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周丹 叶强平 记者 杨琦)近日,第五届世界杭商大会评出了杭州市首批民营企业助力共同富裕优秀案例,由杭州市钱塘区驻理塘县工作队策划,杭州碳富数智科技公司实施的“我在塘塘有棵树”公益项目名列其中。“我在塘塘有棵树”公益项目获评杭州市首批民营企业助力共同富裕优秀案例位于藏坝乡的理塘县喜马拉雅植物园,是补植复绿的重要基地,栽植着云杉、高山杨、高山杜鹃、丁香等乔灌树木。高原上的一棵树,相当于一台天然的制氧机,这些树木、植被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有着重大意义。为了乡村振兴发展集体经济,政府投资建设的喜马拉雅植物园,引进了高原树种的种植,成立了树种苗木的培育基地。但是,由于培育技术限制等原因,3年来树苗的销售一直不温不火,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了较大的负担……在空气稀薄、氧含量较低的高原之上,种下一棵树和种活一棵树并非易事。低温、冰冻、大风和稀薄的空气,都让每一棵种下的树苗,备受考验。而那些努力扎根,努力长大的树木,不仅将给高原带来一抹绿色,更将提供高原缺少的氧气,为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动力。2022年8月起,钱塘区驻理塘县工作队会同区发改局、区委统战部以及杭州碳富数智科技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我在塘塘有棵树”公益活动,坚持一年一主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截至目前,已经云上捐赠认养近3000棵树,募集资金20余万元。今年3月,与浙报集团联合,发起“共潮”公益接力计划——“这个春天,我在理塘种下希望”活动,共认养1500余棵树木。   爱心人士认养的公益树通过线上认养+用户运营,“我在塘塘有棵树”建立起植物园、村庄和用户,共享美丽乡村成果的合作模式。项目实施以来,每到教师节到来之际,钱塘区教育局和钱塘碳富码平台都会为获评“最美教师”的老师们送上一份特殊的奖品——一棵树。“最美教师”们首先会获得在钱塘区的沿江大道同心林内,有一棵属于自己专属编码的认领树。与此同时,碳富码平台还会在喜马拉雅植物园种植一棵相同编号的小树苗。钱塘的老师们,通过视频可以随时远程参观自己的小树苗生长情况。“我在塘塘有棵树”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解决了藏坝乡树苗的滞销难题,还连结了“滨海之城”钱塘和“天空之城”理塘两地的心。在多方爱护环境人士的加入下,携手共绘同心林绿色生机,帮助其治理土壤沙化,提升氧含量,改善生态环境。(中共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13
(张德禧 记者 杨琦)“请问知道村民反映的用电问题吗?”“村上用电不稳定,多次向主管部门进行反映,请问迟迟得不到解决的是什么原因?”11月7日,道孚县2023年“阳光问廉·坝坝会”在该县各卡乡沙湾村“火辣”开问。道孚县2023年“阳光问廉·坝坝会”现场活动以“聚焦民生民意 助力基层治理”为主题,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通过村民坝坝会现场提问、现场回答、现场评价的方式进行。活动现场,一个个犀利的问题,被问廉对象面对面用心倾听,点对点现场作答,对相关政策作了解读,并就下一步如何整改提出了有效措施,及时解决群众的所困所扰所需,问廉现场满意率100%。活动中,各卡乡县级联系领导、县政协主席琼措对此次坝坝会进行点评,指出“阳光问廉”坝坝会是“听民情、顺民意、解民忧”的重要途径,要深化“阳光”工作理念,经常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交流,收集好民情民意,及时跟踪督办民生问题,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真正把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想解决好,同时要聚焦乡村振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用心用情做好辖区企业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助力全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悉,“阳光问廉·坝坝会”以村民出题、干部答卷的方式,搭起一个反映诉求、咨询政策、监督干部的“廉勤质询”对话平台,采取“问题排查+现场质询+整改销号”模式,让群众有疑当面问、有话当面说、有理当面讲,相关部门及时通报推进事项进度,全面深化纪检监督同舆论监督、群众监督贯通运用,有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我们将跟进监督,确保群众关心的难点堵点问题有措施、有回音,能落实、能见效,同时继续发挥坝坝会的作用,切实回应社会关注问题,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道孚县纪委监委负责人表示。(道孚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1-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家人们,如果买过我们‘等风兔’手撕兔产品,觉得好吃的话,可以再期待一下我们‘双十一’期间即将上市的风干兔……”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网络购物狂欢节越来越近,甘孜州网络短视频博主洛桑更加忙碌了。  利用三农博主、网络红人的号召力,带动乡亲父老一起养兔,洛桑团队的“等风兔”项目入围了第四届“天府杯”创业大赛复赛。一边敲定肉兔屠宰加工厂场地,一边研发兔肉新产品,参赛做准备的同时,他和团队不忘每天挤时间,通过开设的三个抖音账号直播间,把九龙县的优质农产品销往省内外。  “今年‘双十一’,我们准备了3000只肉兔(制品)。”洛桑告诉记者,他在内心定下了小目标,希望今年全年兔肉产品销售额超过200万元,因此“双十一”是直播团队必须抢抓的“黄金机遇”。今年西博会上,洛桑(右)与妻子甘志玛(左)向记者展示等风兔产品。“冷水泼出来的”肉兔产业  记者前往洛桑与家人生活的九龙县乃渠镇七日村,第一次见到洛桑本人,是在今年3月。  “村里各方面条件都不便利,村民挣钱的路径较窄,许多青年想往养殖产业方向发展。”乃渠镇七日村村委会副主任兰月辉告诉记者,去年,洛桑率先开始在县城养兔子,并在网络平台上号召村民一起参与。愿望很美好,现实却给洛桑团队泼了冷水。当地没有肉兔养殖产业发展先例,川西高原较大的昼夜温差,让部分种兔“水土不服”,轻则染疾,重则死亡。洛桑无奈地表示,当初向20户村民发放了种兔,最终坚持下来并育出商品兔的只有7户。  令洛桑团队欣慰的是,坚持下来的养殖户基本将养殖规模扩大到 100 只以上,还将弃养户手中的种兔接收了过来。目前,团队已着手第二批养殖户的筛选工作。  今年6月,记者再次见到洛桑。最初发放给村民的种兔陆续产仔,洛桑与乡亲共同打造的兔肉品牌——“等风兔”也产出了第一批共计 1000 只即食手撕兔产品。6月29日至7月3日,洛桑受商务厅、甘孜州商务局邀请来到第十九届西博会推广地方产品,这批即食手撕兔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一空。在高原实现了就地加工  在洛桑看来,如果说养殖端是产业链的起点,那么当地必须有加工端,再配合销售端,才能将产业链连成一条线。  村 民 产 出 的 第 一 批1000只肉兔,洛桑团队委托了成都的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山高路远,眼看着肉兔陆续出栏、产能上了规模,“总不能一直把肉兔拉去千里外加工”,团队在甘孜州内就近寻找代加工点顺理成章。  “我们的代加工厂暂时选在了理塘县,欢迎来现场看看!”11月,随着“咻”的一声,洛桑通过微信给记者传来一段视频,画面中,多名屠宰工人正在流水线不同环节专心工作。  记者受邀前往现场了解到,“等风兔”新产品即食风干兔正在加紧制作中。一批1000 只风干兔生产需要 5天。一条15人的流水线,每个月能产出5批共计5000只风干兔。  与此同时,洛桑在九龙县雪洼龙镇,也“相中”了合适的生产加工厂房,除了肉兔,还会加工黑猪腊肉和牦牛肉。“此处距离乃渠镇仅70公里,且九龙与石棉之间正在修建的快速路会从这里经过。到那时,商品兔与兔制品的运输会更加便利。”洛桑直言他选择这里作为加工厂房,一是希望能够帮助当地盘活闲置资产,二是希望能为当地村民就近提供工作岗位和劳务收入。  在商务厅、九龙县有关部门等多方帮助下,洛桑团队让肉兔养殖在九龙实现“从零到一”,并把加工链条初步“搬”上高原。后续,肉兔产业能吸引更多劳动力回乡发展吗?能够为群众切实增加多少收益?四川农村日报将持续关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07
四川日报全媒体亚丁村保护恢复调研组 张剑 宁蕖 吴梦琳 钟莉 游飞 朱文博 文/图  千年前,藏族群落迁徙至三座雪山之下,以亚丁为名,聚集成村生生不息。  近百年前,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遇见亚丁,撰文将这处绝美秘境首次推向世界,启发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创造“Shangri-La”一词,让这片净土成为东西方共同的理想之境。之后,中外游客潮涌般登临这片蓝色星球上的净土,这个高原山村,一度面临商业冲动下的建设失序、文化失真、生态失管等困境。  2022年底,四川启动亚丁村抢救性保护恢复。目前,亚丁香巴拉文化博物馆、洛克小屋、蓝月山谷酒店等重点项目推进顺利,耕地保护、文旅商品打造成效明显,世界级国际化村落已具雏形。  四川日报全媒体亚丁村保护恢复调研组全程蹲点调研,循着今人进村的路线,相遇历史中的“洛克线”,以亚丁村为核心,观察这场进行中的高质量发展蜕变社会实验,记录这个村庄经历的巨大变迁。以亚丁为窗,感受中国乡村振兴的脉动。香巴拉文化博物馆伫立在亚丁村边缘,与洛克小屋隔山相望。信心归来保护恢复带来基建、绿化的变化,还有体验感和信心的提升  10月13日,记者第三次前往稻城县亚丁村蹲点调研。  此时的亚丁,已进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山谷秋叶缤纷、层林尽染。相比今年4月,亚丁村已换了全新模样。  变化,始于细微之处。土石本色的“黑藏房”散落在山间台地上,疏密有致。建筑的外墙,出自项目组专门聘请的本地石砌藏房艺人之手:拆除了部分落地大窗,还原古建筑用于战事防御的小窗户;晾晒青稞的阳台也被还原,这是农耕文明留下的痕迹……  恰逢青稞收割季,金灿灿的田野铺展在村落中间,亚丁村村民电珠夫妇挥舞着镰刀,将成熟的青稞收割、扎捆,然后堆砌成一排排整齐的青稞垛子……基于实际,亚丁村的耕地保护遵循“返璞归真”的原则。“以前因为种地收益不高,很多耕地都被撂荒了。保护恢复工作启动后,我们将耕地流转给了稻城亚丁景区管理局,由他们负责种植和管理。”亚丁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童春告诉记者,除了活态传承农耕文明外,这些青稞还可以给景区马帮的马提供补饲。  