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漆宗英 文/图  近年来,仪陇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在新政、土门、铜鼓等乡镇发展蚕桑产业。今年夏茧量多质好,这几天,各村蚕农们忙收蚕茧急出售,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仪陇县铜鼓乡响滩子村7社村民曹福林承包了50亩桑园,养了100张蚕纸,一张蚕纸大概能卖2000元到2800元,今年养蚕总收入预计可达二十七八万元。工作人员正在选蚕茧。  夏茧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技术的更新。今年仪陇县加大对养蚕农户的技术指导,下派约10名养蚕专家对业主进行蹲点指导,让农户养蚕效益更加显著。此外,这也得益于完善的“三统两分一返一保底”运营机制,即企业统一建设基地、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小蚕共育,群众负责桑园分管和大蚕分养,企业将建好的桑园以50亩起租,返租倒包给群众,按不低于每公斤35元的保护价收购蚕茧。目前,像曹福林这样的养蚕返包户,全县已经发展到近800户。  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朱晓锋说:“每个业主如果以50亩为单元,我们给他配套一个蚕棚,一年可以养100到120张蚕纸,按照今年蚕茧的价格,每张蚕纸售价平均2500元,一年可以收入25万元,除去一般的成本,纯利润可达10万元。”  近年来,仪陇县通过高标准桑园建设,让蚕农告别了传统的养蚕方式,走上了种好桑、养好蚕、卖好茧的新路子。同时,成立了家丰时装和布碧丝两家公司,让龙头企业带动引领,更好地促进全县蚕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朱晓锋介绍,通过五年的发展,布碧丝公司已经建成万亩的蚕桑基地,位于河西工业园区的缫丝制绸厂第一期工程已经投入使用,第二期预计明年也可以全面投产。届时,该公司将建成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成衣(制造)到外贸出口的“一条龙”全产业链企业。  据了解,目前仪陇县桑树种植面积已达7万亩以上,其中已取得欧盟有机认证1万亩,纳入有机转换期1万亩,预计今年夏茧可收获6万多公斤,产值可达30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16
(杜军 杨柳 李国富)盛夏时节,走进位于南充市嘉陵区双桂镇的西河流域茶桑基地核心区,满目皆是绿意充盈,成片的桑园郁郁葱葱,数十名采桑人“点缀”园间,背着竹篓正忙着采摘桑叶,在蓝天、白云、山峦的遥相辉映下,人景两相宜、层林色斑斓,共同构成了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的乡村田园画卷。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南充早在3000多年前的巴子国时期,就有“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的盛况和“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的盛景。南充是西部唯一的“中国绸都”,拥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先进的缫丝织绸工艺、完整的丝绸产业链条,丝绸女神、丝绸大世界、丝二厂等丝绸记忆,无不在证明丝绸产业是南充当之无愧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情结产业。一直以来,嘉陵区在推动形成完整的丝纺服装产业链基础上,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发展”,全力壮大以蚕桑、茶桑、果桑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不断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强化联农带农工作机制,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现了“栽桑养蚕”向“栽桑养人”、单一利用向多元开发、一产主导向三产联动的“三个转变”,成功被中国蚕学会和中国丝绸学会分别授予“中国桑茶之乡”和“中国蚕丝被之乡”荣誉称号,并成为全国桑茶产业发展大会永久会址,成为了西部地区生产规模最大、产业聚集度最高、产业链条最长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桑茶基地  (樊俊 摄)龙头引领  传统产业焕发崭新生机千百年来,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嘉陵人几乎家家栽桑、户户养蚕,蚕茧收入一度成为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以双桂镇三龙场村为例,该村在鼎盛时期家家养蚕、户户缫丝,桑树种植面积占全村90%以上,民房旁边皆建有大、小蚕房。但随着市场蚕茧回收价格的连年走低,曾经辉煌的蚕桑产业开始走下坡路,与之而来的就是村民们养蚕积极性的下降,曾经长势旺盛的桑树林,也因长期无人打理,桑树枝丫交错在一起,成为一片杂草丛生的“荒林”。“种桑树、养蚕、收蚕茧,辛辛苦苦一整年,回收蚕茧的价格竟然都不够这一年付出的成本!”村民们挖桑毁树、外出打工,曾经郁郁葱葱、成线连片的桑园们都成了撂荒地,桑树种植面积锐减到全村面积的35%,双桂镇三龙场村党支部书记罗林彬焦急又无奈。转机出现于2015年,这片沉睡已久的桑园迎来一场美丽邂逅——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决定投资新建茶桑种植示范基地。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掌舵人刘露民从一次与友人偶然交谈中得知,南充起步于2009年的桑叶茶生产,因为品质问题总是拓不开市场。沐浴着南充蚕桑丝绸文明光辉长大的刘露民,目睹传统蚕桑发展困境以及南充百万亩桑资源浪费,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蚕桑产业是将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产业之一,是南充极具优势、惠农富民的民生产业,建立现代蚕桑产业形态,推动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将在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民生发展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刘露民这样认为。2015年,他筹集资金近5000万元,在双桂镇流转土地建成标准化茶用桑示范基地,深度开发桑树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我们的桑茶栽植核心区三龙场村位于嘉陵区西北部,这里地理环境和气候适宜,水利基础设施完善,渠系完整,灌溉方便,发展桑茶产业的基础非常好。”刘露民介绍,为了充分发挥三龙场村千年栽桑养蚕的比较优势,尚好公司在双桂镇以该村为核心,带动邓家沟村、大石沟村、太和村,带动农户1800余户6000余人,共计4个村31个村民小组,作出了有益探索。嘉陵区整合各方智力资源、技术资源、政策资源,以双桂镇三龙场村为核心半径,连片发展蚕桑、茶桑、果桑10万亩,全力做强产业链、创新链、利益链“三大链条”,擦亮中国桑茶之乡、中国蚕丝被之乡、国家桑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三张名片”,双桂镇三龙场村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样板和标杆,并成功获评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尚好公司在全国线上线下布局销售门店1000余家,全新推出桑叶茶、食用桑叶粉、人工养蚕饲料等5大系列100余类新型桑产品,其中桑茶产量、销量、质量均居全国第一。经“桑”有道  行业标杆续写桑业传奇2021年,国家将“万企帮万村”升级为“万企兴万村”,从“帮”到“兴”,字面虽一字之别,内涵却深层递进,意味着从“输血式”帮村到“造血式”兴村的蝶变。如何写好“兴村”这篇大文章?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成为了必由之路,发挥以“双院士工作站”为代表的高端智力优势成为了必然之选。当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向仲怀是国内唯一的蚕桑专业院士。刘露民遂率队前往拜访。“公司团队不下十次到西南大学拜访,最终向院士感受到了我们发展桑产业的决心,同意助力茶桑产业发展。”刘露民回忆道。2018年,向仲怀院士工作站正式建立,并于次年在嘉陵区双桂镇尚好桑茶产研中心挂牌。工作站成立后,年逾八旬的向仲怀院士多次深入茶桑基地实地调研、把脉问诊,为加快桑茶产业发展与推动桑资源多元开发提供了大量真知灼见。院士工作站也充分发挥智力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在桑叶制茶领域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并推动产学研一体结合,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应用到尚好茶业全产业链发展中来,真正让“科技之花”结出了丰硕的“产业之果”。