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鹏 周松林 范青燕 摄影报道)“山下是‘黑金’、山上是‘白金’”曾是四川省华蓥山给人们留下的总体印象,说的是华蓥山下拥有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山上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裸露的白色石灰石。
开采山上山下的矿产资源,是华蓥市过去几十年时间里的重要产业,但长期的矿山开采导致郁郁葱葱的青山被挖得千疮百孔,根深叶茂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喀斯特地貌的土壤层比较浅薄,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近年来,华蓥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拓展山区土地利用空间,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和修复,有效遏制了人类活动对山体环境的负面影响,山区生态环境正逐步改善,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经过治理的荒山坡上种上的油樟已然成林。
白石头山成“绿海”
“华蓥山虽然属于典型的岩溶地区喀斯特地貌,但是突出的生态问题大都是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造成的。”9月6日,华蓥市发改局农村经济与粮食物资储备股股长马俊介绍说。
华蓥山地区历史上植被非常丰富,1959年国家在现华蓥市境内就建立了两个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近9万亩。
“林场虽然有培育、管理、采伐森林的职责,但和大多数国有林场一样,林场建立之初以采伐森林为主,短短十来年时间就将华蓥山上几十年、上百年树龄的树木采伐殆尽。”已在华蓥市国营东方红林场工作30多年的胡孔友特别惋惜地介绍说,
历经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紧锣密鼓的“三线建设”,以及后来的煤矿、石灰石等自然资源大规模无序开采,华蓥山为国家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超负荷供给资源导致了快速石漠化、水位下降、地面塌陷及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山地裸露成为白色的石头山。
转折点是我国决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自此以后砍伐森林成为了历史。特别是近年来,华蓥市把生态治理和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大力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绿化华蓥山等生态工程,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森林植被也逐步恢复。
“高顶山矿区是我们开展生态治理和修复的一个缩影。”华蓥市自然资源和林业局生态修复股股长刘建斌介绍说。
高顶山矿区是华蓥的“母亲河”——清溪河源头所在地,矿区内曾布局有12户矿山企业, 50多年的开采使矿区地质环境和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土地裸露,矿区留下了巨大“伤疤”和生态“烂摊子”。
近年来,矿区的矿山相继关停后,一场生态修复行动在高顶山矿区拉开帷幕。通过“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实施便民基础工程、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植被复绿三大工程,并结合规划完善配套设施,消除矿山边坡地质灾害隐患,改善矿区生态环境。
9月6日,记者在现场看到,矿区一面近乎垂直的崖壁上,曾是山体的一块巨大“伤疤”。如今,通过挂网喷播植草的方式,裸露的崖壁正逐渐萌生绿意。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生态恢复和研学文旅产业相融合,利用原有高顶山煤矿遗址以及电影院、职工宿舍俱乐部等矿区原有建筑物,着力打造矿山主题公园。”刘建斌说,距离主城区仅有4公里的高顶山矿区,正变身成为华蓥的“城市客厅”。
据统计,华蓥市已累计治理采煤沉陷区超过15平方公里、历史遗留矿山80余平方公里,复垦工矿废弃地2.62平方公里,实施封山育林达15平方公里。
“通过持续不断的治理,华蓥山区的荒坡荒山和石漠化土地面积正急剧减少,昔日裸露的白石头山正逐渐变成一片片‘绿色的海洋’”。马俊坦言。
荒山秃岭变“金山”
“随便摘下几片叶子,揉碎了闻一闻,就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站在华蓥城区以北的柏木山上,刘建斌指着山间浓密的油樟林介绍说,“可是谁能想到,现在这漫山遍野的油樟山林,以前却是茅草丛生的乱石荒山。”
柏木山油樟林是华蓥市油樟现代林业园区核心区,四五年前种下的油樟树普遍已有七八米高,山头沟壑遍布的油樟随着山势绵延成波涛般的浩荡气势。
实际上,油樟是中国特有树种,但却不是华蓥山的乡土树种。10多年前,从小生长在华蓥山的张小平,经过考察了解到华蓥山与油樟主产地宜宾的气候、地理环境类似,于是试着把油樟引种到华蓥山,经过多番实验终获成功。
近年来,华蓥市对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并实施荒山荒地人工造林工程,重点发展的就是油樟产业。“油樟树四季常绿、抗旱能力强,能帮助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是华蓥山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绿化的理想树种。”刘建斌说。
目前,华蓥市已在沿山的乡镇(街道)建成集中连片油樟基地7万余亩,成为四川第二大油樟产业基地。
“从油樟叶中提炼的粗油中富含130多种组成分,这些组分是香料、医药、食品工业及国防、轻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华蓥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李昌胤介绍说,“所以我们花大力气建设油樟加工厂,目的就是延长油樟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目前,坐落在柏木山油樟林里的油樟加工厂,工人们正忙着调试油樟智能连续蒸煮生产线设备,为投入生产做最后冲刺。生产线建成以后,华蓥将形成集樟油提炼、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条,预计年产值将突破5000万元。
“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是我们推进生态治理和修复工作的重要原则。比如我们在沿华蓥山西麓海拔300—600米的区域,利用荒坡荒地、低效林改造发展的蜜梨产业,在全省已小有名气,初步预计今年产量将超过5万吨,”华蓥市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叶亮颇为自豪地介绍说,“其中品质最高的翠冠,论个卖零售价最高已达30元/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华蓥市将生态治理和修复与特色林业、特色农业相结合,根据人口集中程度和水土流失严重程度,探索退耕还林(草)、发展优质经果林和草食性畜牧业产业等多种生态治理修复方式,在沿华蓥山生态脆弱区的30余个行政村相继建成了油樟、蜜梨、花椒、青脆李四大产业基地。
“据统计,这四大产业带动了2万多农户户均增收1600元以上,昔日乱石嶙峋的荒山秃岭如今不仅披上了‘绿装’,更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叶亮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