房前屋后,石头砌成的花台里花团锦簇。与之相呼应的,是村外10万来棵待萌芽的树苗。“亚丁村绿化建设项目包含了亚丁村外围植被恢复348亩、村内庭院绿化美化24.6亩、公共绿化24.2亩、建筑屋顶绿化1.2亩,合计398亩。”中建八局项目绿化施工主管方玉浩告诉记者,如果说建筑是村子的骨架和皮肤,植物则为村落施上了粉黛,带来了充满韧性和生机的美。  亚丁村原有的古树也在保护恢复中重新焕发了生机。村子尽头的转角处,两棵历经200余年沧桑的细齿樱桃树上挂满了饱满晶莹的野樱桃。摘下一颗放进嘴里,稻城亚丁景区管理局的多吉被酸得五官拧在了一起,“还是小时候的味道。”为了还原这种“小时候的味道”,稻城县在亚丁村以及周边摸排出了50多棵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树,制定了“一树一策”保护方案。  由表及里,更多的变化正在发生。1.5公里10千伏电缆、近4公里低压电缆、4台新增变压器、91个户表改造……工程负责人黄兵介绍:“电力系统巩固提升工程完工后,将满足亚丁村未来至少30年的用电负荷增长。”  在香巴拉文化博物馆,弥散式供氧技术已经得到突破性使用,随后还将在其他公共场所和酒店民宿探索铺开,届时,缺氧、高反这些“拦路虎”将被拿下。  围绕“未来30年”的供需,污水治理、供水、移动和电信通信等工程也在同步推进。  更难察觉的变化发生在众人心里。保护恢复项目启动之初,村里人也一度有矛盾、有质疑。“经历了几年疫情,大家的信心都有点不足。”在此经营了8年民宿生意的苏州人张健告诉记者,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村貌的改变,渐渐有了柳暗花明的感觉。  对于本地村民来说,变化则更直观。“我把房子租给了民宿商家,自己在村里的物业公司当司机。”村民四郎汪堆告诉记者,作为土生土长的亚丁村人,对于村子的发展,自己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参与感。  唯一不变的,是远处亘古伫立的三座雪山。10月,苍翠的高原开始泛黄,天空愈加纯净,央迈勇、仙乃日、夏诺多吉雪峰在群山包裹中更显峻伟神圣,恒久、静默地端详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洛克小屋,首次以展陈方式系统梳理洛克与亚丁的渊源。香巴拉归来博物馆、洛克小屋、非遗画廊等成为集中展示香巴拉文化、香格里拉文化的载体  亚丁村仅有37户村民,却是亚丁的文化灵魂和展示窗口,对四川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示范意义重大。  以前,亚丁村的景象与香格里拉背后的纯粹绝美一度很不相称。“酒店、民宿、餐馆、小卖部,几乎是村子所有业态。”周童春告诉记者,以前走在村巷里,满眼是餐饮民宿的店招,像是没有文化内核的建筑外壳。“站在亚丁村,不仅想不到香巴拉,连看得出文化味的藏居建筑也在被影响。”中建西南设计研究院的一组数据显示,与2000年相比,20多年来村庄规模扩大了1.5倍,但原汁原味的藏居建筑却被稀释了。  如何让香巴拉文化留得下、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带得走?  新的亚丁村,最大化还原藏式建筑院落风貌,建成“活”的藏式民居博物馆,整个村子成为天然的社会生活剧场,村民的日常生活自成一种文化表演,香巴拉文化博物馆、洛克小屋、非遗画廊、音乐工坊和系列文旅商品成为集中展示香巴拉文化、香格里拉文化的载体。  香巴拉文化博物馆依山而立,以“吉祥八宝”之一的白海螺为整体造型,又如同亚丁的眼睛,朝着三座雪山的方向眺望。  馆内共设三层,底层设有弥散式供氧、全年供暖以及相应机房,是博物馆的“物理心脏”。中间层与村道接连,设有图书区、文创区、多功能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藏有《消失的地平线》在全球发行的多数版本。三层则是主展厅,展厅内主打红、白、黑、黄等藏族民居色调,有唐卡、文物、拓片、照片、书籍等展品,构建出一个富含藏文化的审美空间,以东西融汇展陈方式再现香巴拉理想家园。  步入馆内,三幅作品引人注目:新派唐卡《香巴拉画卷》、明代仇英创作的《桃花源图》复制品以及西方《伊甸园》油画作品,描绘的正是不同文化之上生长出来的理想之境。  透过展厅的透明幕墙,遗世独立的仙乃日雪峰似乎触手可及,与唐卡画中几无二致。  走出展厅就到了“亚丁阳台”,项目总设计师、中建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艺介绍,阳台与村子以桥相连,其创意是让游客在感知天地辽阔之后,转身又可回归烟火生活。  “95年前,洛克就在这个位置眺望亚丁村。”冲古寺旁,洛克小屋二楼观景平台,项目策展人周诗瑶诵读起洛克当时的笔记:“一个宁静的小村庄,它被郁郁葱葱的森林环绕着,几户藏楼在金灿灿的麦地中间耸立,炊烟飘飘、时隐时现。”  1928年,洛克穿越木里来到亚丁,在冲古寺留宿了3天。百年情缘今续写,冲古寺旁一座“洛克小屋”小型博物馆悄然落成,营造与洛克共同寻梦亚丁的沉浸空间。  洛克小屋由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首次以展陈方式,通过实物、照片、文献资料、微缩场景等系统梳理洛克与亚丁的渊源。走进小屋,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原生态藏式民居风格基础上,融入雪山等元素,浓缩展现“洛克走进亚丁”“洛克推介亚丁”“世界聚焦亚丁”的百年历史发展脉络,打造“香格里拉”寻梦文化的体验和认知场景。  “格桑花开,花开的地方,一个远离红尘纷扰的地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记者循声找到藏族歌手索郎达吉时,他正在创作歌曲,为藏乡天籁馆的开放做准备。索郎达吉不仅是音乐人,也是稻城亚丁官方旅游形象大使。“天籁馆是一个有形的空间,人们可在其中找到无形的自己。”索郎达吉认为,打造这个空间,就是在亚丁打造一个交流中心,游客与当地居民一起唱歌、舞蹈,其间还会有本土艺术、服饰、绘画的非遗老师来此讲座,让世界文化在这里碰撞,让更多人听见香巴拉。  稻城亚丁景区管理局局长李灿告诉记者,当游客离开亚丁时,以前是“两手空空”,现在可以将新派唐卡、阿西土陶、藏族服饰、集邮护照、纪念明信片等特色文创产品,带往全国各地。  黄昏时,游客陆续乘车离开,车窗外明月高悬,博物馆灯火明亮,音乐工坊歌声渐起,亚丁坝子跳起了锅庄,藏族夫妇割完最后一茬青稞起身回家。  车行渐远,雪山渐蓝,直至亚丁和地平线消失不见,一直深埋心底的香巴拉正在归来。游客归来业态的丰富让途经点变目的地,“过点”变“落点”,未来变“支点”  细微的变化正在催生更大的反应。亚丁村地处稻城亚丁景区入口处,海拔约4000米,在以往,即便是拥有独一无二的景观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亚丁村也只是少部分人进入景区前的暂停之地。  “以前,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好的,或者对摄影、户外运动比较痴迷的游客,会选择在亚丁村住一晚。”亚丁旅发公司总经理龚自毅告诉记者,供氧、供暖等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了亚丁村的“进入门槛”,但要把游客停留时间拉长,还需要更丰富的业态。  围绕着“亚丁坝子”这一中心广场,音乐酒吧、非遗体验中心、画廊等新业态已开始布局。  不同于其他景区千篇一律的文创产业,作为一个仅有30多栋建筑的小村庄,亚丁的业态更注重“小而美”。  非遗体验中心将引进唐卡绘制、藏纸制造、牛羊皮手工制作等非遗传承人入驻,音乐酒吧将融入亚丁说唱、山歌等原生音乐。  业态的丰富让“途经点”变为了“目的地”,新的问题是,如何让游客知晓,并在此停留?  “公交化”,是平衡游客意愿和亚丁村流量的解决办法。李灿说:“我们计划在村口和村子中间设置几个站点,愿意在这里下车的游客,可以下车徒步游览,走到下一个站点,再上车继续进入景区。”  不只有基于商业化的考量。为了集中展示亚丁村的香巴拉文化、香格里拉寻梦文化、藏族民俗农耕文化,村边台地上的香巴拉文化博物馆与冲古寺旁的洛克小屋遥相呼应,正成为文化的展示窗口和新的网红打卡点。  不仅从“过点”变为了“落点”,亚丁村的保护恢复,还被寄予了成为“支点”的期望。  2004年,在四川召开的第三届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协调会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达成共识,划出一个“大香格里拉”的地区范围,包含三地82个县(市、区),核心区位于甘孜州,而稻城县亚丁村,则是核心中的点睛之笔。  为“大香格里拉”范围树立标杆,从带动周边地区的改变开始。  “稻城县13个乡镇都参与了亚丁村保护修复项目。”赤土乡乡长多吉泽仁和木拉乡乡长敦山作为亚丁村保护恢复工作指挥部成员,最近大半年一直在为亚丁村工作。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所在乡的石砌匠人已挣到了共约100万元劳务收入。  红利不止于此。当前,亚丁景区的游客流量正在从村子和镇上外溢,多吉泽仁和敦山在努力建设亚丁的同时,也在考虑本乡的发展。他们准备与亚丁村走差异化路线,主推牧民体验的旅游产品,比如挤牛奶、打酥油茶、骑马、阿西土陶烧制等项目,补充亚丁村的产品体系。  亚丁村的保护恢复还在继续,摩梵主题酒店的老尹将新店开业计划排到了明年。2024年5月,亚丁村将以更美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调研中偶遇一位年约七旬的台湾游客,第二次来到亚丁的他,正好碰到亚丁村保护恢复施工。站在路边的泥泞中,他仍然热情地向我们推荐他心中徒步亚丁的绝佳路线,笑望着远处的雪山:“以后会更好的!”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06
