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人像化花卉伴手礼......这些设计巧妙的文创产品向来客展示着青春视角下的南充特色风情。颁奖典礼上,安徽建筑大学团队的作品《素清带你奔小康》挖掘品牌故事,设计特色IP,赋能阆中农旅发展;西华师范大学团队打造的《芝麻湾村精神堡垒》结合当地需求,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设计也让嘉陵区芝麻湾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群众赞不绝口。闭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城乡统筹综合研究院执行院长、艺术学博士余伟忠在现场分享了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实践经验。闭幕式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秘书长魏遐为阆中古城、天宫镇、大通镇颁发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竞赛基地牌匾,执行秘书长尤利群为盘龙小学颁发大赛研学实践基地牌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0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