2020年,尚好公司再次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茶叶研究权威陈宗懋携手,双方签署了“桑叶茶加工技术与新产品开发项目”合作协议,在“桑叶茶”标准化加工工艺和设备、“叶+花+果”产品配方和加工工艺、“桑叶茶加工技术规范”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目前,尚好公司已开发春桑茶、霜桑茶、桑茶粉、药桑、复合型桑茶等系列产品并规模化生产,其中桑叶面、桑茶粉饼干、桑蛋糕等休闲桑食品深受市场喜爱。“目前,随着饲料桑叶粉杀青工艺的改进,公司基地已全面推行人工饲料智能化养蚕,通过机械化操作,实现自动投料、翻沙、消毒等程序,突破了传统养蚕受桑叶生长、温度、湿度的季节性影响以及劳动力、场地利用率等因素影响,让整个基地真正实现了标准化、智能化、工厂化养蚕。”刘露民介绍说,该公司还在进行桑资源的多元开发,比如创新研发出彩色的蚕茧,用这种蚕茧织绸可以不用再进行染色。以院士工作站为创新“引擎”,尚好公司在新的赛道也实现了提前抢跑。蚕丝被誉为“纤维皇后”, 提取占据蚕丝70%-80%的天然高分子纤维蛋白用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上的研发领域,目前属于新的蓝海,前景广阔、未来可期,而尚好公司瞄准这一新兴领域,凭借院士工作站汇聚的220余名顶尖科研人才,开展重点关键技术攻关,成功获得48项国家发明专利,推进桑叶在替抗饲料、节粮行动、生物制药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在院士加盟、科技赋能的加持下,尚好公司成功转化科研成果13项,旗下“桑都”“露茗”品牌获“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并一跃发展成为拥有员工900余人、直营门店274家、渠道网点700余个,一二三产高度融合、产业链条完整全面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与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建成桑产业精深加工园,园区集聚21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个桑产业生物科技园、6条桑粮精深加工生产线,是全国最大的桑资源精深加工基地。随之而来的是嘉陵区新型桑业年产值达16亿元,把小产品逐渐做成了大产业。多方共建  新型桑业凝聚磅礴合力7月13日,天气炎热,但年近六旬的双桂镇三龙场村村民卢宗宏早已在基地忙着除草了。满目绿意充盈的茶桑基地里,村民们干劲十足,伴随着割草机的“隆隆”声,清香宜人的鲜草味扑面而来。2015年,原本在外打工的卢宗宏和妻子蒲波兰听闻三龙场村开建茶桑种植基地,早就有落叶归根打算的他们义无反顾地坐上返乡的列车。随后,夫妻俩拿出全部积蓄,返租倒包尚好公司20亩标准化茶桑,学技术、种茶桑……渐渐地,除去承包费、生产资料、工人务工投入,每亩年均纯收益在3000元到5000元,老卢家的日子一天天富裕了起来。以“桑”为业、因“桑”而富,在三龙场村,卢宗宏并不是个例。2018年,三龙场村建起了桑茶奔康产业园,采取“龙头企业+研发团队+基地+专合社+村集体组织+农户”“工厂+基地+原料”等多种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流转土地收租金、入园务工挣薪金、股权量化分股金、订单收购保底金、优质高产赚奖金”的联农带农“五金增收”模式,吸纳2199家农户入园发展。2022年,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超全区平均水平35%。“全村目前已有7家专业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14家种植大户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联合体。”三龙场村党支部书记罗林彬说,产业园以新型桑业为核心,不断延伸产业链,还开发了桑叶文创、桑茶周边等旅游纪念商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据介绍,目前尚好公司茶桑核心种植面积1.5万亩,已辐射嘉陵区双桂镇、龙蟠镇、金宝镇、大通镇等4个乡镇44个村,带动西河流域发展10万亩桑茶基地标准化示范园区,带动63名乡贤能人组建桑产业合作社56家,培育桑产业乡土人才236名,惠及群众3万余人。同时,以尚好公司为龙头、以桑茶基地为核心区域的嘉陵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于今年4月成功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以蚕桑-高粱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园区,是目前全省唯一的当年晋升省五星级园区、当年入围国家级园区的园区,是目前全市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再次谱写了“一片桑叶创造一个产业、一个企业振兴一个行业”的“嘉陵故事”。双桂镇三龙场村仅仅是嘉陵区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的一个案例、一隅缩影。通过示范带动引领,目前嘉陵区共有72家民营企业、7个商协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结对97个村社,建立村企合作基地13个,建成特色产业基地30万亩、酿酒高粱基地1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40万亩。下一步,嘉陵区将始终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理念,实施产业基地提升、加工能力提升、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提升、质量品牌提升、三产融合发展等6大工程,加快推进全国新型蚕桑科技创新引领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丘陵地区产村融合发展先行区等平台建设,持续深入发展蚕桑领域食品、药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业,为全国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嘉陵经验”。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3-08-1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8月1日清晨5时,南充市南部县蜂农李九林起了个大早,进了山里。  李九林是双峰乡太子岛村飞凰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山林里的养殖基地有他悉心照料的近百箱中华蜜蜂(下称“中蜂”)。  相距不远处的农田里,李九林在今春种下的5亩黑花生即将迎来收获。一边操纵摇蜜机的手柄,李九林一边给记者算起账来:这批成熟蜂蜜已被采购方提前订走,上一个粮油生育期,5亩黑小麦已售罄,这一季黑花生一卖,今年的产业收入接近9万元。  太子岛村第一书记聂晨曦介绍,这是当地合理利用独特地理与生态条件、积极发展森林农业的生动尝试。李九林展示蜂脾。金杨婉笛摄困境村民举家搬迁上山 急需支柱性产业  为了积极配合“西南第一湖”升钟湖水库的建设,太子岛村大批种植户举家从山脚、山腰搬迁到山顶上。虽然有新开垦的土地代替原先被淹没农田,但在没有经过科学改土之前,新垦土地较为贫瘠,粮油作物产量暂未达到高峰。  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官兵回忆,交通运输道路、生产配套设施的修建周期较长,当地人短时间内出行不便,缺少固定的产业,收入也不稳定,如何找到谋生新路径、把青壮年劳动力留在村里,成了当地思索的课题。  近年来,在四川特色经作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杨明显等专家技术支持下,当地引入中蜂蜂群,发展养蜂产业。飞凰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这样应运而生。四川特色经作创新团队蜜蜂岗位示范基地也落在这里,开展蜜源植物资源和蜜蜂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李九林展示蜂脾。受访者供图破局养蜂留住青壮人群 创新模式“活起来”  合作社采用统一供应物资、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摇蜜、统一销售蜂蜜等方式,以分红为主要利益联结机制组织蜂农生产,聘请职业养蜂人为蜂场提供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以“理事会+职业养蜂人”模式在合作社初步探索养蜂共营制,解决太子岛村中蜂养殖产业发展“谁来服务”的问题。  蜂蜜直接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让社员分享农副产品销售后的增值利润。太子岛村逐步形成“山上有森林、林中有蜜蜂、山下有粮油”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去年,太子岛村发展中蜂养殖120箱,带动农户10余户,实现社员分红2万余元。今年,合作社将养殖规模扩大至400箱,7月份第一阶段取蜜1600公斤,预计今年夏季总产量可达3000公斤。  此外,135亩黑小麦在山水之间扎下根来,每年10月播种,次年5月迎来上市;每年4月,30亩黑花生播下,在8月收获;田坎、田坡之上,勤劳的当地人见缝插针套种起大豆玉米。  “有力气的年轻人可以养蜂、种粮两手抓,年岁渐长的村民养蜂不费力,适当劳动还能锻炼身体。许多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在聂晨曦看来,这个模式“搞活了”。推广森林农业模式可复制 川内推广空间大  “大食物观”下,森林也是“粮库”。杨明显进一步解释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丰富的森林资源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森林食品,是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蜂产品无疑就是其中一种。  “太子岛村探索配套生产技术、建立合作社、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认为,四川丘陵农业区域广袤,还有很多村落与太子岛村有着相似的情况,明明蜜源植物资源丰富,面对发展困境时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充分利用。因此,该模式可以在很多地方进行推广。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失、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发展蜜蜂养殖这种劳动强度较轻、直接间接收益都较高的产业,将为四川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杨明显介绍,下一步,专家团队将认真总结双峰乡的发展模式,在更多的区域内进行推广,为农民增收扩宽新渠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09