(记者 宁蕖)“往年10月中旬左右,我就歇业回老家了。”进入深秋,海拔3900米的稻城县亚丁村,10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施工,在亚丁村经营了8年民宿的尹庆华,第一次“留守”在深秋的亚丁。  为深秋的亚丁带来人气的,是今年4月开工的保护恢复项目。作为亚丁景区对外文化展示窗口,亚丁村保护恢复项目历经7个多月打造,不仅在外观上恢复了传统村落的质朴,更在供氧、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了突破性提升。亚丁村驻村第一书记周童春说:“目前,集中供氧站和全村供氧管道已建设完成,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弥散供氧,民宿也可选择使用,分布式供暖工程也已建设完成。”形似海螺的香巴拉博物馆。朱文博 摄  供氧和供暖,一直以来都是阻碍亚丁景区秋冬季旅游市场发展的瓶颈,“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将让景区旅游服务品质得到突破性提升。”稻城亚丁景区相关负责人说。对此,尹庆华也有了新期待,“以前,我们每年营业时间只有七八个月,一到冬季就只能歇业。供氧和供暖解决了,就可以发展冬季旅游,我们的收益也可能会增加不少。”为了迎接这样的新变化,尹庆华扩建了民宿,“进入冬季施工就不方便了,这段时间我们正在抓紧收尾。”  和尹庆华有着同样期待的,还有亚丁村村民电珠。以往这个季节,正是电珠家的收入“青黄不接”的时候。“5月到7月可以挖虫草,8月到10月采松茸,其他时候,我们就在景区上班。”电珠说,冬季景区没有游客,自己也没了收入。“如果冬天也有游客来,我们全年就都有事做了。”  便捷的交通也让亚丁冬季旅游热成为可能。在10月29日起执行的稻城亚丁机场冬季航班计划中,每天都有航班从成都出发,航程仅1个小时。每周二、四、六还有3个航班从成都或珠海、重庆飞往亚丁。“走,去亚丁过周末,看冬天的童话世界!”这也许会成为说走就走的旅行新选择。  发展冬季旅游,让“淡季不淡”,亚丁村的变化正催生出更多新气象——10月底,亚丁景区举办了首届“雪山文化周”系列活动,活动包含了雪山音乐节、民族风情秀等特色内容。稻城县文广旅局局长晓娜姆说:“以前,大家对亚丁冬季的认识就是大雪封山、气候寒冷,都不敢来。我们在提升供暖供氧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通过系列活动的举办,让更多人知道,亚丁的冬季也很美。”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中,稻城亚丁景区还与海螺沟景区、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丽江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共同发起“雪山联盟”,协力打造雪山景区文化旅游品牌。  作为流量入口,亚丁景区将为稻城县带来更多游客,如何丰富业态,为游客带来更多选择?  基于这样的思考,稻城县利用县域内独一无二的“天文科研”“雪山生态”“史前文化”三大资源,规划建设了高海拔天文科学园、青藏高原皮洛遗址旅游综合体等文旅融合新业态。11月3日,作为高海拔天文科学园组成部分的“天人合一馆”和青藏高原皮洛遗址旅游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项目以“科研+文旅”形式,规划了科普馆和研学基地。晓娜姆说:“接下来,我们还将积极推进文旅业态创新,将旅游与生活、文化与体验相结合,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厕、导、智、商、养、学、福、情、奇、文、体、农’十八大要素进行业态化创新。”  深秋的高原,山峰渐次被积雪覆盖,但在一个个项目施工现场,仍是火热的场景,稻城县正一步步向着“天文+人文+生态”全时空旅游目的地迈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0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勇  自2016年蒲江县对口帮扶泸定县以来,蒲泸两地密切协作,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农业产业、文旅产业发展,加快灾后重建,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古道红村化林坪旧貌换新颜  化林坪是茶马古道必经地,红军长征途中的飞越岭战斗也发生于此,留下了许多遗迹遗址与红色故事。  2023年,泸定县投入资金1亿多元,对化林坪历史风貌进行恢复,并于国庆节前夕开园,吸引了众多游客。  “如今,在政府帮助下,曾经的古道红村焕然一新,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我准备针对徒步游客,开一家主题民宿。”村民李林说,他准备“大干一番”,争取赚钱。  近年来,蒲江县全力配合泸定县实施“红色铸县”工程,通过打造红色主题特色村镇,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效果已经初步显现,正如化林坪正在实现从古道重镇到红色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产业振兴海子村困境到繁荣  “你看,那边是蒲江援建的李子产业园,今年又改建提升过,由专业的公司管理经营,还要给村集体分红。”海子村一位村民大爷很热情地介绍道。  据蒲江县第七批对口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蒲江同泸定在确定帮扶项目时,会充分调研,寻找适合的发展路径。海子村原来主要是核桃、板栗和花椒等市场供大于求的产品,如今在蒲江帮扶下,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成规模发展市场价值较高的清脆李、红脆李,并引入先进管理技术,真正兴起一个产业,带富一批群众。灾后蝶变奎武村跑出加速度  2022年9月5日,泸定发生6.8级地震,造成了11万余人受灾,5万余间房屋损坏,道路、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  “这里是客厅,这里是厨房,这里是卧室……”在泸定县德威镇奎武村安置点,村民李训华脸上洋溢着笑容,拉着记者一 一介绍,“新房屋是框剪结构,再也不怕地震了。”  据 了 解 ,泸 定 共 有2091 户群众住房需要重建,已完成重建 2054 户。为解决灾后群众的饮水问题,蒲江县投入资金150余万元,实施人饮项目2个,切实解决360户、996名受灾群众的饮水问题。  有新房住、有安全水喝……震后一年,坚强的泸定人民正满怀信心步入新生活。茶马古道岚安乡美丽新篇章  岚安乡平均海拔2280米,地势平坦,四周被高山包围,红色文化、茶马文化、贵琼藏羌文化在此汇聚,是泸定县唯一的藏族聚居乡。近年来,岚安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有民宿15家,民宿产业呈蓬勃发展之势,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  蒲江先后在当地投入资金 300 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岚安乡乡长杜丽华表示,下一步岚安将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文化底蕴,借助蒲江明月村、云顶水乡等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以发展民宿产业为纽带,集中力量打造云端旅游度假胜地。  蒲江县第七批对口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蒲泸两地将继续围绕产业发展、灾后重建、民生保障、基层治理、区域合作联动等方面实施帮扶项目,全力打造红色美丽、宜居幸福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泸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1-06
(张莹 杨孟双 洛绒尼玛)近日,在甘孜州丹巴县巴底镇邛山村,民族风情节活动拉开帷幕。  “神秘的美人山谷、恬静如诗的乡土民居、独具一格的古石碉楼……”来自成都的游客郭智馨感叹,“丹巴,是一个四季都值得来的地方!”  随着文旅行业加速复苏,游客的需求也发生改变,文旅需求呈现出升级趋势。近年来,丹巴县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培育多元共生的旅游业生态体系,推动全域旅游转型升级。丹巴县墨尔多山镇中路藏寨秋景。丹巴县委宣传部供图谋定而后动 多彩民族文化吸引游客  今年来,丹巴县依托“春赏花、夏纳凉、秋选美、冬沐阳”四季办节活动,多次“走出去”做文旅推介,为游客们奉上一道道文旅“大餐”。  “面子”热火朝天,“里子”同样收获颇丰。3月,“花开丹巴 为梨而来”美人谷丹巴2023赏花季系列活动在墨尔多山镇海子坪举行,莫斯卡藏戏、嘉绒锅庄等节目轮番上演,游客们近距离感受藏戏、刺绣等民族文化的魅力;  8月,在党岭雪山脚下,“丹巴有风·清凉一夏”纳凉音乐嘉年华活动开启,锅庄表演、山歌比赛为游客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10月,“秋韵美人谷·寻美醉丹巴”民族风情节在巴底镇邛山村举行,包括美人谷选美、文艺展演、非遗体验等,集中展示丹巴风土人情……  一场场热闹的推介会和主题活动,助推丹巴县“旅游热”。今年1—9月,丹巴县累计接待游客317.3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9亿元。整合资源 推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丹巴县辖3乡9镇,其风土人情各异,如何促进县域内旅游高质量发展?  对此,丹巴县积极探索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把历史积淀、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资本。  在巴底镇邛山村,放眼望去,青山苍翠,一朵朵金丝皇菊开得正艳,古老的藏寨焕发出勃勃生机。  “巴底是美人谷的原乡,同时还是邛山土司官寨遗址所在地。”巴底镇党委书记尼玛介绍,“我们正逐步打造邛山村旅游产业,让村民都吃上‘旅游饭’。”  今年9月底,成都市成华区援建邛山村通村公路改扩建建设项目竣工。“这条路将对邛山村提升旅游品质、推动旅游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尼玛说道。  依托邛山村资源禀赋,村民拥忠打造了一处原汁原味又不失雅致的特色民宿,民宿将于今年底正式开门迎客。目前,邛山村共有4家民宿已见雏形,另外几家新民宿正在装修中,不久也将陆续开业。多点发力 推动文旅融合新突破  丹巴县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气候条件,成为种植“美人脆”苹果的优势区域。  甲居镇聂拉村已引进“美人脆”苹果基地,种植“美人脆”苹果140亩,逐步推进特色农产品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果成熟,客自来。如今,“美人脆”苹果种植覆盖丹巴县10个乡(镇)40余个村,今年“美人脆”苹果总产量预计可达80余万斤。  面向未来,丹巴县正逐步推出灵活多样的产品设置,增强“丹巴游”的参与性,提升体验感。  甘孜州康定红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就是工旅融合的一个例子。  “依托甲居藏寨景区,我们将酒庄与旅游跨界融合,游客用一张门票玩两个景点,在藏酒洞领略多彩的酒文化,在体验馆品尝美酒的醇厚绵甜。”该公司总经理马勇说,“新业态让葡萄酒好喝又好看!”  目前,丹巴县已形成以甲居、中路、梭坡、巴底等为代表的文旅融合型特色景区,并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美人脆”苹果基地、康定红酒庄等资源,建成多个“旅游+”“+旅游”的产业融合品牌。发展向好 丹巴又迎新机遇  去年12月,丹巴县出台《关于举全县之力加快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决定》,提出到2025年,把丹巴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四川文化强县和旅游强县,让全县人民都能吃上“旅游饭”。  面对新任务和新目标,丹巴怎么干?丹巴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将以全域旅游统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速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美人谷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再造一批美丽而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乡村,让“古碉·藏寨·美人谷——中国最美乡村”金字招牌更加响亮。  今后,游客有望在丹巴玩得更久,获得更加多元的文化体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02
