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搬进新家园 开启新生活 巴中市巴州区确保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来源:农民日报 时间:2022-08-12

(记者 李传君)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605个,集中安置24296户86999人,其中脱贫户9254户32730人,安置人数200人以上的安置点88个,是巴中市建成安置点最多、安置群众最多的县区。如何确保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如何破解集中安置点“管理难、增收难、融入难”,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的“下半篇”文章,巴州区按照党建引领、群众自治、产业致富的思路,探索出了锻造微引擎、促进微协商、改善微环境、优化微服务、盘活微资源,精准化推进就业服务、规模化发展致富产业、多元化壮大集体经济,强化思想引导促观念变新、革除陈规陋习促民风变好、丰富社区服务促生活变好的“五微三化三变”治理模式。

  坚持党建引领 主心骨不动摇

  锻造微引擎是“五微”之首。按照应建尽建的原则,区委组织部要求在集中安置点构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联户自治岗”的三级治理体系,让安置点的事有人管、能管好。

  目前,全区共建立安置点党支部13个、党小组159个,选派党建指导员73名,522名在集中安置点的党员纳入管理范围。党支部书记和党小组长均从村组干部、第一书记、退伍军人中选有威信、敢负责的党员担任,共选出135名。这就组建起一批虽微小但坚强的“引擎”力量。

  曾口镇党委副书记李相志是书台村张家大院聚居点的党建指导员。该聚居点共81户312人,党员8人,组建了党小组。“组织生活怎么过,廉政坝坝会怎么开,聚居点各项事务怎么处理,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怎么解决等等,我常常和大家一起想办法。”李相志说。

  梁永镇党委副书记张钊说:“针对宏福村小湾聚居点,我们采取的是四级管理法。”聚居点常住党员4名,设立党小组,由张钊担任党建指导员。划分4个责任区,每名党员负责1个,每10至20户设立一名联户长,每户确定一个明白人。党建引领、四级联动。

  由安置点党组织主导成立业主委员会,实行党支部成员和业委会成员双向交叉,积极引导退休老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等参与业委会,更加强化了管理机构的主心骨作用。

  据统计,全区成立聚居点业委会107个,88个2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实现全覆盖,95个安置点实现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和业委会主任“一肩挑”,业委会成员党员比例达到83%。

  坚持产业富民 有就业能增收

  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分布情况,巴州区规模化发展道地药材、有机果蔬、优质粮油、生态畜禽四大产业,全力助推群众致富增收。全区共培育秦岭药业等龙头企业66家,构建“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3万户脱贫户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产业发展。

  宏福村小湾聚居点共聚居80户348人。围绕聚居点有年出栏4000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3个,年出栏1000头生猪的养殖场2个,常年存栏200头的养牛场1个。“村集体还建了1个常年存栏200头的养牛场,加上种植业,可解决三四十个人就业。”宏福村党总支书记冯伟说。

  书台村建起以聚居点为中心的10分钟产业圈。目前,已规模种植道地药材800亩,发展食用菌150亩,种植优质果蔬800亩,有效带动聚居点农户20户72人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为村集体经济年创收超8万元。

  农民搬迁前都有家庭养殖的习惯,聚居后如果将这一习惯带进来,势必对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大茅坪镇大圆包聚居点采用未使用完的农村建设用地统一规划了一个养殖小区,并划分成10平方米大小的若干单元,以每单元每年50元的价格租赁给住户,解决了搬迁农民的种养难题。

  产业发展好,群众有稳定就业和增收渠道,民心自然就稳。村集体有钱,村里诸多事情办起来也就容易。“我们发现大圆包聚居点缺乏一个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也缺乏一个规范管理居民操办红白事务的场地,于是我们动用村里的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另外筹集部分捐款,再向镇政府争取一点,马上启动建设。”大茅坪镇红垭村党总支书记李晓说。

  坚持群众主体 发挥自治动能

  巴州区充分认识到,基层治理须在党建引领这个核心下,充分发挥若干“会”的作用。这些“会”就是各聚居点根据实际成立的以群众为主体的组织。有的地方是“三会”、有的地方是“五会”、有的地方则是“七会”。如书台村张家大院聚居点就组建了“七会”:村民说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老年协会、农商信息会、志愿者服务协会。

  与众不同的是农商信息会。“我们依托曾口镇农民工服务中心、曾口商会,有序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书台村党支部书记陈静说。村里的13个新型经营主体,以及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是会员。“组织农民工技能培训,发布省内外务工信息都靠他们。”

  不少聚居点还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组织。红垭村大圆包聚居点的不老松义工队在巴州区十分有名。“退休女干部马华组织了32个平均年龄65岁的老年人,除了做一些乡村振兴和法制宣传工作外,平时她们主要做一些互帮互助、扶弱济困的事。”李晓告诉记者。

  全区依托安置点组建志愿服务队伍73支,共300余人。水宁寺镇水宁村小柌堂集中安置点志愿者袁威,得知一位居民因尿毒症急需3万元手术费,当即在“水滴”平台和志愿者协会发出筹款倡议书,短短两天便筹齐手术费用,又联系爱心人士为这位居民的孩子提供就学帮助。

  宏福村小湾聚居点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和道德评议会的作用,凡是点上重大事务,都交给广大群众和党员充分讨论,并结合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每年两次选出“好婆婆”“好媳妇”“宏福好人”等,引导居民革除旧观念、抛弃旧习惯,改善“微环境”、创造新生活。

  坚持文化为民 塑造良好风尚

  “踏上迎福石梯,走过幸福大道,穿过祈福广场,进入福文化馆,让你沐浴在‘福’字海洋……”游客走进宏福村小湾聚居点,村干部都会这样说。在福文化馆,迎面一个硕大的“福”字,搭配一副对联: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横批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在兼作村史馆的福文化馆,有村民亲手书写的“百福图”,有村民创作的《唱福歌》,更有图文并茂、有故事有内容的“奋斗福”“和谐福”“富强福”展览。“文化馆内选择的都是本村真人真事上墙,不仅弘扬了福文化,同时对村民是一种激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冯伟说。

  比如“奋斗福”,不仅选择了从本村走出去的15名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还有当今5位靠勤劳奋斗发家致富村民的故事。“和谐福”中的程象,哥哥去世后丢下一双儿女,程象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侄儿侄女的养育和教育责任,两个孩子现在都已参加工作、成家立业。

  书台村张家大院广场上,有一处村史大院。几道错落的中式围墙上镶嵌着《前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等内容,正中设立了石桌椅,石桌前塑立着一本翻开的书,上刻《书台村简介》,椅后的墙上则塑成一排竹简,从右至左竖刻《书台村记》等。从《书台村记》中可领悟到该村自古有崇文重教之风。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又一个书台子弟考上大学。

  目前,全区共建设主题村史馆24个、文化墙200余面。“这些文化载体很好地营造了文化氛围,熏陶了村民的文化情操。”巴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谭靖凡说。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