(周亮 记者 张小星 文/图)连日来,蓬安县罗家镇凤凰山村种植的玉米迎来丰收季,当地村民抢抓晴好天气抢收、晾晒等,一派丰收景象。抢收玉米据了解,凤凰山村只是罗家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涉及的一个行政村。该项目通过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坡地改造提地力、水系治理利排灌、封育治理优生态为契机,增加了耕地面积200余亩,实现保土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效齐增”。晾晒玉米近年来,蓬安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该县以肖溪河源头治理为切入点,以罗家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基本农田耕地结构优化和高效利用为重点,探索具有蓬安特色的水土保持兼生态经济功能的小流域治理路径。截至目前,该县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同时,该县结合县域基本情况,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让越来越多的群众都尝到了“水保项目”的甜头,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8-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汉兵 文/图  和众多村庄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生活变迁中,南充市高坪区江陵镇唐家堰村不少传统逐渐消失,但唐家堰村似乎有着更多的乡愁。  生活在改变,许多过去“唱主角”的物件,如今被新的东西一一取代。比如:洗衣机逐渐取代了在河沟、堰塘洗衣;宽敞的晒坝代替了簸箕晒席;拖拉机等代替了耕牛;手机、微信淘汰了书信……这些曾经让人念念不忘或者无法割舍的东西,渐渐成了稀罕物,这些曾经的温馨、亲切和美好早已成为一种情怀。  从南充市高坪区城中心出发,驶过S206省道,一路前行10余公里,一面是滔滔流淌的嘉陵江,一面是绵延起伏的丘陵。转过几个弯,绕过几座山,车子拐进一条乡村路,再行不到1公里,一座3层高楼呈现眼前,这,就是高坪区江陵镇唐家堰村党群活动中心,唐家堰村史馆就在三楼。唐家堰村史馆室内布置。壹 留住乡愁 释放情怀  唐家堰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里大多数人的祖籍都是湖北孝感麻城,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迁入。先有伍、李、陈三姓的先辈们定居,后有杨、周等家族相继迁入。他们落户在这里,开荒耕种,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或大或小的聚居地。1984 年之前,这里叫罗家乡 4 村,1984年罗家乡与顺庆区正源乡合并为江陵镇,罗家乡4村因为有唐家院子和祖祠而保留下来,后改名为唐家堰村。  说起这些历史,村里的老党员李光四滔滔不绝。令他振奋的是,他的建议被采纳并实现了,村里建起了村史馆。  李光四回忆说,几年前,他曾建议村里筹建村史馆,为后辈们留下记忆。2022年2月,村里改建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史馆建设被定了下来,四五个月后就竣工了。  “村里有村史馆了!”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村里村外,村民们奔走相告,并踊跃捐献各种物件、图书,提供资料、族谱等。老支书杨紫荣家有一台上世纪80年代买的黑白电视机,他一直舍不得丢弃,这回他主动送到村史馆来。村党总支副书记任润波家里有一台风车,他也立即送到村史馆。村民有的送来了小人书,有的送来了各种粮票、布票,有的提供马灯、纺车、连枷、犁耙等。村委会副主任李万强介绍,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今村史馆已经积攒了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图书、票证、族谱资料等200余件。  村史馆虽然不大,但很精致。走进村史馆,一幅幅图片印证变迁进程,一件件物品讲述发展历史,一段段文字记录发展变化,成了唐家堰村村民留住乡愁的寄托。村史渊源、建制变化、村里的大事记脉络清晰,村里现在的发展规划、目标、举措明了,村里的优秀学子、乡贤和家训让村民可亲可学。从头到尾阅读下来,对村里的过去、现在、将来都了然于胸,那一个个鲜活的榜样和家训家规,让观看者不由自主生发奋进的力量。村史馆陈列的老物件。贰 以学促用 赋能励志建是基础,用好用活村史馆才是目的。唐家堰村“两委”充分发挥村史馆作用,使其成为发扬优秀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活跃乡村文化生活、激励村民奋进赶超的重要阵地。  近日,1组村民刘万清利用暑假的时机,带孙女杨兴仪和孙儿杨明汉来到村史馆。一进馆,两个孩子对各种农具和小人书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久久不愿挪步。“你看,这些都是我们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多好哇!”在那面“优秀学子”文化墙边,刘万清和孙子孙女逐个阅览,他指着一个学子的图片和资料,给孙女孙儿说:“你看,这个还是我们的邻居呢!”  李万强说,村史馆建成后很受欢迎,经常可以看到家长带着子女、干部领着村民来参观学习的场景。前不久,在外务工的伍升茂回村里办事,还专门抽时间到村史馆看了看,他兴奋地说:“看了村史馆很振奋,我一定会从变化中找寻方法,从榜样中吸取力量,努力干出更好的成绩。”  村“两委”充分利用村史馆激励村民,利用各种机会组织村民参观学习,把村史馆的内容适时放入村里的微信群展播,并持续开展“星级农户”评选活动。利用举行动员会、评比会的机会,播放村史馆的视频资料、给村民解读家训传统等。潜移默化的力量促使村民比学赶超,至今已有40多户农户被评为“星级农户”。被评为“星级农户”的1社村民张爱国,曾经是需要帮扶的贫困户,如今他成了“小包工头”,带领10多个村民活跃在镇村以及周边乡镇的建设现场。  村史馆也成为干部吸取力量的重要平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志元说,村里经常利用开会、培训等机会,组织干部、党员学习,研讨村史馆内展示的周李陈杨伍5大家族的家训内容,引导大家从文尚德。“我族的家训展示在村史馆,我很高兴,我更不能让族人失望。”1社社长李万国深感压力,“我必须脚踏实地、勤劳持家。”李万国也真是这样做的。他和妻子每年经营8亩多土地,种植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生姜、李子等,实现多种经营。作为社干部,他更是尽心尽力服务村民。他所在的社是村里的李子主要基地,大多数村民都种植了李子。李子成熟季节,不少只有老弱留守的家庭把李子转运到村里的收购点时缺劳力,李万国就主动给村民当运输员。叁 传承创新 接续奋发  一座村史馆,传承村史,延续民风。“村史馆是新和旧结合的地方,可以弘扬传统文化、留住乡愁,唤起年轻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周志元表示,“将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村史馆,让村史馆成为唐家堰村几代人安放记忆的共同家园,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接续为本村发展不懈奋斗。”  在唐家堰村调研的江陵镇党委副书记张芷嫣对村史馆很上心。她介绍说,镇党委很重视唐家堰村史馆的管理和利用,正发动全镇干部,并对接市区对口联系的部门和单位,广泛收集与村史相关的物件、资料;指导村里筛选有影响的学子、乡贤,进一步发挥榜样的力量;深入开展“星级农户”评选以及“赛家风、亮家训”等活动,为乡村振兴培育文明和谐乡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8-04