(记者 宁蕖)10月,炉霍县充古乡阿都农场,几台大型收割机在青稞田里来回穿梭。农场的4000亩土地今年收获青稞80万公斤,平均亩产200公斤,打破了当地的纪录。  增收动力来自一场“共富试验”——近年来,充古乡在阿都村、青卡村和各汝村以党建引领,实施了一场“三村合一”土地改革,探索增产增收路径。目前,炉霍县阿都农场已经实现了从耕种到秋收的全程机械化。 受访者供图谁来种地?  “充古的地块分散,耕地质量也不高。”充古乡党委负责人向阳告诉记者,前些年,种地收入低,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挣钱。“谁来种地”成为困扰基层干部的一道难题。  去年,充古乡组织基层干部到炉霍县虾拉沱镇虾拉沱村学习,数台机械不一会儿就耕播了一大块土地,让他们眼前一亮,开始讨论引进第三方企业和大型机械的可能。  但机械化耕种又面临新问题:充古乡耕地的“分散”,不仅体现在空间分布上,还体现在产权归属上——全乡耕地面积总共只有7020.71亩,还分散在9个村。  “空间分布碎片化,可以通过田垄、道路改造来解决。但以村为单位整合耕地规模太小,收益不高,这个问题不好解决。”向阳说,充古乡选择耕地相对集中的阿都村、青卡村和各汝村作为试点,一场“三村合一”的改革拉开帷幕。谁来带头?  将农户承包地、集体土地整合流转,说来简单,刚开始实施却困难重重。  这3个村共有155户,部分群众持观望态度,还有人提出异议。但耕地交错,有一户不配合,整合工作就无法开展。  就在这时,青卡村党员唐克挺身而出:“支部这个决策是为了全村的利益。我作为党员第一个支持,也希望大家支持。”  一个个党员带头,一组组党员志愿服务队入户宣讲,一对一面对面沟通,群众的顾虑渐渐打消。2022年,3个村的村民大会一致通过了“三村合一”的决议。  将撂荒地、田边地坎等划归村集体,减少垄沟、生产路、闲置地等无效面积……经过调整,三个村共整合出4000亩耕地,“比原有耕地多出了1620亩!”向阳说。谁来统筹?  “小田变大田”后,很快便有企业前来接洽。但4000亩土地分属于3个村,如何保障村民间的利益公平?  在充古乡党委的指导下,三个村联合组建合作社,设立充古乡共同富裕试点办公室,依托组织保障搭建起统筹平台。4月15日,经全体村民选举,联合合作社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  “农户以确权亩数入股,与联合合作社签订托管协议,联合合作社再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全程机械化种植协议。”向阳说,农户每亩每年可以获得500元的托管费,还能在联合合作社统筹下务工、分红;联合合作社向第三方公司支付服务费,公司每年每亩地返还给联合合作社200公斤青稞。在此基础上,增产的收益由联合合作社与公司共享。  阿都农场就这样运转起来。“我现在能安心外出打工了。”青卡村村民更确生龙说,他女儿在县城读书,妻子陪读,土地托管后,有托管、分红收益,耕地也不会撂荒,他可以去县城一边打工挣钱,一边陪伴照顾妻女了。  “除了充古乡外,近年来,炉霍还通过组织推动、政策驱动、引领带动,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将基层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深入推进俄色、青稞、牦牛三大产业‘革命’,打造炉霍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化模式。”炉霍县委组织部相关人员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0-26
解放模式  该模式诞生于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解放村,以“河长引领、三队协同”为思路,探索构建“一室三队一超市”(一个河长工作室,党员志愿巡护队、巾帼志愿宣传队、河湖保洁队三支队伍,一个乡风文明生态超市)的村级河湖管护体系,将小溪小沟也纳入管护范围,打通了基层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  (记者 宁蕖)每隔一段时间,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溪古水电站的工作人员刘毅就会驾着打捞船,带着水电站的专业打捞队员到库区及周边河道上清理漂浮物。  这些河道中有不少流经九龙县呷尔镇呷尔村。该村的村级河长吴扎西巡河时,常与打捞船偶遇。在巡河护河上,他们已经合作了一段时间。  今年以来,四川在全省推广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同时鼓励各地创新管护做法,不断丰富乡村河湖管护具体举措,推动农村河湖治理水平和能力显著提升。刘毅与吴扎西的合作,就是甘孜州的创新做法之一。  以“解放模式”为基础,结合地方特色,探寻本土方案,基层河湖管护难题的种种新“解法”正在甘孜各地涌现。雅砻江甘孜县生康乡段。 甘孜州水利局供图力量做“加法” 巡护有了更多“眼”和“手”  呷尔村辖区内河道众多,九龙河、伍须河、三道桥河、热枯河4条主要河流的流域长度就有79.52公里,加上毗邻的溪古水电站库区,巡护范围之大,让吴扎西一度焦虑于“根本管不过来”。  学习“解放模式”,呷尔村也拉起三支队伍,常态化开展巡查、宣传、保洁等。有了帮手,吴扎西感觉“松了口气”。  不过,实践下来,吴扎西发现,“标准版”的“解放模式”难以全覆盖该村的河湖管护需求,“比如我们有些河道很宽,村民组建的河湖保洁队没有专业设备,要清理河面垃圾难度很大。”  甘孜州地广人稀、水系众多,全州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流有882条,占全省河流近三分之一;湖泊144个,其中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19个,占全省同类湖泊近三分之二。地理水文条件独特,“标准版”无法覆盖的难题有不少。这些问题经上级河长反映汇总,在州县层面寻求创新“解法”。  对于呷尔村的难题,九龙县决定由县水利局协调溪古水电站的专业打捞队,与库区周边的村子建立合作关系。  “这支队伍有12个人,还有专业打捞设备,可以有效补充基层河湖管护力量。”九龙县水利局副局长赖晓河说,目前打捞工作是根据各村上报的打捞需求不定时安排,“下一步我们还将探索建立常态化打捞机制。”  泸定县烹坝镇沙湾村也与紧邻的大渡河泸定水电站建立了协同机制。今年截至8月,双方已协作打捞垃圾1600余吨,推进辖区内大渡河流域生态保护。  如果说专业打捞队的加入为基层河湖长添了更多“手”,泸定县泸桥镇沙坝社区将物流从业人员纳入管护队伍,则让基层河湖长有了更多“眼”。  “物流从业人员会频繁往来于社区不同点位。我们鼓励他们在工作中观察河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泸定县水利局局长万俊蓉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通过上述人员发现上报后清理处置的河道垃圾已经有1000多公斤。  “下一步,我们还将推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湖泊管理保护工作,鼓励设立民间湖长、湖长监督员、湖泊志愿者,全面加强湖泊管护队伍能力建设。”甘孜州水利局副局长马丽涛说。利益做“乘法” 护水有了更强“原动力”  在巴塘县竹巴龙乡,一条渠道让水磨沟村站上了发展的新起点。  水磨沟村地处金沙江畔,2018年10月,上游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垮塌,过境的洪峰在该村造成了严重破坏。以恢复重建为契机,水磨沟村发挥毗邻国道318线的地理优势,规划建设了景观步道、主题服务区、“水磨乡愁”景观节点等文旅融合设施。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但要吸引更多游客,还需要更有力的资源。2021年,水磨沟村投资挖通一条渠道,将8公里外的温泉水引到村旁,打下产业“锚点”。一家企业闻讯而至。2023年,该企业投资建设的温泉酒店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了18万元的租金收益,每户1750元的分红。  理顺水与产业的关系,带给村民的不光是收入的变化,还有心态的改变。  “以前大家经常往河里扔垃圾,现在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大家都懂得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不仅自己不会乱扔垃圾了,还会主动清理河道中的垃圾。”水磨沟村村级河长朱扎说。  让水与人“利益联结”,构建河湖与人的“命运共同体”,在甘孜各地营造了全社会关注河湖、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  中秋国庆期间,炉霍县充古乡卡萨村的卡萨湖吸引了共8000多名游客。来自各地的游客徜徉在湖光山色之间,搭帐篷、骑马、拍照……但每天傍晚人群散去后,湖边都没有留下一点儿垃圾。  “那几天,我们每天安排乡镇干部和村民志愿者,与保洁人员一起在湖边巡管,在维护湖岸卫生的同时,向游客和商家宣传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负责巡护卡萨湖的卡萨村村级湖长扎西登真告诉记者,虽然是志愿工作,但是村民参与积极性都很高,“中秋国庆的时候游客多,光是在湖边牵马给游客拍照这个项目,每个人就赚了好几千元。保护好环境,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我们的收入才会更高。”  “甘孜水资源丰富,但是每个地方的资源情况、产业基础都不一样。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需要基于地方特色开展探索。”马丽涛说,甘孜州已经完成882条河流、144个湖泊划界,并制定了《“一河(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同时编制了48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一村一品”的建设探索正在展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0-26
(李雪莉 杨丹 记者杨琦)“各位老师好!现在由我来介绍公司参赛项目‘亚日贡乡千亩高原马铃薯营销推广’。”10月23日上午9:30,“藏乡三创”大赛决赛路演在巴塘县举行,来自西藏、青海 、云南、四川及巴塘本土的入围决赛的8个参赛主体开展激烈的角逐。“藏乡三创”大赛现场今年,巴塘县创新提出举办巴塘县藏乡创意创业创造大赛,以竞赛形式吸引和优选落地一批符合县域实际、可行性足、创新性强、示范性好的项目,让更多人才、项目、资源聚集巴塘藏乡,为藏乡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经过为期3天的藏乡三创训练营深入各乡镇调研交流,各参赛主体进一步深化了项目设计和路演PPT。决赛参加路演的项目涉及空间运营、文创设计、农产品开发、人文公益等类别。”巴塘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张舒风介绍道。决赛采取PPT路演+现场答辩的形式举行,各参赛主体按照抽签确定的顺序先后登台路演,各自从创业团队、市场分析、项目设计、落地执行等方面阐述了参赛项目,为广大评委、观赛嘉宾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藏乡三创”盛宴。决赛评委组对各参赛项目进行了现场评审,评委们从项目的创新性、示范性、成长性、创业团队、现场路演等多维度进行了打分,并对每个项目进行现场提问及点评。历经近4个小时的路演PK,巴塘县“藏乡三创”大赛决赛顺利完成各项议程。据了解,“藏乡三创”大赛是巴塘县推进坚持党建引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赋能乡村振兴的一次创新探索,大赛围绕“土特产”这一时代命题,以“创意”致敬藏乡本真,以“创业”酝酿多元力量,以“创造”回应时代命题,力争打造涉藏地区藏乡创意创业创造的巴塘样本,做好巴塘的“土、特、产”文章。随着“藏乡三创”大赛决赛的圆满举行,巴塘县“藏乡三创”活动周也正式拉开序幕。活动周期间,巴塘县将举办一系列精彩的“藏乡三创”主题活动,包括了“藏乡三创”大赛决赛、“藏乡三创”伙伴计划暨巴塘县农牧民传统技能大赛、巴塘县“点子工坊”分享交流活动、《社创高原》影像展播分享会、巴塘县“藏乡三创”集市、“藏乡三创”观影会、“藏乡三创”活动周闭幕式暨颁奖仪式等。(巴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0-2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勇 文/图  雪山之下,色达县康勒乡万亩饲草基地的燕麦长势茁壮。在四川康康高原食品开发公司产品展示厅,展出五大类38个产品,风干牦牛肉、牦牛肉酱等畅销网上。  “过去通过国家抗灾保畜资金购买的应急草料加上自己种植的,一年全县总量不到1000吨。中组部国家科技特派团(以下简称“特派团”)2022年4月启动科技帮扶以来,今年全县种草面积已达5.7万亩,生产优质青干草约4.5万吨,年出栏商品牦牛由原来的约6000头,提高到现在的2万头,牦牛屠宰和牦牛肉、奶等加工业发展迅速。”色达牦牛产业的巨变,让该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郅忠云倍感振奋。  10月10日—12日,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草堂行”培训会暨色达县草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交流会在色达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汇聚一堂,见证该县畜牧业巨变历程。标准化健康养殖的牦牛长势肥壮。科学种草牦牛四季可育肥  草为牧之本。郅忠云回忆说,他们过去对如何合理利用草原、保护草原的知识,基本上是空白,种草种什么品种、怎么种,也不清楚。“外面的草品种是多,但哪些适合这里,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也没有找准方向。”由于冬春季缺乏足够的草料,一到下大雪大家都会非常紧张,担心幼畜、母畜和弱畜的生命安全。  2019年色达县同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合作成立色达分院,划出850亩草原作为研究基地,引进700多份牧草资源(品种)进行适合性观察、资源评价和新品种筛选,“我们已筛选出10个适合色达生长、产量高、品质好、能越冬(除燕麦外)的牧草新品种,色达明年还准备建一个3000亩的牧草良种生产基地。”特派团团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刘刚对此很是自豪。  2022年4月特派团启动科技帮扶,成立6个产业组,制订了专家与生产经营主体结队方案,制定了牧草、牦牛、青稞、高原蔬菜、生猪、中藏药材等产业帮扶计划。在牧草方面,利用色达分院的研究成果和国家牧草体系的科技力量,建立起色达县“县乡村户”四级饲草生产体系,新增种草面积4.7万亩;通过对退化草场进行治理,植被盖度从30% —40% 提 升 到 80% —90% ,亩 增 产 鲜 草 1000—1500公斤。  牧草总产量的剧增,让牦牛产业焕发生机。数据显示,冬春牦牛死亡率由原来的8%下降到3%以下,青壮年牦牛掉膘情况明显改善。当地通过实施标准化健康养殖,采取“公司+集体牧场+养殖合作社+牧户”的发展模式,实现牦牛四季育肥出栏,经济效益更高。拓展市场企业为主强加工  色达县存栏牦牛约25.3万头,牧草的充足,让商品牦牛数量、牦牛奶产量大幅提升,为加工业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开展加工并拓展市场?  色达县明确以企业为经营主体,通过引进成都伍田食品有限公司同色达国投共同成立甘孜州蓉达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深入进入牦牛产业,实现从养殖、屠宰、加工到销售一条龙,利用自己优势牦牛生产资源和引进企业的市场销售优势,实现强强联合。  由色达县国资公司和民营企业合资组建四川康康高原食品开发公司,主要从事牦牛肉类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年加工牦牛肉1000吨以上,其产品包括牦牛肉罐头食品、牦牛肉干、风干牦牛肉、牦牛肉酱、牦牛肉快餐食品等五大类38个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随着原料的丰富,今年又新增了牦牛肉预制菜生产。  为了实现牦牛奶加工零的突破,2021年色达县引进企业成立了色达县藏源曌美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采取“龙头企业+集体牧场+养殖专合社+家庭牧场+养殖大户”的模式,由公司与供奶主体签订牦牛奶收购协议,牦牛奶收购价格比周边高40%左右。公司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乳制品生产线,可加工生产5个系列10余种牦牛奶制品。  “牦牛全身都是宝,下一步我们还要开发牦牛绒、牦牛血、牦牛骨等加工产品。”郅忠云透露。从种草、养殖到加工,色达县牦牛全产业链,充满生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19
(新融 记者 杨琦)金秋时节,秋高气爽。甘孜州新龙县的雪菊迎来了采摘期。遍地开放的雪菊不仅成为当地的观赏花,更成为了村民致富的“幸福花”。雪菊花开正艳10月13日,在如龙镇黑日村梁如林卡雪菊种植示范点,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在秋阳的照映下,一朵朵雪菊摇曳争艳,棕红色的花蕊鲜艳明媚,惹人喜爱。在一片片金黄的雪菊地里,村民们正忙碌地采摘着雪菊花。雪菊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花期长达三个月,平均每株开花百余朵,茶饮极佳,冲饮可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村民采摘“自从我们村种植雪菊以来,一到花期我便在这里从事采摘工作,每天有120元的收入,两个多月的采摘期增加了7000多元的收入。”正在忙碌采摘雪菊的本措一脸喜悦地说。2023年,新龙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投入5.56万元,购买720斤雪菊种子,在新龙各乡镇推广种植新龙雪菊300余亩。梁如林卡农产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泽仁扎西说,在黑日村一共流转了土地51亩,每年每亩是800元,其中21亩种植雪菊,30亩种植黑青稞。目前雪菊进入采摘期,预计雪菊每亩产量可达160斤,烘干晾晒后的雪菊干花每亩可达到70-80斤左右,每亩纯利润可达到20000元左右。收获的雪菊近年来,新龙县结合实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在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种植雪菊、番茄、大豆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多层次、多渠道助力群众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帮助村民们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新龙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0-16
(吴远胜 记者 杨琦)“早就听说然乌乡的蜂蜜可出名了,以前因为路程的原因,总买不到,今天能在城里就可以买,我可要多买几罐。”10月13日,在甘孜州乡城县香巴拉休闲广场,正在购买然乌乡蜂蜜的彭措高兴地说道。产品展示现场在今年农民丰收节之际,距离乡城县城30余公里的然乌乡以“和美然乌·闹市计划”为主题,创新载体,携手乡城县密奇奇食品有限公司、国资公司等,把展厅舞台搬进了县城,深受广大市民好评。“第一次来乡城,在这里看到展出的产品和搭建的展厅,很有高原特色,这个地方太美了,我要用相机记录这美好的一切,再买点特产回家。”来自海南省海口市的陈先生说道。在香巴拉休闲广场上,以然乌乡为主题的文化走廊摄影展、农特产区销售、民族用品、咖啡售卖、然乌书屋等展区分布井然有序。现场,乡里的干部和村里的致富能手也来担任推销员,顾客络绎不绝,除了采购商品外,不少顾客也停留打卡留念,发朋友圈。农特产品展示据然乌乡党委书记罗姣介绍:“这次‘和美然乌·闹市计划’2023年然乌乡丰收节将持续3日,我们还特邀了乡城两位本土网红进行现场推介。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将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凝聚力量搭建展示平台、活跃市场促进城乡消费,激发农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干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大的力量。”(乡城县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0-16