(郭建坤 文/图) 7月27日,由南充市顺庆区委组织部、顺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顺庆区财政局、顺庆区农业农村局主办,顺庆区就业局承办的“筑梦顺庆 创赢未来”为主题的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如期举行。入围决赛的企业带来特色的农业产业项目进行现场路演,展开角逐。大赛初赛就吸引了不少乡土人才优秀代表参赛,经过层层选拔,共有8家企业进入决赛。大赛组委会还特邀指导专家对进入决赛的企业进行巡诊交流,共研发展之道。颁奖现场此次大赛的评审组由人力资源、农业农村研究、创新创业指导导师等专家构成,公平公正评选出乡村振兴优秀创新项目、优秀创业促进、优秀扶贫带动等各项大奖,并给出项目经营及发展等专业建议。决赛中,参赛企业结合自身创新创业经验,通过演示陈述推介创业项目,介绍创业理想,并接受评审专家的现场提问和专业指点。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蜀妙黄精获得优秀创新项目奖、锦绣田园获得优秀创业促进奖、鱼耕源农场获得优秀扶贫带动奖、幸福怡家开心农场获得优秀项目运营奖,良义轩种养殖合作社、欧吉家庭农场、椒香水镇、檬太园获得优秀创业人才奖,现场指导专家为其进行了颁奖。本次大赛以激发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热情为核心,以竞赛活动为举措,以项目推介为途径,以成果展示为载体,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流、资源对接和项目孵化的平台。将示范引领更多的农村乡土人才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7-28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邱海鹰  唐静  摄)仲夏时节,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佛门乡种植的1.2多万亩特色产业中药材佛手进入收获期,村民们奔忙种植园采摘、转运,一片丰收的景象。7月26日,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佛门乡佛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丰收的喜悦中展示刚采摘的中药材佛手。    据悉,高坪区佛门乡目前已建立佛手种植专业合作社10个,在6个村(社区)连片种植1.2万亩,并已建成烘干房、保鲜库等6个,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预计今年生产佛手鲜果4000余吨,产值达5000多万元,带动1000多户农户平均增收1万元以上。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7-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久亮 钟国明 特约通讯员 张枥)7月21日,南充市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蚕桑分联盟专家服务团到南部县五灵乡瓦向湾村、长坪镇南垭村、楠木镇红苕店村,针对养蚕大户提出的问题一一现场解答,两位专家还与瓦向湾村和南垭村的栽桑养蚕业主签订了“师带徒”协议。  “专家来了,帮了我们大忙,让我们看到了‘钱’途。”瓦向湾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业主何海斌介绍,该合作社有标准桑园200亩,面积700平方米的标准蚕房2个,以前由于种养技术不过硬,导致产业连年亏损。今年在市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蚕桑分联盟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先后解决了桑园粗放管理、蚕房消毒和蚕子上蔟等种养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目前,蚕业合作社已扭亏为赢,仅今年上半年就养蚕4批次80张,产值超过18万元。今年下半年,他计划养蚕3批次50张,全年总产值预计将达到30万元。  “签订了师带徒协议后,我们养蚕的底气足了。”南垭村雨顺蚕业合作社业主说,专家采取现场教学、网上答疑、视频连线等方式一对一指导,啥难题都迎刃而解。今后,他将把学到的知识免费传授给周边乡镇的养蚕大户。  据南充市蚕业管理总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毛业炀介绍,今年南充市创新成立了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蚕桑分联盟率先整合省、市、县三级蚕桑产业专家和人才,成立专家服务团奔赴蚕桑产业发展一线,送技术上门,解决蚕桑业主栽桑养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签订“师带徒”协议,给种养业主提供全方位的区域合作、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引领南充蚕桑产业发展实现新变化、取得新成就、开启新篇章,为南充市打造千亿蚕桑产业集群、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27
(苟莉红 钟希平 记者 李国富 文/图)近日,在位于南充市嘉陵区七宝寺镇九栋碑村的水稻种植基地,一片片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随风摇曳绿浪起伏,美不胜收。公路边,负责该基地“飞防”作业的技术人员正将调配好的农药倒入无人机药箱。“嗡嗡嗡……”伴随着一阵阵旋翼转动声,两架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腾空而起,沿着稻田匀速飞行,机身下的喷淋头喷出白色的雾化农药,为田间水稻披上一层“防护衣”。七宝寺镇九栋碑村开展水稻“飞防”作业“我们现在使用的是T20P和T40两种型号的植保无人机,分别可装载药水40斤和80斤。正常情况下,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完成300亩地的作业量。”四川宏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无人机操作员刘成龙说,一台植保无人机的作业效率是人工喷药的20倍以上,能减少农药使用量30%以上。相较于人工喷药,植保无人机“飞防”更高效、安全、节约、环保。今年,嘉陵区已完成玉米、高粱、水稻等作物无人机“飞防”22.4万亩次。据了解,近年来,嘉陵区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为主线,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围绕“补短板、促机种、保粮安”工作要求,加快补齐全程机械化生产短板,加大新型农机装备宣传推广、操作培训的力度,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以科技的力量赋能农业生产。2022年,嘉陵区共发放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409万余元,补贴高效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各类农机具2395台(套),受益农户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1679户。七宝寺镇九栋碑村开展水稻“飞防”作业如今,嘉陵区正在逐步实现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向“只闻机声响,不见人奔忙”的现代化耕作模式转变。目前,嘉陵区农机总动力已达30.17万千瓦,农作物机耕面积达118.4万亩,机播面积达28.79万亩,机收面积达55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7.59%。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26
(记者  李国富)7月22日上午,由南充市政府主办、南充市农业农村局承办的跨越山河遇见“好充食”南充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进门店销全国”联动开业活动在西山运动场正式启动。活动现场据悉,南充是全省农业大市,是“天府粮仓”建设的主战场。南充绿色、有机、地标等优质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三品一标”产品达692个,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猪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南充农业品牌工作基础扎实,好充食区域公用品牌入驻企业已达312家,是我省首批“天府粮仓”精品培育品牌。南充将积极参与“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建设,合力做大做响“天府粮仓”农业品牌。同时,做强地方特色优势品牌,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产业,在做实“土特产”上做足文章,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打造一批有特色、有认可度、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精品。地方区域公用品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现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创建为契机,扎实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集成示范,严格实施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水平,用优异农产品品质夯实品牌发展成色。