(周农 记者 杨琦)10月11日,四川省春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会在甘孜县召开,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处副处长谭平参加会议并讲话,四川省农机推广发展中心副主任徐东主持会议。甘孜州农牧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泽郎格西,甘孜县人民政府县长其太出席会议并致辞。成都、绵阳、德阳、自贡、达州、阿坝、凉山、甘孜等8个市(州)以及甘孜州18个县(市)农业(农牧)农村部门分管领导及科(股)室负责人共计70余人参加会议。全省春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会上观摩机械化收获作业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观摩了甘孜县拖坝万亩有机马铃薯基地以及机械化现场收获作业,参观了甘孜县青稞、马铃薯、青饲料等农作物种植全程全面各类农业机械、甘孜县青稞种子加工园区、牦牛产业集群建设。会上,甘孜县就农业机械化工作作了交流发言,甘孜县马铃薯种植企业负责人分享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经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胡建军研究员指导培训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四川省春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会会议充分肯定了甘孜县作为高原粮仓的康北粮仓,积极推广、应用高性能、复合型等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推动农业机械全程全面发展,并示范引领推动甘孜州农作物全程全面机械化作业服务水平,为甘孜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农业农村部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精心组织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装备支撑。机械化收获马铃薯会议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推动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起步之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措施全力补齐农机化发展短板,全力推动农业机械现代化。(图片来源:甘孜三农)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0-16
(朱琪文 记者 朱海洋)九月的川西高原仍雨水充足、草木茂盛。在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然乌乡克麦村的微型牧场里,农户家里的犏牛正悠然“享受”着新生的牧草,与蓝天雪山、洁白藏房一起,形成了美丽和谐的画卷。望着村容村貌两年来的变化,然乌乡党委书记罗姣感慨万千。  然乌乡位于乡城县东南,距县城35公里,有纳木村、克麦村、东尔村、热麦村四个行政村,拥有极具川西高原特色的白色藏寨、温泉、高山峡谷、湖泊草甸等优势旅游资源,查呈沟国家级4A景区就在其辖区内。然而,作为景区“大门口”的纳木村和克麦村,曾经却是一派“牛儿满村散步、牛粪随地可见”的场景,农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水塘垃圾漂浮,河岸经常坍塌。  2021年6月,根据新一轮对口支援战略部署,浙江对口支援甘孜州,建德市与乡城县结对,共同推动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县委常委、副县长郑军辉看来,然乌乡的乡村建设和治理痛点,正是自己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切入点。多年来在杭州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经历,让他意识到可以将浙江“千万工程”的实际经验植入雪域高原,当然,前提是一定要因地制宜。  “擦亮颜值”成了破题的关键。对纳木村和克麦村的百姓而言,最紧迫也是抱怨最多的,就是村道和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落后。在郑军辉的努力下,2023年初,一座日处理能力达500立方米的污水集中处理厂拔地而起,不仅实现了两个村179户农户全覆盖,还为在建的温泉酒店今后的污水处理预留了空间。再说那新建的牧场围栏,如今实现了农户牦牛相对集中养殖,彻底解决“牛粪满地、苍蝇漫天”等环境问题。  美丽环境如何变成美丽经济,也是然乌乡环境整治中同步考量的议题。对此,围绕文化旅游和高原畜牧两大产业,浙江援建资金中专门有部分是为了建设游客导视智慧系统、生态停车场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同时,通过借鉴浙江农业园区经验,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提升组织化程度为目标,重点打造了80亩的车厘子果园和1900亩的微型牧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  据统计,2022年,然乌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万元,同比增长13.9%;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四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实现“破零”的目标,其中克麦村更是达到16.5万元。  两年多来,浙江先后投入援建资金5700万元用于乡城县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通村公路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项目工程持续推进,极大改变了克麦、纳木两个村的面貌。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0-13
(记者 杨琦)10月8日,在甘孜州新龙县和平乡麻西村,一片片粮饲通用型玉米长势良好,一台台收割机马达轰鸣,来回穿梭,一会儿,一株株玉米变成了一个个草料包。当天,甘孜州农牧农村局邀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省内高校相关专家对由甘孜州牦牛产业集群专家工作站指导、甘孜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实施的“院校州合作粮饲通用型玉米新品种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研究与产品应用”项目进行现场测产。粮饲通用型玉米测产验收现场为探索选育适宜高原区域种植的粮饲通用型玉米,甘孜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四川农业大学联合从2018年开始,进行适宜高原涉藏地区粮饲通用型玉米品种筛选和选育工作,“铁研53”和“中玉335”从众多玉米品种中脱颖而出。今年4月19日,在海拔2860米的新龙县和平乡麻西村甘孜州林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甘孜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通过单粒精量播种,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示范种植粮饲通用型玉米品种“铁研53”和“中玉335”各50亩,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管理下,两个玉米新品种长势良好。粮饲通用型玉米测产验收现场测产现场,专家组对两个粮饲通用型玉米高产示范片进行了测产验收,留茬15厘米,每个品种均实测60平方米。“铁研53”实测全株玉米鲜重635.50 kg,有效株数570株,平均株高313.47 厘米,折合每亩6336株、亩产7064.64 kg;“中玉335”实测全株玉米鲜重658.00kg,有效株数472株,平均株高317.40厘米,折合每亩5247株、亩产7314.77kg。“此次测产验收的两个玉米品种是经过多年的品种筛选试验选出的,生物产量高,适应性强,适宜在甘孜州大部分玉米种植区推广应用,从而有效解决牦牛饲草料问题,为全州打造牦牛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测产现场,甘孜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肖启银告诉记者。经过测产验收,现场专家组一致认为,甘孜两个示范片粮饲通用型玉米整体长势良好、生物产量高, 适宜在高原类似生态区推广。粮饲通用型玉米测产验收现场据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闫艳红介绍,“霜降之前,高产玉米只有加工成青贮饲料,才能有效保存营养成分。而在冷凉区域,制作优质青贮饲料需要添加本土筛选的耐低温乳酸菌,才能快速发酵,保证青贮饲料的品质,更好地为牦牛服务。”今年,甘孜州林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新龙县种植粮饲通用型玉米3000亩,全部应用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并在玉米生产与青贮加工方面全程实现机械化,不仅提高了玉米产量和质量,同时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甘孜州玉米生产水平。(甘孜州农科所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0-12