推动“川字号”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各地要把促进优质农产品消费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推动建设一批展销专馆、专区和专柜,培训一批推广专员,让优质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卖出好价钱。要瞄准发达地区对特色农产品的旺盛需求,将营销店、体验店拓展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和电子交易平台。要树立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化理念,搭建安全、快速、便捷的电子交易平台,为特色农产品销售提供高效、多功能、系统配套的电子商务服务。要依托优质电商平台,拓展线上销售途径,补齐线下交易短板,丰富农产品销售模式。要加强区域间行业间联动共建。各地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探索建立门店共建、产品互通、平台共用、政策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让产品多元互补成为营销的新动向。要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大力推动地方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推进地方特色农产品“进工会、进学校、进机关”,有效拓展地方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进门店销全国联动开业活动现场据了解,南充是现代农业大市,粮食播面、生猪出栏量、禽蛋产量、桑茶面积、省星级园区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拥有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生猪战略保障基地、中国桑蚕之乡、中国晚熟柑橘之乡、中国冬菜之乡等金字招牌。南充是有机农业大市,通过有机认证面积22.5万亩、产品286个,是亚洲有机农业产业发展峰会永久会址。南充也是品牌农业大市,培育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四川老字号等国省品牌68个,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11个、“两品一标”农产品385个,“好充食”区域公用品牌首批获得“天府粮仓”精品(培育)品牌称号,品牌年产值达350亿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24
(李同周 记者 李国富)近日,西充县举行2023年“天府粮仓”建设技术到田现场培训,来自南充市农科院的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围绕大豆、玉米、水稻产业发展,“手把手”为69名县乡农技人员、企业生产骨干、种植大户等传授技术。农技专家正在讲解大豆种管理知识(廖桂华 摄)在西充县义兴镇黄岭垭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南充市农科院研究员、四川豆类杂粮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吴海英一边仔细观察大豆、玉米长势,一边详细给种植户讲解大豆栽种、后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吴海英介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对传统田间套作的改良升级,能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土壤地力,综合效益显著。据了解,今年西充大豆种植面积达5.2万亩。针对生产服务需求,西充县农技推广站持续组织专家服务团开展技术推广、田间管理、产业发展等环节技术指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眼下正是水稻孕穗抽穗期,也是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把握浅水灌溉促大穗、干湿交替促大粒关键技术,破口前期病虫防治也要控制好……”在距离义兴镇十几公里远的青狮镇杨柳垭村水稻种植基地,稻田一片连着一片。田埂上,南充市农科院研究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南充水稻综合试验站站长竭润生正在为村民讲解水稻种植技术。除了现场指导外,竭润生还针对农技员和种植户提出的水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现场作了技术解答。农技专家正在讲解水稻种植技术( 廖桂华 摄) “专家讲得好、讲得透,有针对性。有了专家的指导,我们的专业技术知识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后可以更好地服务种植户,推进关键技术应用落实,全面提升粮油作物产量。”农技人员在听完专家的现场培训后纷纷表示。西充县农技推广站站长张泽良表示,该县农技推广站将围绕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要求,组织专家团队加强一线服务指导,落实技术到田,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和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同时注重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领域,为农业发展注入技术、信息、装备等创新要素,以农业科技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24
(记者 张斌)7月5日,一场大雨过后,记者来到仪陇县赛金镇潮水坝村的一片柑橘产业园,业主曹红明正指导工人进行疏果管护。今年年初,曹红明来到潮水坝村承包640亩土地种植柑橘,目前,柑橘产业园全面进入管护阶段。“每天需要十几个人工,后期施肥需要的劳动力更多。”曹红明直言“招工难”。  谈及“用工短缺”问题,该镇党委副书记贺国敏列出一组数据:全镇人口约2.1万人,常年在家的劳动力还不到4000人,“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还有以‘一老一小’为主的乡村治理难。”  他还举雷家坝村为例:该村总人口1048人,常年在外务工的青壮劳力就有678人。早在2013年,雷家坝村就针对留守儿童管护成立了“儿童之家”,但缺乏专业老师辅导,管理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立足“党建引领”,赛金镇的破题探索已经展开。  以赛金镇雷家坝村、芝兰坝村为例,党员干部牵头的志愿者活动正常态化覆盖“一老一小”照管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已组织19名党员干部与老人结对,实现全村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100%监护,让在外子女放心。”芝兰坝村党支部书记周海说。  2021年,了解到在外地担任幼教老师的村民何朗有照顾家庭需求,赛金镇党委主动向她伸出“橄榄枝”。同年,在雷家坝村的换届选举中,何朗当选为村文书,兼管“儿童之家”。此后,何朗积极联系村里大学生和一部分家庭妇女组成志愿者团队,一起承担村里留守儿童的照护工作。  在她的带领下,志愿者团队通过购买和募捐等形式充实了教学器材,又制定了周详的辅导计划,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安排了丰富的阅读、游戏、学习等活动。  “引”“育”人才,则是解决产业发展动力的“关键一招”。赛金镇一方面招引外地的产业人才来赛金发展,另一方面培育壮大本地的产业后备人才。  以仪陇县实施“乡村头雁培育计划”为契机,赛金镇巧打“乡愁牌”“亲情牌”,吸引本地优秀人才回村发展。  采访中,贺国敏还和返乡创业的罗旭就劳动力如何精细化培训问题进行探讨,“农村60至70岁之间的弱劳动力还有很大开发空间。”贺国敏说,下一步,赛金镇将通过邀请专家培训、开展务工实训等方式,“让弱劳动力继续发挥价值。”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19
(周亮 郭建坤 文/图) 伴随一声哨响,裁判员高高抛起的篮球点燃了现场气氛……7月15日,蓬安县兴旺镇第二届“凤凰”杯和美乡村篮球联赛(“村BA”)正式开赛。比赛现场赛场上,运动员们相互配合,运球、传球、断球、过人、投篮,你追我赶,紧咬比分。精彩激烈的对抗,赢得阵阵欢呼声与掌声。场上,双方球员斗志昂扬,流畅的攻防转换,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场外,“加油加油”的呐喊声与“球又进了”的欢呼声跌宕起伏,响彻整个赛场。  据悉,此次比赛将从7月15日持续到25日,共有12支来自各村(社区)的篮球队参赛,分别抽签先分A、B、C、D四个小组进行组内循环赛,再按小组赛排名,分别对应进行淘汰赛,依次角逐。为增加球赛趣味性、观赏性,决赛之前将进行女子趣味篮球赛和三分球大赛,同时采用线下观看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广泛传播。本次奖品设置也十分接地气,均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球员们都很卖力,他们打出了水平,也打出了友谊,为三青沟村争了光!”三青沟村村民邓国武高兴地说。“举办此次活动,旨在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增强群众健身意识,促进全民健身,凝聚人心,助力乡村振兴。”兴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唐义寒介绍说,本月19日,兴旺镇将代表蓬安县参加四川省首届和美乡村篮球比赛(村BA)暨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选拔赛。蓬安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举办乡村篮球大赛,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文体生活,为全县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7-17
(杨汉国 记者 李国富)6月以来,天气逐渐炎热,但每天早晚和节假日,通往营山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的彩虹步游道上却是一幅车来人往的繁忙景象。三三两两成群结队的游人穿行在阡陌纵横之间,欣赏油葵花开,观赏田园风景。“高峰时段,平均每天的人流量在千人之上,以至于镇上不得不安排多名干部前来维护秩序。”谈起园区的繁荣,东升镇副镇长张雷充满了幸福的烦恼。近年来,营山通过立足农业,植入文化,融入旅游,打造出一个农旅融合的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并成为了营山远近闻名的一张亮眼名片,助力了当地乡村振兴。营山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立足农业 粮食安全有保障“农业园区首先得姓农,必须立足农业。”营山县委常委易良说,从 2022年以来,营山县以东升镇朝阳村及骆市镇洞庭等另外三个村为核心区,集中连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辐射带动周边其他村,5.13万亩传统农耕地全部变成两季轮作的良田。引进中化农业,流转土地8800余亩,形成从种子培育到产品加工一条龙,通过100亩MAP示范农场,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引进绿瑞田园、瑞禾粮油等32家省市龙头企业发展优质粮油2.4万亩。成立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配备各类农机农具500台,累计开展农机、农法等社会化服务8万亩,产业综合机械化率达100%。建成全省最大的病虫观测场,为粮油产业病虫害预警、防控、良种推广提供依据。本着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建立“稻田内循环”生态养殖项目示范基地,通过“水田种稻+高位水池养鱼+光伏发电”三者有机结合,高位循环池通过旋流技术将鱼类粪便排入稻田内消纳吸附,净化处理后的优质水源再通过光伏发电系统带动水泵提灌给高位水池养鱼,从而实现稻田内循环,整个生产过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实现养殖高效、稻田高产。目前,园区以水稻、油菜为主导,采用“稻油轮作”集中连片发展优质粮油2.88万亩,辐射带动1.26万亩。“2022园区总产值达1.24亿元,成功创建为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今年我们准备申报省四星级,最终目标是国家级。”易良说。植入文化 劳动教育成名片营山县是知名的进士之乡,从宋到清,共考取57名进士,有“科第士宦,甲于蜀都”之美誉。在营山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之一的东升镇朝阳村境内,以“进士之谷”命名的“双实”基地已通过报纸、网络成为网红打卡地。在该村境内几座几乎不宜种养的荒山丘上,记者看到一个建筑群已经竣工,正在进行装饰装修。据营山县教体局实践研学办公室负责人张兴华介绍,该建筑群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有教学楼、行政楼、实验大楼、学员宿舍楼及食堂等,可同时容纳2160人食宿。园区从深圳引进一家公司,落地成立四川纵横卓研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政府拼盘配套项目加公司自己投入,共投资2.5亿元,以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为课堂,打造集劳动实践和研学旅行于一体的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我们取名‘进士之谷’就是要激励来此接受教育培训的学员勤学上进,力争行行出状元。”张兴华说,自2021年3月到目前,基地已接待县内中小学生6万余人次,今后影响力将扩大到县外。据了解,营山县劳动实验区已获得省级认定,园区还获得省级科普基地、省级研学旅行创建单位等荣誉,正全力创建“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国家级劳动基地”“国家级综合实践基地”“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今年9月,园区“双实”研学基地将全面投入运行,这将是全省仅有的三个类似基地之一,其余两个在泸州和广元。据张兴华透露,已有10余家县外单位跟园区签订协议,西华大学劳动实践基地已在园区挂牌。“全面运行后,将会辐射整个川东北地区,甚至川内其他地区,预计每年能接待60万人次中小学生,10万人次职业农民培训,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张兴华说。油葵彩虹步游道融入旅游 田园四季可观景在营山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记者看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绿油油的稻田垄间,一朵朵金黄色的向日葵宛如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衬着绿色的枝叶,迎风摇曳,汇成一条条金色的彩带。“这里春可赏花,夏可消暑,秋可摘果、冬可休闲,季季有看头。”王刚是一名营山县内的一名资深网红,不同的季节都要前来园区拍抖音,直言这里的田园风光为自己的账号涨粉无数。朝阳村的文华东,2019年从外地打工回来创业,看到园区建设带来的商机,便将自家四层楼改成农家乐和民宿。靠祖传的厨师手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的农家乐可同时开50桌餐饮,民宿可同时住30余人。每年油菜花节,他们家一月营业额可达20余万元。据了解,目前,营山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已建成油葵彩虹步游道20公里、艺术多彩稻(油)田景观12处,借用园区和“双实”研学基地的招牌和人气开办农家乐、休闲农庄、民宿等经营项目的已有30余家。据营山县农业农村局园区股相关人士估算,如果园区每年接待60万人次,每人次消费200元,园区将有1.2亿元的收入。算上劳动实践带动的服务业,加上其他项目的乡村旅游收入会更高。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13
(苟莉红 记者 李国富)近日,走进位于南充市嘉陵区世阳镇王家沟村中坝的川康农业合作社,一望无际的桃林郁郁葱葱,颗颗饱满红嫩的桃子挂满枝头,“桃”醉人心。村民们提着小桶穿梭其间,忙着采摘桃子。川康农业合作社桃子基地甜桃丰收,果农笑开颜“年纪大了想出门打工肯定不行,在基地帮着摘果子和除草,每年都有1万多元的收入,比起自己种庄稼轻松得多。”已在专合社务工5年时间的村民陈光群说。据了解,川康农业专合社共种植桃树250余亩,预计今年产量可达30余万斤,果园全部采用生物防治和人工除草,搭配种植早、中、晚熟系列毛桃、油桃品种,每年5到9月,各类桃子错季上市,月月有鲜桃。川康农业合作社桃子基地里,村民们穿梭林间搬运甜桃走进位于世阳镇小石垭村的川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李子种植基地,一座座白色防雨大棚下的李树枝繁叶茂,颗颗青黄饱满的果实点缀其间,令人垂涎欲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搬运、分拣、装箱,为运输出售做准备。“基地种植了300余亩的李树,有蜂糖李和四月李两个品种。”川农种养殖业合作社负责人苏波介绍,今年李园预计可产15-20万斤李子,产值可达400万元。李子的丰收,不仅让合作社种植户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也给留守在家的群众带来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据了解,川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和组织劳务用工的方式建立利益联结,合作社汇集农户232户,季节性用工可达40余人,务工村民人均年增收6000余元。川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李子基地里,村民将刚采摘的李子进行分拣、装箱据了解,近年来,嘉陵区持续完善交通、灌溉等基础配套设施,引导和鼓励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坡地和闲置土地发展梨、李、葡萄、枇杷、桃子、柑橘等多种精品水果产业。目前,嘉陵区已在世阳、曲水、龙蟠、大通等乡镇发展起连片水果种植基地7万余亩,并注册了“凤垭山葡萄”“红瓦房梨”“红仔猕猴桃”“木老枇杷”“金之源柑橘”等商标,扩大了市场影响力,为群众铺就起一条“甜蜜”的增收致富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12