(记者 宁蕖)近日,甘孜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发展巴蜀文化”专题学习(扩大)会议,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甘孜力量。  会上,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王川作了题为《巴蜀文化及其特征简论》的专题辅导报告,围绕巴蜀文化的由来、发展历程、构成和特征四个方面,深入阐释巴蜀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为推动甘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怎样的精神力量,又带来了什么样的现实价值?资料图片巴蜀文化带来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寻脉中华文明 根植文化自信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体现最充分的地域文化之一。”王川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而巴蜀文化源远流长,也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王川特别提到了位于稻城县的皮洛遗址。作为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皮洛遗址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发现面积最大、地层保存最完好、堆积连续、文化类型丰富多样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巴蜀大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形成的丰厚滋养,也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缩影。”王川表示,以皮洛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有助于我们追溯中华文明的史前根脉,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根基。  巴蜀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这一点也在甘孜州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印证,作为藏羌彝文化走廊核心区,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史前文化等在这里交相辉映。传承创新巴蜀文化有何现实价值?以文旅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  “甘孜州是巴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之一,对这些文化理论进行发掘,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推动全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王川说。随后,与会人员纷纷就如何传承创新巴蜀文化展开了讨论。  “文旅融合”是高频词汇。  “要深化文旅融合,加大皮洛遗址考古发掘和开发利用力度,加强非遗文化系统性挖掘、生产性保护,持续打响甘孜优秀传统文化品牌。”  “甘孜是非遗大州,要加快‘全域博物馆之州’建设,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热’起来。”  “现代文旅经济发展已由拼资源转入拼内容的时代,小到景区,大到县(市),都必须在产品供给上做文章,提高文旅的综合竞争力。”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方位全景式展现甘孜精神、甘孜气韵、甘孜成就,推动甘孜文化事业、文化传承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甘孜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0-12
郑和红 仁青卓玛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10月6日是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塔公镇依然热闹非凡。在塔公草原牵马的塔公村村民群措,当天已经送了好几趟游客。擦了擦汗,她转身对记者说:“现在是草原的旅游旺季,一天要跑十几趟马接客人,一天能有700—800元的收入。”  从我国沿海城市来到内陆草原体验骑马的 76岁游客刘君西也很满意:“常年在广东生活,我一心向往在广阔草原纵马驰骋。今天骑马走进十月的塔公草原,草地连着蔚蓝的天空,渐黄的草色在阳光的映衬下,宛如一幅优美的画卷。雅拉雪山与木雅金塔相互映照,格外壮丽。”刘君西直言,他被这个美丽的地方深深吸引。  这是塔公草原实现综合发展、助力村民增收的生动案例。“双节”期间,塔公草原迎来了众多像刘君西这样远道而来的游客。在景区门口,当地村民们牵着马匹来回吆喝着:骑马骑马,明码标价,还可以免费拍照……游客们纵身上马,体验一回马背上畅游草原的惬意。游客在塔公草原乘骑马匹。受访者供图创立马帮协会 “单打”走向共赢  “我们把自家的马匹提供给游客乘骑、为不会骑马的客人牵马,形成一项独特的草原风情旅游项目。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群措告诉记者,牵马有淡季和旺季之分,淡季时,一天跑五六趟,旺季时一天要跑十几趟。但牧民之间,难免出现争抢游客的行为,给外地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还伤了乡邻之间的和气。  这两年,在塔公村党支部的组织带领下,160多户牧民群众一起创办了马帮协会。客源与马群由协会均衡配对,各家都有机会提供服务。自此,牵马揽客由以往的“个人竞争”走向集体“合作”,从“单打”走向了共赢。  塔公草原马帮马队经营管理者贡嘎说:“我们通过马帮协会签订了《马帮经营承诺书》,马帮的服务也越来越标准化了,假日期间游客会越来越多,我们特别希望通过村上所有人的努力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马队规范经营后,队员们和睦相处,游客也更满意,生意比以前好多了,大家都很满意。”抢抓节庆商机 “马背”助力增收  “趁着十月国庆带孩子来康定塔公草原玩,感觉这里风景很好,很有特色。孩子第一次骑上了真马,高兴得不得了,工作人员还帮我们照相,体验感是很好的。”10月6日,游客陈智军带着孩子骑了好几圈马,满意地说。  “今年来塔公草原旅游的人特别多,这段时间一天的游客量,保守估计超1万人次。”群措告诉记者,村民会为选择骑马进入草原的游客牵马,120元一次。全村160余户村民,分为4个村民小组,4天一轮,每天每户出一人来牵马。  此外,在“马背经济”的助推下,塔公村还发展出了餐饮、住宿等旅游经济,塔公镇党委副书记嘎绒尼玛表示,今年1月至8月,塔公草原景区旅游综合收入约为3000万元,村集体经济马帮收入超过700万元。  今年3月以来,康定市多次开展“净旅”行动,对折西片区马帮马队经营服务者进行培训,要求全市牵马经营服务点实行收费标准统一、经营制度上墙、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嘎绒尼玛还介绍,作为四川省“十大最美草原”之一,目前,塔公草原正在规划建设3A级景区,将力争在今年内挂牌。届时,塔公草原的旅游发展也将焕然一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0-11
(文鑫 记者 杨琦)10月9日,记者从甘孜州新龙县获悉,今年以来,新龙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快“粮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园区收割青贮玉米新龙县粮食现代农业园区占地面积6400余亩,以绕鲁乡学麦村和相堆村为核心,辐射博美乡、麻日乡、和平乡等乡村,核心区面积2377亩。园区主导产业为青稞+玉米种植,配套小麦、马铃薯种植;同时园区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农科院作物所、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建立技术服务关系,培育新龙县甘孜州林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龙县梁如林卡农产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甘孜县恒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标准、规模化种植,开发以青稞为原料的青稞代餐粉、青稞饼干等产品。园区机械化耕种据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园区+企业+基地+村集体+农户”模式,建立了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产品收购、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园区农牧户实现增收,带动农户面达到82.0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29元,高于县平均水平17.67%,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新龙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0-10
陈风 (图片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提供)  9月初,川西高原天空湛蓝、白云朵朵,北京人张桩开着越野车,沿川藏公路南线(国道318线)一路游玩,让他赞不绝口的,不仅有迷人的高原美景,还有公路和服务设施的变化:“2015年我就自驾来过一次,那时候路况没这么好,沿途的服务区、停车区也没这么多。”  川藏公路南线在四川境内主要是指国道318线康定至巴塘段,路线与雅康高速、理塘至亚丁公路紧密联系,串联3A级及以上景区31个。一路驰骋,沿途可见雪山草甸、高山峡谷、湖泊冰川,尽显天地广阔,自然雄奇。  中秋国庆大假前夕,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传来好消息:经过新一轮的提升改造,国道318线康定至巴塘段以及沿线的农村公路通行条件大为改善。  “此生必驾318”,这个大假,约吗?2023年改建后的国道318线折多山段。道路更宽更安全拥堵路段双车道变三车道 整治地灾隐患点63处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川藏公路,蜿蜒于山谷、山岭,铺设在“世界屋脊”上。建成近70年来,经过多次整治改建,公路的抗灾能力、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受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特殊的自然气候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一些路段技术等级偏低,抗灾能力较弱,高海拔越岭段冬季断通时有发生,部分穿城路段交通拥堵,这些问题在旅游旺季更为突出。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国道318线并行的雅叶高速雅安至康定段和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段已分别按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标准建成。去年以来,我省重点对国道318线康定至林芝段的四川境内路段进行了提升改造,并对沿线的部分农村公路同步提质升级。截至目前,硬件提升已初步完成。  再次“升级”的国道318线什么样?沿国道318线从康定往西,行经折多山,需翻越海拔4200米的垭口。以往的这段公路,路面损坏较多,边坡滑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多发,加上过往车辆多为重型载货汽车,时常有车辆损坏等情况,堵车较为常见。