(记者 张斌)老观镇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东北部,距阆中城区约45公里,因地形如鹳而得名“老观”。  这里地处“米仓古道”,有约1500年的历史,是古代通往巴蜀的重要节点、闻名川东北的“旱码头”。至今,这里保留近1000米的历史文化街区、8000余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和众多红色革命遗址。俯瞰老观古镇老龙街。 南充阆中市老观镇政府供图  7月7日,记者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古镇”老观古镇,感受其独特的历史文化。  老观古镇由老龙街和新凤街两条主街组成。老龙街早在明朝中期就已十分繁华,而新凤街则是清朝末年建成的。  走进老龙街,一座保存完好的三层木质阁楼映入眼帘,匾额上的“魁阁”“义阳古郡”等字样古意盎然;穿过阁楼,沿街的川北民居青瓦出檐、雕梁画栋,美不胜收。  从事了30多年基层文化工作的镇干部杨志介绍,古镇在设计上处处体现出古人的空间理念。例如,古镇背后的老君山外形酷似“龙头”,老龙街犹如一道“龙脊”。古镇民居的设计也独具匠心。其中,两米至三米宽的瓦屋长檐是最大看点。“雨天可避雨,晴天能遮阳。”  在老龙街的红三十军军部旧址暨李先念旧居陈列馆前,记者碰到一批研学团队。“今年以来,陈列馆已接待各类研学团队40批次。”讲解员侯维说。  原来,老观古镇曾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批革命先辈在此战斗和生活过,留下10多处红色文化遗迹。近年来,当地保护、挖掘古镇红色文化资源,修缮了红三十军军部旧址等多处红色文化遗址,依托红色资源,推出集“教育、研学、旅游”为一体的精品线路,带动当地发展。  时光,随着脚步流淌。记者走进街边上的“老龙客栈”,这是一座一进两栋的纯木质结构民居,主人莫子建正在院中侍弄花草。  2000年,在未打破主体建筑格局的前提下,莫子建为民居增设了现代厨卫设施,改造出8间民宿。“之后,政府又加装了烟雾报警器等智能消防设备,老宅住着既现代又安全,经常有外地游客找上门住宿。”莫子建说。  在老观古镇街道,记者见到多处张贴着“古镇综合管理公示牌”,上面公布了镇古建办、居委会、消防等责任人的联系信息以及防火减灾等标语。  老观镇镇长唐菲介绍,当地不断加大古镇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古镇自建翻修,申请专项保护资金,聘请专业团队定期修缮古镇建筑,引导古镇居民参与古镇保护,通过“法治保护、人工修复”等方式,有效确保古镇风貌的完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11
(汪泽民 郭建坤 文/图)7月6日,蓬安县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开工。此次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位于该县睦坝镇老君村、武胜村,建设内容包括整治山坪塘、沟渠,整理格田等,项目总投资560万元,申请以工代赈资金500万元。项目建设过程中预计可吸纳150余名易地搬迁群众、脱贫户及特殊群体为主的务工群众参与,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75余万元。开工仪式现场“这个项目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照顾家里两不误。”蓬安县睦坝镇武胜村村民刘仲全一边干活,一边开心地说道。“以工代赈项目的落地实施,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拓宽了就业增收渠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蓬安县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提升农田蓄水保水排灌能力,促进当地粮油产业发展,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睦坝镇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只是蓬安县以工代赈项目的一个缩影。“以工代赈的核心就是‘赈’字,近三年来,蓬安县共争取以工代赈项目10个,总投资3991万元。目前,已完工项目吸纳当地群众务766工人,发放务工报酬 658余万元,开展劳动技能培训1191人次。”蓬安县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说,蓬安县抓住国家以工代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机遇,充分发挥以工代赈项目资金的撬动引领作用,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多渠道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7-07
(郭林娜 记者 李国富)“我在一立镇曾家店村流转了26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小白菜,销往南充市友信龙农产品交易中心。”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南充市嘉陵区一立镇曾家店村的佳欣农场蔬菜大棚里,只见连片的蔬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新鲜的小白菜。农场负责人李国春告诉记者,近期小白菜长得快,棚里的管护更得跟上。佳欣农场蔬菜大棚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新鲜的小白菜据了解,佳欣农场自成立后便在当地流转土地,集中连片发展各类应季蔬菜,年产值可达百万元。同时,由于农场一年四季需要人工除草和采摘作业等,该基地还吸纳了30余名当地农户入园务工,平均月增收2000元。一立镇的蔬菜基地只是嘉陵区发展蔬菜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嘉陵区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切实加快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有机蔬菜基地内“路、渠、棚、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区还积极引进培育种植大户和业主建立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等运作模式,消除了农民种植蔬菜“销售难”“管理难”等后顾之忧。目前,嘉陵区已在河西、世阳、李渡等乡镇连片建设建立起了一大批特色蔬菜“菜园子”,加上农户常规种植的蔬菜,全区蔬菜种植面积34万余亩,年产蔬菜25万吨,产品除了销往南充本地,还供应到成都、重庆等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06
  (邹刚 记者 李传君)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通过我们的服务,减少创业盲目性,提升创业成功率。”营山县就业局局长郭乔良说。近年来,四川省营山县依托“乐业营山”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聚焦创业“前期、中期、成果”环节,数字赋能“一键式”服务应用场景,打造出了“一站式”创业服务的“营山样板”。  创业信息一键可查  营山县城磨子街的“飘香小吃”店内,老板王琦正在灶前忙碌,先炸后拌、控制火候……眨眼间,一份颜色金黄、绵软鲜麻的土豆就做好了。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免费接受了创业培训,实现了创业梦。”王琦感慨地说。  去年一次偶然机会,他在“乐业营山”微信公众号创业服务栏目了解到由县就业局主办的免费创业培训,立马报了名。  创业培训班结业后,王琦马上将想法付诸行动。选址、工商登记、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经过一个月紧张筹备,“飘香小吃”正式开门迎客。  “每天有500元左右的保底销售额,生意好的时候可以卖到2000多元。”王琦信心满满,“我还准备参加县就业局举办的电商人才培训,利用线上推流扩大销售。”  “‘乐业营山’小程序设置有创业能力培训、创贷贴息政策、创业项目资源、创业指导专家四大模块,帮助初次创业者走稳创业第一步,减少盲目性,降低经营风险。”营山县就业局创业指导股股长徐艺介绍,平台提供了60余个可复制推广的优质创业项目供创业者参考,推荐70余名创业指导专家供创业者线上线下咨询。  截至目前,利用“乐业营山”微信公众号招收创业培训生源162人,帮助1200余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5万余人。  创业难题一键可破  近日,记者跟随营山县种植大户前往眉山市彭山区,参加2023年西南李子提质增产交流会。这是营山县就业局牵头开展的又一次创业巡诊“走出去”活动。  走进成都市莱物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五月脆”果实青绿,压弯枝头。  “这一株粉没有上好,导致挂果少,这一株枝没修好,这一株果没有疏好……”四川上品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指导专家李付军现场“诊断”。  “听了专家的现场指点,我茅塞顿开。”营山县万强脆李种植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廖万顺说,“去年因为天气原因,经验不足,导致大部分李子出现裂口,损失惨重。如今找到了症结,有了对策,增加了底气。”  “开展专家巡诊是就业创业中期服务的内容。”郭乔良介绍,营山县就业局分三步开展专家巡诊。第一步,前期调研,组织工作人员到工业企业、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地调研,了解创业者的需求。第二步,实地巡诊,根据不同行业、地区、季节可能遇到的不同问题,重点关注李子、柑橘、油橄榄等果树和经济作物种植,鸡、牛等畜禽养殖,电商产业发展、工业终端产品销售等问题。第三步,跟踪服务,组织专家立足实地巡诊中发现的问题,分行业召开创业座谈会、创业沙龙等,解决共性问题、疑难杂症。  据了解,营山县整合县农业农村局、供销社、就业局等职能部门的政策资源,共同开展创业服务。目前,已邀请10余名行业专家、教授组建成巡诊团队,在果树种植、电商销售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持,开展巡诊37次,召开座谈会、创业沙龙10余场。  跟踪服务一键可达  前不久,记者来到位于回龙镇金竹村的四川省绿阳农业有限公司,只见成群结队的黑牡丹鸡正在悠闲地觅食,不远处,几位客人正在挑选黑牡丹鸡蛋。  前来购买鸡蛋的一位消费者介绍,她是在“乐业营山”微信公众号上了解到这一信息的,便和几个老姐妹专程从县城赶来买鸡蛋回去给孙子尝尝。  “不仅在‘乐业营山’上推荐,抖音、‘营乐淘’等电商上都有售卖。”四川省绿阳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胡鑫聪介绍,“2016年返乡创业以来,营山县就业局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通过绿水镇锁口村丰收节、‘春风’行动等大型活动帮助我们扩大了销路。”  四川省绿阳农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只是营山聚焦创业成果、推动跟踪服务的一个缩影。营山县就业局通过推荐销售、电商销售、团队销售、成果展览等方式,为创业者与公司牵线搭桥,帮助创业者搭建起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平台,畅通销售渠道。组织营山县返乡创业协会会员单位,依托“营乐淘”“梦齐传媒”等网络平台,帮助创业人员直播售卖营山脆红李、油橄榄、黑牡丹鸡等120余类土特产品。截至目前,已帮助25家专业合作社成功对接销售商,销售金额达257万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7-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现在全国都在搞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何我们村里的这块农田荒废了,草比人高,没有动静呢?”近日,在四川在线“问政四川”网络问政理政平台上,长期在省外务工的南部县谢河镇上柏庙村村民宋先生留言咨询。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全省各地正积极开展撂荒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是如火如荼。而上柏庙村的情况究竟如何?网友反映的相关问题是否属实?6月中旬,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带着疑问走进该村,进行了实地采访。上柏庙村2组的这块地如今已由村集体代种,种上了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农户身体不好 土地无奈撂荒  针对宋先生反映的问题,南部县谢河镇人民政府近日在网上作了回复:“经我镇农业中心和上柏庙村现场核实,你反映上柏庙村原5组、6组存在部分农田撂荒情况属实,按全县统一规划,上述农田不属高标准农田改造对象。我镇农业中心和上柏庙村计划在今年6至7月对上述农田进行撂荒地整治,正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而记者在现场看到,实际土地上种着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并没有被荒废。  “作为外出务工大县,当地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短缺。”据上柏庙村党支部书记宋小华介绍,眼前这片地是2022年经过撂荒地治理整治出来的。去年底至今年初,田地的主人因疾病无法进行耕种,季节性撂荒了一季。目前,该地块由村集体进行代种。  宋小华的说法得到村民敬思友的印证。在上柏庙村2组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正在劳作的72岁高龄的上柏庙村村民敬思友。“原来也没撂荒,这两年这家人身体不好,就没怎么耕种。”敬思友一边开垦田块播种大豆,一边告诉记者,“田地一季不种,草就长起来了,很可惜。”这里能否建设高标准农田  针对网友留言中提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疑问,记者同样进行了调查。  细碎地块多、连片土地少、坡度落差大等不利条件,成为上柏庙村农业发展的痛点。“当地沿江落差大,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地貌,村庄道路和灌溉条件较差,可以说是‘看得见水,却用不上水’。”在记者现场调查途中,南部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股长罗晓明如是感慨。  感慨背后是无奈:上柏庙村海拔在400米左右,是全镇海拔最高的村。“上世纪由于修水库淹没了江边的低洼平地,之后全村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往山上‘搬家’,可利用起来种植的田地很少。”宋小华告诉记者,该村由原上柏庙村和顶山寺村合并而成,人均耕地面积为0.75亩左右。  记者梳理《南部县高标准农田规划(2021-2030)》(下文简称“南部县规划”)发现,南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分为改造提升和新建两大类。其中,谢河镇城东村、店儿梁村、黑竹林村等多个村落规划在2030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造提升)中,并没有上柏庙村。  “这是大方案,在具体实施时,规划设计单位会到现场根据实际地形地貌等再进行优化。”罗晓明告诉记者,对于宋先生的咨询,南部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多次到现场进行查看核实。其中,上柏庙村生态条件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形,所反映的地块狭长,面积都不超过1亩,且地埂与地埂高差都在一米以上。  “在整地条件上,所述地块实际条件确实不符合调整。但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样的,我们会根据所述地块与周边实际情况开展山坪塘整治、渠系建设等改造提升,这些同样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范畴。”罗晓明介绍,在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包含对地块形状调整、坡度改缓、山坪塘整治、地力培肥、渠系建设等。根据南部县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30年前,上柏庙村基本农田也将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  “希望有朝一日村子的耕地可以建设成高标准农田,让我们能够回到家乡投身农业,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当得知上柏庙村未来也能建成高标准农田,宋先生充满期盼地说。链接高标准农田 要建好更要管好  耕地,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其中,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  目前,四川省已出台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年规划,提出到2030年,全省要新建高标准农田1857万亩,改造提升1594万亩。  规划提到,根据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农业发展布局、主体功能区划和粮食生产主要障碍因素等,分区分类施策,合理确定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攀西地区、川西北高原区建设模式。开展分类试点示范,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制综合配套,助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按照划分,南充全市处于丘陵地区。  “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考虑粮油产业规划的布局发展。”罗晓明介绍,按照《南充市建设300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陵集中发展示范区推进方案》要求,到2030年,产业带内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100%,其中,定水镇、大王镇、三官镇等9个镇属于10万亩以上粮食安全产业带核心示范片乡镇,被纳入南充市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重点乡镇名单中。  “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建得好,经得起群众检验,更要管得好,使其长期发挥效益。”南部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县规划建设28.1万亩,到2030年,永久基本农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