现在,全长约30公里的三级公路沿既有国道318线展线,黑色沥青混凝土路面铺设于山岭间,其中28公里路段增设了爬坡车道,原本的两车道变成了三车道,回头弯也加宽了,加上打通堵点,车辆穿行畅通了许多。  同样对瓶颈路段进行加宽的,还有海子山垭口至德达段。海子山垭口被誉为川藏公路上的“仙境”,但海拔4685米的垭口,也成为不少自驾者需攻克的难点。该路段全长50公里,按照三级公路标准进行建设,对26公里路段的路面进行了改造,24公里路段通过增设明洞、特殊路基处置防护等,增强了安全等级和通行能力,其中,7.3公里路段增设了爬坡车道,为重型载货汽车留足爬坡空间,也为小车腾出了快速、安全的通行空间。  道路通行更顺畅,也更安全。国道318线沿线地质复杂,自然灾害多发。此次提升改造,我省对近400公里路段沿线灾害点进行了集中整治。从康定市折多山隧道出口起,经雅江、理塘、德达、巴塘,共整治较大灾害隐患点63处,其中地质灾害影响点51处、冰雪灾害影响点1处、交通灾害影响点5处、隧道病害6处。从2022年11月以来,对灾害隐患点进行逐一处置,预计2024年将完成全部整治。  不仅交通安全畅通更有保障,停车休息也更方便。国道318线历来车流量大,随着自驾游强劲复苏,车流量明显增加。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国道318线(四川境)日均当量交通量已达6700辆,超过疫情前旺季(每年7月至10月)约20%。  山区路段受地形影响,此前供车辆停放的休息区相距较远,休息区和停车场面积较小,造成车位紧张,尤其是重型载货汽车停放困难。这一轮的提质升级中,我省还开展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停车场规划,在积雪路段增设停车设施。  常见积雪路段不仅停车位增多,停车服务设施也增加了:折多山停车场车位45个、剪子弯山停车场车位49个、卡子拉山停车场车位48个、海子山停车场车位39个……司机在这里不但能停车,还能休息、加水,通行更舒心。国道318线雅江段剪子弯山段。路网衔接更合理科学规划 提升改造保质保量保通行  国道318线是交通要道,提升改造建设既要保质保量完成,也要保证安全通行。  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有一本厚厚的项目计划书——数百公里路段的提升改造,被“切割”成数十个项目,每个项目里程有多长、如何改造、施工进度计划、保通措施安排,都制定了详尽的施工方案。  制定计划并非一蹴而就。据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编制坚持几个原则:一是兼顾当前和长远,强化功能协调和路网衔接,合理确定建设范围、建设规模、工程时序和投资安排;二是结合地形地质、生态环境、施工条件等,坚持提质与升级相统筹,改建与新建相结合,合理确定技术标准和建设方案;三是以保通保畅为前提,重点解决卡点堵点难点路段,有效提升通行能力;四是提升设施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促进沿线文化、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五是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优先,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和养护管理,提高信息化智能化运营水平,强化抢通保修和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全天候通行安全;六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廊道、线位等资源,必要时进行合理避绕。  比如,国道318线康定至巴塘段,里程不过400余公里,但提升改造项目总里程却超过700公里。增加的里程数,除了对部分拥堵路段进行加宽外,沿线的支线道路、农村公路也得到了改造提升。雅江县境内纳入改造计划的省道220线与国道318线相连,通过提升改造,可提高交通通行能力;理塘县境内红龙镇片区同步改造了上百公里的农村公路,整个片区的路网得到优化和完善,并与国道318线形成环线,可从国省干道方便地进入沿线乡村,感受民族文化特色,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质量安全管控也必不可少。今年4月以来,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委托质量检测机构,对所有建设项目进行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对项目有关参建单位开展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化检查,对项目涉及的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路基工程、路面工程等开展实体检测以及外观质量检查,确保建设保质保量完成。  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举措。四川省交通运输厅落实专门人员,建立项目管理台账,加强项目跟踪和统计监测,构建“周函询、旬调度、月通报”工作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多次赴甘孜州现场调研督导,召开复工复产及项目工作推进专题会议,督促指导合理调配施工力量,统筹优化施工组织,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加快项目建设。  项目位于高寒高海拔地区,沿线地质灾害多,为确保建设安全并高效推进,交通运输部门大力推进保通保畅。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下达专项资金,用于购置多功能除雪车、打冰机等铲冰除雪特种设备,雅安市、甘孜州等交通运输部门合理布设应急设备,同时,加大养护巡查频次,加强日常养护力度,全力保障建设物资运输安全。  建设“保畅”的同时,通行也要“保畅”。项目编制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施工高峰期、旅游黄金期等因素,对建设涉及的路段采取错峰施工、单车道施工等方法,尽量降低施工对道路通行的影响。应对恶劣天气和节假日大流量交通出行,提前研判分析,梳理辖区内易受灾、易拥堵路段,安排部署缓堵保畅举措;加强与公安、气象、应急等部门的沟通和协作,配足人员、机具,一旦出现影响道路通行的突发情况,立即启动预案并快速处置,确保畅通。今年“五一”期间,国道318线车流量虽急剧上升,但仍保证了交通通行平稳安全。国道318线折多山段道路铺筑现场。服务设施更完善沿线构建“6+9+N”服务设施体系 打造世界最美景观大道  与国道318线相连的理塘至亚丁公路,是前往香格里拉的旅游公路,沿路而行,尽览雪山、湖泊、草原、花海等美景,一座崭新的服务区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川藏公路南线和理亚路规划的6个主题服务区之一——桑堆服务区。  与一般的国省干线服务区不同,桑堆服务区功能设施更完善。服务内设立的“司机之家”,集合了休息、共享厨房、超市、热水等功能区,可满足自驾者在旅途中的所有需求,公共卫生间干净卫生,服务区可以连接免费WIFI,快速上网。  服务区内还有充电站,共设置了4个快充桩和2个超充桩。正停车充电的一位驾驶员说,超充桩充满电仅需十几分钟,正好可以坐下来,喝杯咖啡,小憩一会。  像这样的服务区,在国道318线上将设置多处。9月初,川藏公路南线暨理塘至亚丁公路服务设施提升建设启动。未来,国道318线康定至巴塘(川藏界)段、国道227线理塘至稻城亚丁段将聚焦电力通信、公共厕所、充电加油等短板,对照世界领先标准,推进标志标线、建筑风貌、服务功能、服务标准一体化建设,打造“世界最美景观大道”。到2024年底,实现1小时车程可停车如厕,停车不难、如厕干净;2小时车程能加油充电,加油不等、快充出行。  在这一建设目标中,打造“6+9+N”服务设施是重点。据介绍,根据我省相关文件要求,在国道318线“硬件”提升改造的同时,将同步提升“软件”。就公众关心的服务设施而言,将有效整合沿线服务区、旅游驿站、公路养护设施、景区游客中心、加油充电站等设施资源,加快构建“6+9+N”服务设施体系,显著提升服务品质,建成旅游交通形象窗口。  具体来说,“6”,指建成6个主题服务区。结合地域特色和发展环境,按照“一站一主题”原则,布局雅康高速公路天全服务区,国道318线新都桥、竹巴龙、八角楼、理塘和国道227线桑堆6个主题服务区,建筑设施、文旅设施和景观小品等突出区域人文地理特色,同步配套加油站、充电站、观景台、商超餐饮等设施,合理拓展车辆维修、应急救援、休闲露营地等功能,为游客出行提供综合服务。  “9”,指9个重点服务区。依托沿线服务区、养护站、游客中心等设施,布局雅康高速公路泸定服务区,国道318线折多山、剪子弯山、卡子拉山、海子山、大毛垭坝和国道227线康呷服务区,以及木雅藏寨、措普沟景区游客中心,进一步完善停车场和公共厕所,因地制宜补充加油站、充电站和“暖心之家”等设施,灵活增加特产售卖、特色文创产品展销、高原供氧等功能,提供游客出行基本服务。  “N”,指N个补充服务点。依托康定、雅江、理塘、巴塘、稻城5个县和新都桥、香格里拉2个镇域内已布设的加油站、充电站、客运站、旅游集散中心、宾馆酒店和停车场,以及沿线理塘大河边、巴塘拉纳山等公路养护站,贡嘎等停车点,天路十八弯等观景台作为功能补充,进一步改善服务设施,具备条件的增设加油充电设施,与“6+9”服务区形成互为补充的服务设施体系。  同时,结合“6+9”服务设施体系布局,建设加油、充电互济的服务体系,引入国际领先的快充技术,打造绿色超充“电走廊”。以后开着新能源车,也能畅行“世界最美景观大道”——国道318线。  “两年后,国道318线还将有更大改变!”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说,国道318线提升改造的部分项目还在建设中,从今年起到2025年底,所有项目将陆续完工。  按照计划,预计到2023年底,折多山隧道至新都桥项目完工,将进一步提升康定至新都桥段通行能力;辅助通道康定至雅江段建成通车,届时将形成国道318线双通道的便捷交通条件;新都桥、竹巴龙主题服务区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天全、桑堆等主题服务区完成公共厕所提升、文创展销等服务功能拓展以及充电桩设置。  预计到2024年底,雅江过境线完工,将实现过境车辆分流,有力改善雅江城区拥堵现状;灾害隐患点整治基本完成,国道318线沿线公路防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川藏公路南线暨理塘至亚丁公路沿线“6+9+N”服务设施将全部完成建设改造。  预计到2025年底,普巴绒至所地村项目完工,康定折多山隧道实现贯通,届时,8分钟左右就可以穿越折多山,少走20公里以上的山路,节约30分钟以上,不仅通行时间减少,也将提高通行车辆的行车安全。  未来,一条秀美、安全、舒适的“世界最美景观大道”——国道318线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9-2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